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里的个人幸福
加缪在1947年出版的《鼠疫》中将自己的人生哲学融入他的墨水盒中,用他的笔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虚幻的图景:有这样一座平静而美丽的小城,它四时有着不同、别致的景色,城里的居民过着平静而祥和的生活。然而就在某个时间节点,就在这样一座城里,毫无征兆地爆发一场瘟疫之后,城中发生的种种……
作为一个读者,我没有读过加缪先生的其他著作,也没有了解过他的思想,我对他的唯一了解就来自《鼠疫》。如果早几年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为里厄医生的尽职尽责、塔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郎贝尔的回心转意而感动,可惜,我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以集体为上的我了。
里厄医生忙于医治鼠疫,情感麻木到接到妻子去世的噩耗也无动于衷。这是一种无奈,他已经没有任何情感可以发泄出来了,他的感情已经在这场灾难中耗尽。当他后来想起来的时候,心里肯定有一番说不出的滋味。
塔鲁对于父亲的不理解,对于司法制度的不理解,甚至有可能对于整个社会体系都不理解。这种不理解把加缪的人道主义倾向表露得无疑。而我对这种思想倾向有深深的抗拒的,我还是坚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相信人为的运作体系比自然体系更符合人类。而塔鲁所持的是自然才有权利剥夺人的生命,于是最后,作者将光荣的死亡赠与他。
郎贝尔,作为一个过路的外乡人,一个年轻的记者,一个年轻美丽小姐的恋人,没有任何责任投入对抗鼠疫的战争。曾经处心积虑地策划出逃,却在逃走前两天与里厄医生聊天之后,改变想法,决定留下,加入志愿医疗服务队。而里厄医生在郎贝尔逃走的两天前,对郎贝尔就说过一句话:“祝你好运!”如果不是瘟疫,里厄一定会去找他的妻子吧。所以他懂这种离别之苦,所以这句话是真心鼓励郎贝尔去追求他的幸福。
这种转变从集体利益的角度上来看,是好的。但是到这一地步,郎贝尔已经被放弃了他的个人幸福。就在想法转变的那一瞬间,触手可及的幸福消逝:巴黎街道熟悉的味道,爱人身上熟悉的香水味,一瞬间,全都化为脑中的幻影。而他要面对的真实的场景,则是让他困扰的平凡无奇的小镇,躺在床上垂死挣扎的病人,脸上写满绝望的亲属,以及惶惶不安的日子。
集体与个人幸福一直无法完美的并存,或者说,集体的幸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幸福,而个人的幸福也不一定对集体的幸福有所裨益。我并不认为郎贝尔在逃离前夜的改变有多么高尚。即使在集体遭难的情况之下,个人依然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也不应当受到指责。放弃这种权利,不只是对自己的背叛,也是对幸福的背叛。
小说中郎贝尔在那场灾难中幸存了下来,并且在车站与情人相拥,倾诉离别的痛苦。我来假设另一个结局:郎贝尔在那场灾难之中死去,他和许多人一起投入焚尸炉,然后再一起填到坑中,死的毫无尊严,而他的奖赏或许只是灾后市中心遇难者上的一行深深的刻痕。而他的情人在这以后,在嫁作他人妇的日子里,偶尔会想起有这样一个情人,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异乡,没有回来和她组建家庭。
大家赞扬郎贝尔的献身精神。如果换这个结局,肯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赞赏他的献身,尤其是在集体思想还比较浓厚的环境之下。这样,他就再没有什么幸福了。人生的幸福,就止于生命停止的那一刻。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会非常靠近集体。而郎贝尔不是那种一无所有的人,他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为何要转变立场?这是让我无解的一件事情。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在那天夜里跟医生道别,然后离开这座小镇,回到巴黎,回到恋人的身边。因为城里人的幸福与我无关,他们的幸福不是我的幸福,他们的苦难却能波及到我,我的苦难始于小镇,也会留在小镇,而我的幸福在我爱的人身旁安置,等我去取。
作为一个读者,我没有读过加缪先生的其他著作,也没有了解过他的思想,我对他的唯一了解就来自《鼠疫》。如果早几年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为里厄医生的尽职尽责、塔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郎贝尔的回心转意而感动,可惜,我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以集体为上的我了。
里厄医生忙于医治鼠疫,情感麻木到接到妻子去世的噩耗也无动于衷。这是一种无奈,他已经没有任何情感可以发泄出来了,他的感情已经在这场灾难中耗尽。当他后来想起来的时候,心里肯定有一番说不出的滋味。
塔鲁对于父亲的不理解,对于司法制度的不理解,甚至有可能对于整个社会体系都不理解。这种不理解把加缪的人道主义倾向表露得无疑。而我对这种思想倾向有深深的抗拒的,我还是坚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相信人为的运作体系比自然体系更符合人类。而塔鲁所持的是自然才有权利剥夺人的生命,于是最后,作者将光荣的死亡赠与他。
郎贝尔,作为一个过路的外乡人,一个年轻的记者,一个年轻美丽小姐的恋人,没有任何责任投入对抗鼠疫的战争。曾经处心积虑地策划出逃,却在逃走前两天与里厄医生聊天之后,改变想法,决定留下,加入志愿医疗服务队。而里厄医生在郎贝尔逃走的两天前,对郎贝尔就说过一句话:“祝你好运!”如果不是瘟疫,里厄一定会去找他的妻子吧。所以他懂这种离别之苦,所以这句话是真心鼓励郎贝尔去追求他的幸福。
这种转变从集体利益的角度上来看,是好的。但是到这一地步,郎贝尔已经被放弃了他的个人幸福。就在想法转变的那一瞬间,触手可及的幸福消逝:巴黎街道熟悉的味道,爱人身上熟悉的香水味,一瞬间,全都化为脑中的幻影。而他要面对的真实的场景,则是让他困扰的平凡无奇的小镇,躺在床上垂死挣扎的病人,脸上写满绝望的亲属,以及惶惶不安的日子。
集体与个人幸福一直无法完美的并存,或者说,集体的幸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幸福,而个人的幸福也不一定对集体的幸福有所裨益。我并不认为郎贝尔在逃离前夜的改变有多么高尚。即使在集体遭难的情况之下,个人依然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也不应当受到指责。放弃这种权利,不只是对自己的背叛,也是对幸福的背叛。
小说中郎贝尔在那场灾难中幸存了下来,并且在车站与情人相拥,倾诉离别的痛苦。我来假设另一个结局:郎贝尔在那场灾难之中死去,他和许多人一起投入焚尸炉,然后再一起填到坑中,死的毫无尊严,而他的奖赏或许只是灾后市中心遇难者上的一行深深的刻痕。而他的情人在这以后,在嫁作他人妇的日子里,偶尔会想起有这样一个情人,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异乡,没有回来和她组建家庭。
大家赞扬郎贝尔的献身精神。如果换这个结局,肯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赞赏他的献身,尤其是在集体思想还比较浓厚的环境之下。这样,他就再没有什么幸福了。人生的幸福,就止于生命停止的那一刻。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会非常靠近集体。而郎贝尔不是那种一无所有的人,他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为何要转变立场?这是让我无解的一件事情。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在那天夜里跟医生道别,然后离开这座小镇,回到巴黎,回到恋人的身边。因为城里人的幸福与我无关,他们的幸福不是我的幸福,他们的苦难却能波及到我,我的苦难始于小镇,也会留在小镇,而我的幸福在我爱的人身旁安置,等我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