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制度和个人认知
今天在教师休息室,kahn跟我分享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他会给班上的小朋友们默单词、背课文。但为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他又采用了另外一个鼓励机制,如果学生上课主动发言而且超过两次则可免去一次默单词的机会。学生因为不想背单词纷纷积极发言。Kahn对此很无奈,但他又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当你对一个大的制度不满,但这个大的制度却又给你一些发泄途径,渐渐地在这种发泄的愉悦当中,这个大的不满就得到释放而消解。人于是就沉沦在这样琐碎、日常、个人而又简单的满足当中。
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但是当时我一下没打上来话。但这件事情,我总觉得很有必要再想一想。为什么学生没有办法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涉及的制度,他们本身对于更大的那个制度即暑期学习本身为什么产生厌恶?这即是说,为什么学习会成为痛苦,而这种痛苦只能通过逃避的甜头来消解?
设计的制度和个人的判断,我觉得都很重要。Kahn很强调制度本身对人的道德感召力度和强制规范性。而我却觉得在体制之外,个人本身的判断似乎也不能被忽视。因为从个体最为特殊现象,可以展现的本质上体制所包含的对人性的影响。所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批判的对于问题的暴露——这一点已经被说的太多。我们或许也要追问,这个暴露意味着什么,so what? 进而通过本质性分析还原人性本来的感受能力。
体制当然很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够多大程度被释放出来。所以政治哲学的讨论都绕不开这些话题,比如正义论者热衷于设计一个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正义的体制,效用主义者希望可以构建一个协商基础上可以保证最大多数最大幸福的体制。在此,常常被当做例子的,无外乎是美国的政治生活,而且它常被认为是现有的诸多优秀体制之一。在此基础上,即使总统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也不会丝毫影响这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布什常被嘲笑智商低,但他手下的美国智商并不低。但如果换一个视角,看看体制当中具体的人,我们立刻可以发现美国政治生活当中的精英主义——在这个实用主义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大陆上,个人的满足永远在国家之前。而个人的满足不过是商品社会、消费社会的典型。中产阶级塑造了安定生活的榜样,这成为另一种平庸。洋溢的笑脸就像迪斯尼的童话,种种符号构成了空虚的幸福感。在社会保障的条件性福利和低物价的生活编制的美国梦面前,美国人的生活消解在个人的满足当中。当然,这个好处在于,恶没有被最大限度的激发,而善也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在设置好的边界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平等。而国家的前途更多的时候是在政客的讨价还价当中。
一个好的体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规范人性的恶。但这种强制性之外、道德建构之外,也需要好的公民、好的人。社会制度和公民,普遍的规则和原子的个体从来不会独立存在。如果二者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那或许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一个真正的精英社会。所以在讨论制度建构之时,必须先讨论人性。什么是好的人,什么是理想人格,政治制度应该如何保护这种理想。所以讨论人性这是澄清一切政治需要的基础,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公平、正义、平等的合法性。胡塞尔认为,人的自我是一种超验自我,这里面不仅包含着ego,自我也包含着我思的行为和所思。这也就是说,自我当中包含着显露在思考当中的对象,也包含着思考本身。所以是思考这件事情,让我和世界走到一起。在胡塞尔看来,每一个认识都需要触及到本质,而不是停留在天真幼稚的经验当中。欧洲科学的危机是人的危机,就在于科学从不涉及本质。所以胡塞尔希望构建一种本质的科学,这种科学即追问事实如同所有的自然科学,又追问价值、追问信仰、追问人性。当然他的要求比较高,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把现象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并成为现象学家。于是政治科学或者政治哲学是建立在作为第一哲学即现象学对人性的思考之上的。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当然更加激进一些,他不认为哲学一定要是科学,现象学也不需要局限在意识当中。现象学是一种揭示的形而上学,所以它要启发人去揭示自己的本质,去体会自己的存在。思考是打开自我面纱的手,相比之下科技是能带来深层的对人性的遮蔽。不知道海德格尔是否会在某种认同阿玛蒂亚·森的观点,即一个好的政治制度需要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本身的可行能力或者潜能,进而避免对人的异化?
回到教学的例子,学生对于学习的厌恶,无外乎是异化的一个表现。他们不爱学习,不爱思考,不喜欢“复习、看书、背单词”而喜欢“睡觉、喝酒、打麻将”。学生的异化本身就显露出人性的危机、对存在的遗忘。大家现在总说这是制度的悲哀。这会导致一个非常非理性的后果,就是大家都会批判的谩骂体制。但请不要忘记,谩骂本身也会沦为一个情绪发泄口。骂完以后,还是继续沉沦在这个现实当中。我当然从不认为,现在的问题,只是发展中的种种“阵痛”。只是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追问,学生为什么会遗忘思考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所以在批判同时,或许可以有一些建构性的工作可以完成,即启发学生去思考学习对于自我完善的意义。学习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获得一个好成绩进而进入一个好学校,学习是为了认识、了解自我并了解向我呈现的世界。语言本身是一种表达工具,也是思考方式和文化载体。如果可以让他们看到这一点,把学习当成思考本身,并在思考当中获得快乐,是否学习就能变成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只是我也会很难过的觉得如果外在的体制可以鼓励他们去做这样的思考性学习,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两难:是以学习本身为目的,还是以考试为目的。
今天一个学生跟我说,晚上在寝室,总能听到有人在演奏天空之城。她们都很激动,所以就去寻找这个神秘的演奏者。后来发现她用的乐器居然是二胡。我很好奇这个演奏者叫什么名字。但学生当时激动到什么都没有问,甚至连寝室号都不记得。对音乐还能有激动,就足以证明她们并不是对生活无感。她们会写一写微博,感叹学习之余,有闺蜜谈心散步的闲暇时光。如果还能对音乐、对生活保有基本的感受力,那感受思考,就一定还具有可能性。这是我依旧对她们很有信心的原因~~
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但是当时我一下没打上来话。但这件事情,我总觉得很有必要再想一想。为什么学生没有办法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涉及的制度,他们本身对于更大的那个制度即暑期学习本身为什么产生厌恶?这即是说,为什么学习会成为痛苦,而这种痛苦只能通过逃避的甜头来消解?
设计的制度和个人的判断,我觉得都很重要。Kahn很强调制度本身对人的道德感召力度和强制规范性。而我却觉得在体制之外,个人本身的判断似乎也不能被忽视。因为从个体最为特殊现象,可以展现的本质上体制所包含的对人性的影响。所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批判的对于问题的暴露——这一点已经被说的太多。我们或许也要追问,这个暴露意味着什么,so what? 进而通过本质性分析还原人性本来的感受能力。
体制当然很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够多大程度被释放出来。所以政治哲学的讨论都绕不开这些话题,比如正义论者热衷于设计一个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正义的体制,效用主义者希望可以构建一个协商基础上可以保证最大多数最大幸福的体制。在此,常常被当做例子的,无外乎是美国的政治生活,而且它常被认为是现有的诸多优秀体制之一。在此基础上,即使总统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也不会丝毫影响这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布什常被嘲笑智商低,但他手下的美国智商并不低。但如果换一个视角,看看体制当中具体的人,我们立刻可以发现美国政治生活当中的精英主义——在这个实用主义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大陆上,个人的满足永远在国家之前。而个人的满足不过是商品社会、消费社会的典型。中产阶级塑造了安定生活的榜样,这成为另一种平庸。洋溢的笑脸就像迪斯尼的童话,种种符号构成了空虚的幸福感。在社会保障的条件性福利和低物价的生活编制的美国梦面前,美国人的生活消解在个人的满足当中。当然,这个好处在于,恶没有被最大限度的激发,而善也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在设置好的边界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平等。而国家的前途更多的时候是在政客的讨价还价当中。
一个好的体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规范人性的恶。但这种强制性之外、道德建构之外,也需要好的公民、好的人。社会制度和公民,普遍的规则和原子的个体从来不会独立存在。如果二者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那或许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一个真正的精英社会。所以在讨论制度建构之时,必须先讨论人性。什么是好的人,什么是理想人格,政治制度应该如何保护这种理想。所以讨论人性这是澄清一切政治需要的基础,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公平、正义、平等的合法性。胡塞尔认为,人的自我是一种超验自我,这里面不仅包含着ego,自我也包含着我思的行为和所思。这也就是说,自我当中包含着显露在思考当中的对象,也包含着思考本身。所以是思考这件事情,让我和世界走到一起。在胡塞尔看来,每一个认识都需要触及到本质,而不是停留在天真幼稚的经验当中。欧洲科学的危机是人的危机,就在于科学从不涉及本质。所以胡塞尔希望构建一种本质的科学,这种科学即追问事实如同所有的自然科学,又追问价值、追问信仰、追问人性。当然他的要求比较高,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把现象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并成为现象学家。于是政治科学或者政治哲学是建立在作为第一哲学即现象学对人性的思考之上的。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当然更加激进一些,他不认为哲学一定要是科学,现象学也不需要局限在意识当中。现象学是一种揭示的形而上学,所以它要启发人去揭示自己的本质,去体会自己的存在。思考是打开自我面纱的手,相比之下科技是能带来深层的对人性的遮蔽。不知道海德格尔是否会在某种认同阿玛蒂亚·森的观点,即一个好的政治制度需要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本身的可行能力或者潜能,进而避免对人的异化?
回到教学的例子,学生对于学习的厌恶,无外乎是异化的一个表现。他们不爱学习,不爱思考,不喜欢“复习、看书、背单词”而喜欢“睡觉、喝酒、打麻将”。学生的异化本身就显露出人性的危机、对存在的遗忘。大家现在总说这是制度的悲哀。这会导致一个非常非理性的后果,就是大家都会批判的谩骂体制。但请不要忘记,谩骂本身也会沦为一个情绪发泄口。骂完以后,还是继续沉沦在这个现实当中。我当然从不认为,现在的问题,只是发展中的种种“阵痛”。只是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追问,学生为什么会遗忘思考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所以在批判同时,或许可以有一些建构性的工作可以完成,即启发学生去思考学习对于自我完善的意义。学习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获得一个好成绩进而进入一个好学校,学习是为了认识、了解自我并了解向我呈现的世界。语言本身是一种表达工具,也是思考方式和文化载体。如果可以让他们看到这一点,把学习当成思考本身,并在思考当中获得快乐,是否学习就能变成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只是我也会很难过的觉得如果外在的体制可以鼓励他们去做这样的思考性学习,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两难:是以学习本身为目的,还是以考试为目的。
今天一个学生跟我说,晚上在寝室,总能听到有人在演奏天空之城。她们都很激动,所以就去寻找这个神秘的演奏者。后来发现她用的乐器居然是二胡。我很好奇这个演奏者叫什么名字。但学生当时激动到什么都没有问,甚至连寝室号都不记得。对音乐还能有激动,就足以证明她们并不是对生活无感。她们会写一写微博,感叹学习之余,有闺蜜谈心散步的闲暇时光。如果还能对音乐、对生活保有基本的感受力,那感受思考,就一定还具有可能性。这是我依旧对她们很有信心的原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