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安可仰——品读陆游,荐读陆游
陆游,生在南宋的这一伟大诗人,是我素来所深深折服的。陆游字务观,老了以后也号放翁,其著作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种类繁多,能诗能文能词,其中他的诗成就最高,他留下有数十个文集,九千多首诗。我在这儿就是要介绍他的诗。
了解陆游并不像了解其他什么“诗仙”“诗圣”那么早,读到他的诗还是在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学校统一购了一种古诗普及材料,里面只收了陆游的一首《示儿》。现在想起来既感叹那份材料的编者不识泰山,后来却又渐渐理解了编者的用意。陆游的诗兼有杜甫的沉郁忧国和李白的仙风幻境,而又有自己独特风骨。他的诗思想复杂,固是成就极高,但若是给小学生看,也难以叫他们领会。其实我当时初见陆游也是认为他不过如此云云,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并没有太多吸引住我。就这样,我认识这位伟人的时间推迟了四年。
四年后的今天,我在东中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中华书局1976年版的《陆游集》。原书应为五册,可惜现在图书馆里只有第四册了。第四册收录的是陆游的《剑南诗稿》第六十至七十卷,我本来是冲着陆游的爱国热情与少年豪气去找陆游的诗的,但这第四册《陆游集》中的陆游已经自称放翁了。于是乎,我再次错过品读其诗其文、与他“神交”的机会。
庆幸的是现在有网络资源,我在网上终于系统地了解陆游。陆游的诗作可分类而读也可分期而读。若分类而读,其诗一写报国、收复中原(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二写平素生活、民间疾苦(如《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亦写自己治学理念(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写村景溪河(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也有的写爱情(如《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更有消极避世、与方外之士结交的诗作(如《作雪》“即死无它憾,终身负圣朝。”)。若分期而读,其诗作仅分两个时期——“少壮”“老迈”,若这样分,可理解为少壮悲愤激昂,老来闲适细腻。这里可以举的例子很多,其“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到老以后则愈多颇具意境的诗句,他甚至因这些诗句被人视为老清客——“竹密云深步步迷”(《天王寺迪上人房五十年前友人王仲信同题名尚》)“百感忽生推枕起,碧霄银汉正迢迢。”(《秋夕》)“孤鹤入秋偏警露,断山欲雨自生烟。”(《书适》)“一夕山阴道,真成白玉京。衰残失壮观,拥被听窗声。”(《雪》)……诗作繁多,不胜枚举。我也难回忆更多了。
然而,陆游的诗仍是值得青年一读。因为他的诗里浓郁的民族魂,他极具爱国主义激情。“忠愤”的诗才是陆游诗集里的主流,那些流连光景的闲适的诗只算次要。可是,他不仅在元朝至明朝备受冷落,清朝人虽然爱他的诗,却只是爱他那消极细腻的那小部分诗。这个偏向却偏偏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清末的志士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 的压迫,对陆游风骨悲愤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后世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而我这与放翁相去千年的后生小辈读他的诗,在此若要描述陆游,只有李白的一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芬芳”。
了解陆游并不像了解其他什么“诗仙”“诗圣”那么早,读到他的诗还是在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学校统一购了一种古诗普及材料,里面只收了陆游的一首《示儿》。现在想起来既感叹那份材料的编者不识泰山,后来却又渐渐理解了编者的用意。陆游的诗兼有杜甫的沉郁忧国和李白的仙风幻境,而又有自己独特风骨。他的诗思想复杂,固是成就极高,但若是给小学生看,也难以叫他们领会。其实我当时初见陆游也是认为他不过如此云云,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并没有太多吸引住我。就这样,我认识这位伟人的时间推迟了四年。
四年后的今天,我在东中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中华书局1976年版的《陆游集》。原书应为五册,可惜现在图书馆里只有第四册了。第四册收录的是陆游的《剑南诗稿》第六十至七十卷,我本来是冲着陆游的爱国热情与少年豪气去找陆游的诗的,但这第四册《陆游集》中的陆游已经自称放翁了。于是乎,我再次错过品读其诗其文、与他“神交”的机会。
庆幸的是现在有网络资源,我在网上终于系统地了解陆游。陆游的诗作可分类而读也可分期而读。若分类而读,其诗一写报国、收复中原(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二写平素生活、民间疾苦(如《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亦写自己治学理念(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写村景溪河(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也有的写爱情(如《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更有消极避世、与方外之士结交的诗作(如《作雪》“即死无它憾,终身负圣朝。”)。若分期而读,其诗作仅分两个时期——“少壮”“老迈”,若这样分,可理解为少壮悲愤激昂,老来闲适细腻。这里可以举的例子很多,其“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到老以后则愈多颇具意境的诗句,他甚至因这些诗句被人视为老清客——“竹密云深步步迷”(《天王寺迪上人房五十年前友人王仲信同题名尚》)“百感忽生推枕起,碧霄银汉正迢迢。”(《秋夕》)“孤鹤入秋偏警露,断山欲雨自生烟。”(《书适》)“一夕山阴道,真成白玉京。衰残失壮观,拥被听窗声。”(《雪》)……诗作繁多,不胜枚举。我也难回忆更多了。
然而,陆游的诗仍是值得青年一读。因为他的诗里浓郁的民族魂,他极具爱国主义激情。“忠愤”的诗才是陆游诗集里的主流,那些流连光景的闲适的诗只算次要。可是,他不仅在元朝至明朝备受冷落,清朝人虽然爱他的诗,却只是爱他那消极细腻的那小部分诗。这个偏向却偏偏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清末的志士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 的压迫,对陆游风骨悲愤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后世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而我这与放翁相去千年的后生小辈读他的诗,在此若要描述陆游,只有李白的一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芬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