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失调与神经官能症(摘自《少有人走的路》)
大部分心理医生都根据病情严重的程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换言之,他们认为某些人病得比别人重,因而也比较不容易治愈。更有甚者.心理疾病的轻重与童年失去父母爱护的程度与早晚有直接的关系。说得更明白点,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出生头九个月就得不到父母呵护的人,他们的病情可以用数种疗法缓和,但几乎不可能治愈。人格失调的病患公认是婴儿期受到完善照顾,但从九个月到两岁之间未能得到适当的呵护,因此他们的病情虽然比精神病患轻微,但仍相当严重而不易治愈。神经官能症患者则被认为幼儿期受到妥善照顾,直到两岁之后,通常要到五、六岁开始,才因故受到忽视。所以一般认为神经官能症情节最轻,也最容易治疗。
我相信这套分类法颇为接近事实,而根据它建立的心理理论,在很多方面对治疗者也很有用,不容随便批评。但它并未能揭示真相的全貌。举例来说,它忽略了童年后期与青春期父母照顾的重要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这些稍晚阶段缺乏父母关爱,同样能造成心理疾病,而此时若能得到适当的爱护与照顾,早年失怙的创痛也可以治疗。另一方面,尽管这套分类法有统计学上的根据,一般而言,神经官能症比人格失调好医,而人格失调又比精神病易治,但它无法预估个人的成长过程。举例而言,我作心理分析最快成功的案例是一个患严重精神病的男人。他于九个月后完全治愈,而我花了三年工夫治疗另一个很明显的“只有”神经官能症的女人,也只得到些微的进展。
病人本身“成长意愿”这项捉摸不定的成分,可说是治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未能列入分类法考虑的因素中。病情再怎么严重,也能靠强烈的“成长意愿”而扭转乾坤,病情再怎么轻微,倘若病人不愿成长,就不可能有丝毫进展。遗憾的是,当代心理医疗理论对这个因紊的了解仍然几乎等于零。
我相信这套分类法颇为接近事实,而根据它建立的心理理论,在很多方面对治疗者也很有用,不容随便批评。但它并未能揭示真相的全貌。举例来说,它忽略了童年后期与青春期父母照顾的重要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这些稍晚阶段缺乏父母关爱,同样能造成心理疾病,而此时若能得到适当的爱护与照顾,早年失怙的创痛也可以治疗。另一方面,尽管这套分类法有统计学上的根据,一般而言,神经官能症比人格失调好医,而人格失调又比精神病易治,但它无法预估个人的成长过程。举例而言,我作心理分析最快成功的案例是一个患严重精神病的男人。他于九个月后完全治愈,而我花了三年工夫治疗另一个很明显的“只有”神经官能症的女人,也只得到些微的进展。
病人本身“成长意愿”这项捉摸不定的成分,可说是治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未能列入分类法考虑的因素中。病情再怎么严重,也能靠强烈的“成长意愿”而扭转乾坤,病情再怎么轻微,倘若病人不愿成长,就不可能有丝毫进展。遗憾的是,当代心理医疗理论对这个因紊的了解仍然几乎等于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