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钟惺、谭元春的笑话
知道钟、谭二人,还是多年以前读明代文学史,提到明后期有竟陵诗派,二人为诗派代表人物。后来也略微读过二人的一些诗文,但已无多少印象。
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明代文人只有两个人算得上有学问,一是王世贞,另一个是杨慎。这话虽有故作惊人之语的嫌疑,但相较前代,明人学问确显空疏。钟惺、谭元春便多有笑话。今就近日读书所得,略述两则如下:
一、《诗归》
钟惺、谭元春曾编选《诗归》51卷,其中《古诗归》15卷,《唐诗归》36卷。此编选评结合,是明代诗选评点中影响较大的一部。但自明末以来,学者对此编多有指摘非议(书初刊于万历四十五年),顾炎武就是其中较激烈的一位。据史传所载,钟惺的人品是很成问题的,顾炎武又是个以名节自砺的清高之士,所以对钟惺的为人不怎么感冒。在《日知录》卷一八《钟惺》条,顾对钟的评点有如此论断:
乃选历代之诗名曰《诗归》,其书盛行于世。已而评《左传》,评《史记》,评《毛诗》,好行小慧,自立新说,天下之士靡然从之。而论者遂忘其不孝贪污之罪,且列之为文人矣。
在同卷《勘书》条中,顾进一步举例申述:
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不知其人,不论其世,而辄改其文,缪种流传,至今未已。又近日盛行《诗归》一书,尤为妄诞。魏文帝《短歌行》:“长吟永叹,思我圣考”,圣考谓其父武帝也,改为“圣老”,评之曰“圣老字奇”。《旧唐书》李泌对肃宗言:“天后有四子,长曰太子弘,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称制,乃鸠杀之,以雍王贤为太子。贤自知不免,与二弟日侍于父母之侧,不敢明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悟而哀愍。其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其言四摘者,以况四子也,以为非四之所能尽,而改为“摘绝”。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无逸按,纪昀《四库全书总目》“诗归”提要下引顾炎武所论,另有案云:高棅《唐诗品汇》载此诗,已作摘绝,则非惺之所改,然惺因仍误本,是亦其失。)
纪昀《诗归》提要曾说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此书“乃其乡人托名”,但纪昀又说:“今观二人所作,其门径不过如是,殆彝尊曲为之词也。”
看来,钟惺的“人”与“文”都存在很大欠缺,也难怪顾炎武很生气地说:钟惺竟然被列为“文人”。
《诗归》点窜古书,肆臆评析的笑话,清人周亮工《书影》卷二也记有一出:
古逸书如《穆天子传》、《汲冢周书》类,凡阙字类作囗。武王《几铭》“皇皇惟敬,囗囗生垢,囗峸囗”,亦阙文也,锺、谭目囗为“口”字。友夏云“四口字叠出,妙语不以为纤”。伯敬云“读口峸口三字,竦然骨惊”。不知《几铭》与四口字何涉。可发一噱。
无逸按:提到的周武王《几铭》收入在《古诗归》卷一中。对于这个事例,清人存在不同的意见。一是赞同周亮工,批评钟惺、谭元春。如清末学问大家叶德辉,其《书林馀话》卷下有云:
今世凡刻书,阙文处用白匡或墨块。白者谓之空白,墨者谓之墨钉,亦谓之墨等,又谓之等字。俗语谓留为等,此墨等、等字,盖谓留此以待补刻也。……古书有可比例者,如汲冢中《逸周书》、《穆天子传》,其中多方白匡,皆阙文也。前人往往不识。《大戴礼·武王践祚》“机之铭。阙皇皇惟敬口生后口戕口”,卢辨注:“后,耻也。言为君子荣辱之主,可不慎乎。后,后詈也”。“口戕口”,注:“言口能害口也。机者,人君出令所依,故以言语为戒也”。此由不识□为阙文,而注以为口字,然文义犹可通也。若明人钟惺、谭友夏《古诗归》,则强词尤为可笑。谭云:“四口字叠出,妙语不以为纤。”(原按:文只三□,钟、谭所见之本为“皇皇生敬□□生后”。〕钟云:“读口戕口三字,竦然骨惊。”此真强作解人,而不顾其立说之穿凿矣。
一是认为钟惺、谭元春之说有古本可证,并非臆说。如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云:
周武王《几铭》“皇皇惟敬口,口生垢,口戕口”《诗归》评云“四口字叠出,妙语”又云“口戕口三字,竦然骨惊”周元亮(亮工〕、钱尔弢(陆灿〕两先生俱辨其谬,以为四口字乃古方空圈,盖缺文也。今作口字解大误。近予见宋板《大戴礼》,乃秦景旸阅本,口字并非方空圈。景旸讳四麟,系前代邑中藏书家,校订颇精审可据,冯嗣宗《先贤事略》中称之。观此则周、钱两公之言殆非也。
二、《水经注批点》
钟惺、谭元春和友人朱氏曾以明人朱谋玮的《水经注笺》为底本,撰有《水经注笺评》四十卷,于崇祯二年刊刻行世。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提到戴震校《水经注》,《水经注》原文有“水流松果之山”一句,钟惺等人的水经注批点本中“山”讹成“上”。于是,钟惺等人“遂连圈之,以为妙景。”戴震认为此例甚为可笑,”松果之山“本见于《山海经》。
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明代文人只有两个人算得上有学问,一是王世贞,另一个是杨慎。这话虽有故作惊人之语的嫌疑,但相较前代,明人学问确显空疏。钟惺、谭元春便多有笑话。今就近日读书所得,略述两则如下:
一、《诗归》
钟惺、谭元春曾编选《诗归》51卷,其中《古诗归》15卷,《唐诗归》36卷。此编选评结合,是明代诗选评点中影响较大的一部。但自明末以来,学者对此编多有指摘非议(书初刊于万历四十五年),顾炎武就是其中较激烈的一位。据史传所载,钟惺的人品是很成问题的,顾炎武又是个以名节自砺的清高之士,所以对钟惺的为人不怎么感冒。在《日知录》卷一八《钟惺》条,顾对钟的评点有如此论断:
乃选历代之诗名曰《诗归》,其书盛行于世。已而评《左传》,评《史记》,评《毛诗》,好行小慧,自立新说,天下之士靡然从之。而论者遂忘其不孝贪污之罪,且列之为文人矣。
在同卷《勘书》条中,顾进一步举例申述:
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不知其人,不论其世,而辄改其文,缪种流传,至今未已。又近日盛行《诗归》一书,尤为妄诞。魏文帝《短歌行》:“长吟永叹,思我圣考”,圣考谓其父武帝也,改为“圣老”,评之曰“圣老字奇”。《旧唐书》李泌对肃宗言:“天后有四子,长曰太子弘,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称制,乃鸠杀之,以雍王贤为太子。贤自知不免,与二弟日侍于父母之侧,不敢明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悟而哀愍。其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其言四摘者,以况四子也,以为非四之所能尽,而改为“摘绝”。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无逸按,纪昀《四库全书总目》“诗归”提要下引顾炎武所论,另有案云:高棅《唐诗品汇》载此诗,已作摘绝,则非惺之所改,然惺因仍误本,是亦其失。)
纪昀《诗归》提要曾说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此书“乃其乡人托名”,但纪昀又说:“今观二人所作,其门径不过如是,殆彝尊曲为之词也。”
看来,钟惺的“人”与“文”都存在很大欠缺,也难怪顾炎武很生气地说:钟惺竟然被列为“文人”。
《诗归》点窜古书,肆臆评析的笑话,清人周亮工《书影》卷二也记有一出:
古逸书如《穆天子传》、《汲冢周书》类,凡阙字类作囗。武王《几铭》“皇皇惟敬,囗囗生垢,囗峸囗”,亦阙文也,锺、谭目囗为“口”字。友夏云“四口字叠出,妙语不以为纤”。伯敬云“读口峸口三字,竦然骨惊”。不知《几铭》与四口字何涉。可发一噱。
无逸按:提到的周武王《几铭》收入在《古诗归》卷一中。对于这个事例,清人存在不同的意见。一是赞同周亮工,批评钟惺、谭元春。如清末学问大家叶德辉,其《书林馀话》卷下有云:
今世凡刻书,阙文处用白匡或墨块。白者谓之空白,墨者谓之墨钉,亦谓之墨等,又谓之等字。俗语谓留为等,此墨等、等字,盖谓留此以待补刻也。……古书有可比例者,如汲冢中《逸周书》、《穆天子传》,其中多方白匡,皆阙文也。前人往往不识。《大戴礼·武王践祚》“机之铭。阙皇皇惟敬口生后口戕口”,卢辨注:“后,耻也。言为君子荣辱之主,可不慎乎。后,后詈也”。“口戕口”,注:“言口能害口也。机者,人君出令所依,故以言语为戒也”。此由不识□为阙文,而注以为口字,然文义犹可通也。若明人钟惺、谭友夏《古诗归》,则强词尤为可笑。谭云:“四口字叠出,妙语不以为纤。”(原按:文只三□,钟、谭所见之本为“皇皇生敬□□生后”。〕钟云:“读口戕口三字,竦然骨惊。”此真强作解人,而不顾其立说之穿凿矣。
一是认为钟惺、谭元春之说有古本可证,并非臆说。如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云:
周武王《几铭》“皇皇惟敬口,口生垢,口戕口”《诗归》评云“四口字叠出,妙语”又云“口戕口三字,竦然骨惊”周元亮(亮工〕、钱尔弢(陆灿〕两先生俱辨其谬,以为四口字乃古方空圈,盖缺文也。今作口字解大误。近予见宋板《大戴礼》,乃秦景旸阅本,口字并非方空圈。景旸讳四麟,系前代邑中藏书家,校订颇精审可据,冯嗣宗《先贤事略》中称之。观此则周、钱两公之言殆非也。
二、《水经注批点》
钟惺、谭元春和友人朱氏曾以明人朱谋玮的《水经注笺》为底本,撰有《水经注笺评》四十卷,于崇祯二年刊刻行世。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提到戴震校《水经注》,《水经注》原文有“水流松果之山”一句,钟惺等人的水经注批点本中“山”讹成“上”。于是,钟惺等人“遂连圈之,以为妙景。”戴震认为此例甚为可笑,”松果之山“本见于《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