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马克思的“感性”审美特质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马克思的“感性”审美特质
Aesthetics(美学)原意是心知物最单纯最原始的活动,与intuitive”(直觉的)意义接近,因此对于美学的认识从源头上来说,是指向我们的“感性”层面的。
自20世纪以来,“感性”一词逐渐成为了围绕美学、文艺理论、艺术创造的核心词汇。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指出:“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 它明确地宣称感性事物是绝对独立的、神圣的和第一性的,就此,20世纪美学拉开了一场对感性不同层面认识的戏剧。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柏格森与直觉主义,马尔库塞更是围绕造就“新感性”为起点“创造条件把性欲、生活本能从破坏本能的优势中解放出来”,“使自由、和平和幸福的现存可能性化为现实。”(1)
种种理论均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以“感性”为契机,对美学、对世界做了剖析,而艺术家们则又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给出了理论上的实践。达达主义、行为艺术,以至于在这个时代艺术对于感性的创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标榜其艺术行为的神圣性而他们之中不少人的创作却又无比肤浅,那么问题就变得令人担忧起来,艺术作品的“感性”究竟该是怎样的内涵?以这一内涵为前提的艺术活动究竟该如何进行?艺术行为的感性限度究竟在何处?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将直接导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理论、艺术活动的认识,为此在与将在的艺术活动竖立明晰的自由观。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源头,重新审视美之“感性”。
在分析美之“感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审美的两种状态进行陈述。其一:“被称之为利害的那种愉悦,我们是把它与一个对象的实存的表象结合着的。所以一个这样的愉悦又总是同时具有与欲求能力的关系。”(2)审美的基础,即官能性,通过对官能的满足以达到某种精神性的愉悦。但是“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3)所以其二:“一个对象的是美的并证明我有品味,这取决于我怎么评价自己心中的这个表象,而不是取决于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我必须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的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4)这便是康德所论述的无功利性审美。
现在我们给出了审美活动的两种状态,功利性与无功利性,那么就“感性”而言它该以何种立场来接触对象呢?解决了这一问题,也便揭开了“感性”至于美的所有秘密。
一、基于感性的占有式功利性审美
在论述功利性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审视它的绝对性,即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有没有可能摆脱功利性,这决定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私有财产的运动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这一普遍规律便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艺术作品的出现也在这一普遍规律之中,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具有目的性的——被消费的,从原始绘画作坊由雇主上门定货的模式到现在先生产后取得利润,其实质都是建立在能被雇主赏识的基础之上,即使是所谓的先锋派也大都埋头在了金钱的诱惑之下,而留存下的先锋二字则沦为了榨取金钱的有效形式。
1、功利性产生异化
我们的需要决定了我们的艺术生产,我们的艺术生产生产着我们的艺术消费,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中“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6)而不变的是功利性的目的,由此我们发现艺术从它从娘胎中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已经打上了功利性的标签,无法挣脱。
正是基于这一层面,审美开始标榜者它的功利性成了属我的审美,以功利性为前提的审美演化成了对占有欲的把握,艺术家的功利性从作品卖出的价格上得以呈现,读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则得易于其是不是为己所有。一只宣德五彩梵文碗在青岛拍卖行以160万元起拍,当人对它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究竟看到的是这一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制作技艺还是它的价格所形成的高品位氛围,并因此成为了欣赏它的尺度从而在内心产生对它的占有预期,并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对于钢琴家美妙的演奏,审美活动的主体一方面聆听着作品本身的意蕴,另一方面在意识中以自身代替舞台上的演奏者,以自己能演奏出美妙的旋律为想象获得幻想式的精神愉悦。这种占有式的审美方式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主体性的认识,他们将艺术作品的精神性作为挡箭牌,在占有欲的驱使下将一件件艺术作品打上“属我的”的烙印,并从中获得愉悦,而关于作品本身的技艺与意蕴的玩味建立在了“属我的”的基础之上。倘诺撇开爱国主义的问题不谈,这一“属我的”的全民无意识的审美活动作为社会性的活动直接反映在流失海外文物的寻回问题上,而西方各国也正是基于国人的“属我”心切,肆意抬高艺术作品的价格,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拍下兔、鼠首,而这一价格远远超出了两首本身的艺术价值。
由此,艺术作品“只有它在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有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他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7)当人把艺术作品的“属我性”看作审美活动的手段的时候,他们作为手段并进行审美的却恰恰是对于归属感的欣赏和玩味。这种直接的、片面性的享受——占有感使得人的审美活动趋于非人——动物性,人的感性活动沦为了动物般的占有欲,直接的享受、欲望的满足把他们控制,占有实体成为审美活动的首要活动,人在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中成为了非人,占有欲割裂了人和艺术,感性的目的性、功利性成了抹杀艺术的刽子手,它自身成为了自身的异化,在人和对象之间产生了对立。
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还“感性”以本来面目。即,当审美活动无法摆脱功利性的前提,我们感性活动与功利性的程度该停留在何种层面?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8)艺术作品因功利的目的而产生,但这并非是它的全部财产,相反它从功利性出发从肯定它自身的地方出发否定肯定着它的肯定,肯定它肯定着的否定。它的功利性仅仅从它出生的层面上而言才是成立的,这之后的事实则开始倒向着它的另一面。
2、人自身的异化
与此同时,除了功利性造成的异化问题外,人本身也发生着异化。“私有财产不过是下述情况的感性表现: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同时,确切地说,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9)原本,人在劳动中创造着他自身,目视1000米的能力因为望远镜而延伸至10000米;一封耗时1个星期送达的信件因为网络而缩短至一瞬间。人在劳动中和劳动对象发生关系,在实践中将自然人化、对象化,在人化、自然化中确证自身,可麻烦的是,在私有制的关系下这种确证,这种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了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了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了异化、外化。人与物之间的统一性被消解掉了,人与物之间出现了对峙。异化的结果导致对立感的产生,而对立感的产生伴随而来的是恐惧感的到来,在恐惧感之下感性丧失了它的艺术领地,纵然恐惧感能在某些情景下上升为崇高感,但就整体而论,在冰冷的物我对峙的状态下,“感性”与对象之间不存在认同关系,也便无法获得感性愉悦。
感性的直接的占有欲、对实体的直接的满足感与基于人自身的异化都让感性无以面对艺术审美与艺术创作,感性成了人的囚笼,否定着自身,也否定着自身的对象。因此,现在对于“感性”我们必须具有新的认识:实现物我统一、克服对立、还原确证。
二、基于感性的全面把握式审美
问题变得明朗起来,即一方面对于感性的认识,如前所述不能停留在占有欲的功利性之上,那仅仅是作为艺术作品的生产层面而言的,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追根溯源回到马克思那里,窥探究竟什么是感性:对于感性,我们总体全面的把握。
1, 统一性
首先由私有制所导致的人的异化导致了物我对峙的局面,现在我们需要从中走出来,让感性建立在确证的基础之上。
1) 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10)人作为特殊的社会个体,因为他的特殊而成为社会中一个个现实的个体——社会的单个存在物。另一方面,作为观念的主体,他是对社会存在的直观,是社会的主体存在物,因为社会绝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它无法与个体相对立,它的全部生命活动就是人的全部的生命活动,就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那些肆意想割裂社会与个人的绝对的统一关系的理论最终导致的只能是人与社会的否定,人与人的否定,人自身的否定。由此,个体与社会互为对象,彼此确证。
2) 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11)人从自身出发,通过他的劳动实践,将自然与人发生关系,将自然界标上属人的标记,也只有在属人的状态下自然界才具有了它的意义,并且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人不断的发展着、生成着、确证着,向“人”靠近。以艺术载体为例,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既是对艺术的一种推进,也标志着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进步,从绘画载于画布到照片载与照相机,从戏剧载于舞台到电影载于开放的空间,艺术的发展史一方面关照着艺术自身,另一方面又是一次人类技术文明的革新史,人类通过实践实现着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又推进着人的自然化。这样,在一个社会体系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2)从人出发,以自然为对象,再通过自然人类向着人的存在进行着复归。在这一出发与复归的运动中,人实现着自己,在确证中占有人的全部生命。
2, 感性的全面实现
其次,当人与自然、社会形成确证关系之后,感性的革新便能全面地到来。
1) 人的自我实现
“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人与对象的关系通过人的官能得以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在人的器官与自然发生关系之后,自然标上了属人的烙印,而人则通过自身器官与对象之间的能动与受动关系,确证着他自身从而将人实现。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人类发射宇宙飞船从火星上取回土壤样本,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的能力得以实现,宇宙飞船作为人的延伸确证着人自身的实现;红色的花朵在人以人的视觉模式下才被认定为红色,这一受动关系恰恰证明了人之为人的活动。感性连接着人与人化的自然,并从中将人现实的实现。
2) 社会的实现
“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当一切感觉被异化而成的拥有感所主宰的时候,人这个社会存在物就处于了“绝对的贫困状态”,一切肉体的和一切精神的感觉成了他的生活和社会实现的全部,那么社会作为人的实现的场域也变成了绝对的贫困状态。“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丰富性。”当人被需要和享受所形成的利己主义包围,当人陷在自然界的有用性的状态下的时候,人的人性变得苍白,感性沦为了欲望的满足,因此从私有制的利己主义与纯粹的功利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人的一切的感觉和特性彻底解放,建立“新感性”,不被“利己主义”束缚,让“自然界失去自己的纯粹有用性。”视觉的作用不再盯着艺术作品的价格标签从色相中获得作品的趣味;爱的情感不因事不关己而茫然诺失。“这种扬弃之所以是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眼睛成为人的眼睛。”当人不以动物性的方式占有对象的时候,对象便对人产生对象性的人的关系,眼睛不再是野性的眼睛,耳朵不再是野性的耳朵,也就是说对象在这种状态下成为了人的对象和对象性的人,人不在对象中成为兽性、丧失自我,如此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对象作为社会的对象,对象的人化也同时确证着社会,社会在对象人化的现实中实现。
3)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当人从自我实现上升为社会的实现的时候,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便得以展现。在社会中的对象的现实,因为社会的现实而成为了人的现实,又当人与人成为了现实的时候,人自身便获得了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了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了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了他自身。”人的官能、人的感性力量以肯定的方式确证着人自身,并且这种官能与感性力量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出现,一方面它不同于动物而独具人的特性,一方面就人的官能与感性力量而言,它们内部也以独特而本质的肯定的方式彼此确证着。正如颜色的感受不通过耳朵获得,诱人的香味无法以味蕾来实现,它们内部的每一种官能与感性力量都独具特性,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关照着对象,让对象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从而呈现出物之为人的人性,肯定着人之为人。另一方面,官能与感性力量都以人的感性所能承受的程度为限,在人的范围内实现着人的感觉,并展开丰富的主体性的认识,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三,基于感性的人类实践之自由生成
现在的情况已经变得明朗,感性作为人的感性不是直接的、欲望性满足与人自身异化的形式,一方面它与对象之间跳出直接的功利性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以人为人的、以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着人类自身。跳出对象的功利性状态让对象确证着人自身,对象在对象的人化中成为人的对象,人以人的本质力量关照着人化的人的对象,在本质力量中,人实现人的对象化,在“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人的自由得以生成。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从原始粗陋的感觉开始,人的感觉连接着人的生存实践,感觉在生存实践的状态中有限的存在。一个受冻的人,冰雕作为艺术对他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挨饿的人精致的巧克力艺术对他是没有兴趣的。如此一方面感觉作为人的感觉存在,另一方面它的不断的发展是人对自然的不断的丰富,是人与自然不断相适应的结果,在不断的适应、发展、生成之中,人的本质的力量——感性也在丰富。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类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可见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即是一部自然不断生成为人的历史,人在当下所能及的尺度内对世界进行创造的同时又在被下一个将在状态吸引,不断地站在将在,回观曾在,创造此在中的对象,“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因此,感性的不断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与发展成了人的生活的基础,即使作为私有制下的异化的形式,那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阶段,恰恰对于感性而言,它站立在将在对此在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形成了感性的人化,通过积极地对私有制的异化的扬弃,人化的感性推动着人的感觉向前推进。
“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对下一阶段历史来说是必然的环节。”感性站立在将在对曾在和此在的回观成为了人的自由的体现——人类的自由永远是在下一格之中,是人的解放的状态,人的这种解放的状态也就是感性解放的状态。当文明文明着我们的感官,我们则以更为文明的方式文明着世界,感性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对美的基础的把握,才是在对象确证下的真实的愉悦。
四、感性的复归
现在我们可以对“感性”的审美本质做一小结了。艺术作品从他诞生的那天起就烙上了功利性的主观合目的性,并且结合着人自身的异化,对人之感性进行着全方位的围剿,感性沦为了直接性的欲望的满足,人沦为了非人,人的本质成为动物性的本质。自20世纪以来,一方面私有制所形成的人的异化状态影响着人类自身,另一方面思维对于感性的彻底解放将人之本能、人之感受毫无保留的全盘托出,人的全盘的感觉化将人自身困在了直接的感觉之中,人在桎梏中呐喊。
因此对于感性的认识,一方面需要脱离功利性的主观合目的性,脱离对直接的、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需要在异化的社会状态中对私有制进行积极的扬弃,形成自我的实现,社会的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
只有基于感性的无功利性的与感性之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审美作用与人的自我解放状态才可以可能,人之自由才能实现。
(1) 马尔库塞:《老模式已不再适用》,载西柏林《批判杂志》1972年2月号
(2)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第39页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5页
(4)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第39页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2页
(6) 同上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5页
(8) 同上
(9) 同上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4页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3页
(12) 同上
Aesthetics(美学)原意是心知物最单纯最原始的活动,与intuitive”(直觉的)意义接近,因此对于美学的认识从源头上来说,是指向我们的“感性”层面的。
自20世纪以来,“感性”一词逐渐成为了围绕美学、文艺理论、艺术创造的核心词汇。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指出:“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 它明确地宣称感性事物是绝对独立的、神圣的和第一性的,就此,20世纪美学拉开了一场对感性不同层面认识的戏剧。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柏格森与直觉主义,马尔库塞更是围绕造就“新感性”为起点“创造条件把性欲、生活本能从破坏本能的优势中解放出来”,“使自由、和平和幸福的现存可能性化为现实。”(1)
种种理论均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以“感性”为契机,对美学、对世界做了剖析,而艺术家们则又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给出了理论上的实践。达达主义、行为艺术,以至于在这个时代艺术对于感性的创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标榜其艺术行为的神圣性而他们之中不少人的创作却又无比肤浅,那么问题就变得令人担忧起来,艺术作品的“感性”究竟该是怎样的内涵?以这一内涵为前提的艺术活动究竟该如何进行?艺术行为的感性限度究竟在何处?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将直接导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理论、艺术活动的认识,为此在与将在的艺术活动竖立明晰的自由观。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源头,重新审视美之“感性”。
在分析美之“感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审美的两种状态进行陈述。其一:“被称之为利害的那种愉悦,我们是把它与一个对象的实存的表象结合着的。所以一个这样的愉悦又总是同时具有与欲求能力的关系。”(2)审美的基础,即官能性,通过对官能的满足以达到某种精神性的愉悦。但是“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3)所以其二:“一个对象的是美的并证明我有品味,这取决于我怎么评价自己心中的这个表象,而不是取决于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我必须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的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4)这便是康德所论述的无功利性审美。
现在我们给出了审美活动的两种状态,功利性与无功利性,那么就“感性”而言它该以何种立场来接触对象呢?解决了这一问题,也便揭开了“感性”至于美的所有秘密。
一、基于感性的占有式功利性审美
在论述功利性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审视它的绝对性,即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有没有可能摆脱功利性,这决定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私有财产的运动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这一普遍规律便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艺术作品的出现也在这一普遍规律之中,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具有目的性的——被消费的,从原始绘画作坊由雇主上门定货的模式到现在先生产后取得利润,其实质都是建立在能被雇主赏识的基础之上,即使是所谓的先锋派也大都埋头在了金钱的诱惑之下,而留存下的先锋二字则沦为了榨取金钱的有效形式。
1、功利性产生异化
我们的需要决定了我们的艺术生产,我们的艺术生产生产着我们的艺术消费,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中“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6)而不变的是功利性的目的,由此我们发现艺术从它从娘胎中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已经打上了功利性的标签,无法挣脱。
正是基于这一层面,审美开始标榜者它的功利性成了属我的审美,以功利性为前提的审美演化成了对占有欲的把握,艺术家的功利性从作品卖出的价格上得以呈现,读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则得易于其是不是为己所有。一只宣德五彩梵文碗在青岛拍卖行以160万元起拍,当人对它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究竟看到的是这一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制作技艺还是它的价格所形成的高品位氛围,并因此成为了欣赏它的尺度从而在内心产生对它的占有预期,并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对于钢琴家美妙的演奏,审美活动的主体一方面聆听着作品本身的意蕴,另一方面在意识中以自身代替舞台上的演奏者,以自己能演奏出美妙的旋律为想象获得幻想式的精神愉悦。这种占有式的审美方式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主体性的认识,他们将艺术作品的精神性作为挡箭牌,在占有欲的驱使下将一件件艺术作品打上“属我的”的烙印,并从中获得愉悦,而关于作品本身的技艺与意蕴的玩味建立在了“属我的”的基础之上。倘诺撇开爱国主义的问题不谈,这一“属我的”的全民无意识的审美活动作为社会性的活动直接反映在流失海外文物的寻回问题上,而西方各国也正是基于国人的“属我”心切,肆意抬高艺术作品的价格,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拍下兔、鼠首,而这一价格远远超出了两首本身的艺术价值。
由此,艺术作品“只有它在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有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他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7)当人把艺术作品的“属我性”看作审美活动的手段的时候,他们作为手段并进行审美的却恰恰是对于归属感的欣赏和玩味。这种直接的、片面性的享受——占有感使得人的审美活动趋于非人——动物性,人的感性活动沦为了动物般的占有欲,直接的享受、欲望的满足把他们控制,占有实体成为审美活动的首要活动,人在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中成为了非人,占有欲割裂了人和艺术,感性的目的性、功利性成了抹杀艺术的刽子手,它自身成为了自身的异化,在人和对象之间产生了对立。
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还“感性”以本来面目。即,当审美活动无法摆脱功利性的前提,我们感性活动与功利性的程度该停留在何种层面?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8)艺术作品因功利的目的而产生,但这并非是它的全部财产,相反它从功利性出发从肯定它自身的地方出发否定肯定着它的肯定,肯定它肯定着的否定。它的功利性仅仅从它出生的层面上而言才是成立的,这之后的事实则开始倒向着它的另一面。
2、人自身的异化
与此同时,除了功利性造成的异化问题外,人本身也发生着异化。“私有财产不过是下述情况的感性表现: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同时,确切地说,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9)原本,人在劳动中创造着他自身,目视1000米的能力因为望远镜而延伸至10000米;一封耗时1个星期送达的信件因为网络而缩短至一瞬间。人在劳动中和劳动对象发生关系,在实践中将自然人化、对象化,在人化、自然化中确证自身,可麻烦的是,在私有制的关系下这种确证,这种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了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了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了异化、外化。人与物之间的统一性被消解掉了,人与物之间出现了对峙。异化的结果导致对立感的产生,而对立感的产生伴随而来的是恐惧感的到来,在恐惧感之下感性丧失了它的艺术领地,纵然恐惧感能在某些情景下上升为崇高感,但就整体而论,在冰冷的物我对峙的状态下,“感性”与对象之间不存在认同关系,也便无法获得感性愉悦。
感性的直接的占有欲、对实体的直接的满足感与基于人自身的异化都让感性无以面对艺术审美与艺术创作,感性成了人的囚笼,否定着自身,也否定着自身的对象。因此,现在对于“感性”我们必须具有新的认识:实现物我统一、克服对立、还原确证。
二、基于感性的全面把握式审美
问题变得明朗起来,即一方面对于感性的认识,如前所述不能停留在占有欲的功利性之上,那仅仅是作为艺术作品的生产层面而言的,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追根溯源回到马克思那里,窥探究竟什么是感性:对于感性,我们总体全面的把握。
1, 统一性
首先由私有制所导致的人的异化导致了物我对峙的局面,现在我们需要从中走出来,让感性建立在确证的基础之上。
1) 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10)人作为特殊的社会个体,因为他的特殊而成为社会中一个个现实的个体——社会的单个存在物。另一方面,作为观念的主体,他是对社会存在的直观,是社会的主体存在物,因为社会绝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它无法与个体相对立,它的全部生命活动就是人的全部的生命活动,就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那些肆意想割裂社会与个人的绝对的统一关系的理论最终导致的只能是人与社会的否定,人与人的否定,人自身的否定。由此,个体与社会互为对象,彼此确证。
2) 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11)人从自身出发,通过他的劳动实践,将自然与人发生关系,将自然界标上属人的标记,也只有在属人的状态下自然界才具有了它的意义,并且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人不断的发展着、生成着、确证着,向“人”靠近。以艺术载体为例,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既是对艺术的一种推进,也标志着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进步,从绘画载于画布到照片载与照相机,从戏剧载于舞台到电影载于开放的空间,艺术的发展史一方面关照着艺术自身,另一方面又是一次人类技术文明的革新史,人类通过实践实现着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又推进着人的自然化。这样,在一个社会体系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2)从人出发,以自然为对象,再通过自然人类向着人的存在进行着复归。在这一出发与复归的运动中,人实现着自己,在确证中占有人的全部生命。
2, 感性的全面实现
其次,当人与自然、社会形成确证关系之后,感性的革新便能全面地到来。
1) 人的自我实现
“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人与对象的关系通过人的官能得以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在人的器官与自然发生关系之后,自然标上了属人的烙印,而人则通过自身器官与对象之间的能动与受动关系,确证着他自身从而将人实现。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人类发射宇宙飞船从火星上取回土壤样本,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的能力得以实现,宇宙飞船作为人的延伸确证着人自身的实现;红色的花朵在人以人的视觉模式下才被认定为红色,这一受动关系恰恰证明了人之为人的活动。感性连接着人与人化的自然,并从中将人现实的实现。
2) 社会的实现
“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当一切感觉被异化而成的拥有感所主宰的时候,人这个社会存在物就处于了“绝对的贫困状态”,一切肉体的和一切精神的感觉成了他的生活和社会实现的全部,那么社会作为人的实现的场域也变成了绝对的贫困状态。“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丰富性。”当人被需要和享受所形成的利己主义包围,当人陷在自然界的有用性的状态下的时候,人的人性变得苍白,感性沦为了欲望的满足,因此从私有制的利己主义与纯粹的功利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人的一切的感觉和特性彻底解放,建立“新感性”,不被“利己主义”束缚,让“自然界失去自己的纯粹有用性。”视觉的作用不再盯着艺术作品的价格标签从色相中获得作品的趣味;爱的情感不因事不关己而茫然诺失。“这种扬弃之所以是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眼睛成为人的眼睛。”当人不以动物性的方式占有对象的时候,对象便对人产生对象性的人的关系,眼睛不再是野性的眼睛,耳朵不再是野性的耳朵,也就是说对象在这种状态下成为了人的对象和对象性的人,人不在对象中成为兽性、丧失自我,如此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对象作为社会的对象,对象的人化也同时确证着社会,社会在对象人化的现实中实现。
3)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当人从自我实现上升为社会的实现的时候,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便得以展现。在社会中的对象的现实,因为社会的现实而成为了人的现实,又当人与人成为了现实的时候,人自身便获得了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了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了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了他自身。”人的官能、人的感性力量以肯定的方式确证着人自身,并且这种官能与感性力量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出现,一方面它不同于动物而独具人的特性,一方面就人的官能与感性力量而言,它们内部也以独特而本质的肯定的方式彼此确证着。正如颜色的感受不通过耳朵获得,诱人的香味无法以味蕾来实现,它们内部的每一种官能与感性力量都独具特性,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关照着对象,让对象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从而呈现出物之为人的人性,肯定着人之为人。另一方面,官能与感性力量都以人的感性所能承受的程度为限,在人的范围内实现着人的感觉,并展开丰富的主体性的认识,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三,基于感性的人类实践之自由生成
现在的情况已经变得明朗,感性作为人的感性不是直接的、欲望性满足与人自身异化的形式,一方面它与对象之间跳出直接的功利性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以人为人的、以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着人类自身。跳出对象的功利性状态让对象确证着人自身,对象在对象的人化中成为人的对象,人以人的本质力量关照着人化的人的对象,在本质力量中,人实现人的对象化,在“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人的自由得以生成。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从原始粗陋的感觉开始,人的感觉连接着人的生存实践,感觉在生存实践的状态中有限的存在。一个受冻的人,冰雕作为艺术对他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挨饿的人精致的巧克力艺术对他是没有兴趣的。如此一方面感觉作为人的感觉存在,另一方面它的不断的发展是人对自然的不断的丰富,是人与自然不断相适应的结果,在不断的适应、发展、生成之中,人的本质的力量——感性也在丰富。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类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可见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即是一部自然不断生成为人的历史,人在当下所能及的尺度内对世界进行创造的同时又在被下一个将在状态吸引,不断地站在将在,回观曾在,创造此在中的对象,“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因此,感性的不断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与发展成了人的生活的基础,即使作为私有制下的异化的形式,那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阶段,恰恰对于感性而言,它站立在将在对此在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形成了感性的人化,通过积极地对私有制的异化的扬弃,人化的感性推动着人的感觉向前推进。
“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对下一阶段历史来说是必然的环节。”感性站立在将在对曾在和此在的回观成为了人的自由的体现——人类的自由永远是在下一格之中,是人的解放的状态,人的这种解放的状态也就是感性解放的状态。当文明文明着我们的感官,我们则以更为文明的方式文明着世界,感性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对美的基础的把握,才是在对象确证下的真实的愉悦。
四、感性的复归
现在我们可以对“感性”的审美本质做一小结了。艺术作品从他诞生的那天起就烙上了功利性的主观合目的性,并且结合着人自身的异化,对人之感性进行着全方位的围剿,感性沦为了直接性的欲望的满足,人沦为了非人,人的本质成为动物性的本质。自20世纪以来,一方面私有制所形成的人的异化状态影响着人类自身,另一方面思维对于感性的彻底解放将人之本能、人之感受毫无保留的全盘托出,人的全盘的感觉化将人自身困在了直接的感觉之中,人在桎梏中呐喊。
因此对于感性的认识,一方面需要脱离功利性的主观合目的性,脱离对直接的、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需要在异化的社会状态中对私有制进行积极的扬弃,形成自我的实现,社会的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
只有基于感性的无功利性的与感性之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审美作用与人的自我解放状态才可以可能,人之自由才能实现。
(1) 马尔库塞:《老模式已不再适用》,载西柏林《批判杂志》1972年2月号
(2)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第39页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5页
(4)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第39页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2页
(6) 同上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5页
(8) 同上
(9) 同上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4页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3页
(1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