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农场,和现代人的生活态
来小毛驴农场这次偶然的机会,把我带入了一个与以往23年零2个月的生活都完全不同的生活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炎夏的午后,则享受林荫、蝉鸣、与自然风丝丝相扣的呼吸、以及平淡安然的小憩。不用电脑,很短的上网时间。足不出园子,远离公路、拥挤、日日不宁的城市噪声。慢下来的心思,会细到去看每一只原来从未仔细观察过的虫子。还有,感受并期盼每一种植物的生长,哪怕是新出芽的野草。
在小毛驴农场,发现真的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偏偏远离最现代化的技术(网络除外哦),不论建造、生产、还是日常的生活。他们总是用最方便的途径(不是“最快捷”)、最“土”的手段、达到最适用的结果。比如,坚持最传统的、有机的种菜方式,和土地达到共生,园子里许多处“傻傻”的堆肥。比如,用农村土方法盖起我们看来毫不精细的房子,却便宜也好用。比如,明明可以用空调却往往只在凉棚下享受自然风。比如,明明可以买烤箱的时代,却堆起了“土”法自制的面包窑,作为劳作和美食相合的一大乐趣……
作为一个学建筑的人,我还是对建筑、建造这方面的事更为敏感。从农场回来之后,无意之中找来<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看了一遍,于是又陷入了长久以来的思考。如何看待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如何看待现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借着原来看过的藤森照信对人类与建筑发展历史的简述,又有了更多启示。在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尚未侵扰的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建筑、村落、小镇与自然之间独特的契合关系。依据当地所在的自然条件的不同,这种契合所形成的风貌千差万别。中国北方的地下窑洞、南方的吊脚小楼,意大利山间的蜿蜒小镇,非洲沙漠地带的土堡……人类从来不畏惧复杂的地形、极端的气候,人类也从不担心找不到建设居所所需的材料。当然,这是在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侵扰之前。
虽然如今所学的建筑学,没有例外地在现代建筑的衣钵之下,但却并不能促使我认同现代建筑学的唯一正确性。不同于以往的建筑和建筑群,现代建筑从某一点开始,剥离了与土地的关系,从此无往不利地得以徜徉于任何地方。虽然它们有时候在适宜程度、宜居程度上并不如传统建筑,但因其简明性、普适性、商业价值、从全球可获的设计资源和材料资源,它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迅速占领了各大洲的许多地方。当然了,殖民、文化入侵、西方强势话语权也是这一现象背后至关重要的推手。即使在现代建筑进程中,许多人尝试了去探索其它可能,结果却往往:①是现代建筑的拙劣变体,打着契合于土地的旗号却并未融入环境;②是建筑师的一厢情愿,将问题高技术化、复杂化却不是最适宜的。也有一些好的但比较边缘的尝试,它们往往需要得到当地人的认同,而问题也在于需要一点“去建筑师个人化”。
从建筑的初始来看现在,建筑应当需要重新思考和找回与土地的关系。这里的“土地”其实泛指地球的地表,它不仅仅指土壤,也囊括了山石植物、江河湖海、冰霜雨雪。土地是有深度的,不是25厘米的地表泥土,也不是25米的建筑基坑。土地是和地壳一体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前一阵看到襄阳削山平壑的新闻,好像当成了一大功绩,觉得甚为可笑。如果以削山平壑来标榜人类的伟力,那是不是全球大平原是我们生存的最理想状态?如今的城市开发中,开发商拿到一块土地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地。不但原有的建筑、原有的不平都会被铲除殆尽,对原有的植物更是毫不留情的。建筑师往往拿到的是整齐得像威化饼一样的地,这样的地方也不再能称之为“土地”了。这样的基座,恐怕是现代建筑最爱的一种。
包叔曾说,城市人的生存能力那是很差的,一旦离开了城市,你看他怎么活?当然,城市如果出了问题,那更是不好活的。我想,现代人在生活方式上和古代人的不同,恐怕可以归纳为古代人往往是多面手,比较容易活,而现代人总是单面手,离了别人往往不能活。因为将许多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自然就避免了现代人分心,从而可以一心一意投入本行,提高效率。是的,极为精细的分工达到了现代社会的终极目的——效率。这就比如我上大学吃食堂就不用买菜做饭刷盘子洗碗从而可以一心一意读书……
说起古代人嘛,他们要操心的事真的很多(当然,后宫嫔妃们除外),不光是自己的生计,衣食住行,还得关心年景、天象什么的,至于皇帝嘛,死之前挑块陵墓那都是最费心的事情之一。现代人一切从简,所以科技水平呼啦呼啦地往上涨,其它水平不得而知。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三百年的工业革命,一百年的现代城市规划,也许再经过百年后,我们会发现虽然不能算错误,但我们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一百年,何其短暂,但不坚不摧的现代城市规划一夜之间将稍微发达一点的地方都收入囊中,变成了相似的面目(在世界范围而言,我们眼光中的不同可能其实是很大的相似,就像我们看中国人都觉得长得千差万别,而外国人看中国人都长得很像);现代建筑则更是在各处都建起了自己的堡垒。按照现代社会所认定的人类发展方向——直线向前,这一状况恐怕将无限蔓延下去,直至贪吃蛇占满屏幕;不过按照人类社会实际上的发展历程,这件事肯定是会拐弯的,一定。
人类必须找回和土地的关系,尤其是城市人,这样才能够理解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境况。关于这一点,先人的经验是足够丰富的,只是我们不学而已。嗯,只有理解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境况,环境问题才能够不称为虚谈、造势和笑柄,人们所生活的建筑和城市环境才会开始偏离当初的直线,逐渐打开一些新的途径。
我们每天呼吸着汽车尾气,听着机器噪音,吃着工业化食品(还津津有味),晚上不睡白天赖床,呆在恒温恒湿的房子里,路上种几棵小树苗就敢号称是绿化,假期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去景区度假号称是接近自然,傻兮兮地看着电视为体育比赛的输赢而鸡血,没有天气预报就搞不清楚明天也许会变天,追着最新的电子产品好像不换iphoneX就不是现代人,再难找到什么东西能让你用一辈子不坏关键是你愿意用它一辈子……
我们都在一个巨大的漩涡里,我们以为自己是清醒的。
最后的话:从小长到这么大,我都觉得古人挺厉害的。虽然人类的知识水平一直在增加,这不代表我们同时没有在遗忘。而且,道德水平、社会关系水平、思辨水平从来都不是直线上升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炎夏的午后,则享受林荫、蝉鸣、与自然风丝丝相扣的呼吸、以及平淡安然的小憩。不用电脑,很短的上网时间。足不出园子,远离公路、拥挤、日日不宁的城市噪声。慢下来的心思,会细到去看每一只原来从未仔细观察过的虫子。还有,感受并期盼每一种植物的生长,哪怕是新出芽的野草。
在小毛驴农场,发现真的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偏偏远离最现代化的技术(网络除外哦),不论建造、生产、还是日常的生活。他们总是用最方便的途径(不是“最快捷”)、最“土”的手段、达到最适用的结果。比如,坚持最传统的、有机的种菜方式,和土地达到共生,园子里许多处“傻傻”的堆肥。比如,用农村土方法盖起我们看来毫不精细的房子,却便宜也好用。比如,明明可以用空调却往往只在凉棚下享受自然风。比如,明明可以买烤箱的时代,却堆起了“土”法自制的面包窑,作为劳作和美食相合的一大乐趣……
作为一个学建筑的人,我还是对建筑、建造这方面的事更为敏感。从农场回来之后,无意之中找来<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看了一遍,于是又陷入了长久以来的思考。如何看待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如何看待现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借着原来看过的藤森照信对人类与建筑发展历史的简述,又有了更多启示。在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尚未侵扰的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建筑、村落、小镇与自然之间独特的契合关系。依据当地所在的自然条件的不同,这种契合所形成的风貌千差万别。中国北方的地下窑洞、南方的吊脚小楼,意大利山间的蜿蜒小镇,非洲沙漠地带的土堡……人类从来不畏惧复杂的地形、极端的气候,人类也从不担心找不到建设居所所需的材料。当然,这是在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侵扰之前。
虽然如今所学的建筑学,没有例外地在现代建筑的衣钵之下,但却并不能促使我认同现代建筑学的唯一正确性。不同于以往的建筑和建筑群,现代建筑从某一点开始,剥离了与土地的关系,从此无往不利地得以徜徉于任何地方。虽然它们有时候在适宜程度、宜居程度上并不如传统建筑,但因其简明性、普适性、商业价值、从全球可获的设计资源和材料资源,它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迅速占领了各大洲的许多地方。当然了,殖民、文化入侵、西方强势话语权也是这一现象背后至关重要的推手。即使在现代建筑进程中,许多人尝试了去探索其它可能,结果却往往:①是现代建筑的拙劣变体,打着契合于土地的旗号却并未融入环境;②是建筑师的一厢情愿,将问题高技术化、复杂化却不是最适宜的。也有一些好的但比较边缘的尝试,它们往往需要得到当地人的认同,而问题也在于需要一点“去建筑师个人化”。
从建筑的初始来看现在,建筑应当需要重新思考和找回与土地的关系。这里的“土地”其实泛指地球的地表,它不仅仅指土壤,也囊括了山石植物、江河湖海、冰霜雨雪。土地是有深度的,不是25厘米的地表泥土,也不是25米的建筑基坑。土地是和地壳一体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前一阵看到襄阳削山平壑的新闻,好像当成了一大功绩,觉得甚为可笑。如果以削山平壑来标榜人类的伟力,那是不是全球大平原是我们生存的最理想状态?如今的城市开发中,开发商拿到一块土地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地。不但原有的建筑、原有的不平都会被铲除殆尽,对原有的植物更是毫不留情的。建筑师往往拿到的是整齐得像威化饼一样的地,这样的地方也不再能称之为“土地”了。这样的基座,恐怕是现代建筑最爱的一种。
包叔曾说,城市人的生存能力那是很差的,一旦离开了城市,你看他怎么活?当然,城市如果出了问题,那更是不好活的。我想,现代人在生活方式上和古代人的不同,恐怕可以归纳为古代人往往是多面手,比较容易活,而现代人总是单面手,离了别人往往不能活。因为将许多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自然就避免了现代人分心,从而可以一心一意投入本行,提高效率。是的,极为精细的分工达到了现代社会的终极目的——效率。这就比如我上大学吃食堂就不用买菜做饭刷盘子洗碗从而可以一心一意读书……
说起古代人嘛,他们要操心的事真的很多(当然,后宫嫔妃们除外),不光是自己的生计,衣食住行,还得关心年景、天象什么的,至于皇帝嘛,死之前挑块陵墓那都是最费心的事情之一。现代人一切从简,所以科技水平呼啦呼啦地往上涨,其它水平不得而知。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三百年的工业革命,一百年的现代城市规划,也许再经过百年后,我们会发现虽然不能算错误,但我们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一百年,何其短暂,但不坚不摧的现代城市规划一夜之间将稍微发达一点的地方都收入囊中,变成了相似的面目(在世界范围而言,我们眼光中的不同可能其实是很大的相似,就像我们看中国人都觉得长得千差万别,而外国人看中国人都长得很像);现代建筑则更是在各处都建起了自己的堡垒。按照现代社会所认定的人类发展方向——直线向前,这一状况恐怕将无限蔓延下去,直至贪吃蛇占满屏幕;不过按照人类社会实际上的发展历程,这件事肯定是会拐弯的,一定。
人类必须找回和土地的关系,尤其是城市人,这样才能够理解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境况。关于这一点,先人的经验是足够丰富的,只是我们不学而已。嗯,只有理解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境况,环境问题才能够不称为虚谈、造势和笑柄,人们所生活的建筑和城市环境才会开始偏离当初的直线,逐渐打开一些新的途径。
我们每天呼吸着汽车尾气,听着机器噪音,吃着工业化食品(还津津有味),晚上不睡白天赖床,呆在恒温恒湿的房子里,路上种几棵小树苗就敢号称是绿化,假期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去景区度假号称是接近自然,傻兮兮地看着电视为体育比赛的输赢而鸡血,没有天气预报就搞不清楚明天也许会变天,追着最新的电子产品好像不换iphoneX就不是现代人,再难找到什么东西能让你用一辈子不坏关键是你愿意用它一辈子……
我们都在一个巨大的漩涡里,我们以为自己是清醒的。
最后的话:从小长到这么大,我都觉得古人挺厉害的。虽然人类的知识水平一直在增加,这不代表我们同时没有在遗忘。而且,道德水平、社会关系水平、思辨水平从来都不是直线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