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抽象油画系列《琴曲》
从城市 , 到城市边缘 , 一颗浮躁的心
墨色 , 暮色 , 离不开的黯然
而黑色 ,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些光明
对于抽象 , 是我最直接的旋律
开始时带着宣泄 , 后来变成泼洒 , 即兴的习惯已经无法改变
画面记录的只是那一段段莫名的孤寂
时间在流逝 , 而生活还在继续 ...
沈丕基 写于2013
耳视目听者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古代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认为视听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张湛 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
听觉与视觉,都是人类两大重要的艺术感官。“声、音、乐”引发了情绪,这种通过声音引发的思考,特别具有抽象性,所谓声音艺术有一定的“画面感”。我们常常在视觉艺术中引用听觉艺术之词汇“音乐性”、“节奏感”,来阐释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感。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根本性要素就是“韵”,由韵组成的律就形成“韵律”,它可以联系到艺术的其他门类。对音乐抽象性可以引申三段论(syllogistic)到诗歌和视觉艺术中的抽象性问题之阐述,因为这几方面是有其共通性的。音乐的要素连接到了诗歌之中,因为诗歌虽属文学范畴,但诗歌的结构离不开韵律,视觉艺术的结构也离不开音乐性与诗歌性,体现艺术家的精神范畴。
抽象,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是人天然便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抽象艺术被西方艺术史明确定位下来,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得到集中的大发展,乃是社会形态进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的抽象艺术实际上还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今天中国社会的整体大背景之下,抽象作为专门的领域被关注、探索和实践,是有价值的。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之前的批判性、干预社会的现实主义艺术已经发展得很强烈,抽象艺术的存在丰富了文化形式、艺术语言和人文价值,是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性张扬的需求。每个人看到的“象”都是不同的,中国传统讲究的是一个意境的问题,意境也可以说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就像禅语中的“不可说、不可说”,而在这一点与西方的严格艺术进展理论并没有冲突,人类在精神的追求实际上是同步进展的,只有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才有新的可能性! 最终都是在传达一个生活的感触与精神的一个阶段性追求与体现。
关于宇宙之弦,它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而古琴,恰恰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它的制作是伏羲依照宇宙之数所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古琴有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古琴七根弦,象征着天、地、君、亲、师、文、武。通过多年的斫琴与演奏,沈丕基试图用艺术的角度来联系与表现这些弦与线之间的关系,出于新科,新材料的兴趣,科学前沿理论的关注和对西方哲学以及东方禅宗思想的广泛涉猎,乃至对时间、空间的无尽遐想,艺术家统称之为是个人好奇心作祟,这也是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琴曲系列”抽象画作品,正好与沈丕基自身这段时间对古琴的研究息息相关,这批抽象油彩系列也不是短时间内的偶得,而是个人通过十年以来刻苦练习演奏后的一些琴曲,对琴曲意境深刻感悟而创。如:《山居吟》、《樵歌》、《渔歌》等琴曲同名作品。在真实的演奏者与山居生活中的感受,凝聚成全新的抽象画面感。在材料上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大漆、天然漆等,选择了纯粹的泼墨方式在油画布上的当代性实验,在自然与放松的状态下一气呵成。
沈丕基以一张古琴为元素,用各种艺术形式呈现,与国外自由爵士艺术、行为艺术、诗歌艺术的即兴合作频频可见,创作跟着时代的脚步,在追寻一种道家与魏晋精神面貌上,即没有迷失传统的观念,也不墨守成规在传统美学上,2014年香港的“沈丕基的线”个人当代艺术展中,艺术家使用了不锈钢古琴、激光、新鲜骨头、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更加多元地表现了这个主题的思考。长期坚持以音乐中的即兴精神将声音、视觉与行动的交互为介质切入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创作动机与个人生活联系紧密,作品面貌多呈现为对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感受,每向前一步都可能变成一种业界新的突破。
墨色 , 暮色 , 离不开的黯然
而黑色 ,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些光明
对于抽象 , 是我最直接的旋律
开始时带着宣泄 , 后来变成泼洒 , 即兴的习惯已经无法改变
画面记录的只是那一段段莫名的孤寂
时间在流逝 , 而生活还在继续 ...
沈丕基 写于2013
耳视目听者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古代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认为视听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张湛 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
听觉与视觉,都是人类两大重要的艺术感官。“声、音、乐”引发了情绪,这种通过声音引发的思考,特别具有抽象性,所谓声音艺术有一定的“画面感”。我们常常在视觉艺术中引用听觉艺术之词汇“音乐性”、“节奏感”,来阐释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感。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根本性要素就是“韵”,由韵组成的律就形成“韵律”,它可以联系到艺术的其他门类。对音乐抽象性可以引申三段论(syllogistic)到诗歌和视觉艺术中的抽象性问题之阐述,因为这几方面是有其共通性的。音乐的要素连接到了诗歌之中,因为诗歌虽属文学范畴,但诗歌的结构离不开韵律,视觉艺术的结构也离不开音乐性与诗歌性,体现艺术家的精神范畴。
抽象,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是人天然便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抽象艺术被西方艺术史明确定位下来,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得到集中的大发展,乃是社会形态进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的抽象艺术实际上还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今天中国社会的整体大背景之下,抽象作为专门的领域被关注、探索和实践,是有价值的。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之前的批判性、干预社会的现实主义艺术已经发展得很强烈,抽象艺术的存在丰富了文化形式、艺术语言和人文价值,是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性张扬的需求。每个人看到的“象”都是不同的,中国传统讲究的是一个意境的问题,意境也可以说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就像禅语中的“不可说、不可说”,而在这一点与西方的严格艺术进展理论并没有冲突,人类在精神的追求实际上是同步进展的,只有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才有新的可能性! 最终都是在传达一个生活的感触与精神的一个阶段性追求与体现。
关于宇宙之弦,它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而古琴,恰恰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它的制作是伏羲依照宇宙之数所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古琴有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古琴七根弦,象征着天、地、君、亲、师、文、武。通过多年的斫琴与演奏,沈丕基试图用艺术的角度来联系与表现这些弦与线之间的关系,出于新科,新材料的兴趣,科学前沿理论的关注和对西方哲学以及东方禅宗思想的广泛涉猎,乃至对时间、空间的无尽遐想,艺术家统称之为是个人好奇心作祟,这也是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琴曲系列”抽象画作品,正好与沈丕基自身这段时间对古琴的研究息息相关,这批抽象油彩系列也不是短时间内的偶得,而是个人通过十年以来刻苦练习演奏后的一些琴曲,对琴曲意境深刻感悟而创。如:《山居吟》、《樵歌》、《渔歌》等琴曲同名作品。在真实的演奏者与山居生活中的感受,凝聚成全新的抽象画面感。在材料上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大漆、天然漆等,选择了纯粹的泼墨方式在油画布上的当代性实验,在自然与放松的状态下一气呵成。
沈丕基以一张古琴为元素,用各种艺术形式呈现,与国外自由爵士艺术、行为艺术、诗歌艺术的即兴合作频频可见,创作跟着时代的脚步,在追寻一种道家与魏晋精神面貌上,即没有迷失传统的观念,也不墨守成规在传统美学上,2014年香港的“沈丕基的线”个人当代艺术展中,艺术家使用了不锈钢古琴、激光、新鲜骨头、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更加多元地表现了这个主题的思考。长期坚持以音乐中的即兴精神将声音、视觉与行动的交互为介质切入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创作动机与个人生活联系紧密,作品面貌多呈现为对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感受,每向前一步都可能变成一种业界新的突破。
![]() |
《渔樵问答》 |
![]() |
《山居吟》 |
![]() |
《潇湘水云》 |
![]() |
《鸥鹭忘机》 |
![]() |
《樵歌》 |
-
Rachel_01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