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海岸日记7.28: 马蒂斯
昨天坐公车到尼斯去看了一个展览:尼斯当代艺术馆的“早安!马蒂斯先生”
老实说以前也不知道有这个艺术馆,只是那天坐100路公交车去尼斯,因为尼斯公车总站正在整修,现在100路车是停在Garibaldi广场,所以那天一下车就看见广场那头很大的横幅做这个展览的宣传才知道有个挺大的艺术馆在这里。
我一直很喜欢马蒂斯,第一次来尼斯时还专门去看了这里的马蒂斯艺术馆——但是那次很失望,因为觉得马蒂斯很多“有名”的作品都不在里面,不知道一直是这样,还是当时正好出借了。从海报上看这次的展览有好几个博物馆来合作,还以为是把几个博物馆的马蒂斯作品都集中起来了,于是猜测会比较好看吧。门票不便宜,好像原来是5欧,借这个展览的机会搞了个特殊的票价10欧,可以看尼斯的8个博物馆,算是套票吧。
进门一看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才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博物馆的马蒂斯作品集合起来,而是有自己的想法:要展现马蒂斯对现代其他艺术家的影响,因此这个展览展出的其实是其他艺术家被马蒂斯启发而作的作品,而马蒂斯的那些原作则用LCD屏幕显示放在一旁做参考。
马蒂斯出生于1869年,成名于19-20世纪相交之际,他很长寿,创作生命也很长,是所谓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出现在后印象主义之后,他使用明亮鲜艳具有强烈对比的颜色,打破透视原则把空间扁平化,他的独特风格曾经在最初被叫做“野兽派”,但是他的画其实视觉非常美,有一种装饰艺术的感觉——这种独特又“讨好”的风格,也许是他不但在艺术批评获得赞誉,更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的原因吧——“家喻户晓”应该不夸张,我相信法国的小学生应该都知道马蒂斯,就像西班牙的小朋友都知道米罗和毕加索一样。反正如果我忽然变得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家里挂的画一定会是马蒂斯的。我现在家里就挂着上次在巴黎买的印有马蒂斯名作的月历呢。
借着从60年代到现在不同艺术家们对马蒂斯的重新诠释和思考,我也终于更加理解了马蒂斯的创作,也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这次观展也让我知道,原来艺术家们也不是站在无人之境来创作,他们也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前辈那里学习、吸收,再加以思辨和创新。
马蒂斯有一些持续的创作主题,有一些是西方油画传统的创作主题:比如肖像和裸体,这些作品单独看可能看不出什么门道,但是如果和过去年代同一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就能看出画家的创造在于哪里。有一些主题是画家独有的,比如说马蒂斯窗子:窗口的风景/窗内的女子,窗子总是蔚蓝海岸的窗,外面总是蓝的海,棕榈树,室内总是有图案鲜艳的地毯(他好几副作品的题目都叫“尼斯XX酒店的窗子”什么,说明当时他还不是很有钱,也是住酒店而不是住豪宅的哦)。以前只是觉得这些窗口的画很漂亮,这次看了展览的解释(可惜,除了总览有英文之外,局部的解释只有法文的,只能猜个大概)才知道画家是用窗内窗外的景象来做透视的创新:不同远近的景物被放到了同一个平面上。马蒂斯还有一个特别着迷的主题是鱼缸和金鱼。所以就有一个画家恶搞地把他的绿色鱼缸红色金鱼的画翻过颜色变成红色鱼缸绿色金鱼,并在下面写了大大的Warhol,搞得我一开始还以为是Warhol的画,后来才发现不是,真是一拳打死两个老师傅,一幅画同时即是向两位大师致敬,又是对两个大师的讽刺。(因为以玛丽莲梦露翻拍照出名的Warhol最著名的就是搞这种负片效果的把戏)。
这个展览里我竟然发现了一位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用说,他的名字我从没听到过,但是这幅大型作品真的太搞了,题目叫做:摄影节。
画面中间的几个裸体女子摆出了马蒂斯名画“舞蹈”中的姿态,外面是几圈人围着她们在拍照,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肤浅、爱凑热闹和爱拍照,有几个人的背心上还有“XX摄影协会的字样”——于是我以为创作者是搞了一个行为艺术,然后通知了几个摄影协会并且吸引了一帮当地无聊民众。再看那些无聊群众的细节忽然发现有几个相机明显是假的,再定睛看原来那些相机全都是假的——原来都是创作者的设计,一个更加大型的当代中国行为艺术。跟其他的行为艺术相比,这一个倒是水平不错的:即有概念,有洞察,又有真正的幽默。只不过马蒂斯的舞者跳的是生命之舞,而中国的这几个裸女跳的貌似羞耻之舞,真XX的。
![]() |
老实说以前也不知道有这个艺术馆,只是那天坐100路公交车去尼斯,因为尼斯公车总站正在整修,现在100路车是停在Garibaldi广场,所以那天一下车就看见广场那头很大的横幅做这个展览的宣传才知道有个挺大的艺术馆在这里。
我一直很喜欢马蒂斯,第一次来尼斯时还专门去看了这里的马蒂斯艺术馆——但是那次很失望,因为觉得马蒂斯很多“有名”的作品都不在里面,不知道一直是这样,还是当时正好出借了。从海报上看这次的展览有好几个博物馆来合作,还以为是把几个博物馆的马蒂斯作品都集中起来了,于是猜测会比较好看吧。门票不便宜,好像原来是5欧,借这个展览的机会搞了个特殊的票价10欧,可以看尼斯的8个博物馆,算是套票吧。
进门一看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才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博物馆的马蒂斯作品集合起来,而是有自己的想法:要展现马蒂斯对现代其他艺术家的影响,因此这个展览展出的其实是其他艺术家被马蒂斯启发而作的作品,而马蒂斯的那些原作则用LCD屏幕显示放在一旁做参考。
马蒂斯出生于1869年,成名于19-20世纪相交之际,他很长寿,创作生命也很长,是所谓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出现在后印象主义之后,他使用明亮鲜艳具有强烈对比的颜色,打破透视原则把空间扁平化,他的独特风格曾经在最初被叫做“野兽派”,但是他的画其实视觉非常美,有一种装饰艺术的感觉——这种独特又“讨好”的风格,也许是他不但在艺术批评获得赞誉,更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的原因吧——“家喻户晓”应该不夸张,我相信法国的小学生应该都知道马蒂斯,就像西班牙的小朋友都知道米罗和毕加索一样。反正如果我忽然变得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家里挂的画一定会是马蒂斯的。我现在家里就挂着上次在巴黎买的印有马蒂斯名作的月历呢。
借着从60年代到现在不同艺术家们对马蒂斯的重新诠释和思考,我也终于更加理解了马蒂斯的创作,也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这次观展也让我知道,原来艺术家们也不是站在无人之境来创作,他们也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前辈那里学习、吸收,再加以思辨和创新。
![]() |
马蒂斯作品:交谈 |
![]() |
马蒂斯作品:小提琴和室内 |
马蒂斯有一些持续的创作主题,有一些是西方油画传统的创作主题:比如肖像和裸体,这些作品单独看可能看不出什么门道,但是如果和过去年代同一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就能看出画家的创造在于哪里。有一些主题是画家独有的,比如说马蒂斯窗子:窗口的风景/窗内的女子,窗子总是蔚蓝海岸的窗,外面总是蓝的海,棕榈树,室内总是有图案鲜艳的地毯(他好几副作品的题目都叫“尼斯XX酒店的窗子”什么,说明当时他还不是很有钱,也是住酒店而不是住豪宅的哦)。以前只是觉得这些窗口的画很漂亮,这次看了展览的解释(可惜,除了总览有英文之外,局部的解释只有法文的,只能猜个大概)才知道画家是用窗内窗外的景象来做透视的创新:不同远近的景物被放到了同一个平面上。马蒂斯还有一个特别着迷的主题是鱼缸和金鱼。所以就有一个画家恶搞地把他的绿色鱼缸红色金鱼的画翻过颜色变成红色鱼缸绿色金鱼,并在下面写了大大的Warhol,搞得我一开始还以为是Warhol的画,后来才发现不是,真是一拳打死两个老师傅,一幅画同时即是向两位大师致敬,又是对两个大师的讽刺。(因为以玛丽莲梦露翻拍照出名的Warhol最著名的就是搞这种负片效果的把戏)。
![]() |
马蒂斯作品:鱼 |
![]() |
恶搞作品WARHOL |
这个展览里我竟然发现了一位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用说,他的名字我从没听到过,但是这幅大型作品真的太搞了,题目叫做:摄影节。
![]() |
马蒂斯的“舞蹈” |
![]() |
“摄影节” |
![]() |
这些大炮。。。 |
画面中间的几个裸体女子摆出了马蒂斯名画“舞蹈”中的姿态,外面是几圈人围着她们在拍照,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肤浅、爱凑热闹和爱拍照,有几个人的背心上还有“XX摄影协会的字样”——于是我以为创作者是搞了一个行为艺术,然后通知了几个摄影协会并且吸引了一帮当地无聊民众。再看那些无聊群众的细节忽然发现有几个相机明显是假的,再定睛看原来那些相机全都是假的——原来都是创作者的设计,一个更加大型的当代中国行为艺术。跟其他的行为艺术相比,这一个倒是水平不错的:即有概念,有洞察,又有真正的幽默。只不过马蒂斯的舞者跳的是生命之舞,而中国的这几个裸女跳的貌似羞耻之舞,真XX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