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线(怪谈之二)
1、
普通姑娘苏三自从离开了无好人的洪洞县,不知道经历了几世几劫,几番轮回,总算重返人间。当然这些她已不记得,她今年刚刚毕业,在金融街的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因为房子买得远,她不得不每天穿梭于北京城的东西之间。每个早上七点,她会从朝阳区的最东面挤上地铁,穿行到西城区的公司上班;每个晚上七点,她又会原路回家,日日如此,犹如活的轮回。
北京的地铁好像一个庞大精密的下水道系统,人就像地鼠一样,日出而入,日落而出。每次下暴雨,苏三总会生出巨大的兴奋,希望隧道里会突然涌出磅礴的洪水,将她与火车一起冲走,通过蜿蜒曲折的隧道,特别是通过传说中神秘的地铁0号线转玉渊潭最终到达东海,然后她会在海中生出鱼尾和鳍,浑身覆满鳞片,从此自由伸展,无拘无牵。
当然了,现实是一号线始终是最拥挤的地铁线路,即使当环绕三环的“恐怖十号线”合拢之后,一号线仍然维持着“变态一号线”的美誉,加之和“暗黑八通线”的亲密接驳,每个人在一号线乘车时都会感到极度的拥挤。在公共场所,拥挤让一切坚固的尊严都烟消云散了,在这里谈论高贵、素质、人权都是荒诞的,这个时候人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丝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让裸露的汗毛直立起来。空间的狭小令地铁也成为一个等级社会,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着。坐着的人无非是在始发站时敢于厚着脸皮抢到一个座位,比如我;而站着的人——也许有人习惯于站着——但也有很多人想坐却没抢到位子,比如苏三。这个空间里的等级起源于成王败寇,所以坐着的贵族和站着的平民都不会感到舒服并且心安理得。
坐着的人像沉在井底,面前是腿——人腿,也有猪腿,象腿,鸡腿,火腿,极难见到藕样小腿,密密匝匝的腿次第拼成了幽深难测的密林,正如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说:“腿的另一面还是腿。”曾经有位站在我面前的姑娘被挤得不得不用双腿夹住坐着的我的左腿,夹了整整一路,我百般挣脱不得,只能半推半就了。坐着的乘客一旦抬头就被围观,那是妖怪一样的各色脸庞,秃子、长发、红唇、雀斑,犹如百鬼夜行的鬼脸,还有站着的乘客手中杂志封面女郎的魅笑,报纸上政客的媚笑,手机摄像头突然的amazing shock,并伴随着煮鸡蛋与包子的臭味,这些都使坐着的乘客很少有敢于昂首挺胸的,不是他们要装睡以便于不被人叫醒,而是根本无法承受民主围观的细节。
站着的人则不必多说,他们在家里可能一周才亲近一次自己的伴侣,却每天在一号线上和陌生人交换口腔的隔夜味道、交换经过鼻毛一次性过滤的气息,交换皮肤上死去的细胞。他们的对话很单调,往往以“你干嘛推我”开始,以“你丫傻逼”结束。
2、
打住打住,省俭一些笔墨吧,我是在讲一个姑娘苏三的故事,不是我。我是能不坐一号线就不坐的,而苏三不行,她每个工作日都要坐,不坐不行,必须坐,上班坐,下班坐,来回的坐,成年累月的坐。
每个早上,苏三都会在车厢门打开的一瞬间被后面的人挤进车厢。最初,她很不习惯与人特别是男人面对面挤在一起,于是她会想方设法转个身,这样她看到的是前面人的后脑勺,同时也把自己的后脑勺留给后面的人。没错,人民大学的校徽描述了这种格局。地铁里与陌生人面对面不仅尴尬,更让苏三格外觉得人生凄苦——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从对面乘客的脸上看到了自己,原来大家都不是什么俊男靓女,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满面倦容,疲于奔命,想好好演出戏都只配跑龙套。这样龌龊自私的人生,可以不提不说不去管不去想,却不得不耐着性子一天天的去数,数到不能数,一辈子也就到头了。
若有小孩进了车厢,总会有人让个座。苏三却从不,她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错。她小时候持“地心说”,总觉得日月星辰天地父母都在围着自己转,但不到十八岁她就领悟到这是假象,原来阳间的逻辑是“日心说”,是她和日月星辰天地父母围着别人转。于是她刻苦读书,努力奋斗,巴望着总有一天能恢复童年的荣光。工作之后,她见到了各色同事,他们在青少年时有的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有的是全省高考状元,有的是CCAV全国AV英语演讲大赛冠军,至于什么海龟什么博士更是比比皆是,苏三发现,原来她和这些优秀的同事们组成的仅仅是小行星带,仍然在围着别人转,她目力所及的被围着转的大佬,在更大的天文单位中还是围着别人转。说到底,谁也不知道谁才是这个时代的中心。既然如此,苏三想,给小孩子让座还有什么意义呢?让小孩子早点意识到自己有多卑微有什么不好,更何况,又不是自己的孩子。
3、
大概过了半年多,苏三开始慢慢觉得不舒服了。她特别难以忍受一个男人紧紧的贴在她的背部,却不好意思回头去看,只能凭借想象: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贴的这样紧,好像穿的不是T恤,而是衬衣,因为扣子硬硬的。他拎的公文包随着车厢的晃动一阵阵的拍在我腿上,虽然不舒服,好像也挺好玩的呢。包很轻,装的一定不是电脑,说不定有杜蕾斯,哈哈。”
“这个人肯定个子蛮高,至少比昨天的那个人要高,因为昨天那个家伙的鼻息一直在灌我的脖子,而这个人却在均匀的吹拂着我的头发。好痒啊,能不能别再吹了。受不鸟了。”
“他在后面和人说话呢,声音还蛮好听的,不是那种磁性,而是带着变声之前童声的残余的那种声音,想来应该是个很萌的正太吧……”
“我靠,不能忍了,什么人啊!竟然硬了!我今天没穿短裙啊。猥琐男!看我下车时不踩死你丫的。哼!”
……
于是,苏三决定再也不用这种方式挤地铁了。她要每天迎着车厢进去,就像战士面对一个战场,不管对方是谁,她一定要坚定地站在那里,绝不转身,像坚守一个永不失去的阵地。显然,这样的结果就是苏三对面的人很快就转身,留下了后脑勺给她。
日子就这样颠颠簸簸的过,乘客们想象着地面上高架桥过去了,而地铁的站台还有好多个;乘客们不再寻找开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地铁;乘客们不记得当天车厢的门牌,也不记得彼此笑着离开的神态;乘客们上车的时候把命运暂时维系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相互依偎或者争吵,下车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得谁。人海茫茫,其实每个人都是一片海,互不毗邻的海。
4、
九月了。
这是个下雨的周一,气温突然下降,秋日的气息氤氲起来了。
苏三并没有多加衣服,她照例被挤进车厢,与她面对面紧紧贴着的男人却没有立刻转过身。这还是第一次。地铁开了,她不知道外面是否还在下雨,但乘客们手里的伞仍在滴滴答答的淌水,苏三的鞋面和裤脚被弄的湿漉漉的。这个男人手里没有伞,他一只手抓着把手,一只手拎着包。是一个普通到极致的男人,说他普通,是因为他看上去既不潮,也不猥琐,如果还不够准确的话,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恰好是个男生,可以照照镜子。苏三看着他,发现他也在看着自己,她不禁有些害羞,立刻把目光转移到旁边去,一眼瞥见一个正在用粗吸管喝塑料杯装紫米粥的女孩,火车一晃,吸管里喷出的带着黑紫色米粒的液体喷了那女孩一领子,像消化未完全的排泄物一样粘在那里。苏三觉得一阵恶心,但听到女孩尖叫起来,她又觉得快意无比,“活该”,她心想。
“活该”,对面那个年轻男子显然也看到了这一切,并小声的说了一句。
苏三莞尔,羞涩感如海潮渐渐退去,代之以海风般的洒然与自然。她与他相视一笑,各自不再讲话。她沉默的享受着他衣领上普通洗衣粉夹杂着男人身体的味道,“这是个不抽烟的男人,没有烟草味;洗衣粉味道这么重,说明不怎么会洗衣服,没有漂洗干净,应该是独身。”地铁开到复兴门,门开人散,他们消失在了空气里。
第二天,天气出奇的好。对习惯了雾霾的北京居民而言,预测晴天是一个三体问题。苏三出门向地铁走去,一路上和小区的居民不停的打招呼:
“刘希姨,您去赶早市买菜呀!”“是啊小苏,今天是恒纪元。”
“钱钟叔,您都遛狗回来了呀!”“是啊小苏,今天是恒纪元。”
“康师傅,您今儿起的真早呀!”“是啊小苏,今天是恒纪元。”
“张惠妹,这么早就去上学呀!”“是啊小三,今天是恒纪元。”
“滚,你才是小三!”
到了地铁站,苏三仍然被后面的人挤入地铁,她低着头,一眼就看到一个熟悉的包,抬头发现面对面站着的竟然还是昨天那个男子。苏三和他几乎同时在想“好巧啊”,却彼此并没有说话。和昨天相比,他显然把胡须刮得更干净,就像预料到今天会遇见她。他真是太普通了,如果不是因为昨天他们面对面挤在一起,她肯定不会在人群中认出他来,个子并不高,人也不算帅。苏三一眼看出他是用刀片剃须,不禁想:“起的还挺早,还有时间慢慢刮胡子,可知是个散淡的人。他也在复兴门下地铁,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小白领,说不定还是个同业?”这几天苏三在写资本市场分析报告,头都写大了,年来国内实体经济疲软,巨额的流动资金在很多领域里高速运转,包括那些产能过剩的领域,可就是转不到需要钱的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手中,所以呢?然后呢?“不知道他会怎么看?要是他能替我写就好了。写这种放空炮瞎预测的文章最适合男生。”她拿出手机看微信,想搜一下他,结果地铁里人太多,微信爆了,一直到下车,微信“附近的人”还没载入完。
苏三茫然四顾,他不见了。
周三,空气阴霾,苏三带上了口罩。一进地铁她就把口罩摘了,她有种预感,她还会遇上他,所以她一定不要戴口罩,免得他看不见找不到自己。果然,地铁呜呜的进站,最后一节车厢,苏三昂首挺胸的进去赫然看见他正笑靥盈盈的看着她。他换了一身衣服,扑面袭来的还是浓重的洗衣粉味道。苏三已经不知道是被挤过去还是自己贴过去的,总之她又一次与他面对面站在了一起。
她与他仍没有言语,只是笑。
在北京,每天地铁的总运量是1100万人。所以,即使每天早上她与他定时出门,但恰好赶上同一班地铁又恰好在同一节车厢,恰好能被人群挤到面对面站着的几率也是相当低的,更何况连续三天呢!早晨的地铁间隔时间极短,不到两分钟就一趟车,上哪趟车,进哪节车厢都由不得人选择。在北京生活,似乎你能选择的只有“北京”这个名词,一旦进来了便身不由己,纵你有天大的本领——倘若无人撑腰——也只能克己了。
正想着,国贸站到了,车厢里哗啦啦下去一大堆人,又哗啦啦涌进来更多的人,把苏三猛地推到了他的前胸,棉布柔软干爽的感觉瞬间包裹住了她,“太不好意思了!”苏三赶忙道歉,却也贴近了他的心跳,温暖的心跳声在他的身体里像黑暗中的一面小鼓,像戏剧开场前的提示,像卧室里猛的拉上了厚重的窗帘,像脱掉了鞋子赤足走在木质地板上,像脱光了衣服膝盖跪在木质地板上,像双人床垫有节奏的沉重呼吸,像床头的木板渐次敲击着墙壁,像欢喜的悦耳声音在空气里四处跳跃,像海潮在脑海里一波波次第涌来,直到变成海啸,冲毁了车厢,奔腾到大地,喷射到太阳,和 剧烈的阳光融化在一起,变成滚滚蒸汽,吞没了世界。
……
复兴门站到了。苏三恍惚的走出地铁,雾霾沉沉,苏三发现自己浑身湿透了。
5、
周四的早上,苏三起晚了,她大汗淋漓的醒来,大汗淋漓的跑到地铁,冲进车厢,被挤到她面前的是一个面容恬淡的女子。苏三在拥挤的人群里像螺丝帽一样旋转,试图寻找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和味道,却一无所获。她懊悔于昨日的心潮澎湃及其带来的早上的沉睡,生怕自己会永远失去他,就好像她真的曾经得到过他似的。
周五,不,包括下周一、二、三、四、五,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直到永远,苏三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庸俗沉重的生活被掀起的小小涟漪,就像小小概率一样,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苏三很难过。她曾经习惯了一号线的拥挤、无聊和痛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的来而复去,却让她感到从此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她觉得自己被改变了,一号线也被改变了,整个生活体系的分子结构也改变了。但她却抓不住这种改变,甚至无法确切的描述这种改变。
又是春天,夏天,秋天,地铁又开到了九月。
苏三近来身体不舒服,时常呕吐,喜食酸性,这是典型的妊娠反应。可她非常清楚自己是处女,是不可能有这种反应的。她想起了多年前在微博上转播的一个段子,说北京的地铁能把人挤怀孕。她想莫非这不是段子,而是已经有这样的先例了?她很害怕、忐忑,但是她更兴奋,甚至觉得人生精彩起来了。倘若真的怀孕,她这平庸的生活就被彻底颠覆了。她甚至到白塔寺烧香祈祷自己真的怀孕,并且越来越相信自己怀孕了。
不久,她去和领导请假,说要去北京妇产医院检查怀孕。领导也非常高兴,对她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孕育了新生命终归是值得祝福的。现在的中国,奉子成婚,未婚先孕都被看做喜事儿,甚至也有带着孩子领结婚证的。
妇产医院里,苏三看到人数最多是生孩子的,其次是做人工流产的。一个刚毅木讷的男医生为她做了检查,“你没有怀孕啊!你还是处女啊!你这么秀气还是处女啊!”苏三瞪了他一眼,说那我为什么有妊娠反应?医生认真地说:你放轻松,这些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我们医院每天都有流产的病号,其中有三分之一都会出现抑郁症,确实,孕育一个生命不容易,失去了心里肯定难过。你可能是太想要孩子了,所以会有这种错觉,会暗示自己吃酸性食物。没事儿,别想太多了,请个假休息一下,没事儿刷刷豆瓣,刷刷微博,看看别人都过得那么惨,你心情也就变好了。
苏三是理性主义者,她知道自己应该不会怀孕。
可是没多久,她越发相信自己怀孕了。因为她明显感觉到子宫里有东西,在一号线里吐了好几回,甚至地铁上有人为她让座。满腹狐疑的苏三不得不再次请假,领导还是很高兴,说,你是有啦!连我都能看得出来啦,好好检查!你男朋友陪你去吗?
我没有男朋友。
分手了?还是怎么?这么大的事情,没有男人可是不行呢。
不,我还是处女。
……
一屋子的同事都安静了,领导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每个人都在想苏三是不是疯了。可谁也不敢不同意她去检查,她敢对大家说她是处女怀了孕,就证明她不是圣母就是神经病,而不论是哪一种,他们都不敢得罪。
苏三再次去了北京妇产医院,还是那个刚毅木讷的男医生做了检查:“你看,并没有胎儿,你总要相信仪器吧!你总要相信科学吧!你看过电影《巴黎野玫瑰》吗?那个女人流产后想要孩子想疯了,就真的疯了,她把枕头抱在怀里当孩子。你可不要学她啊,你腹部的微微隆起,只是你胖了。最近你肯定暴饮暴食来着。”
胖了?
苏三根本不相信他的话,她茶饭不思很久了,绝不可能变胖。她也看过《巴黎野玫瑰》,她曾经完全想不通那个女人为了想要孩子而疯掉,但现在她理解了。她觉得在北京这个拥挤的超级一号线上,逃离的方式只能是在波澜不惊中掀起波澜。电影里,女主角能一把火烧掉房子,和她默默无闻的作家男友开车满世界讨生活。现实中,苏三以她的小小能量掀起波澜却只有这些,那就是在地铁上被挤怀孕了,可是你这个坏蛋医生竟然说她胖了?那还不如让她疯掉,“我不是圣母,我在网络上最瞧不起那些泪眼汪汪的圣母,做女人要爷们,宁可当神经病也不当圣母。”
想到这里,苏三对医生说:“就算怀的不是孩子,哪怕是个肉球,哪怕肉球切开后是褒姒或者是哪吒,都可以啊!”
6、
几个月后。
公司组织全体员工体检,苏三缺席了。
不,是苏三已经好久没有来上班了。
苏三是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因为她的月供连续好几月没有交,交通银行的职员登门拜访, 看到门上贴满了各种单子——当然也包括应招女郎的小广告,于是报了警。警察判断她已经死了好几个月,但是她始终面如桃花,肤如凝脂,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更重要的是,她肚子里确实有一个孩子。
(完)
怪谈:
蛇(怪谈之一)
其他苏三的故事:
离京记
忘咒
圣诞前夜第三天
十年
明天
白银时代
世纪初的荒凉
今天烟花特别多
新年快乐
发票
那年京城宁静的雪
普通姑娘苏三自从离开了无好人的洪洞县,不知道经历了几世几劫,几番轮回,总算重返人间。当然这些她已不记得,她今年刚刚毕业,在金融街的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因为房子买得远,她不得不每天穿梭于北京城的东西之间。每个早上七点,她会从朝阳区的最东面挤上地铁,穿行到西城区的公司上班;每个晚上七点,她又会原路回家,日日如此,犹如活的轮回。
北京的地铁好像一个庞大精密的下水道系统,人就像地鼠一样,日出而入,日落而出。每次下暴雨,苏三总会生出巨大的兴奋,希望隧道里会突然涌出磅礴的洪水,将她与火车一起冲走,通过蜿蜒曲折的隧道,特别是通过传说中神秘的地铁0号线转玉渊潭最终到达东海,然后她会在海中生出鱼尾和鳍,浑身覆满鳞片,从此自由伸展,无拘无牵。
当然了,现实是一号线始终是最拥挤的地铁线路,即使当环绕三环的“恐怖十号线”合拢之后,一号线仍然维持着“变态一号线”的美誉,加之和“暗黑八通线”的亲密接驳,每个人在一号线乘车时都会感到极度的拥挤。在公共场所,拥挤让一切坚固的尊严都烟消云散了,在这里谈论高贵、素质、人权都是荒诞的,这个时候人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丝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让裸露的汗毛直立起来。空间的狭小令地铁也成为一个等级社会,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着。坐着的人无非是在始发站时敢于厚着脸皮抢到一个座位,比如我;而站着的人——也许有人习惯于站着——但也有很多人想坐却没抢到位子,比如苏三。这个空间里的等级起源于成王败寇,所以坐着的贵族和站着的平民都不会感到舒服并且心安理得。
坐着的人像沉在井底,面前是腿——人腿,也有猪腿,象腿,鸡腿,火腿,极难见到藕样小腿,密密匝匝的腿次第拼成了幽深难测的密林,正如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说:“腿的另一面还是腿。”曾经有位站在我面前的姑娘被挤得不得不用双腿夹住坐着的我的左腿,夹了整整一路,我百般挣脱不得,只能半推半就了。坐着的乘客一旦抬头就被围观,那是妖怪一样的各色脸庞,秃子、长发、红唇、雀斑,犹如百鬼夜行的鬼脸,还有站着的乘客手中杂志封面女郎的魅笑,报纸上政客的媚笑,手机摄像头突然的amazing shock,并伴随着煮鸡蛋与包子的臭味,这些都使坐着的乘客很少有敢于昂首挺胸的,不是他们要装睡以便于不被人叫醒,而是根本无法承受民主围观的细节。
站着的人则不必多说,他们在家里可能一周才亲近一次自己的伴侣,却每天在一号线上和陌生人交换口腔的隔夜味道、交换经过鼻毛一次性过滤的气息,交换皮肤上死去的细胞。他们的对话很单调,往往以“你干嘛推我”开始,以“你丫傻逼”结束。
2、
打住打住,省俭一些笔墨吧,我是在讲一个姑娘苏三的故事,不是我。我是能不坐一号线就不坐的,而苏三不行,她每个工作日都要坐,不坐不行,必须坐,上班坐,下班坐,来回的坐,成年累月的坐。
每个早上,苏三都会在车厢门打开的一瞬间被后面的人挤进车厢。最初,她很不习惯与人特别是男人面对面挤在一起,于是她会想方设法转个身,这样她看到的是前面人的后脑勺,同时也把自己的后脑勺留给后面的人。没错,人民大学的校徽描述了这种格局。地铁里与陌生人面对面不仅尴尬,更让苏三格外觉得人生凄苦——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从对面乘客的脸上看到了自己,原来大家都不是什么俊男靓女,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满面倦容,疲于奔命,想好好演出戏都只配跑龙套。这样龌龊自私的人生,可以不提不说不去管不去想,却不得不耐着性子一天天的去数,数到不能数,一辈子也就到头了。
若有小孩进了车厢,总会有人让个座。苏三却从不,她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错。她小时候持“地心说”,总觉得日月星辰天地父母都在围着自己转,但不到十八岁她就领悟到这是假象,原来阳间的逻辑是“日心说”,是她和日月星辰天地父母围着别人转。于是她刻苦读书,努力奋斗,巴望着总有一天能恢复童年的荣光。工作之后,她见到了各色同事,他们在青少年时有的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有的是全省高考状元,有的是CCAV全国AV英语演讲大赛冠军,至于什么海龟什么博士更是比比皆是,苏三发现,原来她和这些优秀的同事们组成的仅仅是小行星带,仍然在围着别人转,她目力所及的被围着转的大佬,在更大的天文单位中还是围着别人转。说到底,谁也不知道谁才是这个时代的中心。既然如此,苏三想,给小孩子让座还有什么意义呢?让小孩子早点意识到自己有多卑微有什么不好,更何况,又不是自己的孩子。
3、
大概过了半年多,苏三开始慢慢觉得不舒服了。她特别难以忍受一个男人紧紧的贴在她的背部,却不好意思回头去看,只能凭借想象: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贴的这样紧,好像穿的不是T恤,而是衬衣,因为扣子硬硬的。他拎的公文包随着车厢的晃动一阵阵的拍在我腿上,虽然不舒服,好像也挺好玩的呢。包很轻,装的一定不是电脑,说不定有杜蕾斯,哈哈。”
“这个人肯定个子蛮高,至少比昨天的那个人要高,因为昨天那个家伙的鼻息一直在灌我的脖子,而这个人却在均匀的吹拂着我的头发。好痒啊,能不能别再吹了。受不鸟了。”
“他在后面和人说话呢,声音还蛮好听的,不是那种磁性,而是带着变声之前童声的残余的那种声音,想来应该是个很萌的正太吧……”
“我靠,不能忍了,什么人啊!竟然硬了!我今天没穿短裙啊。猥琐男!看我下车时不踩死你丫的。哼!”
……
于是,苏三决定再也不用这种方式挤地铁了。她要每天迎着车厢进去,就像战士面对一个战场,不管对方是谁,她一定要坚定地站在那里,绝不转身,像坚守一个永不失去的阵地。显然,这样的结果就是苏三对面的人很快就转身,留下了后脑勺给她。
日子就这样颠颠簸簸的过,乘客们想象着地面上高架桥过去了,而地铁的站台还有好多个;乘客们不再寻找开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地铁;乘客们不记得当天车厢的门牌,也不记得彼此笑着离开的神态;乘客们上车的时候把命运暂时维系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相互依偎或者争吵,下车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得谁。人海茫茫,其实每个人都是一片海,互不毗邻的海。
4、
九月了。
这是个下雨的周一,气温突然下降,秋日的气息氤氲起来了。
苏三并没有多加衣服,她照例被挤进车厢,与她面对面紧紧贴着的男人却没有立刻转过身。这还是第一次。地铁开了,她不知道外面是否还在下雨,但乘客们手里的伞仍在滴滴答答的淌水,苏三的鞋面和裤脚被弄的湿漉漉的。这个男人手里没有伞,他一只手抓着把手,一只手拎着包。是一个普通到极致的男人,说他普通,是因为他看上去既不潮,也不猥琐,如果还不够准确的话,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恰好是个男生,可以照照镜子。苏三看着他,发现他也在看着自己,她不禁有些害羞,立刻把目光转移到旁边去,一眼瞥见一个正在用粗吸管喝塑料杯装紫米粥的女孩,火车一晃,吸管里喷出的带着黑紫色米粒的液体喷了那女孩一领子,像消化未完全的排泄物一样粘在那里。苏三觉得一阵恶心,但听到女孩尖叫起来,她又觉得快意无比,“活该”,她心想。
“活该”,对面那个年轻男子显然也看到了这一切,并小声的说了一句。
苏三莞尔,羞涩感如海潮渐渐退去,代之以海风般的洒然与自然。她与他相视一笑,各自不再讲话。她沉默的享受着他衣领上普通洗衣粉夹杂着男人身体的味道,“这是个不抽烟的男人,没有烟草味;洗衣粉味道这么重,说明不怎么会洗衣服,没有漂洗干净,应该是独身。”地铁开到复兴门,门开人散,他们消失在了空气里。
第二天,天气出奇的好。对习惯了雾霾的北京居民而言,预测晴天是一个三体问题。苏三出门向地铁走去,一路上和小区的居民不停的打招呼:
“刘希姨,您去赶早市买菜呀!”“是啊小苏,今天是恒纪元。”
“钱钟叔,您都遛狗回来了呀!”“是啊小苏,今天是恒纪元。”
“康师傅,您今儿起的真早呀!”“是啊小苏,今天是恒纪元。”
“张惠妹,这么早就去上学呀!”“是啊小三,今天是恒纪元。”
“滚,你才是小三!”
到了地铁站,苏三仍然被后面的人挤入地铁,她低着头,一眼就看到一个熟悉的包,抬头发现面对面站着的竟然还是昨天那个男子。苏三和他几乎同时在想“好巧啊”,却彼此并没有说话。和昨天相比,他显然把胡须刮得更干净,就像预料到今天会遇见她。他真是太普通了,如果不是因为昨天他们面对面挤在一起,她肯定不会在人群中认出他来,个子并不高,人也不算帅。苏三一眼看出他是用刀片剃须,不禁想:“起的还挺早,还有时间慢慢刮胡子,可知是个散淡的人。他也在复兴门下地铁,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小白领,说不定还是个同业?”这几天苏三在写资本市场分析报告,头都写大了,年来国内实体经济疲软,巨额的流动资金在很多领域里高速运转,包括那些产能过剩的领域,可就是转不到需要钱的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手中,所以呢?然后呢?“不知道他会怎么看?要是他能替我写就好了。写这种放空炮瞎预测的文章最适合男生。”她拿出手机看微信,想搜一下他,结果地铁里人太多,微信爆了,一直到下车,微信“附近的人”还没载入完。
苏三茫然四顾,他不见了。
周三,空气阴霾,苏三带上了口罩。一进地铁她就把口罩摘了,她有种预感,她还会遇上他,所以她一定不要戴口罩,免得他看不见找不到自己。果然,地铁呜呜的进站,最后一节车厢,苏三昂首挺胸的进去赫然看见他正笑靥盈盈的看着她。他换了一身衣服,扑面袭来的还是浓重的洗衣粉味道。苏三已经不知道是被挤过去还是自己贴过去的,总之她又一次与他面对面站在了一起。
她与他仍没有言语,只是笑。
在北京,每天地铁的总运量是1100万人。所以,即使每天早上她与他定时出门,但恰好赶上同一班地铁又恰好在同一节车厢,恰好能被人群挤到面对面站着的几率也是相当低的,更何况连续三天呢!早晨的地铁间隔时间极短,不到两分钟就一趟车,上哪趟车,进哪节车厢都由不得人选择。在北京生活,似乎你能选择的只有“北京”这个名词,一旦进来了便身不由己,纵你有天大的本领——倘若无人撑腰——也只能克己了。
正想着,国贸站到了,车厢里哗啦啦下去一大堆人,又哗啦啦涌进来更多的人,把苏三猛地推到了他的前胸,棉布柔软干爽的感觉瞬间包裹住了她,“太不好意思了!”苏三赶忙道歉,却也贴近了他的心跳,温暖的心跳声在他的身体里像黑暗中的一面小鼓,像戏剧开场前的提示,像卧室里猛的拉上了厚重的窗帘,像脱掉了鞋子赤足走在木质地板上,像脱光了衣服膝盖跪在木质地板上,像双人床垫有节奏的沉重呼吸,像床头的木板渐次敲击着墙壁,像欢喜的悦耳声音在空气里四处跳跃,像海潮在脑海里一波波次第涌来,直到变成海啸,冲毁了车厢,奔腾到大地,喷射到太阳,和 剧烈的阳光融化在一起,变成滚滚蒸汽,吞没了世界。
……
复兴门站到了。苏三恍惚的走出地铁,雾霾沉沉,苏三发现自己浑身湿透了。
5、
周四的早上,苏三起晚了,她大汗淋漓的醒来,大汗淋漓的跑到地铁,冲进车厢,被挤到她面前的是一个面容恬淡的女子。苏三在拥挤的人群里像螺丝帽一样旋转,试图寻找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和味道,却一无所获。她懊悔于昨日的心潮澎湃及其带来的早上的沉睡,生怕自己会永远失去他,就好像她真的曾经得到过他似的。
周五,不,包括下周一、二、三、四、五,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直到永远,苏三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庸俗沉重的生活被掀起的小小涟漪,就像小小概率一样,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苏三很难过。她曾经习惯了一号线的拥挤、无聊和痛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的来而复去,却让她感到从此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她觉得自己被改变了,一号线也被改变了,整个生活体系的分子结构也改变了。但她却抓不住这种改变,甚至无法确切的描述这种改变。
又是春天,夏天,秋天,地铁又开到了九月。
苏三近来身体不舒服,时常呕吐,喜食酸性,这是典型的妊娠反应。可她非常清楚自己是处女,是不可能有这种反应的。她想起了多年前在微博上转播的一个段子,说北京的地铁能把人挤怀孕。她想莫非这不是段子,而是已经有这样的先例了?她很害怕、忐忑,但是她更兴奋,甚至觉得人生精彩起来了。倘若真的怀孕,她这平庸的生活就被彻底颠覆了。她甚至到白塔寺烧香祈祷自己真的怀孕,并且越来越相信自己怀孕了。
不久,她去和领导请假,说要去北京妇产医院检查怀孕。领导也非常高兴,对她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孕育了新生命终归是值得祝福的。现在的中国,奉子成婚,未婚先孕都被看做喜事儿,甚至也有带着孩子领结婚证的。
妇产医院里,苏三看到人数最多是生孩子的,其次是做人工流产的。一个刚毅木讷的男医生为她做了检查,“你没有怀孕啊!你还是处女啊!你这么秀气还是处女啊!”苏三瞪了他一眼,说那我为什么有妊娠反应?医生认真地说:你放轻松,这些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我们医院每天都有流产的病号,其中有三分之一都会出现抑郁症,确实,孕育一个生命不容易,失去了心里肯定难过。你可能是太想要孩子了,所以会有这种错觉,会暗示自己吃酸性食物。没事儿,别想太多了,请个假休息一下,没事儿刷刷豆瓣,刷刷微博,看看别人都过得那么惨,你心情也就变好了。
苏三是理性主义者,她知道自己应该不会怀孕。
可是没多久,她越发相信自己怀孕了。因为她明显感觉到子宫里有东西,在一号线里吐了好几回,甚至地铁上有人为她让座。满腹狐疑的苏三不得不再次请假,领导还是很高兴,说,你是有啦!连我都能看得出来啦,好好检查!你男朋友陪你去吗?
我没有男朋友。
分手了?还是怎么?这么大的事情,没有男人可是不行呢。
不,我还是处女。
……
一屋子的同事都安静了,领导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每个人都在想苏三是不是疯了。可谁也不敢不同意她去检查,她敢对大家说她是处女怀了孕,就证明她不是圣母就是神经病,而不论是哪一种,他们都不敢得罪。
苏三再次去了北京妇产医院,还是那个刚毅木讷的男医生做了检查:“你看,并没有胎儿,你总要相信仪器吧!你总要相信科学吧!你看过电影《巴黎野玫瑰》吗?那个女人流产后想要孩子想疯了,就真的疯了,她把枕头抱在怀里当孩子。你可不要学她啊,你腹部的微微隆起,只是你胖了。最近你肯定暴饮暴食来着。”
胖了?
苏三根本不相信他的话,她茶饭不思很久了,绝不可能变胖。她也看过《巴黎野玫瑰》,她曾经完全想不通那个女人为了想要孩子而疯掉,但现在她理解了。她觉得在北京这个拥挤的超级一号线上,逃离的方式只能是在波澜不惊中掀起波澜。电影里,女主角能一把火烧掉房子,和她默默无闻的作家男友开车满世界讨生活。现实中,苏三以她的小小能量掀起波澜却只有这些,那就是在地铁上被挤怀孕了,可是你这个坏蛋医生竟然说她胖了?那还不如让她疯掉,“我不是圣母,我在网络上最瞧不起那些泪眼汪汪的圣母,做女人要爷们,宁可当神经病也不当圣母。”
想到这里,苏三对医生说:“就算怀的不是孩子,哪怕是个肉球,哪怕肉球切开后是褒姒或者是哪吒,都可以啊!”
6、
几个月后。
公司组织全体员工体检,苏三缺席了。
不,是苏三已经好久没有来上班了。
苏三是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因为她的月供连续好几月没有交,交通银行的职员登门拜访, 看到门上贴满了各种单子——当然也包括应招女郎的小广告,于是报了警。警察判断她已经死了好几个月,但是她始终面如桃花,肤如凝脂,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更重要的是,她肚子里确实有一个孩子。
(完)
怪谈:
蛇(怪谈之一)
其他苏三的故事:
离京记
忘咒
圣诞前夜第三天
十年
明天
白银时代
世纪初的荒凉
今天烟花特别多
新年快乐
发票
那年京城宁静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