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制人生
一
这些年彼此互不了解的生活体验,我以为完全可以坐下来慢慢地分享。多次构想可以像电影<before sunset>, 重逢的时候话题不断,走了一站又一站,怎么都意犹未尽。
但现实常常就是,等到茶喝光了饭吃完了车子晚了天色暗了,不知道是想继续试探,还是只好惋惜。
‘永远说害怕麻烦别人’,一直认为许多的朋友关系是这样变得无关痛痒的。可如果不是有这样那样互相麻烦,又如何发生交集,参与到彼此的人生。最容易失去的就是联系,根本不要理由。
二
一个礼拜前的下午,我拖着行李箱大太阳下找路,身边有辆开过的车子忽然停下来,里面教师样子的中年人问了句,‘要不要顺路送你到校门?’我很不好意思地婉言拒绝了,但车子随即开走后的那几分钟里我突然好像明白自己的母校输在哪里了。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氛围,把每个来求学的人当独特的个体,给够尊重。其实相比较自己的学校,这里的建筑系明显更简陋,可就是让我觉得硬件陈旧一些根本不是问题,反还添了点历史气质。
十分幸运地还是遇到了喜欢很久的某个老师,风度、为人、学术、性格统统喜欢地不得了,终于轮到他的讲座的那天,当时我恨不得一字不差地把他说的每个字的方式,和每句话的语气记下来,便于以后错失方向缺乏动力的时候,能一遍一遍地砥砺自己,成为他那样的人,做他那样的建筑师。对,我就想以他为范例去从业。但我没有那样做,只是全神贯注地听完它,重新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本科教育形成的建筑观。我不想做一个只模仿和借他人的态度理念思考的设计者。快要走的时候我问了他几个问题,因为我也很清楚自己离他的研究生要求的差距,之后脑子里只有回去修炼的念头,一遍遍跟自己说‘往日不得悔,来者犹可追’。
离开那天临时只能买到一趟很慢很慢的火车的票。疲惫到不行于是想到要接下来一个人十几个小时的通宵火车很恼人。我一直是那种换个床或枕头就难以入眠的人,所以每次挑白天的动车来回。
但是很奇特的,车上那个夜晚一点也不漫长,旁边的大叔侃谈着十年前的自己,我没有心思地听着听着就抱着背包睡着了。早上醒来恍惚在大学宿舍,看了眼表盘五点多,就坐起来观察日出,想着,什么时候开始,原来自己的身体逐渐适应了漂泊的路上随遇而安,那些在家认为永远不会迁就的习惯,如今是再讲究不起来的。
三
每回游走在上海总是容易让我动摇‘什么能使生活感到快乐’这样的问题。我开玩笑说,不希望过几年自己的快乐就是,努力工作从可以不考虑价钱的在家乐福买东西,慢慢变成是在恒隆什么的,我特别感谢一直以来父母给我说不上优渥却也让我感到什么都不缺的条件,所以金钱财富根本是从来都带不给我什么踏实的幸福感的。拼命满足一种欲望之后刺激更大的、更难实现的欲望,我看到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地这样干。深夜赶过几次地铁末班车,车厢空荡的角落里,光鲜衣着的上班族模样的男人,一边打着电话一边红着眼睛啜泣。出站台走过白天拥塞无比,此刻却空城一样的商铺和街区,不是感慨,也说不上醒悟,我好像懂得了在这样的城市里,人怎么小心地,与承受力较量,跟压力共处,努力在一个好像是跟它们达成了协议、不觉痛苦的临界点生活下去。
闵行往中心的地铁,是在高架上,一路经过能看到屋瓦房,菜园,颓残的乡村,逼仄的厂房。而回过头,听到身边常常有高挑的欧美留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上海的金融,消费,要不然就是时尚的话题。那一刻心里就像是有一步踏空了,我失落自己属于的这个国度里,如此面子化的城市建设趋于病态,同时还惊讶于上海这个城市的包容差异的能力。
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自诩国家或民族的人,我自己的成长能说袭承赣北、鄱阳湖边的文化背景,而我也实在是想不出究竟什么样的缘由让那么多的人需要开口不离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 这样的句式。
四
越来越觉得人生种种不安,无非都是怕回答那几个问题。无非取决于你得要打算如何安排每天除去起居外的那十个小时。有一天不逃避它们,做完抗拒与接受、坚持与放弃这样方方面面的选择题,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就一点点地刨去包覆般清晰了起来。现在我理解的生活必须这样二进制的,跳着0或1的房子前行,常常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在放弃。世上最珍贵的能力,就是了解人生唯有苦难教人成长的本质,也不断地保持着热情生活的能力。
这些年彼此互不了解的生活体验,我以为完全可以坐下来慢慢地分享。多次构想可以像电影<before sunset>, 重逢的时候话题不断,走了一站又一站,怎么都意犹未尽。
但现实常常就是,等到茶喝光了饭吃完了车子晚了天色暗了,不知道是想继续试探,还是只好惋惜。
‘永远说害怕麻烦别人’,一直认为许多的朋友关系是这样变得无关痛痒的。可如果不是有这样那样互相麻烦,又如何发生交集,参与到彼此的人生。最容易失去的就是联系,根本不要理由。
二
一个礼拜前的下午,我拖着行李箱大太阳下找路,身边有辆开过的车子忽然停下来,里面教师样子的中年人问了句,‘要不要顺路送你到校门?’我很不好意思地婉言拒绝了,但车子随即开走后的那几分钟里我突然好像明白自己的母校输在哪里了。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氛围,把每个来求学的人当独特的个体,给够尊重。其实相比较自己的学校,这里的建筑系明显更简陋,可就是让我觉得硬件陈旧一些根本不是问题,反还添了点历史气质。
十分幸运地还是遇到了喜欢很久的某个老师,风度、为人、学术、性格统统喜欢地不得了,终于轮到他的讲座的那天,当时我恨不得一字不差地把他说的每个字的方式,和每句话的语气记下来,便于以后错失方向缺乏动力的时候,能一遍一遍地砥砺自己,成为他那样的人,做他那样的建筑师。对,我就想以他为范例去从业。但我没有那样做,只是全神贯注地听完它,重新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本科教育形成的建筑观。我不想做一个只模仿和借他人的态度理念思考的设计者。快要走的时候我问了他几个问题,因为我也很清楚自己离他的研究生要求的差距,之后脑子里只有回去修炼的念头,一遍遍跟自己说‘往日不得悔,来者犹可追’。
离开那天临时只能买到一趟很慢很慢的火车的票。疲惫到不行于是想到要接下来一个人十几个小时的通宵火车很恼人。我一直是那种换个床或枕头就难以入眠的人,所以每次挑白天的动车来回。
但是很奇特的,车上那个夜晚一点也不漫长,旁边的大叔侃谈着十年前的自己,我没有心思地听着听着就抱着背包睡着了。早上醒来恍惚在大学宿舍,看了眼表盘五点多,就坐起来观察日出,想着,什么时候开始,原来自己的身体逐渐适应了漂泊的路上随遇而安,那些在家认为永远不会迁就的习惯,如今是再讲究不起来的。
三
每回游走在上海总是容易让我动摇‘什么能使生活感到快乐’这样的问题。我开玩笑说,不希望过几年自己的快乐就是,努力工作从可以不考虑价钱的在家乐福买东西,慢慢变成是在恒隆什么的,我特别感谢一直以来父母给我说不上优渥却也让我感到什么都不缺的条件,所以金钱财富根本是从来都带不给我什么踏实的幸福感的。拼命满足一种欲望之后刺激更大的、更难实现的欲望,我看到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地这样干。深夜赶过几次地铁末班车,车厢空荡的角落里,光鲜衣着的上班族模样的男人,一边打着电话一边红着眼睛啜泣。出站台走过白天拥塞无比,此刻却空城一样的商铺和街区,不是感慨,也说不上醒悟,我好像懂得了在这样的城市里,人怎么小心地,与承受力较量,跟压力共处,努力在一个好像是跟它们达成了协议、不觉痛苦的临界点生活下去。
闵行往中心的地铁,是在高架上,一路经过能看到屋瓦房,菜园,颓残的乡村,逼仄的厂房。而回过头,听到身边常常有高挑的欧美留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上海的金融,消费,要不然就是时尚的话题。那一刻心里就像是有一步踏空了,我失落自己属于的这个国度里,如此面子化的城市建设趋于病态,同时还惊讶于上海这个城市的包容差异的能力。
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自诩国家或民族的人,我自己的成长能说袭承赣北、鄱阳湖边的文化背景,而我也实在是想不出究竟什么样的缘由让那么多的人需要开口不离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 这样的句式。
四
越来越觉得人生种种不安,无非都是怕回答那几个问题。无非取决于你得要打算如何安排每天除去起居外的那十个小时。有一天不逃避它们,做完抗拒与接受、坚持与放弃这样方方面面的选择题,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就一点点地刨去包覆般清晰了起来。现在我理解的生活必须这样二进制的,跳着0或1的房子前行,常常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在放弃。世上最珍贵的能力,就是了解人生唯有苦难教人成长的本质,也不断地保持着热情生活的能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