一万小时理论所引发的感想
![]() |
“一万小时”的理论,到底有多少个人验证过?不过在一件事情上一万小时花下去了,那肯定是有收获的。拿计算器摁了下,一年大约有个8760个小时,花上一整年多的时间,在一件事情上,你才有可能有所成绩,并且是摒弃所有其他的时间,如吃饭睡觉。在现实中实践起来起码要2-3年的时间。不去做,你就还是那个你,平平淡淡的上着平平淡淡的班,一切的有所不一样,都是背后艰辛的积累。为什么在工作中,你总觉得自己缺乏重要性,价值性,那“可悲的有你没你都一样”的挫败感。
一个和我有点像的朋友说:感觉去年这一年怎么那么漫长,而自己总是在懊恼沮丧的自我否定中度过。我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么有挫败感,明明自己也在工作,也得到了一些认可,也许不是那么的优秀,但起码也在认真的生活,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感觉?渐渐地我想到,这是不是和我的性格有关系,很有可能和小时候的性格养成有关系。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事:小时候我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在外做生意。每当过年他们回来的时候,我记得我很羡慕我弟弟、妹妹和爸妈的亲近感。而我和他们内心感觉疏远。还记得那是小时候估计才读幼儿园吧,夜里有次和爸爸妈妈睡在一个房间,夜里陌生地睡不着,不敢翻身,怕爸爸妈妈说我好动。也许他们更本也不会那么说。但我的害怕肯定是有引子的,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我记忆中就是爸爸有次说我“都没见过孩子吃带鱼是拿在手上吃的”其实那是有嫌弃我弄脏的意思。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也许就会分辨出大人的话语意思,尽管可能他没有表现出来,加上本来就生活分开的,对分开的父母,通过其他长辈的描述多少让孩子存在一种畏惧感,潜意识里就会保存在大脑里,经过时间加工和自我催化就会产生害怕的感觉。我想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也许很多人,我们表面上的看到的也成长的很好啊,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感觉,外人是体会不到的。我开始有点理解《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作者,一再强调,你所能真正给于孩子的只有爱。希望我在做母亲这条路上,能很好的牵引孩子。不能很随意地不知不觉地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虽然我现在也很孝敬父母,人生态度也很端正,与人相处也比较融洽,会多多考虑别人,也处处激励着自己。但是我骨子里的挫败感时刻存在着,时常担心不必要的东西,自信不够做事没有魄力,意志力不坚定,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些东西都阻碍了我的发展。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的负面力量。好在,我发现了这些负面力量的存在和来源,我想我可以慢慢地改变这些东西。也许它们深入骨髓,但我也要试着去翻掘它们出来晒太阳,让它们渐渐散去。在工作和生活中,遇见牵动情绪的事时,放慢一些,撇开这些影响我的因素,自信一些,也许内心就会获得平静。该努力的时候认真、用心投入一些。那些加剧挫败感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过去吧。对于画画这件事情,牵牵扯扯从小到大,我想是真正放下的时候了,不是说以后都不去画了,只是不要再去纠结自己说画画是自己的理想,然后根本不行动加剧了我的挫败感,想画的时候行动起来就去做吧。再或者尝试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阅读、写作、手工、体育运动等等,去做做看看,能不能坚持的住,去发现一项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然后投入把它做好。我觉得女性除了在家庭工作之余有必要经营一些能丰满自我内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