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艺术
一件艺术品有平庸和优秀之分。什么样的艺术品是平庸的呢?作品中没有创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就是平庸的艺术品。
吴冠中的艺术随笔《画眼》中有一篇写画枯叶荷塘的文章谈到绘画摆脱平庸不易。枯叶荷塘这一意向古已有之,无论是古代诗词,书画都有涉及,而且其意象的含义大都大同小异,多是悲秋。如果下笔就画,不经思索,就会画出来平庸的枯叶荷塘,无非是在构图和绘画技巧上下功夫罢了。事实上,眼中所见的枯叶荷塘和由其产生的感情不一定就吻合传统枯叶荷塘中蕴涵的感情。如吴冠中文中所述,他所见到的枯荷,如一具具直挺挺的僵尸,有加莱义民群雕的悲壮感,作为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画家,要摆脱传统枯荷的画法不易。古来中国画强调的是要有诗意,构图要巧,线条要美等等要素。表达所见所感,从来就不是传统国画的出发点,而吴冠中想要用水墨表达自己的所见,这种艺术行为本身就是突破了。吴冠中这幅残荷的画叫“红蜻蜓”
红蜻蜓
罗丹加莱义民群雕
我们看画中的蜻蜓可以算是传统画法,荷塘的残荷倒影有西洋的影子,传统的国画残荷,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会如此的突出倒影。而荷叶的画法则是为了表达“僵尸”“悲壮”“加莱义民”这些意象而来。最后当然还要有星星点点的彩色作为吴冠中的印记。可以说不会有第二个人会这么画残荷了,因为这种画法纯粹就是为了这一种独特的意象服务的,它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流派,这仅仅是为这么一种艺术理念服务:表达现实感情。
再回头看看到十九世纪中叶,正是法国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印象派干架的时候。传统油画重细节,画面细腻,笔触都被掩盖,绘画仍然是基于“逼真”这一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一直被追求的最根本的艺术理念。所谓新古典主义,无非是可以的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使之变得更“美”,而他们的美,落实在人体上,就是美背,美胸,美腿,美腰,美臀。。。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画家画裸女,往往模特并不美,而画里的裸女很美,姿势也是有定规的,且一般身份不是贵族就是女神男神小天使,即所谓“古典的人体”。以至于半个世纪后在画意摄影中也出现了使用古典画法中人物的惯用姿势来产生“画意”的摄影方法,人们一看那姿势,就知道这是模仿绘画来摄影的,这就是所谓“画意”了。
一幅画意摄影作品
古典油画追求的美,和传统中国画追求的美一样,经过长时间的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产生美的系统,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将他们所追求的美发挥到了极致。直到现实主义画家出现,才对打破了这窠臼。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便是对这种古典艺术理念的挑战,这幅画挂在奥赛博物馆,站在他面前其强大的气场让人无法直视啊
世界的起源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057135832/
库尔贝画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此即现实主义了。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那就是表达现实的观察,主要是形态要符合现实的观察。其后马奈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从另一个角度发展了这个概念,他们追求色彩符合现实的观察。另外,德拉克洛瓦为了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感情,也摒弃了古典画法,为了制造激烈的情感气氛,大量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和吴冠中一样(应该说是吴冠中和他们一样),他们突破了古典油画的艺术理念。
再往后,毕加索将多个观察视角融合到同一幅画中,打破了透视法,发明立体主义。我们如果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作为毕加索表达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的艺术手段,那么可以说,只有真正用多视角的方式观察时间,才有必要画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或者换一种说法,立体主义绘画风格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表达多视角观察。但很显然,很多所谓在形式上很像毕加索画风的“立体主义”绘画,仅仅是为了模仿毕加索而已。在《霍克尼论摄影》一书中,霍克尼就谈到了这个现象,许多毕加索的模仿者仅仅是为了模仿立体主义画风,制造立体主义绘画而已,跟多视角观察毫无关系,那就连平庸的艺术品都算不上了,只能算是拙劣的。譬如有个画家用吴冠中画上文中那幅残荷的画法换成绿色画夏季的荷花,那不就是扯淡么。当然不一定真的有这么傻逼的人,但类似的模仿者是很多的。
对传统的艺术(which很多时候都注重形式上的美)习惯性的学习和继承,使艺术同质化。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中。同样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洋文学作品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那是英诗汉译大多是翻译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仿佛作为诗歌,就理应是古典诗歌的形式,这是古典诗存在千年的惯性。古典诗歌发展了一千多年,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艺术语言,很多意象都是固有的,譬如艾默生的这首诗中谈到杜鹃,是很欢乐,若是翻译成古典诗的形式,会不会有”杜鹃啼血“的阴影呢?西方诗中的事物在翻译时被直接翻译成古典诗中相同的事物,但他们各自表达的意象,感情都大不一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曲解,这就有悖原意了。这是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技术的惯性影响了原诗原始感觉的表达。 胡适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谈到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还有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
这两段话说的其实也就是上文所谈到的问题。今人学习,继承和模仿古人的传统,不加消化,也不立足于现实感受和观察,仅仅在形式上模仿,这和模仿毕加索的许多“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实如出一辙。
历史继续往前推进到现代,现在玩摄影的人为模特摆姿势,研究“日系色调”,“电影色调”,“德味”,也是一样,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摄影同质化严重,。不信去谷歌图片上搜“操场 小清新”、“铁路 小清新”、 “逆光 小清新”试试,就是换个模特而已,光线,角度,姿势,大同小异。前文提及摄影技术刚刚发明的时候,摄影仍然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只是被认为是绘画的延伸而已,由此产生了“画意摄影”,模仿绘画的构图的采光拍摄相片,也是未能摆脱传统的困囿。
好的艺术,或是源自作者的心灵,或是作者有想要表达之物。模仿传统和他人的艺术,只能平庸的,有时甚至是拙劣的艺术。真正要把传统发挥到极致的,又能有几人呢?
吴冠中的艺术随笔《画眼》中有一篇写画枯叶荷塘的文章谈到绘画摆脱平庸不易。枯叶荷塘这一意向古已有之,无论是古代诗词,书画都有涉及,而且其意象的含义大都大同小异,多是悲秋。如果下笔就画,不经思索,就会画出来平庸的枯叶荷塘,无非是在构图和绘画技巧上下功夫罢了。事实上,眼中所见的枯叶荷塘和由其产生的感情不一定就吻合传统枯叶荷塘中蕴涵的感情。如吴冠中文中所述,他所见到的枯荷,如一具具直挺挺的僵尸,有加莱义民群雕的悲壮感,作为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画家,要摆脱传统枯荷的画法不易。古来中国画强调的是要有诗意,构图要巧,线条要美等等要素。表达所见所感,从来就不是传统国画的出发点,而吴冠中想要用水墨表达自己的所见,这种艺术行为本身就是突破了。吴冠中这幅残荷的画叫“红蜻蜓”
红蜻蜓
![]() |
罗丹加莱义民群雕
![]() |
我们看画中的蜻蜓可以算是传统画法,荷塘的残荷倒影有西洋的影子,传统的国画残荷,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会如此的突出倒影。而荷叶的画法则是为了表达“僵尸”“悲壮”“加莱义民”这些意象而来。最后当然还要有星星点点的彩色作为吴冠中的印记。可以说不会有第二个人会这么画残荷了,因为这种画法纯粹就是为了这一种独特的意象服务的,它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流派,这仅仅是为这么一种艺术理念服务:表达现实感情。
再回头看看到十九世纪中叶,正是法国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印象派干架的时候。传统油画重细节,画面细腻,笔触都被掩盖,绘画仍然是基于“逼真”这一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一直被追求的最根本的艺术理念。所谓新古典主义,无非是可以的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使之变得更“美”,而他们的美,落实在人体上,就是美背,美胸,美腿,美腰,美臀。。。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画家画裸女,往往模特并不美,而画里的裸女很美,姿势也是有定规的,且一般身份不是贵族就是女神男神小天使,即所谓“古典的人体”。以至于半个世纪后在画意摄影中也出现了使用古典画法中人物的惯用姿势来产生“画意”的摄影方法,人们一看那姿势,就知道这是模仿绘画来摄影的,这就是所谓“画意”了。
一幅画意摄影作品
![]() |
古典油画追求的美,和传统中国画追求的美一样,经过长时间的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产生美的系统,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将他们所追求的美发挥到了极致。直到现实主义画家出现,才对打破了这窠臼。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便是对这种古典艺术理念的挑战,这幅画挂在奥赛博物馆,站在他面前其强大的气场让人无法直视啊
世界的起源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057135832/
库尔贝画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此即现实主义了。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那就是表达现实的观察,主要是形态要符合现实的观察。其后马奈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从另一个角度发展了这个概念,他们追求色彩符合现实的观察。另外,德拉克洛瓦为了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感情,也摒弃了古典画法,为了制造激烈的情感气氛,大量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和吴冠中一样(应该说是吴冠中和他们一样),他们突破了古典油画的艺术理念。
再往后,毕加索将多个观察视角融合到同一幅画中,打破了透视法,发明立体主义。我们如果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作为毕加索表达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的艺术手段,那么可以说,只有真正用多视角的方式观察时间,才有必要画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或者换一种说法,立体主义绘画风格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表达多视角观察。但很显然,很多所谓在形式上很像毕加索画风的“立体主义”绘画,仅仅是为了模仿毕加索而已。在《霍克尼论摄影》一书中,霍克尼就谈到了这个现象,许多毕加索的模仿者仅仅是为了模仿立体主义画风,制造立体主义绘画而已,跟多视角观察毫无关系,那就连平庸的艺术品都算不上了,只能算是拙劣的。譬如有个画家用吴冠中画上文中那幅残荷的画法换成绿色画夏季的荷花,那不就是扯淡么。当然不一定真的有这么傻逼的人,但类似的模仿者是很多的。
对传统的艺术(which很多时候都注重形式上的美)习惯性的学习和继承,使艺术同质化。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中。同样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洋文学作品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那是英诗汉译大多是翻译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仿佛作为诗歌,就理应是古典诗歌的形式,这是古典诗存在千年的惯性。古典诗歌发展了一千多年,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艺术语言,很多意象都是固有的,譬如艾默生的这首诗中谈到杜鹃,是很欢乐,若是翻译成古典诗的形式,会不会有”杜鹃啼血“的阴影呢?西方诗中的事物在翻译时被直接翻译成古典诗中相同的事物,但他们各自表达的意象,感情都大不一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曲解,这就有悖原意了。这是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技术的惯性影响了原诗原始感觉的表达。 胡适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谈到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还有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
这两段话说的其实也就是上文所谈到的问题。今人学习,继承和模仿古人的传统,不加消化,也不立足于现实感受和观察,仅仅在形式上模仿,这和模仿毕加索的许多“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实如出一辙。
历史继续往前推进到现代,现在玩摄影的人为模特摆姿势,研究“日系色调”,“电影色调”,“德味”,也是一样,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摄影同质化严重,。不信去谷歌图片上搜“操场 小清新”、“铁路 小清新”、 “逆光 小清新”试试,就是换个模特而已,光线,角度,姿势,大同小异。前文提及摄影技术刚刚发明的时候,摄影仍然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只是被认为是绘画的延伸而已,由此产生了“画意摄影”,模仿绘画的构图的采光拍摄相片,也是未能摆脱传统的困囿。
好的艺术,或是源自作者的心灵,或是作者有想要表达之物。模仿传统和他人的艺术,只能平庸的,有时甚至是拙劣的艺术。真正要把传统发挥到极致的,又能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