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木头探秘上海电影博物馆
![]() |
今年的确是相当苦夏的一年,我从烂木头进化成粉蒸木头,再从粉蒸木头进化成烂木炭。与瑟酱相约的“探访上海电影博物馆”活动无意中成了一场战高温的苦役。
从高中时代开始每天坐着824路公交车从裕德路开过的时候,被挤在人群中永远会留意到和普通机关无异的上影厂:小小的门卫室,80年代风味的厂标,门口的布告栏经常会贴着一些集团最新电影的海报,偶尔还能看到人头攒动的人群,小时候我总以为他们是来博机会的群众演员-_,-
得知上影厂原址被改建成博物馆还是上个月电影节的时候,当时希区柯克的《敲诈》在这里做了特别展映。
完全被打通的厂门现在像某个高档建筑小区一般,有个长长的走道,都够走红地毯了。
眼前这尊3个工农兵代表的雕像应该是被留下的老标的物了吧。
(看到这个东西的第一眼就被我吐槽为“长得好像苏联老大哥莫斯特电影厂的标志啊!)
电影博物馆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我认为还是在于它的票价,和早已实行免费制度的上博,城市规划馆等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大型博物馆相比,新落成的电影博物馆的票价高达60元人民币,且不包含4D电影的票价。如果你想在1楼的艺术影院观赏几十分钟的4D大闹天宫,还得跟在普通电影院看时间段买票一样,再贴上钱。
高昂票价相信和”收回成本“并没有太大关系,我能想到的就是运行初期先市场试水一下,顺便也是控制一下人流,检测一下目前官方配置的人力物力状况能不能达到预期。
能肯定的是,想要打破门槛,真正把上影厂旧址建设成徐汇区文化新地标,未来电影博物馆零票价一定是个必然趋势。
博物馆1楼给我最大的感受冲击就是太像台北101大厦了,刷卡进闸机的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硬卡让纸质门票沦为了简单的纪念品。
参观顺序也是先从顶楼开始,依次从4楼最后抵达1楼。
刚进4楼星光大道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像进夜店的感觉,红灯泡铺成的红地毯还真的蛮具有骚动效果的。
四楼主要是老上影人的照片墙,集合了上影厂+上海美术片厂+上海译制片厂的诸多艺术家,从白杨那代老上海表演艺术家到潘虹等70.80年代红极一时的影星,甚至还包括了巩俐,梁朝伟等参与过上影制作的新时代明星。
令人感动的是,照片墙上还可以找到老一代配音艺术家邱岳峰和童自荣,老厂长陈叙一的滚动光影介绍也被放到了相当瞩目的位置。
可以说,回忆上海电影的发展史,译制片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点,也很高兴看到这一页被博物馆记录下来。
在更偏重电影工业的三楼,就特别开辟了苏绣点评配音名家和名段欣赏的互动墙,还有国语,沪语,原音转换的游戏环节。
可以说全馆最具有人文感觉的就是四楼了,除了特别介绍了沪上影人周璇,胡蝶,阮玲玉等人以外,
也复制还原了张爱玲最喜欢的飞达咖啡馆和沪江照相馆,以及南京路步行街。
其实烂木头个人最感兴趣的还是老电影海报,在那个没有PS没有电脑的年代,每一幅海报都是通过手绘设计,即使放在今天看也有特殊的美感。《小小得月楼》《庐山恋》《阿Q正传》都是小时候看了好多遍的经典。游完博物馆回家后自豪感满满的烂木头上影MODE全开,在豆瓣上迅速马克了《小街》《巴山夜雨》等老片。
在8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电影类杂志展品也令人印象深刻,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众电影》《电影画报》,还有不太知名的以招牌泳装美女为封面的《寰球》,还有以文学青年为读者群的文艺刊物《电影文学》。
这类电影杂志的统一特点就是两个字——质朴。在文艺创作环境相对比较单纯清水的年代,观众对电影的关注点还不像今天那样的娱乐化。观众热爱讨论的还是电影本身以及故事传达的精神,当然,还有电影里的服装化妆等时髦元素。
当烂木头把这些老电影海报给老爹看的时候,他说几乎每一部都看过。
因为在缺乏异邦文化的70,80年代,国产电影和译制片就是基本文化生活的构成。
在没有更多文化选择的年代,人对文化产品的评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盛产雷剧雷节目的今天不能不算是种幸福。
原文地址:
http://blog.163.com/lassie_dusky/blog/static/17208136120136283648476/?newFollo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