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生活意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职业,社会、两性。一个人如果对职业不满,没有恋人,又觉得和同伴接触痛苦,他即会觉得“活下去”是危险而痛苦的事情,由此可以判断——“生活的意义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包围起来,避免和人接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喜欢工作,爱情美满,交友广阔。这样的人必会感到,生命是极富创造性的历程,提供了许多机会,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可得“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某个团体的一分子,并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无法与人交往,很可能是因为他希望驾驭别人,事实上,他只对自己有兴趣,他的目标在于表现他个人的优越感。
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应付,并强调确信自己无法解决,这是他表现的就是自卑情结。愤怒与泪水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这个人就会想尽办法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绞尽脑汁地去避免挫败,而不将心思用来奋力追求成功。他给别人的印象只会是犹犹豫豫、僵滞不前,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假如一个人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的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便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
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也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同类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工作、友谊和性生活中的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能通过相互合作得到解决。他们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个人所有的意义。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从个人成就中获益。这种人成功的目标实际上仅仅是谋求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而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例如,杀人犯承认武器在手时,他们有一种权力感,但是很明显,他们只能让自己相信其重要性。对于其他人而言,拥有武器根本不能提高丝毫身价。
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他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赖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所作出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赋予生活以某种意义时可能会犯错误,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断努力,而不能把肩上的重担推给别人、口出狂言以博取关怀或同情,或觉得非常丢脸而自暴自弃。我们应该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
当我们听到懒散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有某个人习惯于帮他收拾东西。当我们听到怕黑暗或怕孤单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一个经常在注意他、抚慰他的人。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力不从心感呢?”我们还能看到与此相伴的要高人一等的目标。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太野心勃勃,根本无法实现。”
谈到自杀,我往往说这表示一个人没有培养出合作的精神。自杀的人在生活中总是很关心自己,当他遇到自己不能解决和没有准备的社会问题的时候,他觉得可以通过自杀伤害其他人,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自杀总是对他人的一种谴责、一种报复、一种攻击性的态度。有时它就是报复性的攻击。
说一个沉默的人自私有道理,因为这样的人只顾着考虑自己。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必然也会为他人所效仿,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出用成功的办法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即使天才,也只能用具有卓著有效性来定义:只有当别人认为某个人的生命对于自己极为重要时,我们才称其为天才。这样的生命体现的意义必然是:生命的基本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
一个人有无社会兴趣、有无合作精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要素,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都是因为太过关注个人目标和利益,缺乏社会兴趣和对他人的关怀。
所有神经病患者都会避开生活中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征服者的部分。情绪的格调也像生活方式一样的固定。比如说,懦夫永远是懦夫,虽然他在和比他柔弱的人相处时,可能显得傲慢自大,而在别人的护翼下时,也会表现得勇猛万分。他可能在门上加三个锁,用防盗器和警犬来保护自己,而坚称自己勇敢异常。没有人能证实他的焦虑之感,可是他性格中的懦弱部分,却在他不厌其烦地保护自己中表露无遗。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创造使自己觉得强壮的情境。他不是把自己训练得更为强壮,更为能干,而是训练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如果他自觉不能胜任工作,他会在家里当一个暴君,企图以此来安慰自己,证明自己是重要人物。不管他怎样用这种方式来欺骗自己,真正的自卑感依然存在。
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喜欢主宰别人生活的人往往选择和瘸子或者其他方面有缺陷的人在一起,要么是一个比他们社会地位低的人——有时候他们说是去挽救一个酒鬼的不幸生活。我要警告大家,尤其是女孩子,同时也包括男孩子,这样做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人会接受在恋爱和婚姻中低人一等。他们会反抗,正如她丈夫一样。反悔不过是一个把戏。就像忧郁症病人的内疚一样,这是一个骗人的伎俩。这没有用。
有许多人对人类的幸福是不太关心的。他们的人生观中,从来不问,“我对我的同胞能有什么贡献?”“我要怎样才能成为团体中优秀的一员?”而只是问“生活有什么用处?他能给我什么好处?我要为它付出多大代价?其他人有没有替我着想?别人是不是欣赏我?”如果一个人应付生活的问题时,总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他也会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他会不断问“他能给我什么好处?”
为了克服自卑,阿德勒提出:(1)停止将自己与他人作不必要的比较,要把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和实现既定的目标上。(2)必须放弃对超越自己能力的优越感的追求,以便摆脱过度优越的愿望。(3)对不适应感来说,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平常的任务和问题上想办法适应它们,并有勇气去完成它们。
骄纵一个放任成性的神经病患者,可能是赢取他好感的一种简单方法,但是这很明显地会加深他想驾驭别人的欲望。如果我们轻蔑地忽视他,则可能很容易惹起他的敌意。
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必须变得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得兴趣也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人总是要远离爱情,并且也无法接受爱情。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他们觉得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用这种方式,他们便避开了软弱的感觉。
在举止间处处要凌驾他人的人,是借此以抵消自卑感。
婴儿五岁后就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风格,此时,他已经产生出,“应当对这个世界期待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就会以一张较为固定的统觉表来观察世界:经验被接受前,就已被预先解释。即时这种意义错得一塌糊涂,即是这种处理问题和事物的方式不断带来不信和痛苦,他们也很难察觉。
任何人只要学习过如何了解儿童,就很容易区分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小孩的合作程度可见于他的姿势、他倾听和观看的方式、与其他小孩保持的距离、交朋友的容易与否、以及注意与集中的能力。
一对颇为敏感又容易生气的父母很容易将孩子们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视为对父母权力与智慧的挑战和威胁。
被忽视的儿童:他们在面临生活问题时,它们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他们曾经发现社会对它们很冷漠,从此错以为社会永远是冷漠的,他们更不知道他们能有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敬,因而,他们既怀疑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一个人如果无法与人交往,很可能是因为他希望驾驭别人,事实上,他只对自己有兴趣,他的目标在于表现他个人的优越感。
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应付,并强调确信自己无法解决,这是他表现的就是自卑情结。愤怒与泪水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这个人就会想尽办法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绞尽脑汁地去避免挫败,而不将心思用来奋力追求成功。他给别人的印象只会是犹犹豫豫、僵滞不前,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假如一个人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的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便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
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也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同类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工作、友谊和性生活中的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能通过相互合作得到解决。他们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个人所有的意义。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从个人成就中获益。这种人成功的目标实际上仅仅是谋求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而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例如,杀人犯承认武器在手时,他们有一种权力感,但是很明显,他们只能让自己相信其重要性。对于其他人而言,拥有武器根本不能提高丝毫身价。
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他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赖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所作出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赋予生活以某种意义时可能会犯错误,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断努力,而不能把肩上的重担推给别人、口出狂言以博取关怀或同情,或觉得非常丢脸而自暴自弃。我们应该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
当我们听到懒散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有某个人习惯于帮他收拾东西。当我们听到怕黑暗或怕孤单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一个经常在注意他、抚慰他的人。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力不从心感呢?”我们还能看到与此相伴的要高人一等的目标。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太野心勃勃,根本无法实现。”
谈到自杀,我往往说这表示一个人没有培养出合作的精神。自杀的人在生活中总是很关心自己,当他遇到自己不能解决和没有准备的社会问题的时候,他觉得可以通过自杀伤害其他人,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自杀总是对他人的一种谴责、一种报复、一种攻击性的态度。有时它就是报复性的攻击。
说一个沉默的人自私有道理,因为这样的人只顾着考虑自己。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必然也会为他人所效仿,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出用成功的办法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即使天才,也只能用具有卓著有效性来定义:只有当别人认为某个人的生命对于自己极为重要时,我们才称其为天才。这样的生命体现的意义必然是:生命的基本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
一个人有无社会兴趣、有无合作精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要素,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都是因为太过关注个人目标和利益,缺乏社会兴趣和对他人的关怀。
所有神经病患者都会避开生活中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征服者的部分。情绪的格调也像生活方式一样的固定。比如说,懦夫永远是懦夫,虽然他在和比他柔弱的人相处时,可能显得傲慢自大,而在别人的护翼下时,也会表现得勇猛万分。他可能在门上加三个锁,用防盗器和警犬来保护自己,而坚称自己勇敢异常。没有人能证实他的焦虑之感,可是他性格中的懦弱部分,却在他不厌其烦地保护自己中表露无遗。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创造使自己觉得强壮的情境。他不是把自己训练得更为强壮,更为能干,而是训练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如果他自觉不能胜任工作,他会在家里当一个暴君,企图以此来安慰自己,证明自己是重要人物。不管他怎样用这种方式来欺骗自己,真正的自卑感依然存在。
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喜欢主宰别人生活的人往往选择和瘸子或者其他方面有缺陷的人在一起,要么是一个比他们社会地位低的人——有时候他们说是去挽救一个酒鬼的不幸生活。我要警告大家,尤其是女孩子,同时也包括男孩子,这样做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人会接受在恋爱和婚姻中低人一等。他们会反抗,正如她丈夫一样。反悔不过是一个把戏。就像忧郁症病人的内疚一样,这是一个骗人的伎俩。这没有用。
有许多人对人类的幸福是不太关心的。他们的人生观中,从来不问,“我对我的同胞能有什么贡献?”“我要怎样才能成为团体中优秀的一员?”而只是问“生活有什么用处?他能给我什么好处?我要为它付出多大代价?其他人有没有替我着想?别人是不是欣赏我?”如果一个人应付生活的问题时,总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他也会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他会不断问“他能给我什么好处?”
为了克服自卑,阿德勒提出:(1)停止将自己与他人作不必要的比较,要把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和实现既定的目标上。(2)必须放弃对超越自己能力的优越感的追求,以便摆脱过度优越的愿望。(3)对不适应感来说,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平常的任务和问题上想办法适应它们,并有勇气去完成它们。
骄纵一个放任成性的神经病患者,可能是赢取他好感的一种简单方法,但是这很明显地会加深他想驾驭别人的欲望。如果我们轻蔑地忽视他,则可能很容易惹起他的敌意。
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必须变得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得兴趣也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人总是要远离爱情,并且也无法接受爱情。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他们觉得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用这种方式,他们便避开了软弱的感觉。
在举止间处处要凌驾他人的人,是借此以抵消自卑感。
婴儿五岁后就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风格,此时,他已经产生出,“应当对这个世界期待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就会以一张较为固定的统觉表来观察世界:经验被接受前,就已被预先解释。即时这种意义错得一塌糊涂,即是这种处理问题和事物的方式不断带来不信和痛苦,他们也很难察觉。
任何人只要学习过如何了解儿童,就很容易区分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小孩的合作程度可见于他的姿势、他倾听和观看的方式、与其他小孩保持的距离、交朋友的容易与否、以及注意与集中的能力。
一对颇为敏感又容易生气的父母很容易将孩子们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视为对父母权力与智慧的挑战和威胁。
被忽视的儿童:他们在面临生活问题时,它们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他们曾经发现社会对它们很冷漠,从此错以为社会永远是冷漠的,他们更不知道他们能有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敬,因而,他们既怀疑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