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合肥的茶楼
大抵上旧时的合肥人是不怎么会休闲的,一来是没那个意识,二来是没那个坏境,合肥城地方不大,城墙圈子一围,出了大东门就是城外了,好家伙,您让人去哪休闲去?再说咱们合肥人总是务实而精明的,知道什么时辰该歇,什么时辰该忙,如果说歇得时候要花钱,那就没门儿了,嘴上说不是舍不得,其实就是舍不得。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老要养活啊,就算要使钱找乐子,那也是大户人家的事,整个合肥城谁不知道洪家的老板为了哄老太爷开心,盖了那么大一个园子啊。
不过,话是这么说,休闲的地方还是有的,那就是城里大大小小的茶馆。
说到茶馆,其实是合肥人对公共喝茶场所的俗称,说是茶馆,可是哪一家的招牌幌子上都没有这个“馆”字,无论规模大小。这些招牌上的名字绝大多数都带着“园”或者“楼”字。
和别省不同,合肥的茶馆只供应给顾客沏茶的开水,而不像北京、天津、四川、贵州那里的茶馆,专卖茶叶和开水。一般来说,合肥的茶馆里备有桌、凳、茶具,顾客来了,自带茶叶,现冲现泡,自沏自喝。
另外一点和别处不同的是,冲茶的开水并不是这些茶馆的主营项目,主营项目是上午早市的各种油炸早点、馄饨、面条,下午的各种荤素蒸包子馒头和应是饭菜,承办筵席。
因此,合肥的茶馆还有另外一重饭馆的身份。
合肥茶馆的收费,是先喝后付钱,顾客一进门,找到位子,坐下,掏出自带茶叶包,跑堂的这边赶紧来给沏上,后面直到顾客喝足了离开,这才计算费用。这中间,无论客人喝了多少壶水,都只计作一次。客人这边闷头喝茶,那边跑堂的在忙着给客人配送点心,点心都放在白瓷碟子内,每碟配放五件,无非瓜子花生或是狮头油条之类,摆的端端正正,整整齐齐,由一个托盘托上来,放在客人面前的桌上,无论桌上有多少碟点心,最后均以客人吃掉的数量收钱,绝不多收,即便是客人一口不吃,跑堂的也无半句二话。
一般的出入茶馆的有如下几种人:
第一种人,是专为喝茶而来,风雨无阻,过得是“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白天喝茶,晚上泡澡堂子)的日子,这种人是茶客中的茶客,属资历最老辈分最高的那种。这种人,每天上下午必到,身子影刚到门口,那馆里眼尖的跑堂就扯着嗓子喊“某某爷来了”,一来这是招呼,二来是给老茶客们提个醒,“来了,说不定又有新闻了”,说得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您看这人,背个手沟个腰踱步踱进得店里,由跑堂的引到座位上,这位子都是固定的,天天这个位置,雷打不动,也不也不说话也不吱声,从怀里摸出一个茶叶包,轻轻倒进盖碗里,这厢跑堂的赶紧给沏上,不多不少,正好七分。沏了茶,跑堂的赶紧又去安排点心,却瞧见那人又从怀里摸出一块锅巴来,不紧不慢地,呷一口茶嚼一口锅巴。也不和人说话,即使说话,也是淡淡几句,眼睛更是似看非看,从天阳升起到快落山,一天下来,也和人搭不上三句话,临走得时候,把钱扣在桌上,不会多也不会少。转身去泡一个澡堂子,完了回家睡觉,第二天还是这么一个过程,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除了庆吊仪贺茶馆关门,他都是这么过得。这种人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出身,虽然没落了,但是生活方式不改,身段架子也不改,这在合肥话里叫做“府大架子”。合肥籍老作家彭拜先生就曾在作品里描写过这么一位“府大架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第二种人,也是茶馆的老顾客,但是要比上面那要活跃的多,这些老顾客来喝茶,要么提着鸟笼子,要么揣着蛐蛐罐子,鸟笼子里一般都是画眉、百灵、绣眼、紫肋之类,也有带着八哥的。于是乎茶楼上下的屋檐和窗口上都挂满了景致的鸟笼。每日里,茶馆里人声笑语鸟鸣虫叫不断,或许嘲杂,但是这些茶客都乐在其中。这些茶客一般都不会吃茶馆里的点心,有的人只买那些挎着提篮小贩的东西,五香烀出来的蚕豆、豆腐干子,油炸出来的椒盐锅巴、花生,各色的酱菜等等。对于这些老茶客,店主人是既欢喜又头疼,欢喜的是,老客多,回头客多。头疼的是,这些人总是在生意最好营业最忙的上午来,大多数人一壶茶从清早喝到中午,又不吃或者少吃点心,再讲来本来一张桌子能坐七八个人,现在倒好,这些人又不愿意和不熟的人拼在一起,一张桌子只能坐二三个人,不光影响桌子的使用率和翻台率,而且还影响每天上午的营业额。对于这种情况,店主也只能摇头了,总不能把人都撵走吧。
第三种人,是专门为调解一些民事刑事诉讼和纠纷而来的人,尤其是靠近从前合肥县衙附近的一些茶馆茶楼,这种人就尤其多,比如西大街的奇胜楼(井梧巷口东侧位置),这些人要么来调解纠纷,要么是来研究对策,甚至还有一些暗箱交易。有些人都是老脸孔,所以店主一看到他们就高兴地不得了,因为这些人来了,不光吃茶,还要点菜吃酒的,要是再有什么交易,一高兴,甩手丢给店家一笔不菲的小费也说不定。
第四种人,则是一些做生意的商家。旧时在合肥做生意的人多,买卖的花样也多,因此,合肥商人在讨价还价中是有一些规矩的,比如讲使用一些特定的暗语之类。常见的暗语都是以彼此都懂的字音来代替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目字。通常使用的暗语有:“丁”(代一),“边”(代二),“言”(代三),“吊”(代四),“模”(代五),“趟”(代六),“草”(代七),“翘”(代八),“晚”(代九),“流”(代十),也有用“有”,“竹”,“春”,“树”,“悟”,“丙”,“化”,“共”,“旭”,“升”来代替一至十的。如果一方要价是八百九十元或者八十九元,就要说“翘晚”数,一方如果要还价八百五十元或者八十五元,则要讲“翘模”数,其他的依次类推。这种暗语代音起于何年何月何人创造已不可考,只是商界约定俗成沿袭下来,如果做生意不懂不通这套暗语,那么则会被整个同行笑为外行或者新手,在交易过程中收到欺骗也就在所难免,。这种暗语的使用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私营工商业改造,此后才自行泯灭。
附:旧时合肥知名茶楼
奇胜园:位于西大街,井梧巷口东侧;
春华园:位于前大街,今长江中路四牌楼(范巷口)西北角
雅叙园:位于今江淮大戏院对面
拱辰园:位于北门大街,今宿州路三中附近
大雅楼:位于后大街井梧巷口(三孝口邵氏电脑城附近)
万华楼:位于后大街,今安庆路(今天四古巷东边的万华楼巷内)
鸿运楼:位于后大街,安庆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后改为会宾楼
会宾楼:位于后大街,安庆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西北角,(今老市政府南面的会宾楼巷内西边,巷子已拆除)
新华楼:位于淮河路省人民银行
佛照楼:位于淮河路与含山路口西(李府斜对面(靠东)的佛照楼巷内)
德观楼:东门外坝上街
西鸿盛(聚兴和):合肥人民银行长江路办事处
不过,话是这么说,休闲的地方还是有的,那就是城里大大小小的茶馆。
说到茶馆,其实是合肥人对公共喝茶场所的俗称,说是茶馆,可是哪一家的招牌幌子上都没有这个“馆”字,无论规模大小。这些招牌上的名字绝大多数都带着“园”或者“楼”字。
和别省不同,合肥的茶馆只供应给顾客沏茶的开水,而不像北京、天津、四川、贵州那里的茶馆,专卖茶叶和开水。一般来说,合肥的茶馆里备有桌、凳、茶具,顾客来了,自带茶叶,现冲现泡,自沏自喝。
另外一点和别处不同的是,冲茶的开水并不是这些茶馆的主营项目,主营项目是上午早市的各种油炸早点、馄饨、面条,下午的各种荤素蒸包子馒头和应是饭菜,承办筵席。
因此,合肥的茶馆还有另外一重饭馆的身份。
合肥茶馆的收费,是先喝后付钱,顾客一进门,找到位子,坐下,掏出自带茶叶包,跑堂的这边赶紧来给沏上,后面直到顾客喝足了离开,这才计算费用。这中间,无论客人喝了多少壶水,都只计作一次。客人这边闷头喝茶,那边跑堂的在忙着给客人配送点心,点心都放在白瓷碟子内,每碟配放五件,无非瓜子花生或是狮头油条之类,摆的端端正正,整整齐齐,由一个托盘托上来,放在客人面前的桌上,无论桌上有多少碟点心,最后均以客人吃掉的数量收钱,绝不多收,即便是客人一口不吃,跑堂的也无半句二话。
一般的出入茶馆的有如下几种人:
第一种人,是专为喝茶而来,风雨无阻,过得是“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白天喝茶,晚上泡澡堂子)的日子,这种人是茶客中的茶客,属资历最老辈分最高的那种。这种人,每天上下午必到,身子影刚到门口,那馆里眼尖的跑堂就扯着嗓子喊“某某爷来了”,一来这是招呼,二来是给老茶客们提个醒,“来了,说不定又有新闻了”,说得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您看这人,背个手沟个腰踱步踱进得店里,由跑堂的引到座位上,这位子都是固定的,天天这个位置,雷打不动,也不也不说话也不吱声,从怀里摸出一个茶叶包,轻轻倒进盖碗里,这厢跑堂的赶紧给沏上,不多不少,正好七分。沏了茶,跑堂的赶紧又去安排点心,却瞧见那人又从怀里摸出一块锅巴来,不紧不慢地,呷一口茶嚼一口锅巴。也不和人说话,即使说话,也是淡淡几句,眼睛更是似看非看,从天阳升起到快落山,一天下来,也和人搭不上三句话,临走得时候,把钱扣在桌上,不会多也不会少。转身去泡一个澡堂子,完了回家睡觉,第二天还是这么一个过程,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除了庆吊仪贺茶馆关门,他都是这么过得。这种人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出身,虽然没落了,但是生活方式不改,身段架子也不改,这在合肥话里叫做“府大架子”。合肥籍老作家彭拜先生就曾在作品里描写过这么一位“府大架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第二种人,也是茶馆的老顾客,但是要比上面那要活跃的多,这些老顾客来喝茶,要么提着鸟笼子,要么揣着蛐蛐罐子,鸟笼子里一般都是画眉、百灵、绣眼、紫肋之类,也有带着八哥的。于是乎茶楼上下的屋檐和窗口上都挂满了景致的鸟笼。每日里,茶馆里人声笑语鸟鸣虫叫不断,或许嘲杂,但是这些茶客都乐在其中。这些茶客一般都不会吃茶馆里的点心,有的人只买那些挎着提篮小贩的东西,五香烀出来的蚕豆、豆腐干子,油炸出来的椒盐锅巴、花生,各色的酱菜等等。对于这些老茶客,店主人是既欢喜又头疼,欢喜的是,老客多,回头客多。头疼的是,这些人总是在生意最好营业最忙的上午来,大多数人一壶茶从清早喝到中午,又不吃或者少吃点心,再讲来本来一张桌子能坐七八个人,现在倒好,这些人又不愿意和不熟的人拼在一起,一张桌子只能坐二三个人,不光影响桌子的使用率和翻台率,而且还影响每天上午的营业额。对于这种情况,店主也只能摇头了,总不能把人都撵走吧。
第三种人,是专门为调解一些民事刑事诉讼和纠纷而来的人,尤其是靠近从前合肥县衙附近的一些茶馆茶楼,这种人就尤其多,比如西大街的奇胜楼(井梧巷口东侧位置),这些人要么来调解纠纷,要么是来研究对策,甚至还有一些暗箱交易。有些人都是老脸孔,所以店主一看到他们就高兴地不得了,因为这些人来了,不光吃茶,还要点菜吃酒的,要是再有什么交易,一高兴,甩手丢给店家一笔不菲的小费也说不定。
第四种人,则是一些做生意的商家。旧时在合肥做生意的人多,买卖的花样也多,因此,合肥商人在讨价还价中是有一些规矩的,比如讲使用一些特定的暗语之类。常见的暗语都是以彼此都懂的字音来代替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目字。通常使用的暗语有:“丁”(代一),“边”(代二),“言”(代三),“吊”(代四),“模”(代五),“趟”(代六),“草”(代七),“翘”(代八),“晚”(代九),“流”(代十),也有用“有”,“竹”,“春”,“树”,“悟”,“丙”,“化”,“共”,“旭”,“升”来代替一至十的。如果一方要价是八百九十元或者八十九元,就要说“翘晚”数,一方如果要还价八百五十元或者八十五元,则要讲“翘模”数,其他的依次类推。这种暗语代音起于何年何月何人创造已不可考,只是商界约定俗成沿袭下来,如果做生意不懂不通这套暗语,那么则会被整个同行笑为外行或者新手,在交易过程中收到欺骗也就在所难免,。这种暗语的使用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私营工商业改造,此后才自行泯灭。
附:旧时合肥知名茶楼
奇胜园:位于西大街,井梧巷口东侧;
春华园:位于前大街,今长江中路四牌楼(范巷口)西北角
雅叙园:位于今江淮大戏院对面
拱辰园:位于北门大街,今宿州路三中附近
大雅楼:位于后大街井梧巷口(三孝口邵氏电脑城附近)
万华楼:位于后大街,今安庆路(今天四古巷东边的万华楼巷内)
鸿运楼:位于后大街,安庆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后改为会宾楼
会宾楼:位于后大街,安庆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西北角,(今老市政府南面的会宾楼巷内西边,巷子已拆除)
新华楼:位于淮河路省人民银行
佛照楼:位于淮河路与含山路口西(李府斜对面(靠东)的佛照楼巷内)
德观楼:东门外坝上街
西鸿盛(聚兴和):合肥人民银行长江路办事处
-
赤木刚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16 14:10:24
-
нялх тэмэ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30 23:38:58
-
無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11 10:38:47
-
不露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01 10:24:44
-
B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9 00:32:39
-
hades893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21:20:27
-
oliv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10:43:56
-
莎莫小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19:49:23
-
阿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13:21:36
-
没头脑和不高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13:10:47
-
呼伦贝尔哒哒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10:12:26
-
水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8:50:09
-
Sund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8:45:03
-
郑林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8:22:22
-
duk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7:50:23
-
老扫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7:18:39
-
离群的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6:52:39
-
z先生浏览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2:31:45
-
Nunki2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1:30:41
-
熙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1:24:07
-
古河面包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1:21:12
-
悠闲浮动小菜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1:14:12
-
Flyerwe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0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