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号卷首语 旅行的意义
在印度最好的公共图书馆——加尔各答国立图书馆,乳白
色的鸽子扑扇着翅膀,在厚重严峻的书柜之间飞来飞去,此番
景象,让这座图书馆瞬间拥有了霍格沃兹魔法学校般的魔力。
戴着眼镜的图书管理员在纸条上写下P.Thankappan Nair 这个
名字,他告诉记者,要深刻了解加尔各答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
民间研究者Nair 先生是他们必须拜访的第一个人,也是最后
一个人。
“他家里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胜过印度任何图书馆,最后他
把这些书全部捐给了政府。有一次驻印领事馆想搞清这座城市
中央邮局顶上的大钟是谁建造的,这个问题难倒了所有人,但
Nair 先生半小时后就派人送来了答案,那是一份旧报纸,上面
有关于邮局落成当天的新闻报道,写得一清二楚。”图书管理
员接着提醒道,Nair 先生几乎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不用电话、
手机、电脑……要找到他基本靠人品,以及神的眷顾,“记住
千万别在他面前流露出任何商业味,他会叫你滚蛋。”
那是3 月底的印度,闷热如常,绕过大半个中国,一本名
叫《穿越》的杂志正在春天里默默酝酿。感谢神明以及远在星
辰之外的运气,我们的记者顺利通过了怪叔叔Nair 先生的阅
人门槛,这位加尔各答活着的百科全书,欣然用他家那台已有
五十多年历史的斑驳老式打字机,打出了对《穿越》的良好祝愿。
一个印度的老者,用半个世纪前的书写方式,寄语一本尚
未到来的杂志——还有比这更符合穿越精神的吗?
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穿越》这本读物,其实更应该说清
楚人类为什么要旅行,我曾试图用想象力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旅行家造像却总是在细节上败下阵来:他或者她,到底该是一
个被生存所迫的被动迁徙者?一个热爱冒险的游手好闲之辈?
还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野心家?在未知即代表危险的年代,在人
类匍匐的幼年期,是什么让他或者她相信,除了脚下结结实实
踏着的这方土地,遥远的别处更有风景与伟业;是什么让他们
在亲人道别的哭泣声中迈开了第一步,并从此越走越远?
历史学家、人类学者、考古以及生物DNA 研究者回答这些
问题远比我回答得更好,美国的Discovery 频道甚至模拟了史
前人类“夏娃”的样貌,她以及她的后代为了寻找更适宜的栖
息地,离开非洲走遍世界,到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早在
170 万年前就开始旅程的东非直立人是目前学界普遍达成共识
的人类共同祖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历史首先是一部迁徙
史,是行走让人类得以繁衍存续,在行走中文明得以孕育传递。
即使不把目光放到那么远,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旅行者的
名字在历史的缝隙中闪烁生辉,比如库克船长、比如麦哲伦、
比如哥伦布、比如马可•波罗(这位夸夸其谈的意大利倒爷,
虽然有人质疑他是否到过中国,但起码没人怀疑他至少到过波斯)、
比如中国的郑和——英国退休海军军官
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花了14 年追踪郑和船队的航线,
在访遍120 个国家后宣布了他的惊人观点:
中国人先于哥伦布70年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这一观点至今未能被西方学界接受。——
又比如,徐霞客,他简直是中国背包族的老祖宗,在没有任何资助
的情况下,肩挑简单的行李“朝游碧海,
暮宿苍梧”,“历九州而登五岳”。他的游记,不单是优美的文章,
更是详实的水文、地质、生物、气候等科
考笔记。在旅行的背面,折射光芒的是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从旅行的历史,也可以看出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态度变化,基本是从敬畏
到傲慢再到敬畏的一条漫长的回
归曲线。最初的人类旅行能力很低,只能借助简单工具和天时地利
来完成行走,比如生活在亚洲的“智人”
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亚极地,又穿越白令海峡,最终登上美洲,
人类学家相信这种惊人的穿越,是靠了冰川
期的来临,海水结冰,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的阿拉斯加被连成了一整块。
但人类不断成长进步,他们学会了储存食物、制造船只、
辨别方向、绘制地图、发明仪器……科技与文
明的进步让他们欣喜,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与潜能,
一个巨大的新世界正等待着他们,所以他们无法不相信,
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急需开疆辟壤:航海家和
殖民者最初的出航,带有明显的利益霸图,即使
是因主之名远征的传教士,也不免携带着强烈的文化输出的优越感。
哥伦布一直到死都误以为自己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
武断地称当地土著为“印第安人”,而美洲原
住民却早在4 万年前就发现并迁居这里了。大航海时代
开启之后,这种掠夺式的旅行渗透到了全球许多地方。
本期杂志里所写到的火地岛,其土著居民亚马纳人就曾
被英国殖民者大肆抓捕,带回英国作为异类关在笼
子里展出。殖民者随身携带来了火地岛上5000 年来见
所未见的病菌,还来不及形成免疫力的原住民大批病死。
相比之下,比哥伦布们晚出生一百多年的徐霞客对旅行
的爱好是多么朴素、自发、可持续发展啊。人类
必须走过莽撞的青壮年期,开始学习用一种更为平和的
方式与自然相处,在希望一切还不太晚的人类暮年
到来之前,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我们依然爱旅行,
但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眼前这个广袤而丰美的世界,
并非我们的囊中之物。生命太短,而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谁也无法占有它,我们只是路过它。并在俯仰之间,
内心若有所得。
朋友向我推荐过一位旅行作者,他在若干年前查出癌症,
被医生判了死刑。得知病情后他马上变卖家产
周游世界,他说,既然生命的长度已经被限定了,
那么我就拓宽其广度吧。
其实生命的长度不必非要患病才被限定,自出生起,
人的寿数就有了上限;括宽生命广度的方法也有很
多,旅行只是其中一种。全球最受欢迎的旅行指南书
《Lonely Planet》曾有一个企划项目,标语就叫“……
所以我旅行。”世界上许多驴友,乐此不疲地填写着这
道填空题的前半句。旅行的理由总有千万种,这个理由,
你未必需要提供给我,只要足够说服自己。
有个关于灵修的寓言:某地的修行者总是行至半路就要
停下脚步。弟子问,为何?修行者答,脚步走得
太快,灵魂会跟不上。这个故事套用到旅行上同样适合:
富起来的国人迫切希望涌出去看一看大千世界,但
是类似欧洲十日游、非洲七日游这样的行走,又何尝等得
及让你的精神细细品味这个多元以及多维的时空?
《穿越》就是这样一份关于旅行的精神读本:它很柔软,
可以被卷起来,适合在路上读,也适合在家里读。
它鼓舞你读书、行路、心怀天下,也提醒你沉潜心智,
深度感知,让丰厚的精神可以从容跟上你轻盈的脚步。
台湾歌手陈绮贞有一首歌叫《旅行的意义》,曲风清淡,
几乎没有调子,歌词是一个小女生反反复复幽怨地推测,
她的情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出门远行,直唱到最后她才
终于悟了:“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她只
说对了一小半。旅行的意义,既在于离开,也在于到达,
还在于中途那漫长的历程。
蒯乐昊
色的鸽子扑扇着翅膀,在厚重严峻的书柜之间飞来飞去,此番
景象,让这座图书馆瞬间拥有了霍格沃兹魔法学校般的魔力。
戴着眼镜的图书管理员在纸条上写下P.Thankappan Nair 这个
名字,他告诉记者,要深刻了解加尔各答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
民间研究者Nair 先生是他们必须拜访的第一个人,也是最后
一个人。
“他家里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胜过印度任何图书馆,最后他
把这些书全部捐给了政府。有一次驻印领事馆想搞清这座城市
中央邮局顶上的大钟是谁建造的,这个问题难倒了所有人,但
Nair 先生半小时后就派人送来了答案,那是一份旧报纸,上面
有关于邮局落成当天的新闻报道,写得一清二楚。”图书管理
员接着提醒道,Nair 先生几乎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不用电话、
手机、电脑……要找到他基本靠人品,以及神的眷顾,“记住
千万别在他面前流露出任何商业味,他会叫你滚蛋。”
那是3 月底的印度,闷热如常,绕过大半个中国,一本名
叫《穿越》的杂志正在春天里默默酝酿。感谢神明以及远在星
辰之外的运气,我们的记者顺利通过了怪叔叔Nair 先生的阅
人门槛,这位加尔各答活着的百科全书,欣然用他家那台已有
五十多年历史的斑驳老式打字机,打出了对《穿越》的良好祝愿。
一个印度的老者,用半个世纪前的书写方式,寄语一本尚
未到来的杂志——还有比这更符合穿越精神的吗?
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穿越》这本读物,其实更应该说清
楚人类为什么要旅行,我曾试图用想象力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旅行家造像却总是在细节上败下阵来:他或者她,到底该是一
个被生存所迫的被动迁徙者?一个热爱冒险的游手好闲之辈?
还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野心家?在未知即代表危险的年代,在人
类匍匐的幼年期,是什么让他或者她相信,除了脚下结结实实
踏着的这方土地,遥远的别处更有风景与伟业;是什么让他们
在亲人道别的哭泣声中迈开了第一步,并从此越走越远?
历史学家、人类学者、考古以及生物DNA 研究者回答这些
问题远比我回答得更好,美国的Discovery 频道甚至模拟了史
前人类“夏娃”的样貌,她以及她的后代为了寻找更适宜的栖
息地,离开非洲走遍世界,到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早在
170 万年前就开始旅程的东非直立人是目前学界普遍达成共识
的人类共同祖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历史首先是一部迁徙
史,是行走让人类得以繁衍存续,在行走中文明得以孕育传递。
即使不把目光放到那么远,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旅行者的
名字在历史的缝隙中闪烁生辉,比如库克船长、比如麦哲伦、
比如哥伦布、比如马可•波罗(这位夸夸其谈的意大利倒爷,
虽然有人质疑他是否到过中国,但起码没人怀疑他至少到过波斯)、
比如中国的郑和——英国退休海军军官
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花了14 年追踪郑和船队的航线,
在访遍120 个国家后宣布了他的惊人观点:
中国人先于哥伦布70年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这一观点至今未能被西方学界接受。——
又比如,徐霞客,他简直是中国背包族的老祖宗,在没有任何资助
的情况下,肩挑简单的行李“朝游碧海,
暮宿苍梧”,“历九州而登五岳”。他的游记,不单是优美的文章,
更是详实的水文、地质、生物、气候等科
考笔记。在旅行的背面,折射光芒的是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从旅行的历史,也可以看出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态度变化,基本是从敬畏
到傲慢再到敬畏的一条漫长的回
归曲线。最初的人类旅行能力很低,只能借助简单工具和天时地利
来完成行走,比如生活在亚洲的“智人”
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亚极地,又穿越白令海峡,最终登上美洲,
人类学家相信这种惊人的穿越,是靠了冰川
期的来临,海水结冰,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的阿拉斯加被连成了一整块。
但人类不断成长进步,他们学会了储存食物、制造船只、
辨别方向、绘制地图、发明仪器……科技与文
明的进步让他们欣喜,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与潜能,
一个巨大的新世界正等待着他们,所以他们无法不相信,
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急需开疆辟壤:航海家和
殖民者最初的出航,带有明显的利益霸图,即使
是因主之名远征的传教士,也不免携带着强烈的文化输出的优越感。
哥伦布一直到死都误以为自己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
武断地称当地土著为“印第安人”,而美洲原
住民却早在4 万年前就发现并迁居这里了。大航海时代
开启之后,这种掠夺式的旅行渗透到了全球许多地方。
本期杂志里所写到的火地岛,其土著居民亚马纳人就曾
被英国殖民者大肆抓捕,带回英国作为异类关在笼
子里展出。殖民者随身携带来了火地岛上5000 年来见
所未见的病菌,还来不及形成免疫力的原住民大批病死。
相比之下,比哥伦布们晚出生一百多年的徐霞客对旅行
的爱好是多么朴素、自发、可持续发展啊。人类
必须走过莽撞的青壮年期,开始学习用一种更为平和的
方式与自然相处,在希望一切还不太晚的人类暮年
到来之前,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我们依然爱旅行,
但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眼前这个广袤而丰美的世界,
并非我们的囊中之物。生命太短,而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谁也无法占有它,我们只是路过它。并在俯仰之间,
内心若有所得。
朋友向我推荐过一位旅行作者,他在若干年前查出癌症,
被医生判了死刑。得知病情后他马上变卖家产
周游世界,他说,既然生命的长度已经被限定了,
那么我就拓宽其广度吧。
其实生命的长度不必非要患病才被限定,自出生起,
人的寿数就有了上限;括宽生命广度的方法也有很
多,旅行只是其中一种。全球最受欢迎的旅行指南书
《Lonely Planet》曾有一个企划项目,标语就叫“……
所以我旅行。”世界上许多驴友,乐此不疲地填写着这
道填空题的前半句。旅行的理由总有千万种,这个理由,
你未必需要提供给我,只要足够说服自己。
有个关于灵修的寓言:某地的修行者总是行至半路就要
停下脚步。弟子问,为何?修行者答,脚步走得
太快,灵魂会跟不上。这个故事套用到旅行上同样适合:
富起来的国人迫切希望涌出去看一看大千世界,但
是类似欧洲十日游、非洲七日游这样的行走,又何尝等得
及让你的精神细细品味这个多元以及多维的时空?
《穿越》就是这样一份关于旅行的精神读本:它很柔软,
可以被卷起来,适合在路上读,也适合在家里读。
它鼓舞你读书、行路、心怀天下,也提醒你沉潜心智,
深度感知,让丰厚的精神可以从容跟上你轻盈的脚步。
台湾歌手陈绮贞有一首歌叫《旅行的意义》,曲风清淡,
几乎没有调子,歌词是一个小女生反反复复幽怨地推测,
她的情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出门远行,直唱到最后她才
终于悟了:“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她只
说对了一小半。旅行的意义,既在于离开,也在于到达,
还在于中途那漫长的历程。
蒯乐昊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1-11 19: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