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菜里的爱
@芝麻观
说来惭愧,嫁为人妇十多年,做饭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是一直与公公婆婆同住,他们退休得早,婆婆是江浙人,能干而细心,家里收拾得紧紧有条,我通常插不上手;二是自己对做饭这项技能也有些轻视,觉得花几个小时的洗切炒煮有些浪费,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太可惜,自己应该能做点别的更重要的事情。加上先生也算开明大度、没有特别要求,两个人在家时就嚷嚷别做了出去吃,做饭就像一个总提不上议程的事项,一直被搁置了起来。
所以,当每次回父母家、母亲总是做一桌子好菜的时候,我总有些不太在意。我老觉得,吃饱穿暖不过是人的基本需求,生活中还有太多比吃更重要的事情。一向关注宏大叙事的我,我很希望母亲多问问我最近的工作,和我讨论今年的计划,或者说说最近的时事。所以,每次面对荤素搭配的餐桌,我总是劝母亲,菜不要做那么多,一顿饭都能吃完最好,别留剩菜。母亲总是说好,但第二次去看她的时候,照例又是一道又一道我爱吃的菜端上来。
所以,当我的孩子不巧正好是个小吃货的时候,我这个当妈妈的,就少了门看家本领,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孩子写英语作文,用一般现在时描写家里的情况,很多同学都是“妈妈在厨房做饭”,他写的是“妈妈在房间用电脑”。彼时,他这个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的妈妈,正在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试图平衡,并幻想以卖字为生,成为一名码字砖家呢。
也因为这样,我和公婆的相处,变得简单很多。厨房变成他们的阵地,他们也精心耕耘。公婆做出的东西,我负责不遗余力夸赞好吃的部分,忽略那些不对套路的菜式。没有掌勺就没有发言权,各人口味有轻重,我怎能以自己的偏好,去评判在厨房烟熏火烤的他们?所以,当有女友不厌其烦向我唠叨她婆婆的饭菜如何无法下咽的时候,我总是像个婆婆一样劝说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要过于挑剔。做食客容易,做厨师难,何况那位老人,其实并没有义务要为你烧煮饭菜。但渐渐的,我也发现,饭桌上对我口味的菜式越来越多,细心的婆婆记住了我爱吃的几道菜,总在我回家的间隙,摆到我的桌前。
到英国留学后,我有了大量的机会做饭。一家留学机构赠送了一本菜谱,我宝贝似地带到伦敦。在很多人的宿舍过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开吃之前,我总是要摆拍当天的饭菜,炫耀自己的最新习作。这些“让手机先吃”的家常菜,成了我追忆这段逝水流年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也逐渐把我打造成一个可以搞掂一桌饭菜的民间厨师。在狂追论文的间隙,或者是重要的节假日,一屋子留学生就着火锅、包着饺子、吃着让肠胃熨帖的中餐的场景,是极其深刻的留学记忆。那些食物里,有浓重的乡愁,有对家人的思念,有对过往生活的眷恋回忆,也有异国他乡抱团取暖的温暖与感动。
直到这次,终于可以排除阻力、下好决心休假,安排公婆出去旅游,我和先生孩子在家。先生对“出去吃” 已经非常倦怠,我义不容辞要担当好主厨的角色。
去超市买食材。每到一处,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是他们喜欢的,那个他们不感兴趣,购物车里,堆满了他们爱吃的东西。我的意念被他们俩霸占,采购的过程,充满了为家人付出的喜悦。回到家里,我猫进厨房,把水果一样样取出来洗净,摆放到客厅;把刀和砧板取出来,一件件把菜洗好切开;把佐料一点点掺进去,调处不同的味道来。我把拖鞋摆在进门的位置,把空调开好调到刚好凉快的温度。我想象他们回来后的样子,先生换上宽大的家居服,儿子一身臭汗冲进洗手间洗澡,我笑呵呵把煮好的饭菜端出来,大家围着饭桌吃饭。孩子回家经常是直抒心意的一句,“有什么好吃的”?而先生会照例在下筷前就大派糖衣炮弹,“真好吃”!
我突然觉得厨房变得可爱,曾经完全不在我视野范围的这些家务事,突然间变得生动、鲜活而有意义。我也明白了,父母也好,公婆也罢,包括我自己,不过是借这一份饭菜,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关怀。通过买、洗、切、炒、煮这些程序,爱累积能量,并接力和传递。天伦之乐、家庭之爱,也和吃喝一样,最基本但又最不可缺少,提供我们维持生活、延续生命的最重要的营养。我曾经笑话过一位钻研厨艺的朋友,觉得她应该把消耗在厨房的时间放到客厅里。她说,“不是保姆不能做饭,而是每次我看到他们父子把盘子吃到底朝天的样子,我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幸福感”。现在我懂了,所谓饭菜,是家庭里日复一日简单生活中传递爱的媒介和载体。我也不再觉得做饭枯燥无聊,没有技术含量。父母与公婆日复一日在厨房里操劳,我才得以可以关注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而我今天偶尔的下厨,正使我在锅碗瓢盆边上顿悟,爱是一种万能的能量,它是关心、包容、是祈愿对方一切都好,而自己甘于妥协和退让。“通往心的距离,从胃经过最短。” 爱在饭菜里深藏不露,对于爱人的肠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说来惭愧,嫁为人妇十多年,做饭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是一直与公公婆婆同住,他们退休得早,婆婆是江浙人,能干而细心,家里收拾得紧紧有条,我通常插不上手;二是自己对做饭这项技能也有些轻视,觉得花几个小时的洗切炒煮有些浪费,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太可惜,自己应该能做点别的更重要的事情。加上先生也算开明大度、没有特别要求,两个人在家时就嚷嚷别做了出去吃,做饭就像一个总提不上议程的事项,一直被搁置了起来。
所以,当每次回父母家、母亲总是做一桌子好菜的时候,我总有些不太在意。我老觉得,吃饱穿暖不过是人的基本需求,生活中还有太多比吃更重要的事情。一向关注宏大叙事的我,我很希望母亲多问问我最近的工作,和我讨论今年的计划,或者说说最近的时事。所以,每次面对荤素搭配的餐桌,我总是劝母亲,菜不要做那么多,一顿饭都能吃完最好,别留剩菜。母亲总是说好,但第二次去看她的时候,照例又是一道又一道我爱吃的菜端上来。
所以,当我的孩子不巧正好是个小吃货的时候,我这个当妈妈的,就少了门看家本领,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孩子写英语作文,用一般现在时描写家里的情况,很多同学都是“妈妈在厨房做饭”,他写的是“妈妈在房间用电脑”。彼时,他这个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的妈妈,正在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试图平衡,并幻想以卖字为生,成为一名码字砖家呢。
也因为这样,我和公婆的相处,变得简单很多。厨房变成他们的阵地,他们也精心耕耘。公婆做出的东西,我负责不遗余力夸赞好吃的部分,忽略那些不对套路的菜式。没有掌勺就没有发言权,各人口味有轻重,我怎能以自己的偏好,去评判在厨房烟熏火烤的他们?所以,当有女友不厌其烦向我唠叨她婆婆的饭菜如何无法下咽的时候,我总是像个婆婆一样劝说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要过于挑剔。做食客容易,做厨师难,何况那位老人,其实并没有义务要为你烧煮饭菜。但渐渐的,我也发现,饭桌上对我口味的菜式越来越多,细心的婆婆记住了我爱吃的几道菜,总在我回家的间隙,摆到我的桌前。
到英国留学后,我有了大量的机会做饭。一家留学机构赠送了一本菜谱,我宝贝似地带到伦敦。在很多人的宿舍过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开吃之前,我总是要摆拍当天的饭菜,炫耀自己的最新习作。这些“让手机先吃”的家常菜,成了我追忆这段逝水流年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也逐渐把我打造成一个可以搞掂一桌饭菜的民间厨师。在狂追论文的间隙,或者是重要的节假日,一屋子留学生就着火锅、包着饺子、吃着让肠胃熨帖的中餐的场景,是极其深刻的留学记忆。那些食物里,有浓重的乡愁,有对家人的思念,有对过往生活的眷恋回忆,也有异国他乡抱团取暖的温暖与感动。
直到这次,终于可以排除阻力、下好决心休假,安排公婆出去旅游,我和先生孩子在家。先生对“出去吃” 已经非常倦怠,我义不容辞要担当好主厨的角色。
去超市买食材。每到一处,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是他们喜欢的,那个他们不感兴趣,购物车里,堆满了他们爱吃的东西。我的意念被他们俩霸占,采购的过程,充满了为家人付出的喜悦。回到家里,我猫进厨房,把水果一样样取出来洗净,摆放到客厅;把刀和砧板取出来,一件件把菜洗好切开;把佐料一点点掺进去,调处不同的味道来。我把拖鞋摆在进门的位置,把空调开好调到刚好凉快的温度。我想象他们回来后的样子,先生换上宽大的家居服,儿子一身臭汗冲进洗手间洗澡,我笑呵呵把煮好的饭菜端出来,大家围着饭桌吃饭。孩子回家经常是直抒心意的一句,“有什么好吃的”?而先生会照例在下筷前就大派糖衣炮弹,“真好吃”!
我突然觉得厨房变得可爱,曾经完全不在我视野范围的这些家务事,突然间变得生动、鲜活而有意义。我也明白了,父母也好,公婆也罢,包括我自己,不过是借这一份饭菜,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关怀。通过买、洗、切、炒、煮这些程序,爱累积能量,并接力和传递。天伦之乐、家庭之爱,也和吃喝一样,最基本但又最不可缺少,提供我们维持生活、延续生命的最重要的营养。我曾经笑话过一位钻研厨艺的朋友,觉得她应该把消耗在厨房的时间放到客厅里。她说,“不是保姆不能做饭,而是每次我看到他们父子把盘子吃到底朝天的样子,我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幸福感”。现在我懂了,所谓饭菜,是家庭里日复一日简单生活中传递爱的媒介和载体。我也不再觉得做饭枯燥无聊,没有技术含量。父母与公婆日复一日在厨房里操劳,我才得以可以关注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而我今天偶尔的下厨,正使我在锅碗瓢盆边上顿悟,爱是一种万能的能量,它是关心、包容、是祈愿对方一切都好,而自己甘于妥协和退让。“通往心的距离,从胃经过最短。” 爱在饭菜里深藏不露,对于爱人的肠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