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是地狱”——《爱慕》小记
爱是什么?爱情是什么?
千百万年,人们在追问,至今还是。
一对年过八旬的老人,岁月酿成醇香的酒。他们的爱情在经历了万水千山,是更加纯粹还是几近变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年轻时代的爱情,因为年轻,一切都在生长阶段,即使有一天爱情变了形,走了样,仍可以倚仗年轻另起炉灶。所以,年轻时的爱恋因为心里有无限宽大的留白(即使这份留白不一定意识到),总包含着激情与刚硬,存有些绝决与果断。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哪怕什么都没有,青春也是最动人的。在坚持与不坚持之间,总能轻易给出答案。爱得咬牙切齿,爱得名正言顺,爱得没有争议。
可是,人老了,爱情的本质消失了,那种毁灭性不在了,换成平和的爱。这个时候,爱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对八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女主人公安妮,男主人公乔治,一对优雅的老人。两个人,平静的生活,不时去听听音乐会,相敬如宾。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出门时,老太太的外套是老头儿帮着穿上的;回来之后,是老头子帮忙脱的。 这份默契与关爱,这份体贴与细微,谁又能说这仅仅是爱而不是爱情呢?
影片情节进行很缓慢,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大起大落,絮絮叨叨的不过是两人的日常琐碎。相互搀扶,相互陪伴,却也是难得的小快乐与大幸福。
岁月静好。
可是,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却在安妮的瘫痪中改变……
发生在饭桌上,乔治还以为是安妮和他开玩笑,结果却真的是病了。最初,病情轻,安妮要强好胜,觉得给乔治带来了麻烦,心有愧疚,凡事儿都想自己来,减轻他的负担;后来,病情日日加重,变得糊里糊涂,天天哼哼唧唧,不时喊着“痛”;最后那个场景,乔治让她喝水她也不配合,还把生硬灌下的水吐出来……乔治给她讲年轻时的故事,让她在缓和的氛围中安静下来。出人意料的,他用一个枕头蒙住安妮的头,结束了她的生命……
他去买了鲜花,给安妮换上最喜欢的长裙,没有葬礼,没有告别仪式,或者说,只有乔治自己和她做了最后的告别……
看完后,很受震惊,乔治用枕头憋死安妮的结局貌似突兀,细想,却觉得合情合理,揭开了人性真实的一面。你不想出现的结局,却不表示你不会这样做。诚然,人会因为别人揭了自己的短处而面有难色,可是,这仅仅是你不想承认,谁的心里没住着一个魔鬼?对于人性的拷问,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只是,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无情掀起了“人”表面的面纱,这温柔的暴力,违背了人性善良,人性美好的前提。使我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生生的现实。
“久病床前无孝子”,同样,久病床前能有长久的耐心和爱心?或许,对于病痛中的人,提早结束就意味着他的解脱和幸福;而对于他人,也是一份解脱和幸福。
活着,以什么样的状态活着?这是个问题。这对老人的女儿伊娃是不断穿插在其中的人物,她一开始就主张把老太太送到养老院,可是乔治不赞成,他觉得送到养老院后安妮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在那里,人属于“人”的方面得不到关注,从他给安妮找的护理人员也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足够重视。他认为,在家里,他可以使安妮像个正常人那样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而不会单单只是个需要从物质上照顾的空壳躯体。
可是,后来,为什么变成了那样的结局?一场蓄意谋杀!那是出于爱还是出于非爱?安妮本人希望这样的结局吗?在病痛和死亡之间,如果自行选择,她会选择迅速结束?这一系列的都是问号,如果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我们是不是就能洞悉何为真爱?
爱本身就是悖论,就是矛盾体,其中纠缠着痛,没有痛就不会感受到真的爱。
“他人即是地狱”,用在这里也不矛盾。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还要修炼什么?只有恶的本性才注定了这一辈子是个不断修行的过程。
千百万年,人们在追问,至今还是。
一对年过八旬的老人,岁月酿成醇香的酒。他们的爱情在经历了万水千山,是更加纯粹还是几近变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年轻时代的爱情,因为年轻,一切都在生长阶段,即使有一天爱情变了形,走了样,仍可以倚仗年轻另起炉灶。所以,年轻时的爱恋因为心里有无限宽大的留白(即使这份留白不一定意识到),总包含着激情与刚硬,存有些绝决与果断。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哪怕什么都没有,青春也是最动人的。在坚持与不坚持之间,总能轻易给出答案。爱得咬牙切齿,爱得名正言顺,爱得没有争议。
可是,人老了,爱情的本质消失了,那种毁灭性不在了,换成平和的爱。这个时候,爱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对八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女主人公安妮,男主人公乔治,一对优雅的老人。两个人,平静的生活,不时去听听音乐会,相敬如宾。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出门时,老太太的外套是老头儿帮着穿上的;回来之后,是老头子帮忙脱的。 这份默契与关爱,这份体贴与细微,谁又能说这仅仅是爱而不是爱情呢?
影片情节进行很缓慢,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大起大落,絮絮叨叨的不过是两人的日常琐碎。相互搀扶,相互陪伴,却也是难得的小快乐与大幸福。
岁月静好。
可是,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却在安妮的瘫痪中改变……
发生在饭桌上,乔治还以为是安妮和他开玩笑,结果却真的是病了。最初,病情轻,安妮要强好胜,觉得给乔治带来了麻烦,心有愧疚,凡事儿都想自己来,减轻他的负担;后来,病情日日加重,变得糊里糊涂,天天哼哼唧唧,不时喊着“痛”;最后那个场景,乔治让她喝水她也不配合,还把生硬灌下的水吐出来……乔治给她讲年轻时的故事,让她在缓和的氛围中安静下来。出人意料的,他用一个枕头蒙住安妮的头,结束了她的生命……
他去买了鲜花,给安妮换上最喜欢的长裙,没有葬礼,没有告别仪式,或者说,只有乔治自己和她做了最后的告别……
看完后,很受震惊,乔治用枕头憋死安妮的结局貌似突兀,细想,却觉得合情合理,揭开了人性真实的一面。你不想出现的结局,却不表示你不会这样做。诚然,人会因为别人揭了自己的短处而面有难色,可是,这仅仅是你不想承认,谁的心里没住着一个魔鬼?对于人性的拷问,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只是,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无情掀起了“人”表面的面纱,这温柔的暴力,违背了人性善良,人性美好的前提。使我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生生的现实。
“久病床前无孝子”,同样,久病床前能有长久的耐心和爱心?或许,对于病痛中的人,提早结束就意味着他的解脱和幸福;而对于他人,也是一份解脱和幸福。
活着,以什么样的状态活着?这是个问题。这对老人的女儿伊娃是不断穿插在其中的人物,她一开始就主张把老太太送到养老院,可是乔治不赞成,他觉得送到养老院后安妮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在那里,人属于“人”的方面得不到关注,从他给安妮找的护理人员也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足够重视。他认为,在家里,他可以使安妮像个正常人那样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而不会单单只是个需要从物质上照顾的空壳躯体。
可是,后来,为什么变成了那样的结局?一场蓄意谋杀!那是出于爱还是出于非爱?安妮本人希望这样的结局吗?在病痛和死亡之间,如果自行选择,她会选择迅速结束?这一系列的都是问号,如果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我们是不是就能洞悉何为真爱?
爱本身就是悖论,就是矛盾体,其中纠缠着痛,没有痛就不会感受到真的爱。
“他人即是地狱”,用在这里也不矛盾。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还要修炼什么?只有恶的本性才注定了这一辈子是个不断修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