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里也叫凉州
2010年和2011年夏天我出野外,曾两次到甘肃——真正的目的地是青海祁连山,甘肃只是中转而已;可仅仅路过,已经奠定了我认为无法挽回的对甘肃的坏印象,尤其是2011年那次。
2011年,第一天深夜到甘肃,宿兰州;七月天,却因为当日冷锋过境,夜里温度不到20度,清冷异常,偏偏当夜房间热水供应出问题,想着第二天一早便要出发,就将就冲了个冷水澡。第二天傍晚抵达武威,已经在附近出野外半个月的北大的那个广东姑娘(我已经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快人快语,一边托着拖拉板帮我们拿行李,一边说你们来得真是时候,今天是我们来了以后最热的一天,白天四十好几度。我进了房间,发现空调是坏的,向宾馆要求换房;宾馆说客满了换不了,空调也没法马上修好——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服务员搬了个大铁扇给我们解暑——就是那种直径将近一米,在长沙各个小粉店可以看到的吹得热浪滚滚所有人永远汗流浃背的风扇。后来,我们走出去吃晚饭,经过一个半旧不新的庙宇样子的建筑,当地的一个老师说这好像是个博物馆——热浪袭人,谁也没想走近看一下。我当时心里大概闪过了这样一个念头:这种中小型城市的古建筑真可悲,被修得不伦不类。
刚刚我吃午饭时翻豆瓣,看到这样一篇文章http://blog.hucheng.com/articles/558.html。开头,“一日兼程,朝发天水,夕至武威,中转兰州。/一日兼程,朝发秦州,夕至凉州,中转金城。/一千二百里。"我饶有兴致,因为兰州,武威及天水都是我曾到过的地方(天水算是我唯一有不错印象的甘肃城市了)。越往下读,越是有种羞愧难当的感觉——原来那个热的了无生气的城市,那个古建筑不伦不类的地方,那个博物馆无人问津的地方,也叫凉州,就是那个引无数诗人豪兴大发的唱曲”凉州词“中的凉州。
我突然记起,兰州古玩店很多,喜欢出售两样东西:雕刻的葫芦和夜光杯。我一边把玩一个不知真假的夜光杯,一边回想着自己喜爱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可是偏头看窗外宽阔的街道,寂寥的马路,阳光灼烧之下我仿佛看到无数尘土被蒸腾而上。脑海中早晨吃过早饭的兰州拉面店里狭促的空间、被汗水浸湿的背影和巨大一碗的漂着红油的牛肉面挥之不去,却在这两者之间找不到丝毫连接点。也许从那时侯起,我便认为这只是不同时间里空间上的一个巧合的重叠——可那些风景到底是只存在诗人们的眼中,还是我的无知和庸懒使我无法看到更多呢?
我曾对很多人提过,当初选择学地质的原因是因为想去很多的地方,见不同的风景,而不想只是抱着地理杂志羡慕他人的生活。我也不只一次的提过,念了几年大学,却发现这是我对地质的一种误解——虽然我确实因为专业的缘故去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美丽的风景,与很多的人萍水相逢,共行一段最后相忘于江湖。可是也就仅此而已,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己见过许多不同的风景——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变换的只是地点,眼中的风景却越来越相似,能给我以深刻存在感的地方越来越少,大约是我越来越怠惰,只看到目之所及;也越来越麻木,目之所及的也成了过眼云烟。
在美国,在我走访的不多的地方只有三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称之为现实与诗意交织的地方;也许也是因为只有三藩,我花费了无数的热情和情绪去探索和感受。我每天都去街转角的同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吃早餐,坐在店外面的椅子上兴致盎然的看人来人往:当地人有些懒懒散散,拿着咖啡,攥着免费的城市报纸,学生模样的背着画板在附近的车站等车;去开会的同行们辨识度极高,背着装海报的管子,步伐匆匆,脸上的表情倒跟十二月的天气很相称,清冷肃杀。我还不知疲倦的注视目之所及的每一个街道尽头的山顶,在夜晚像火焰一般燃烧跳跃的灯光;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散步,仿佛步伐便是感触城市的神经末梢——我深怕这末梢不够敏感,于是尽量缓慢,跨度细小,却毫不吝啬,从南到北,从城区到海滨,从山脚到山顶,不愿错过一丝风景。我当时给XJ发短信说,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一笑倾城了——我眼中所见的其实不是这城市赋予我的风景,而是我赋予某人的诗意。
看来是这样的,看见不同的风景是需要付出热情的;风景无法打动我,除非我自己想要被打动。可是现在的我,又有多想要被打动呢?
放几张三藩街头手机拍的照片做结束吧。
2011年,第一天深夜到甘肃,宿兰州;七月天,却因为当日冷锋过境,夜里温度不到20度,清冷异常,偏偏当夜房间热水供应出问题,想着第二天一早便要出发,就将就冲了个冷水澡。第二天傍晚抵达武威,已经在附近出野外半个月的北大的那个广东姑娘(我已经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快人快语,一边托着拖拉板帮我们拿行李,一边说你们来得真是时候,今天是我们来了以后最热的一天,白天四十好几度。我进了房间,发现空调是坏的,向宾馆要求换房;宾馆说客满了换不了,空调也没法马上修好——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服务员搬了个大铁扇给我们解暑——就是那种直径将近一米,在长沙各个小粉店可以看到的吹得热浪滚滚所有人永远汗流浃背的风扇。后来,我们走出去吃晚饭,经过一个半旧不新的庙宇样子的建筑,当地的一个老师说这好像是个博物馆——热浪袭人,谁也没想走近看一下。我当时心里大概闪过了这样一个念头:这种中小型城市的古建筑真可悲,被修得不伦不类。
刚刚我吃午饭时翻豆瓣,看到这样一篇文章http://blog.hucheng.com/articles/558.html。开头,“一日兼程,朝发天水,夕至武威,中转兰州。/一日兼程,朝发秦州,夕至凉州,中转金城。/一千二百里。"我饶有兴致,因为兰州,武威及天水都是我曾到过的地方(天水算是我唯一有不错印象的甘肃城市了)。越往下读,越是有种羞愧难当的感觉——原来那个热的了无生气的城市,那个古建筑不伦不类的地方,那个博物馆无人问津的地方,也叫凉州,就是那个引无数诗人豪兴大发的唱曲”凉州词“中的凉州。
我突然记起,兰州古玩店很多,喜欢出售两样东西:雕刻的葫芦和夜光杯。我一边把玩一个不知真假的夜光杯,一边回想着自己喜爱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可是偏头看窗外宽阔的街道,寂寥的马路,阳光灼烧之下我仿佛看到无数尘土被蒸腾而上。脑海中早晨吃过早饭的兰州拉面店里狭促的空间、被汗水浸湿的背影和巨大一碗的漂着红油的牛肉面挥之不去,却在这两者之间找不到丝毫连接点。也许从那时侯起,我便认为这只是不同时间里空间上的一个巧合的重叠——可那些风景到底是只存在诗人们的眼中,还是我的无知和庸懒使我无法看到更多呢?
我曾对很多人提过,当初选择学地质的原因是因为想去很多的地方,见不同的风景,而不想只是抱着地理杂志羡慕他人的生活。我也不只一次的提过,念了几年大学,却发现这是我对地质的一种误解——虽然我确实因为专业的缘故去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美丽的风景,与很多的人萍水相逢,共行一段最后相忘于江湖。可是也就仅此而已,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己见过许多不同的风景——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变换的只是地点,眼中的风景却越来越相似,能给我以深刻存在感的地方越来越少,大约是我越来越怠惰,只看到目之所及;也越来越麻木,目之所及的也成了过眼云烟。
在美国,在我走访的不多的地方只有三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称之为现实与诗意交织的地方;也许也是因为只有三藩,我花费了无数的热情和情绪去探索和感受。我每天都去街转角的同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吃早餐,坐在店外面的椅子上兴致盎然的看人来人往:当地人有些懒懒散散,拿着咖啡,攥着免费的城市报纸,学生模样的背着画板在附近的车站等车;去开会的同行们辨识度极高,背着装海报的管子,步伐匆匆,脸上的表情倒跟十二月的天气很相称,清冷肃杀。我还不知疲倦的注视目之所及的每一个街道尽头的山顶,在夜晚像火焰一般燃烧跳跃的灯光;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散步,仿佛步伐便是感触城市的神经末梢——我深怕这末梢不够敏感,于是尽量缓慢,跨度细小,却毫不吝啬,从南到北,从城区到海滨,从山脚到山顶,不愿错过一丝风景。我当时给XJ发短信说,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一笑倾城了——我眼中所见的其实不是这城市赋予我的风景,而是我赋予某人的诗意。
看来是这样的,看见不同的风景是需要付出热情的;风景无法打动我,除非我自己想要被打动。可是现在的我,又有多想要被打动呢?
放几张三藩街头手机拍的照片做结束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