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零草
学问本不应是穷经皓首或闭门造车的模样,单单就研习一国之文化的人讲,这工作本身非单单是理性而学术的,亦讲究阅历和文采,譬如学者写日本的文章,从一本书或一则逸文入手,漫谈些文学历史或者当地风物人情,偶作些专业性的解读,反更有深入浅出的意趣,故而使文化脱于纸面的枯燥。史学界谓之为史才,譬以史记为兼文学与史学的性质,亦是由此。民国的学者提出“修学储能、经世致用”的宗旨治学。学脱离了用便只留个“屠龙术”的尊号,却至无龙可屠的境地。傅斯年拒绝疏通,却颇多讨论学问的用,如文字学之用在于用文字的手段补充史学,否则只为刻章匠而非学者。
或也是天气燥热的缘故,这几日睡下的比较早,清晨六点钟大抵就醒了,或在床上窝着听歌,或回想一些事,大多数时间是随手拿一本书看。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了,买来也不存在架子上,就随性的看,倦了就扔在一边。看书不喜欢顺序的看,大多是随便翻一页,看起来。因为不多买小说,这样的看法倒也合适。前些日子,去了趟古籍书店,正逢一场小型拍卖会,去仓库转了一圈,陈列的多是泛了黄的线装书,与周围人谈了一二,忽觉兴味索然,流于商业化就少了几分纯粹的意味。在楼上的特价区,觅得一二残本的线装书,上海古籍出的,巾箱本,活色套印,价格低廉,挑拣了四五册,竟还有一套全本的郭注庄子,也算意外之喜。
文化泛谈
文化是被蕴含在社会存在之中的,故而文化的生命也就被固定在了他们所安身的社会存在的生命之中。文化不是一个泛泛的名词,在人类文明的范畴中它应该是许多有着联系却又彼此独立的文化体系。而文化和社会中的存在又是相互影响而独立的事物。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也应该是明白的,固然历史制约着文化,但文化何尝不是通过人在创造着历史。而人这个主体,有着超越文化的创造力。故而我们会欣赏融汇了诸多文化于一身的学者,而不会因为他不是纯粹的某种文化的主张者而批判他,好吧,我们这里谈的不是那种狭隘的某某主义者。我想大概这都要归罪于那些德国的老学究们,以至种种主义作为标签代替了思想的本质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以上的例子也证明了人们所关注的只是社会中的存在,而非文化本身。
就如现下的社会,两希文明(希腊、希伯来)凭借西方事物的流行而获得了生命的延续,而东方文化就只能蜷缩一隅。
但开风气不为师
以述代作
或也是天气燥热的缘故,这几日睡下的比较早,清晨六点钟大抵就醒了,或在床上窝着听歌,或回想一些事,大多数时间是随手拿一本书看。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了,买来也不存在架子上,就随性的看,倦了就扔在一边。看书不喜欢顺序的看,大多是随便翻一页,看起来。因为不多买小说,这样的看法倒也合适。前些日子,去了趟古籍书店,正逢一场小型拍卖会,去仓库转了一圈,陈列的多是泛了黄的线装书,与周围人谈了一二,忽觉兴味索然,流于商业化就少了几分纯粹的意味。在楼上的特价区,觅得一二残本的线装书,上海古籍出的,巾箱本,活色套印,价格低廉,挑拣了四五册,竟还有一套全本的郭注庄子,也算意外之喜。
文化泛谈
文化是被蕴含在社会存在之中的,故而文化的生命也就被固定在了他们所安身的社会存在的生命之中。文化不是一个泛泛的名词,在人类文明的范畴中它应该是许多有着联系却又彼此独立的文化体系。而文化和社会中的存在又是相互影响而独立的事物。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也应该是明白的,固然历史制约着文化,但文化何尝不是通过人在创造着历史。而人这个主体,有着超越文化的创造力。故而我们会欣赏融汇了诸多文化于一身的学者,而不会因为他不是纯粹的某种文化的主张者而批判他,好吧,我们这里谈的不是那种狭隘的某某主义者。我想大概这都要归罪于那些德国的老学究们,以至种种主义作为标签代替了思想的本质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以上的例子也证明了人们所关注的只是社会中的存在,而非文化本身。
就如现下的社会,两希文明(希腊、希伯来)凭借西方事物的流行而获得了生命的延续,而东方文化就只能蜷缩一隅。
但开风气不为师
以述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