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老师评我的《L(之一)》
超级袖珍版悲剧
作者:派拉蒙(沈方)
除非背景耀眼,或烽火连三月,或黑云压城,且城欲摧,否则,一首诗常常在眼前默默飘远,尤其是不求语辞奇崛的诗,更不易引人注目。如此无事生非,不是存心找人抬杠,也不是打算强充解人,因为遗珠之憾实在属于常态,故以为惕惕之心不可无,杞人忧天未必不是善意。或许啊呜的一首短诗《L(之一)》可以佐证。
《L》是啊呜的一个组诗,共有十首,“之一”就是第一首,放在整个组诗中看,背景基本可以坐实为恋爱,失落的爱,绝望的爱,如另有意蕴,也是隐微之言,各人各自体会,不必冒昧引伸。这样的恋爱诗,不新,也不旧,永远不新,永远不至于旧,原本无所谓新,无所谓旧。粗看,食之不甜,弃之可惜。慢慢品味,却有一点橄榄的意思。贴近耳朵细听,竟然听见远处传来海浪。听不出,无关紧要,听过了,也就听过了,各人喜好不同。
“之一”这首诗,开头平淡无奇。“叶子翻卷一圈,在身后”,无非就地取材,往远说,也不过因情造境,借景生情。再往远说,景语情语,不免老生常谈。唯独“翻卷一圈”略显异样,又终究凭空而来,不宜硬解。“无数腼腆朝向前方/我始终不敢说话/目光匆匆吻过细软的发丝”,这三行描写,不说入木三分,也有二分、一分,一个腼腆怯懦的形象如在眼前。“不敢说话”的原因,只能揣度,但“不敢说话”表示沉默,应该不言而喻。
“便在天空,自画监牢”,真正掀起波澜的是这一行。绝望自天而降,几乎毫无准备,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监牢”,连辽阔的天空也无自由,情感的执著直接转化为自我监禁,似乎义无反顾,似乎一意孤行。这首诗的第一小节到此结束。
诗的分节,通常有另起一行的意思,或并列,或转折,或递进,实在不得已,也有山穷水尽,择路而走的苦衷。第二小节第一行,“请判我死刑”,突然从沉默中跳出一个高音,如玻璃破碎,如晴天霹雳。这首诗的全部力量,仿佛都凝聚在这一行上。这个出其不意的高音,在诗中实现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转折。其一是语义转折。其二是角度转换,前面是静态描写和陈述,此后是言辞激烈的独白。
从这一行开始,前面的腼腆怯懦迅速过渡到激昂慷慨,简直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不过是个愚蠢的囚徒/站在叹息面前,无耻地/回忆那些并不遥远的瞬间”,接二连三的自责,滔滔不绝,因为“秋风簌簌,遍地都是我的仇恨”。最后一行长吁短叹,一场悲剧即将闭幕。这首诗多少有点戏剧化,好像希腊悲剧去掉歌队表演,改编为两场超级袖珍版悲剧,悲剧得让人反应不过来,演员出来谢幕了,尚不知怎么回事。
平心而论,这首诗最精彩之处,就是第二小节第一行,通读整个组诗,再无这一行的强烈效果。当然,这样的恋爱诗,不以为然也不是罪过,它从无可查考的背景中抽象出来,读者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皆是事实,但仔细体会这首诗的奥秘和得失,仍有不应忽视的价值。况且恋爱的普遍意义,可作为谅解恋爱诗不偏执于具体的理由,至于反映何人何时何地的恋爱,那就完全可以免谈了。
附:
L(之一)
啊呜
叶子翻卷一圈,在身后
无数腼腆朝向前方
我始终不敢说话
目光匆匆吻过细软的发丝
便在天空,自画监牢
请判我死刑
我不过是个愚蠢的囚徒
站在叹息面前,无耻地
回忆那些并不遥远的瞬间
秋风簌簌,遍地都是我的仇恨
作者:派拉蒙(沈方)
除非背景耀眼,或烽火连三月,或黑云压城,且城欲摧,否则,一首诗常常在眼前默默飘远,尤其是不求语辞奇崛的诗,更不易引人注目。如此无事生非,不是存心找人抬杠,也不是打算强充解人,因为遗珠之憾实在属于常态,故以为惕惕之心不可无,杞人忧天未必不是善意。或许啊呜的一首短诗《L(之一)》可以佐证。
《L》是啊呜的一个组诗,共有十首,“之一”就是第一首,放在整个组诗中看,背景基本可以坐实为恋爱,失落的爱,绝望的爱,如另有意蕴,也是隐微之言,各人各自体会,不必冒昧引伸。这样的恋爱诗,不新,也不旧,永远不新,永远不至于旧,原本无所谓新,无所谓旧。粗看,食之不甜,弃之可惜。慢慢品味,却有一点橄榄的意思。贴近耳朵细听,竟然听见远处传来海浪。听不出,无关紧要,听过了,也就听过了,各人喜好不同。
“之一”这首诗,开头平淡无奇。“叶子翻卷一圈,在身后”,无非就地取材,往远说,也不过因情造境,借景生情。再往远说,景语情语,不免老生常谈。唯独“翻卷一圈”略显异样,又终究凭空而来,不宜硬解。“无数腼腆朝向前方/我始终不敢说话/目光匆匆吻过细软的发丝”,这三行描写,不说入木三分,也有二分、一分,一个腼腆怯懦的形象如在眼前。“不敢说话”的原因,只能揣度,但“不敢说话”表示沉默,应该不言而喻。
“便在天空,自画监牢”,真正掀起波澜的是这一行。绝望自天而降,几乎毫无准备,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监牢”,连辽阔的天空也无自由,情感的执著直接转化为自我监禁,似乎义无反顾,似乎一意孤行。这首诗的第一小节到此结束。
诗的分节,通常有另起一行的意思,或并列,或转折,或递进,实在不得已,也有山穷水尽,择路而走的苦衷。第二小节第一行,“请判我死刑”,突然从沉默中跳出一个高音,如玻璃破碎,如晴天霹雳。这首诗的全部力量,仿佛都凝聚在这一行上。这个出其不意的高音,在诗中实现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转折。其一是语义转折。其二是角度转换,前面是静态描写和陈述,此后是言辞激烈的独白。
从这一行开始,前面的腼腆怯懦迅速过渡到激昂慷慨,简直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不过是个愚蠢的囚徒/站在叹息面前,无耻地/回忆那些并不遥远的瞬间”,接二连三的自责,滔滔不绝,因为“秋风簌簌,遍地都是我的仇恨”。最后一行长吁短叹,一场悲剧即将闭幕。这首诗多少有点戏剧化,好像希腊悲剧去掉歌队表演,改编为两场超级袖珍版悲剧,悲剧得让人反应不过来,演员出来谢幕了,尚不知怎么回事。
平心而论,这首诗最精彩之处,就是第二小节第一行,通读整个组诗,再无这一行的强烈效果。当然,这样的恋爱诗,不以为然也不是罪过,它从无可查考的背景中抽象出来,读者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皆是事实,但仔细体会这首诗的奥秘和得失,仍有不应忽视的价值。况且恋爱的普遍意义,可作为谅解恋爱诗不偏执于具体的理由,至于反映何人何时何地的恋爱,那就完全可以免谈了。
附:
L(之一)
啊呜
叶子翻卷一圈,在身后
无数腼腆朝向前方
我始终不敢说话
目光匆匆吻过细软的发丝
便在天空,自画监牢
请判我死刑
我不过是个愚蠢的囚徒
站在叹息面前,无耻地
回忆那些并不遥远的瞬间
秋风簌簌,遍地都是我的仇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