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基地介绍
自然教育基地介绍
基地的前身及其筹建过程
自然教育基地位于燕山脚下西湾子村边的一座半山坡上,东北面背靠小山,其他三面被已干涸的“蛇鱼川”所环绕。基地占地约四亩,当地人称基地为“小城子”,称我们基地上的人为“城里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里在几百年前曾是个小城堡,解放之后改建为村里的中小学,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石头教室呢!九十年代之后,由于生源少,学校停办,这里被当地村民郑大哥改建为养鸡场。2007年,我们从郑大哥手中接过这块地方,开始建设理想中的自然教育基地。
基地于07年夏天开始筹建,08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基地建设的第一年是最辛苦的,期间,有来自各地的师友们一起参与了劳动与建设。在此,真诚感谢所有曾为基地建设而作出努力和付出的人,也感谢理解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当地村委会和政府。今天,我们可以在基地上自在而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源自于每个人的默默奉献,也但愿我们能够为他人和众生的快乐,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在08年之后的日子里,基地一点儿一点儿得到修整和改善。建设基地的过程是辛苦而快乐的,许多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是只有在全然投于实践当中才能体会到的。为此,特别鼓励今天在校大学生们,多多走出学校的围墙,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这实践中所能学习的经验以及培养起来的精神,是课堂上永远没法体会到的。
基地的设计及功能
基地小小四亩地的范围,却蕴含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基地内有一间石头墙教室,可容纳四十多人,是大家集体学习的地方;有一间活动室,地面简单铺设稻草,可供大家席地而坐,开展活动,交流分享;有一间禅房,屋内仅以草和土作为装修原材料,是大家一起静坐的地方;另有手工房、木工房各一间。这些房间的设计,都以简单和简朴为原则。
基地上有宿舍七间,可容纳三十多人,宿舍内没有卫浴设备,只有简单的高低床和大通铺。有一天您要是来到基地,会发现房间里连垃圾桶都没有!是的,这正是我们特意安排的。为了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我们从源头就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让易腐烂的厨余、果皮做堆肥还田;用过的废旧纸片点火烧柴;矿泉水瓶等回收利用或卖钱;最后只剩下一点儿不可回收的垃圾,就由每个人自己带走。所以,在此建议大家,尽量少带可能产生垃圾的东西过来,这样您需要自己带走的垃圾也就少了。
基地上有一个公共的生态厕所,为钢架和木质材料组成。厕所实行尿粪分离,便后无需冲水。尿液经稀释后浇地,粪便可做堆肥。我们生而为人,能够尽力做到让自己的排泄物变废为宝,减少对环境和他人的不良影响,这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所以,来基地的朋友们,别忘了体验一下,如何取尿液浇地、用粪便造堆肥的这件事情啊!
基地上另有几块田地和一个温室大棚,我们平常食用的蔬菜瓜果主要来源于此。我们的农作,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也不杀虫。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昆虫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土地失去平衡,农作物生病了,而我们则可以依此做改善,以恢复其平衡,这样就可以保持土地和作物的健康。有健康的土地和健康的食物,才可能有健康的人!除外,我们也不用机械耕地,因为这样做会伤害地里面的蚯蚓和其他昆虫,也会伤害各种微生物。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基地所具有的非正规教育、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修行的功能;除外,基地兼有社区服务和承办活动等功能。
基地的生活和主要活动
有关基地的规划设计、主要功能及其背后的理念先讲到这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基地的日常生活和经常举办的活动。
首先是基地的生活规律。
我们与当地农民的作息基本上是一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早睡早起是这里基本的要求,习惯熬夜和睡懒觉的朋友们,如果想要来这里,可要做好调整生活习惯的准备啊。基地上不喝酒,也基本上不吃肉,如果您对酒和肉有强烈的欲望,这里必定还不适合您。此外,基地上的饮食很简单,少油少盐,味道比较清淡,希望您不介意。
有关基地上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更多要求,请看《基地共同规约》。不过在此,对于大家经常违反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特别提醒的。
一是过有道德的生活,不伤害自己、他人和众生。这是借鉴了佛法中的“五戒”,具体内容请参照一行禅师《五项美好的劝诫》。
二是守静默。宁静是大自然和乡村的本质,为了保持大自然的宁静,为了更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每天有三个时间段,作为大家共同守静默的时间。这三个时间段分别是凌晨至早晨七点;中午一点至两点;晚上八点之后。而在晚上六点之后,我们一般也不再使用电脑和做其他工作了。所以,喜欢宁静、喜欢独处的朋友们,这里一定很适合你;不过,“夜猫子”来这里可要受煎熬了!
三是“正念的钟声”。一天中有六次敲钟,其中三次是吃饭时间,三次关于守静默。敲钟除了告知时间外,特别的意义在于提醒大家回到当下,保持正念。正念的含义是指对于自己身和心的状况有清醒觉知,因此,每次听到钟声时,请大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停止脚步,不再说话,静静的观呼吸,保持觉知。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妄念中回来,让身心合一。
最后提醒大家,基地不是吃喝玩乐和旅游度假的地方,因此,如果您来基地之前,发现自己带有这样的心态,一定要做调整。不然,不仅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如果在基地上,大家看到有任何违反基地共同规约的言行,请彼此给予善意的提醒。
在此,需要与大家特别做沟通的是:到目前为止,基地上的这一切,更多是寄予了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已经实践和落实下来的。我们基地上的人,有时候也不能遵守基地作息时间,也会违反基地共同规约等。愿来到基地的朋友们,把这里当做共同的家园,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
基地周边的农村服务
自然教育基地位于西湾子村辖区内,这便使得我们与周边的村民们产生了各种联系。尽管我们喜欢大自然,喜欢简单生活,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村民而言,我们的行为还是比较怪异和难以理解的。村民们会问“你们这些年轻人,好好的城里不呆着,跑到山沟沟来干啥”,“我们盼望着进城,你们却喜欢农村”,“这些年轻人不务正业”,等等。
尽管如此,村民们还是很喜欢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到村里面捡垃圾,或者帮助农忙时期的家长照看一下孩子。这些都是我们服务社区、反哺社区的尝试。其中,最受村民欢迎的是中医义诊服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但又不可能不生病。所以,免费而有效的中医义诊,真是帮了村民们的大忙。自2007年开始,我们先后组织了三期中医义诊服务,我们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村民看病,不收取一分钱,而且很多村民诸如关节炎、腰腿疼痛、肠胃病等都得到改善。所以,村民们特感谢医生们,也感谢我们。
我们立于西湾子村的大地上,享受着这里所带给我们的一切,能够为村民们干点实事,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接待访客和承办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便有一些人想要来参加活动,体验生活。很好啊,很欢迎大家来过简单生活,一起体验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过去的几年里,也有大学生社团及其他公益机构借用我们的场地,或者与我们一起,共同举办诸如团队建设、生态农业、自然教育等活动。可是呢,由于我们的物质条件太简单,就像《自然教育基地介绍》里面提到的,我们的房间里没有洗澡间、没有卫生间;我们吃饭很简单,素食为主、不喝酒抽烟;我们不熬夜,早睡早起等。这些都让外面来的朋友们感到难以适应,产生误解。
怎样减少和避免这些误解呢?
事实上,我们建博客,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为了减少他人的误解。希望透过博客这个窗口,能够将我们的理念、工作、生活及共同规约等,更加清晰而客观地呈现给外面的朋友们。如能如此,幸甚,乐哉!
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各地的朋友们!
基地的前身及其筹建过程
自然教育基地位于燕山脚下西湾子村边的一座半山坡上,东北面背靠小山,其他三面被已干涸的“蛇鱼川”所环绕。基地占地约四亩,当地人称基地为“小城子”,称我们基地上的人为“城里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里在几百年前曾是个小城堡,解放之后改建为村里的中小学,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石头教室呢!九十年代之后,由于生源少,学校停办,这里被当地村民郑大哥改建为养鸡场。2007年,我们从郑大哥手中接过这块地方,开始建设理想中的自然教育基地。
基地于07年夏天开始筹建,08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基地建设的第一年是最辛苦的,期间,有来自各地的师友们一起参与了劳动与建设。在此,真诚感谢所有曾为基地建设而作出努力和付出的人,也感谢理解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当地村委会和政府。今天,我们可以在基地上自在而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源自于每个人的默默奉献,也但愿我们能够为他人和众生的快乐,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在08年之后的日子里,基地一点儿一点儿得到修整和改善。建设基地的过程是辛苦而快乐的,许多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是只有在全然投于实践当中才能体会到的。为此,特别鼓励今天在校大学生们,多多走出学校的围墙,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这实践中所能学习的经验以及培养起来的精神,是课堂上永远没法体会到的。
基地的设计及功能
基地小小四亩地的范围,却蕴含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基地内有一间石头墙教室,可容纳四十多人,是大家集体学习的地方;有一间活动室,地面简单铺设稻草,可供大家席地而坐,开展活动,交流分享;有一间禅房,屋内仅以草和土作为装修原材料,是大家一起静坐的地方;另有手工房、木工房各一间。这些房间的设计,都以简单和简朴为原则。
基地上有宿舍七间,可容纳三十多人,宿舍内没有卫浴设备,只有简单的高低床和大通铺。有一天您要是来到基地,会发现房间里连垃圾桶都没有!是的,这正是我们特意安排的。为了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我们从源头就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让易腐烂的厨余、果皮做堆肥还田;用过的废旧纸片点火烧柴;矿泉水瓶等回收利用或卖钱;最后只剩下一点儿不可回收的垃圾,就由每个人自己带走。所以,在此建议大家,尽量少带可能产生垃圾的东西过来,这样您需要自己带走的垃圾也就少了。
基地上有一个公共的生态厕所,为钢架和木质材料组成。厕所实行尿粪分离,便后无需冲水。尿液经稀释后浇地,粪便可做堆肥。我们生而为人,能够尽力做到让自己的排泄物变废为宝,减少对环境和他人的不良影响,这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所以,来基地的朋友们,别忘了体验一下,如何取尿液浇地、用粪便造堆肥的这件事情啊!
基地上另有几块田地和一个温室大棚,我们平常食用的蔬菜瓜果主要来源于此。我们的农作,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也不杀虫。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昆虫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土地失去平衡,农作物生病了,而我们则可以依此做改善,以恢复其平衡,这样就可以保持土地和作物的健康。有健康的土地和健康的食物,才可能有健康的人!除外,我们也不用机械耕地,因为这样做会伤害地里面的蚯蚓和其他昆虫,也会伤害各种微生物。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基地所具有的非正规教育、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修行的功能;除外,基地兼有社区服务和承办活动等功能。
基地的生活和主要活动
有关基地的规划设计、主要功能及其背后的理念先讲到这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基地的日常生活和经常举办的活动。
首先是基地的生活规律。
我们与当地农民的作息基本上是一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早睡早起是这里基本的要求,习惯熬夜和睡懒觉的朋友们,如果想要来这里,可要做好调整生活习惯的准备啊。基地上不喝酒,也基本上不吃肉,如果您对酒和肉有强烈的欲望,这里必定还不适合您。此外,基地上的饮食很简单,少油少盐,味道比较清淡,希望您不介意。
有关基地上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更多要求,请看《基地共同规约》。不过在此,对于大家经常违反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特别提醒的。
一是过有道德的生活,不伤害自己、他人和众生。这是借鉴了佛法中的“五戒”,具体内容请参照一行禅师《五项美好的劝诫》。
二是守静默。宁静是大自然和乡村的本质,为了保持大自然的宁静,为了更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每天有三个时间段,作为大家共同守静默的时间。这三个时间段分别是凌晨至早晨七点;中午一点至两点;晚上八点之后。而在晚上六点之后,我们一般也不再使用电脑和做其他工作了。所以,喜欢宁静、喜欢独处的朋友们,这里一定很适合你;不过,“夜猫子”来这里可要受煎熬了!
三是“正念的钟声”。一天中有六次敲钟,其中三次是吃饭时间,三次关于守静默。敲钟除了告知时间外,特别的意义在于提醒大家回到当下,保持正念。正念的含义是指对于自己身和心的状况有清醒觉知,因此,每次听到钟声时,请大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停止脚步,不再说话,静静的观呼吸,保持觉知。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妄念中回来,让身心合一。
最后提醒大家,基地不是吃喝玩乐和旅游度假的地方,因此,如果您来基地之前,发现自己带有这样的心态,一定要做调整。不然,不仅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如果在基地上,大家看到有任何违反基地共同规约的言行,请彼此给予善意的提醒。
在此,需要与大家特别做沟通的是:到目前为止,基地上的这一切,更多是寄予了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已经实践和落实下来的。我们基地上的人,有时候也不能遵守基地作息时间,也会违反基地共同规约等。愿来到基地的朋友们,把这里当做共同的家园,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
基地周边的农村服务
自然教育基地位于西湾子村辖区内,这便使得我们与周边的村民们产生了各种联系。尽管我们喜欢大自然,喜欢简单生活,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村民而言,我们的行为还是比较怪异和难以理解的。村民们会问“你们这些年轻人,好好的城里不呆着,跑到山沟沟来干啥”,“我们盼望着进城,你们却喜欢农村”,“这些年轻人不务正业”,等等。
尽管如此,村民们还是很喜欢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到村里面捡垃圾,或者帮助农忙时期的家长照看一下孩子。这些都是我们服务社区、反哺社区的尝试。其中,最受村民欢迎的是中医义诊服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但又不可能不生病。所以,免费而有效的中医义诊,真是帮了村民们的大忙。自2007年开始,我们先后组织了三期中医义诊服务,我们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村民看病,不收取一分钱,而且很多村民诸如关节炎、腰腿疼痛、肠胃病等都得到改善。所以,村民们特感谢医生们,也感谢我们。
我们立于西湾子村的大地上,享受着这里所带给我们的一切,能够为村民们干点实事,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接待访客和承办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便有一些人想要来参加活动,体验生活。很好啊,很欢迎大家来过简单生活,一起体验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过去的几年里,也有大学生社团及其他公益机构借用我们的场地,或者与我们一起,共同举办诸如团队建设、生态农业、自然教育等活动。可是呢,由于我们的物质条件太简单,就像《自然教育基地介绍》里面提到的,我们的房间里没有洗澡间、没有卫生间;我们吃饭很简单,素食为主、不喝酒抽烟;我们不熬夜,早睡早起等。这些都让外面来的朋友们感到难以适应,产生误解。
怎样减少和避免这些误解呢?
事实上,我们建博客,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为了减少他人的误解。希望透过博客这个窗口,能够将我们的理念、工作、生活及共同规约等,更加清晰而客观地呈现给外面的朋友们。如能如此,幸甚,乐哉!
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各地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