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夏令营回忆录:面试时吃错药
回到家看到下面这堆书,专业意识回来了……于是我产生了一种荒谬的感觉。想起前天在中大那座据说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法学院里,我和郭天武教授胡扯相对论,和徐忠明院长争论哲学之于学习民法的重要性…我更深地意识到(其实当时结束面试后我就已经多少意识到了)在当时那样一个关键的场合,没有去技术性地谈论我所要报考的专业方向上的具体知识,会给最终的结果造成怎样致命性的伤害。
![]() |
书桌上的一堆书 |
我7月10号去的广州,一落地便玩了两天。但那时我刚把民商的知识又新复习了一遍,心中还是默熟的,因为当时我便与同行的同学说,我有一些紧张……但等到了中大南校区后,确实心境有很大变化。一来是中大的南校区环境蓊郁,风景太好,建筑予人古朴厚重的感觉;二来是开始接触到来自各地的学生,而我们这个营里的学生多来自湘皖、云贵、两广即中南地区(我这里无地域歧视),感觉自己一个浙江人和他们在文化上差异太大——而这种差异是因为这些学生多是结伴而来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既然能够被选到营里面,说明你多少算是拔尖学生了。所以其实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很强的自信的,初来乍到又希望给别人留下印象,并不断强调自己是某某学校的。所以一开始的交流啊“破冰”啊,都有一种很浮躁很虚华的东西在里面。我当然是比较排斥这种氛围,心里多少也有一些轻视,自以为随便拿出点干货就行了——这就使我立即不在正常的状态,我的整个心境都已有些背离这次坐20多个火车来这里参加夏令营的目的。
而学校给我们的寝室高在6层,位置又偏僻,且无台灯(下面超市有台灯出卖,但最便宜的也要60元),根本不适于看书。我是先买了个手电筒,但试了下效果,但是非常不好。而营友们都新鲜感很强,问东问西,谈天说地,也没法看书。加之夏令营前两天行程安排得十分密集,第一天听了3场讲座,第二天坐大巴车去了中大东校区参观实验中心,出来还转了大学城一圈,紧接着去黄埔军校和花城广场,回来是直接累成狗的节奏……
最后就要说一下面试了。真是叹息不已啊。当时我心境已经变了,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自己没在状态。而后又像是跟团旅游一样玩了两天,心思全然飘忽在广州城的景色。到最后最是愚蠢的是,自己竟然没能拟出一个面试的提纲出来。我们面试分成两组,我分到的那组并没有我所意愿的民商法方向的老师,而组长是徐忠明教授,上海人。徐忠明教授是学识非常渊博的学者,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上有非常深厚的功底,而甫一接触也知其知识面极为广泛,各种理论术语信手拈来。面试时我也主要是在和他交谈。而显然徐忠明教授是有很强的话语主导能力的,而最重要的是,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部分地掩饰了他相当快的思维节奏——所以和他交流应该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尽量地不要在一个问题上拖沓太多时间。可是我却犯了这个致命错误。当我被问及“为何要选择民法时”,我先是答“因为民法是一个很精致的建构体系,可以用哲学来解构。”这其实只能作为我一二三四五理由里面的之一,而绝不能构成我对自己选择民法的完整回答,但徐忠明教授的知识深度确乎太广,他马上想起韦伯的“英国法问题”,并以此笑称要和我“抬杠”……我实在是未能意识到在这种场合应该尽量地往民商法专业上谈论,而不是在一个很狭隘的方法论上拘泥理论之争,所以我一错再错,和他大谈特谈…然后这个语境使得我在接着被问到最近看什么书时,我脱口答道:“我最近看完了休谟的《道德原则研究》和叔本华的《伦理学的两个问题》。”然后我就听见徐忠明在说我“看书很杂”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竟给他造成这种印象,这是不是过于“荒谬”了呢?想这半年来,“闲书”(即与我所立志的方向无关涉的书)我不过零星读了几本(当然印象确实很深刻),主要还是在攻坚民商法专业,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籍,总是看了不下20本吧(若是整个法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恐怕要近百本了),学术札记也写了将近20篇,可到了面试,我竟然没有任何的表示,任由时间流走。这是我的疏忽和懈怠,造就了最终的结果。
拿到一个专业硕士的拟录取函,同学和家长安慰说可以“保底”,但我总好像隐隐感觉到当时徐忠明教授在对郭天武教授他们那些人说,“这个学生书看得很多,但是很杂,而且专业素养还是欠缺一点”,这可真是令人沮丧啊。想起来徐忠明当时对我哈哈笑道“你是个很有意思的同学”时,我也哈哈大笑——我当时到底吃错什么药了呢?
记得我曾经在一篇札记中写到,要领悟法学的规范性本质,需要法学生有一个广泛精深的人文阅读。但任何采取科学范式的务实学问,都不能这样直接去“致良知”,而先须格物致知——也就是说,当你在试图谋取一个民商法的学术硕士时,你首先应该讲述自己对整个民商法体系的理解和操作心得(这时就应该踏踏实实地把法律体系视为机器,把自己视为一个工匠!),然后再来谈这台机器的外部产出。如果从一开始就从外在的角度跟面试官谈“我很喜欢康德、麦金太尔、黑尔这些人的著作”,那么面试官中那些工匠气浓一些的法学教授,可能甚至没有听说过后面两个人物,他们可能只是突然惊讶一下,而不会对我的专业素养有什么真正的认知了。
吃一堑长一智吧,短暂的面试,时间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在状态,一个大好良机就错过了。我想我有时是过于自信了。更重要的是,我太过于随意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