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采 2013-7-27
日本無垃圾場 - 左丁山
呢日收到一封讀者廖親筆來函,談及垃圾,讀者廖話:「我每天必拜讀『名采版』,特別是閣下大作『GG細語』,在下不才,望與先生談談近日熱門話題垃圾。在香港我是垃圾製造者之一,在日本我不敢任意製造垃圾,為甚麼呢?理由很簡單,在香港太多垃圾筒方便我棄置垃圾,相反在日本,我試過行了幾條街也找不到垃圾筒拋棄垃圾,就算商場垃圾筒也出奇地少,所以我一到日本,就會自律,不敢任意製造垃圾,自找麻煩。請數一數,香港一條街有多少個垃圾筒,幾乎五十步內必有一筒,這是香港奇景,也損市容,因此就算香港再多幾個堆填區,也無法解決垃圾問題。
另題外話,香港政府每年用大量公幣讓高官出國考察,他們除了吃喝玩樂之外,考察了甚麼回來呢?」
高官及立法會議員每年出外考察,例如考察焚化爐及垃圾處理就起碼有兩三次,佢哋學咗乜嘢返嚟,左丁山唔知,只知回來之後,講親垃圾處理就一定鬧大交。至於日本街頭搵唔到垃圾桶嘅原因,左丁山就略知一二,其實以前日本街頭都有好多垃圾桶嘅,但自從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發生真理教信徒用沙林毒氣襲擊地下鐵之後,日本為咗反恐,就撤走地鐵站及街頭垃圾桶,以免俾恐怖分子利用嚟暫時收藏毒氣,撤掉之後,發覺日本人好有紀律,冇街頭垃圾桶都OK噃,慳番市政府好多錢㖭,於是繼續如此。其實遊客到東京有時發覺冇垃圾桶,好唔方便,特別係天熱在街頭飲完汽水,礦泉水,食完雪糕或者傷風吐痰之後!左丁山就有一次帶定一個環保袋,內有膠袋,膠袋裝滿膠樽、雪糕筒、抹手紙,一直行到返酒店,先至走入廁所搵到垃圾桶掉垃圾。
香港是否可以學習日本,街頭不設垃圾桶,左丁山嘅直覺係一定唔得,理由不用解釋。總之垃圾問題係世界性,非香港獨有,理性方法解決就係用三部曲:(一)徵收垃圾費,減少源頭垃圾徵費不能太低,亦無豁免,一定要遵從用家自付或污者自付原則,不能依賴政府津貼;(二)有限度擴建堆填區;(三)急急興建科技焚化爐。任何人以為單靠源頭減廢便可解決問題,近乎係白癡。
香港人嘅百佳 - 梁文道
大概是一年前吧,和朋友宵夜時開玩笑,想像未來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中資集團大舉擴張,領匯等商場受到更高租金的吸引,紛紛把原有超市的位置轉給了新近崛起的大國超市,幹得百佳節節敗退。被逼到絕路的百佳只好轉頭訴諸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大打本土牌,希望民意起碼會站在它那邊。說不定他們的口號就是「百佳.香港人嘅超級市場」。要是真的發生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我們香港人又會不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呢?一邊是老牌「地產霸權」,但忽然成了最新的「本土代表」;另一邊則是「強國紅勢力」,卻暫時充任了打倒固有壟斷的英雄豪傑;我們應該幫誰才對?
當然,這只是個好玩的思想實驗而已。現實是大財團永遠用不着庶民的同情,他們自己就會把半壁超市江山拱手讓人。而且他們的算數我們永遠也看不懂,你以為百佳砍倒街市小販賺到盡?原來這點小菜根本不夠大鱷填牙縫。才一眨眼,「陪伴」港人數十年,「根植本土」處處有的百佳,如此容易就變了顏色,隨時成為南下中資的囊中物。
儘管荒誕不經,但當時我們想像那個圖案,卻是為了嚴肅探討當前流行的公共討論的盲點,在我們的集體意識底下,「本土」是長期存在於我們身邊,朝夕相處,乃至於發生了感情的一團集合,它今天面對的主要威脅,則是來自大陸的巨大壓力,這股壓力會沖走一切我們熟悉的事物,使我們不再認得生於斯長於斯的可愛香港。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可愛的香港又包不包括百佳、七十一,以及大家樂呢?無論你願不願意,這些龍頭連鎖店到底也是我們習慣了二、三十年的本土產物,不是嗎?
(本土和財團二之一)
棄傘之怨 - 李碧華
A說看了《無主孤傘》(7月22日)後,想起她有過相似經歷,電郵告知此奇詭實錄:
十多年前某日,A發現家中不知如何出現一把紅傘,也沒深究,只覺挺漂亮的所以常常使用。直到某個晚上,夢中見到一個隱約不清的女人影子,耳邊有聲音哀求幫忙,大概是無依無靠境況可憐……之類。A醒後有點害怕,太真實了,馬上告訴母親,當晚便燒街衣以元寶香燭祭祀。A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有此怪事,問母親紅傘是你的嗎?她說不。A肯定自己沒買過這傘。她父親更從不用傘上街的──傘從何來?
想是出外跟朋友聚會,常到卡拉OK玩,或遇雨,不為意用了此傘,之後順手放在家中。母親知道了立即把它棄掉,自此再沒怪事發生了。A希望眾生可往生淨土,無執無怨。
每把傘是摺合隱密且聚陰,倚在角落,鬼托庇其中,陽氣傷不到──但陌生人能力有限,未必可一一幫忙,棄掉亦非推卸責任移送下家,女鬼不會怨上加怨吧?
我又有聯想,為什麼一把「有料」的傘會被棄在卡拉OK房?上手有何故事……
上海早飯 - 李純恩
在上海一早醒來,走出酒店,陽光耀眼。問人酒店附近可有大餅油條賣?不管是掃街的還是看門的,都說沒有。見到隔一條馬路就是居民區,居民區一定有這些早點賣,於是穿過馬路,果然見到兩邊街道上有好幾家賣早飯的舖子,大餅油條粢飯糕鮮肉大包,都有。
於是買了一副剛出爐的大餅油條,站在街上吃,吃了兩口發覺已非昔日的質量,油條不香,油味膩重,便疑心那油了,找了個垃圾桶扔了。
附近有家點心店,數年前住同一家酒店的時候去吃過生煎包,印象不錯,便走了進去。見有各式冷麵,這是上海的夏日食物,這天正逢大暑,於是棄生煎包,要了一客大排冷麵,十六塊錢好大一盤,上置一大塊紅燒豬扒,再配一杯凍豆漿,狀甚可喜,只是一吃進嘴裏,又不是那麼回事,連拌的醬料都似缺了許多味,那豬扒更是如同嚼蠟。連忙又去補了四隻生煎包,倒上醋,趁熱吃,湯汁不鮮,皮又黏牙,終於都放棄了。
打道回酒店,進了早餐廳,吃了一碗牛奶泡麥片,然後回房將息。明天睡晚點,不早起了。
葵花籽油治舌病(上) - 嚴浩
每一位寫信來分享健康經驗和信息的讀者都是天使,《半畝田》上空有很多天使,今天這一位芳名叫Linda Song。
Linda:「我讀到了這則健康信息,很興奮地轉給你們,我想這個人並不知道甚麼油拔法,不過,這應該是油拔法有治療作用的又一個好例子——
(山東青島王茂田)20多年前,我的舌頭從舌尖到舌根正中間有一道裂縫,越往後越深,時好時壞,嚴重時吃東西都疼。為此,我曾在全國不少大醫院看過,長時間服用過各種中西藥,卻沒有一點好轉。2000年,我在一雜誌上看到,一名每年需住院2~3次的哮喘患者,每天早晨空腹含葵花籽油20分鐘以上,油變成乳白色後吐掉,堅持2年,居然消除了哮喘的症狀,並說對口腔炎症也有效。我決定一試。試後效果還真好,3天就明顯好轉,堅持10~15天就能恢復正常,但停含一段時間又會反覆。神奇的葵花籽油使我嘗到了甜頭,至於為甚麼,我還真說不明白。」
油拔法是印度古方,沒有見過在我國的古籍上有油拔法的記錄,但我相信本來一定也在民間流行過,因為不受重視,就隨着時間的過去消聲匿跡了。想來社會動亂也有關係,近的只說60年代,在人為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連油也吃不上,如果有油,一定首先吃了,還流傳甚麼「油拔法」?
便宜老豆便宜仔 - 高慧然
前不久有單大陸新聞,一個男人,娶妻、生子,本來日子過得很平靜。兒子一點點長大,有一天,男人帶兒子去樓下玩,一個鄰居隨口說了一句:「這小子長得不太像你!」
言者無心,但男人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從此耿耿於懷。他把兒子抱到鏡前,比較兩張面孔,越看越不像。這究竟是誰的兒子呢?男人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兒子,的確是從他老婆的肚子中生出來的,所以,兒子是老婆的家人,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兒子是不是他的家人,他很疑惑。
男人開始質問老婆,最初是幾天質問一次,後來問急了,變成一天質問幾次。老婆一遍遍告訴他,兒子也是他的家人,男人就是不肯相信。終於,老婆被問急了,賭氣說:「你說不是就不是吧!」男人終於確認了他想要的事實。想想自己居然做了便宜老豆,幫人養便宜仔,他揮刀殺妻弒子。後來的屍檢報告證實,兒子是他老婆的家人,但同時也是他的家人。
老婆的仔究竟是不是我的家人?相信是令很多男人困擾的問題,包括香港男人。若不動用醫學手段,男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一個信字,老婆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聰明的男人才不計較老婆腹中那粒精子的出處。兒子不是自己的,又有甚麼關係,也許會囤地發達呢!香港男人的胸襟終究大一些!
有這樣對手何需要盟友 - 林夕
波叔啊波叔,這樣叫你,是從「凡人也是母親的兒子、兒子的爸爸」出發,若跟大隊叫你劏房波囤地波,個人口爽過發洩過後也於事情世道無益,卻叫你兒女弟兄姊妹難堪,有違和理非非之道。因為我也常提醒自己存謙卑之心,要廣大出胸襟,要從人的角度說人事。
波叔,你的確不再適合處理新界東北發展,這艱險工程須要你奮進,要拆好多彈、討好很多有樓有地的不廢之徒。但你看你,越拆子彈越引爆更多核彈。人家送你聖經警惕你,你順勢以基督徒身份做擋箭牌,你可知當下民情,最惹反感的就是挾宗教之名當道德保證。不提「好憐憫」還好,一提就翻起你劏房舊帳,從你宗教角度看,沒犯法不等於沒犯罪;投資雖天經地義,但背上劏房業主惡名,卻只憐憫了自己早已不困乏的生活。你看你,才一席話,就一舉得罪了全港中大校友以及真基督徒。不服軟,連歉都不肯敷衍敷衍道一個,你如此擅於挑起民怨,最想你下台的恐怕只是你陣營中人,以及普通市民,那些「勾結外國勢力別有用心」以搞事為業的「泛民」,可能正慶幸:有你這樣的對手,又何需要盟友?
你的盟友可能就剩你家人,陳太,不,身為大學畢業生專業人士獨立女性,該喚聲許女士,她的確跟你是同路人,所發聲明,好憐憫自家所受困擾與不安,你與她切割,她卻撐你要撐下去做這千斤擔子兩肩挑的苦差,你如今精神困乏她卻多情,誇你真心為港。是咁的,人性點看,此言未必誇大,某無眠半夜,你可能為高爾夫球場那塊地在反覆念叨,收還是不收,以至當眾前言不對後語。
跟你說人話的,還有你中學老師我敬重的練乙錚先生,說你憑意志堅定努力不懈,建立了出色的個人事業,是典型香港晚殖民時期獅子山下的故事。既然一路走來不易,這故事合該有個回饋香港的好結局。當高官或者大概萬一即使竟然真為行公義,但服務社會有許多途徑,當初你身在「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時,不是為申報制度發過公義之聲嗎?就聽你老師話,用許女士說你的韌力,走得和以前一樣亮麗瀟灑吧。
四日遊 - 邁克
上海某周刊編輯催稿,念在此人生得英俊,開恩輕薄兩句:「閣下可真是需索無度,還要挑氣溫三十三度的一天!」獲得國際名基調戲這種最高抬舉,任何人都會喜不自禁,平時對次等作者愛理不理的他,馬上欣然傳來答覆,前半句實在太黃,從略,單單抄錄下半句:「我們這裏三十八度,三十三度簡直太涼爽了。」哎呀,怎會熱得那麼厲害,雖然進步都會到處冷氣勁放,能夠擱着涼快的所在可想不少,但那個數目字附送的火爐直覺驅之不散,隔兩天網上有圖為證,轟轟烈烈升到四十二,對比之下巴黎有若廣寒宮。不過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溫度,仍然教花甲老翁吃不消,耄耋的氣管開始發出俗稱咳嗽的另類音響,逼不得已向西醫求助,吃了藥昏昏迷迷,十萬火急的電影字幕只好暫時對不起,除了睡只能瞪着微博發呆。
否則不會無聊若此,人家打廣告,竟然無條件轉發,非親非故免費協助宣傳。標題「荷比盧德法四日遊」,教剛剛躺在米可諾斯天體海灘十天無所事事的蛀米蟲大驚失色,為分秒必爭的行程嘖嘖稱奇,國內不是連演了一百場舞台劇也自誇打破世界紀錄嗎,這麼輝煌的旅行速度,為什麼沒有申請進入健力士大全?趕鴨仔的商家也真幽默,大言不慚「經典而又休閑的行程,讓您完美感受西歐五國的人文風情」,趕頭趕命尚能保持休閑姿態,驚鴻一瞥即可領略萬種風情,令我對國人的淡定和吸收力另眼相看。其他四國賣點一一細表,荷蘭風車德國木屋各擅勝場,唯獨法蘭西從缺,莫非蜻蜓點水匆匆過境,羅浮宮聖母院凱旋門悉數無暇光臨,只分得半小時去老佛爺掃貨?
你家的藝術品 - 陳也
暑假消耗了一半,滿街都是餓假期已久的飢渴小傢伙,像放監出來,兩眼發出精光,帶着足球或者羽毛球拍,就算樣衰寸嘴的小惡魔,也顯得順眼了。
運動的孩子,有一種美,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看他們迸發爆炸力,在遠離校規校訓、家課測驗的運動場上,自發地加把勁控球、傳球。大毒日那麼劇烈地在頭頂作怪,人暈暈地,但場邊的孩子,滿臉彩光,眼神聚焦,專注地跑動。這些孩子,說不定就是傳統學校中老師歸類為曳仔的,校方標籤為學習障礙的,同學和同學的白鴿眼父母歧視為成績掹車邊不入流的,暑假一來,這些校園中的年輕「失敗者」,憑着運動大變身,變成身段亮麗,有大將之風,貫徹體育精神的典範。同一個人,沒改DNA,暑假前和暑假中,分別竟有那麼大。那些自作主張,強迫孩子在暑假一定要學識四式、考鋼琴樂理、上兩文三語補習班的家長,肯定沒見過自家出品的藝術品,在運動場上那點揮汗如雨的亮光。專家說,教養是藝術。好吧,可是暑假一過,教養又變回市場經濟,五萬元一套的幼兒英語教材,又賣斷市。
呢日收到一封讀者廖親筆來函,談及垃圾,讀者廖話:「我每天必拜讀『名采版』,特別是閣下大作『GG細語』,在下不才,望與先生談談近日熱門話題垃圾。在香港我是垃圾製造者之一,在日本我不敢任意製造垃圾,為甚麼呢?理由很簡單,在香港太多垃圾筒方便我棄置垃圾,相反在日本,我試過行了幾條街也找不到垃圾筒拋棄垃圾,就算商場垃圾筒也出奇地少,所以我一到日本,就會自律,不敢任意製造垃圾,自找麻煩。請數一數,香港一條街有多少個垃圾筒,幾乎五十步內必有一筒,這是香港奇景,也損市容,因此就算香港再多幾個堆填區,也無法解決垃圾問題。
另題外話,香港政府每年用大量公幣讓高官出國考察,他們除了吃喝玩樂之外,考察了甚麼回來呢?」
高官及立法會議員每年出外考察,例如考察焚化爐及垃圾處理就起碼有兩三次,佢哋學咗乜嘢返嚟,左丁山唔知,只知回來之後,講親垃圾處理就一定鬧大交。至於日本街頭搵唔到垃圾桶嘅原因,左丁山就略知一二,其實以前日本街頭都有好多垃圾桶嘅,但自從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發生真理教信徒用沙林毒氣襲擊地下鐵之後,日本為咗反恐,就撤走地鐵站及街頭垃圾桶,以免俾恐怖分子利用嚟暫時收藏毒氣,撤掉之後,發覺日本人好有紀律,冇街頭垃圾桶都OK噃,慳番市政府好多錢㖭,於是繼續如此。其實遊客到東京有時發覺冇垃圾桶,好唔方便,特別係天熱在街頭飲完汽水,礦泉水,食完雪糕或者傷風吐痰之後!左丁山就有一次帶定一個環保袋,內有膠袋,膠袋裝滿膠樽、雪糕筒、抹手紙,一直行到返酒店,先至走入廁所搵到垃圾桶掉垃圾。
香港是否可以學習日本,街頭不設垃圾桶,左丁山嘅直覺係一定唔得,理由不用解釋。總之垃圾問題係世界性,非香港獨有,理性方法解決就係用三部曲:(一)徵收垃圾費,減少源頭垃圾徵費不能太低,亦無豁免,一定要遵從用家自付或污者自付原則,不能依賴政府津貼;(二)有限度擴建堆填區;(三)急急興建科技焚化爐。任何人以為單靠源頭減廢便可解決問題,近乎係白癡。
香港人嘅百佳 - 梁文道
大概是一年前吧,和朋友宵夜時開玩笑,想像未來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中資集團大舉擴張,領匯等商場受到更高租金的吸引,紛紛把原有超市的位置轉給了新近崛起的大國超市,幹得百佳節節敗退。被逼到絕路的百佳只好轉頭訴諸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大打本土牌,希望民意起碼會站在它那邊。說不定他們的口號就是「百佳.香港人嘅超級市場」。要是真的發生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我們香港人又會不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呢?一邊是老牌「地產霸權」,但忽然成了最新的「本土代表」;另一邊則是「強國紅勢力」,卻暫時充任了打倒固有壟斷的英雄豪傑;我們應該幫誰才對?
當然,這只是個好玩的思想實驗而已。現實是大財團永遠用不着庶民的同情,他們自己就會把半壁超市江山拱手讓人。而且他們的算數我們永遠也看不懂,你以為百佳砍倒街市小販賺到盡?原來這點小菜根本不夠大鱷填牙縫。才一眨眼,「陪伴」港人數十年,「根植本土」處處有的百佳,如此容易就變了顏色,隨時成為南下中資的囊中物。
儘管荒誕不經,但當時我們想像那個圖案,卻是為了嚴肅探討當前流行的公共討論的盲點,在我們的集體意識底下,「本土」是長期存在於我們身邊,朝夕相處,乃至於發生了感情的一團集合,它今天面對的主要威脅,則是來自大陸的巨大壓力,這股壓力會沖走一切我們熟悉的事物,使我們不再認得生於斯長於斯的可愛香港。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可愛的香港又包不包括百佳、七十一,以及大家樂呢?無論你願不願意,這些龍頭連鎖店到底也是我們習慣了二、三十年的本土產物,不是嗎?
(本土和財團二之一)
棄傘之怨 - 李碧華
A說看了《無主孤傘》(7月22日)後,想起她有過相似經歷,電郵告知此奇詭實錄:
十多年前某日,A發現家中不知如何出現一把紅傘,也沒深究,只覺挺漂亮的所以常常使用。直到某個晚上,夢中見到一個隱約不清的女人影子,耳邊有聲音哀求幫忙,大概是無依無靠境況可憐……之類。A醒後有點害怕,太真實了,馬上告訴母親,當晚便燒街衣以元寶香燭祭祀。A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有此怪事,問母親紅傘是你的嗎?她說不。A肯定自己沒買過這傘。她父親更從不用傘上街的──傘從何來?
想是出外跟朋友聚會,常到卡拉OK玩,或遇雨,不為意用了此傘,之後順手放在家中。母親知道了立即把它棄掉,自此再沒怪事發生了。A希望眾生可往生淨土,無執無怨。
每把傘是摺合隱密且聚陰,倚在角落,鬼托庇其中,陽氣傷不到──但陌生人能力有限,未必可一一幫忙,棄掉亦非推卸責任移送下家,女鬼不會怨上加怨吧?
我又有聯想,為什麼一把「有料」的傘會被棄在卡拉OK房?上手有何故事……
上海早飯 - 李純恩
在上海一早醒來,走出酒店,陽光耀眼。問人酒店附近可有大餅油條賣?不管是掃街的還是看門的,都說沒有。見到隔一條馬路就是居民區,居民區一定有這些早點賣,於是穿過馬路,果然見到兩邊街道上有好幾家賣早飯的舖子,大餅油條粢飯糕鮮肉大包,都有。
於是買了一副剛出爐的大餅油條,站在街上吃,吃了兩口發覺已非昔日的質量,油條不香,油味膩重,便疑心那油了,找了個垃圾桶扔了。
附近有家點心店,數年前住同一家酒店的時候去吃過生煎包,印象不錯,便走了進去。見有各式冷麵,這是上海的夏日食物,這天正逢大暑,於是棄生煎包,要了一客大排冷麵,十六塊錢好大一盤,上置一大塊紅燒豬扒,再配一杯凍豆漿,狀甚可喜,只是一吃進嘴裏,又不是那麼回事,連拌的醬料都似缺了許多味,那豬扒更是如同嚼蠟。連忙又去補了四隻生煎包,倒上醋,趁熱吃,湯汁不鮮,皮又黏牙,終於都放棄了。
打道回酒店,進了早餐廳,吃了一碗牛奶泡麥片,然後回房將息。明天睡晚點,不早起了。
葵花籽油治舌病(上) - 嚴浩
每一位寫信來分享健康經驗和信息的讀者都是天使,《半畝田》上空有很多天使,今天這一位芳名叫Linda Song。
Linda:「我讀到了這則健康信息,很興奮地轉給你們,我想這個人並不知道甚麼油拔法,不過,這應該是油拔法有治療作用的又一個好例子——
(山東青島王茂田)20多年前,我的舌頭從舌尖到舌根正中間有一道裂縫,越往後越深,時好時壞,嚴重時吃東西都疼。為此,我曾在全國不少大醫院看過,長時間服用過各種中西藥,卻沒有一點好轉。2000年,我在一雜誌上看到,一名每年需住院2~3次的哮喘患者,每天早晨空腹含葵花籽油20分鐘以上,油變成乳白色後吐掉,堅持2年,居然消除了哮喘的症狀,並說對口腔炎症也有效。我決定一試。試後效果還真好,3天就明顯好轉,堅持10~15天就能恢復正常,但停含一段時間又會反覆。神奇的葵花籽油使我嘗到了甜頭,至於為甚麼,我還真說不明白。」
油拔法是印度古方,沒有見過在我國的古籍上有油拔法的記錄,但我相信本來一定也在民間流行過,因為不受重視,就隨着時間的過去消聲匿跡了。想來社會動亂也有關係,近的只說60年代,在人為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連油也吃不上,如果有油,一定首先吃了,還流傳甚麼「油拔法」?
便宜老豆便宜仔 - 高慧然
前不久有單大陸新聞,一個男人,娶妻、生子,本來日子過得很平靜。兒子一點點長大,有一天,男人帶兒子去樓下玩,一個鄰居隨口說了一句:「這小子長得不太像你!」
言者無心,但男人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從此耿耿於懷。他把兒子抱到鏡前,比較兩張面孔,越看越不像。這究竟是誰的兒子呢?男人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兒子,的確是從他老婆的肚子中生出來的,所以,兒子是老婆的家人,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兒子是不是他的家人,他很疑惑。
男人開始質問老婆,最初是幾天質問一次,後來問急了,變成一天質問幾次。老婆一遍遍告訴他,兒子也是他的家人,男人就是不肯相信。終於,老婆被問急了,賭氣說:「你說不是就不是吧!」男人終於確認了他想要的事實。想想自己居然做了便宜老豆,幫人養便宜仔,他揮刀殺妻弒子。後來的屍檢報告證實,兒子是他老婆的家人,但同時也是他的家人。
老婆的仔究竟是不是我的家人?相信是令很多男人困擾的問題,包括香港男人。若不動用醫學手段,男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一個信字,老婆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聰明的男人才不計較老婆腹中那粒精子的出處。兒子不是自己的,又有甚麼關係,也許會囤地發達呢!香港男人的胸襟終究大一些!
有這樣對手何需要盟友 - 林夕
波叔啊波叔,這樣叫你,是從「凡人也是母親的兒子、兒子的爸爸」出發,若跟大隊叫你劏房波囤地波,個人口爽過發洩過後也於事情世道無益,卻叫你兒女弟兄姊妹難堪,有違和理非非之道。因為我也常提醒自己存謙卑之心,要廣大出胸襟,要從人的角度說人事。
波叔,你的確不再適合處理新界東北發展,這艱險工程須要你奮進,要拆好多彈、討好很多有樓有地的不廢之徒。但你看你,越拆子彈越引爆更多核彈。人家送你聖經警惕你,你順勢以基督徒身份做擋箭牌,你可知當下民情,最惹反感的就是挾宗教之名當道德保證。不提「好憐憫」還好,一提就翻起你劏房舊帳,從你宗教角度看,沒犯法不等於沒犯罪;投資雖天經地義,但背上劏房業主惡名,卻只憐憫了自己早已不困乏的生活。你看你,才一席話,就一舉得罪了全港中大校友以及真基督徒。不服軟,連歉都不肯敷衍敷衍道一個,你如此擅於挑起民怨,最想你下台的恐怕只是你陣營中人,以及普通市民,那些「勾結外國勢力別有用心」以搞事為業的「泛民」,可能正慶幸:有你這樣的對手,又何需要盟友?
你的盟友可能就剩你家人,陳太,不,身為大學畢業生專業人士獨立女性,該喚聲許女士,她的確跟你是同路人,所發聲明,好憐憫自家所受困擾與不安,你與她切割,她卻撐你要撐下去做這千斤擔子兩肩挑的苦差,你如今精神困乏她卻多情,誇你真心為港。是咁的,人性點看,此言未必誇大,某無眠半夜,你可能為高爾夫球場那塊地在反覆念叨,收還是不收,以至當眾前言不對後語。
跟你說人話的,還有你中學老師我敬重的練乙錚先生,說你憑意志堅定努力不懈,建立了出色的個人事業,是典型香港晚殖民時期獅子山下的故事。既然一路走來不易,這故事合該有個回饋香港的好結局。當高官或者大概萬一即使竟然真為行公義,但服務社會有許多途徑,當初你身在「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時,不是為申報制度發過公義之聲嗎?就聽你老師話,用許女士說你的韌力,走得和以前一樣亮麗瀟灑吧。
四日遊 - 邁克
上海某周刊編輯催稿,念在此人生得英俊,開恩輕薄兩句:「閣下可真是需索無度,還要挑氣溫三十三度的一天!」獲得國際名基調戲這種最高抬舉,任何人都會喜不自禁,平時對次等作者愛理不理的他,馬上欣然傳來答覆,前半句實在太黃,從略,單單抄錄下半句:「我們這裏三十八度,三十三度簡直太涼爽了。」哎呀,怎會熱得那麼厲害,雖然進步都會到處冷氣勁放,能夠擱着涼快的所在可想不少,但那個數目字附送的火爐直覺驅之不散,隔兩天網上有圖為證,轟轟烈烈升到四十二,對比之下巴黎有若廣寒宮。不過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溫度,仍然教花甲老翁吃不消,耄耋的氣管開始發出俗稱咳嗽的另類音響,逼不得已向西醫求助,吃了藥昏昏迷迷,十萬火急的電影字幕只好暫時對不起,除了睡只能瞪着微博發呆。
否則不會無聊若此,人家打廣告,竟然無條件轉發,非親非故免費協助宣傳。標題「荷比盧德法四日遊」,教剛剛躺在米可諾斯天體海灘十天無所事事的蛀米蟲大驚失色,為分秒必爭的行程嘖嘖稱奇,國內不是連演了一百場舞台劇也自誇打破世界紀錄嗎,這麼輝煌的旅行速度,為什麼沒有申請進入健力士大全?趕鴨仔的商家也真幽默,大言不慚「經典而又休閑的行程,讓您完美感受西歐五國的人文風情」,趕頭趕命尚能保持休閑姿態,驚鴻一瞥即可領略萬種風情,令我對國人的淡定和吸收力另眼相看。其他四國賣點一一細表,荷蘭風車德國木屋各擅勝場,唯獨法蘭西從缺,莫非蜻蜓點水匆匆過境,羅浮宮聖母院凱旋門悉數無暇光臨,只分得半小時去老佛爺掃貨?
你家的藝術品 - 陳也
暑假消耗了一半,滿街都是餓假期已久的飢渴小傢伙,像放監出來,兩眼發出精光,帶着足球或者羽毛球拍,就算樣衰寸嘴的小惡魔,也顯得順眼了。
運動的孩子,有一種美,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看他們迸發爆炸力,在遠離校規校訓、家課測驗的運動場上,自發地加把勁控球、傳球。大毒日那麼劇烈地在頭頂作怪,人暈暈地,但場邊的孩子,滿臉彩光,眼神聚焦,專注地跑動。這些孩子,說不定就是傳統學校中老師歸類為曳仔的,校方標籤為學習障礙的,同學和同學的白鴿眼父母歧視為成績掹車邊不入流的,暑假一來,這些校園中的年輕「失敗者」,憑着運動大變身,變成身段亮麗,有大將之風,貫徹體育精神的典範。同一個人,沒改DNA,暑假前和暑假中,分別竟有那麼大。那些自作主張,強迫孩子在暑假一定要學識四式、考鋼琴樂理、上兩文三語補習班的家長,肯定沒見過自家出品的藝術品,在運動場上那點揮汗如雨的亮光。專家說,教養是藝術。好吧,可是暑假一過,教養又變回市場經濟,五萬元一套的幼兒英語教材,又賣斷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