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洛蒂:《阿齐雅黛》(4)
皮埃尔•洛蒂:《阿齐雅黛》
[法]罗兰•巴特 著
王立秋 试译
1. 名字
在阿齐雅黛这个名字里,我读到和听到的,是以下这些:首先,是由我们字母表(元音带来的开放:嘴唇和意义的开放)中最清晰的原因组成的,进行式的扩散(有人会说,这是一束人造的焰火);Z的轻拂,声色的湿润,半元音的丰满,整列火车呼啸而过,(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精巧而又丰满;其次,是星星、人群、亚洲、佐治亚州、希腊的群集;再次,是整个文学(史):雨果,在其《东方集》中用了阿乐贝依黛这个名字,以及雨果之后,浪漫主义的支持者;接着,是洛蒂,这专在东方游荡的旅客,史坦堡(Stamboul)的赞颂者;再然后,是一个女性角色(某种幻想的破灭)的模糊观念;最后,是与老套小说打交道时常有的偏见,(觉得它)平淡无奇却又充满色情的味道:简言之,在能指方面,极尽奢华,在所指方面,则微不足道,一切都令人失望(deception)。然而,自在文学的另一个领域,有人站出来对我们说,必须永远反转(retourner)专名带来的失望,并使之回到程式(apprentissage)的正轨:普鲁斯特式的叙事者,抛开盖尔芒特家族的语音上的荣光(gloire phonetique),在公爵夫人的世界里,找寻那些名字(Nom)金光使之成立(faisait supposer)的,其他的一切事物,而正是在对叙事者的失望的追忆(en remontant)中,普鲁斯特才能写出自己的作品。或许,我们自己,也能学着以合适的方式(de la bonne maniere),辜负(decevoire)阿齐雅黛这个名字(的用意),而且,通过使名字——就一本已经过时的小说中描写的悲惨影象而言,这个名字是极其矫揉造作的——发生滑动,追溯某种文本的观念:无数的语言碎片,什么也没有讲述,然而,那里,确有“某种奇特而神秘之物”经过。
2. 洛蒂
洛蒂,是小说的男主人翁(即使他有另外的名字,即使这小说为了叙述的是真实,而非虚构):洛蒂,在小说中(dans)(那虚构的女人,阿齐雅黛,不断呼唤她的爱人洛蒂:“看着我,洛蒂,对我说……”);但他也在小说外,因为写书的洛蒂与男主角洛蒂本就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并不没有同一的身份(identité):前面提到的洛蒂,是英国人,年轻时就已经死了;后一个洛蒂,叫皮埃尔的那个洛蒂,则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在他那些极具东方色彩的爱情故事之外,他还写了许多别的著作。身份的游戏并不止于此:这第二个洛蒂,因此书而名利双收的洛蒂,并非《阿齐雅黛》真正、具名(civil,公民的,大概指此洛蒂不是公民,不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登记过的公民——译注)的作者:真正的作者,是于里安•维欧;这是个小先生(似乎在雨果的文本里也有petit mosieur这个说法,指称拿破仑三世,如果没记错的话……在雨果那里似是译作“小人”——译注),在他生命的尽头,这位小先生,在他位处昂达伊的屋子里,给自己照相,套上东方人的装束,并终日为用别致器物过度装饰的“集市”所环绕(至少,他与其小说中的人物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爱好:易装癖)。这不是个有意义(文学中很常见)的笔名,这是另一个洛蒂,这个洛蒂,既是又不是他(笔下)的人物,他,既是又不是书的作者:我想说的,不是文学中不存在与此类似的情况,或者他(第三个人,维欧)的创造还不够大胆:因为,毕竟,如果说为我们经历的故事签名,或就这样把你的名字给予你创作的人物(无论在谁的私人日记中,这种事情都会发生)还很常见的话,那么,反转专名的赠予,就不一样了;而维欧就是这么做的:他自我给予,给他自己,给作家,以他人物的名字。这样,通过导向三极的网络羁绊(pris dans un réseau à trois termes),书的签名就带上了双重的伪装:确证(garantit)《阿齐雅黛》的皮埃尔•洛蒂并非书中的主人翁洛蒂;而这个担保人(garant)(诠释者[auctor],aucteur)自己就带有东方色彩,作者不是洛蒂,而是维欧:这一切,都在同名与化名间游戏;那缺席、缄默、空白的,是专名,名的本义(le propre de nom)(特有,被占有之名)。书写者(scripteur)在哪里?
维欧先生在他昂达伊的屋子里,为摩洛哥和日本的陈年旧货所围绕;皮埃尔•洛蒂在法兰西学院;大不列颠的军官洛蒂1877年就死在了土耳其(另一个洛蒂当时27岁,他比这个洛蒂多活了66年)。故事属于谁?这是谁的故事?是哪个主体(sujet)(的故事)?就在书的签名中,通过第二个洛蒂和第三个书写者的添油加醋,出现了一个洞穴(trou),一种人物的匮乏,这比简单的化名,要复杂的多。
3. 发生了什么?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这正是海涅一首诗的开头);他必须离开她;离别后,两人都死了。《阿齐雅黛》,真是这样的?即便我们在这则小故事中加入形势和环境(故事在土耳其发生,时逢俄土战争;男人女人都不自由,他们因种种差异而分离,被国籍、宗教和风俗的差异分开,等等),这本书,仍然,什么也没说,因为,反常地,它只是在与平淡的历史简单地擦肩而过中耗尽自身。被讲述的不是一次奇遇(aventure),而是那偶发事件(incidents):必须用这个意义尽可能微薄、尽可能腼腆的词(来形容)。偶发事件,语气并不如意外(l’accident)那么强烈(也许,却更加令人挂念),它只是那轻落之物,像片叶子,在生命之毯上徐徐飘落;是褶皱,在岁月的织物上,轻微,渐逝;是难以标记之物:某种记号(notation)的零度,只是为能够描写某事物而不得不有之物。洛蒂——或皮埃尔•洛蒂——长于描绘此类琐事(他与书的伦理规划、与过时的,超越时间性的实体的嵌入,颇为一致):散步、等候、远足、谈话、皮影戏、宗教仪式、夏夜、可疑的计划(partie douteuse)、战火、猫,等等:这意料内的丰富(ce plain don’t l’attente)使人觉得空洞无味;而正是这外在(外在性)的空无(vide),令人欣喜(faire le bonheur)。
4. 什么也没有
因此,发生了什么:不得不说,什么也没有(rien)。怎么说:什么也没有?人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写作之矛盾:除空无(rien)外,再没什么可以被言说;什么也没有(rien),也许,是语言中唯一一个不容迂回表述,不容隐喻,不容同义词和替补存在的词语;因此,别样地言说空无——通过([用]“空无”一词)对它进行直接的指称——,也就是填充空无,辟除(démentir)空无:如俄耳甫斯在回顾的同时失去他眷顾的____那样,每一次,在我们陈述空无(我们使空无去-蔽[dé-noncer,揭示])的时候,它也就失去部分的意义。因此,必须(对空无加以)掩饰。迂回(biais)的话语并不使用空无一词,相反,这个词常用于某种欺骗性的暗示(allusion déceptive):正是在洛蒂那里,为物体作出的、数以千计的微小记号,它们既非观念,亦非情感,更不是事件(fait)——在此术语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经历的时间(le temps qu’il fait)。“主体”,这个在全世界每天发生的谈话中,当然地居于首位的主体,值得研究:尽管表面上它毫无意义,但我们难道就不能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le rapport humain),正是通过话语的(意义)空虚,才得以建立?言说事件的历时(le temps qu’il fait),首先就是种富足的交流,(它承载的)信息,是农民的实际需要,对于后者来说,收获取决于时间(temps,时间,天气);然而,在城市的联系中,这个主体,却是空虚的,而空虚,正是谈话的意义本身:我们谈论天气(temps),为的是什么也不说,也就是说,我们谈论天气为的是与交谈的对象——他者——说话,为的,是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说:我对你说话,你为我存在,我愿意为你存在(这也是一种极度矫揉造作的态度,它嘲弄它经历的时间);况且,主体是如此空虚,以至于,时间,也退回某种(它存在的)世界的复杂存在,或者说,时间,也混入了地点、布景(décor)、光、温度和机体的感觉(cénesthésie),以及那种我身体据之在场的基本模式,那(不言说时间的悲喜内涵,依敦促我们对日子的规划而)自觉存在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其(萨洛尼卡、司汤布勒、艾月布的)历时,洛蒂坚持不懈地标记的时间,有写作上的多种功能:它允许话语(在什么也不说的同时)得以持续而不用说出什么,它欺瞒意义并铸造(monnayé)意义的邻近记号(“燕麦在漆黑的卵石小径间生长……我们呼吸着微暖的空气和五月的芬芳气味”),它允许对世界的那个存在(être-là)进行指称,后者,是首要、自然、不容置疑、无-意义(in-signifiant)的(意义始于此,阐释,也就是说,斗争也是在那里开始的)。因此,我们才能理解那种建立于记号之间的共谋关系,以及私人日记这种文体(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阿米埃勒[Amiel(Henri Frédéric),原名昂利•弗雷德里克]在日内瓦湖畔他的日记,其中也充满了时间):日记,并无(避开命运安排而)言说我生命的空无之计划,日记使用的,是这一个特殊的身体,在那里,“主体”不过是(对)我身体及其外壳的接触(contact),这种接触,我们称之为事件的历时。
-----------------------------------------------------
(原文共15节,车老师课上提及,准备试着把它译出来,不过只能一段一段抽空慢慢译,
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译文依据的原文,出自瑟依出版社版的巴特全集)
![]() |
Pierre Loti |
[法]罗兰•巴特 著
王立秋 试译
1. 名字
在阿齐雅黛这个名字里,我读到和听到的,是以下这些:首先,是由我们字母表(元音带来的开放:嘴唇和意义的开放)中最清晰的原因组成的,进行式的扩散(有人会说,这是一束人造的焰火);Z的轻拂,声色的湿润,半元音的丰满,整列火车呼啸而过,(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精巧而又丰满;其次,是星星、人群、亚洲、佐治亚州、希腊的群集;再次,是整个文学(史):雨果,在其《东方集》中用了阿乐贝依黛这个名字,以及雨果之后,浪漫主义的支持者;接着,是洛蒂,这专在东方游荡的旅客,史坦堡(Stamboul)的赞颂者;再然后,是一个女性角色(某种幻想的破灭)的模糊观念;最后,是与老套小说打交道时常有的偏见,(觉得它)平淡无奇却又充满色情的味道:简言之,在能指方面,极尽奢华,在所指方面,则微不足道,一切都令人失望(deception)。然而,自在文学的另一个领域,有人站出来对我们说,必须永远反转(retourner)专名带来的失望,并使之回到程式(apprentissage)的正轨:普鲁斯特式的叙事者,抛开盖尔芒特家族的语音上的荣光(gloire phonetique),在公爵夫人的世界里,找寻那些名字(Nom)金光使之成立(faisait supposer)的,其他的一切事物,而正是在对叙事者的失望的追忆(en remontant)中,普鲁斯特才能写出自己的作品。或许,我们自己,也能学着以合适的方式(de la bonne maniere),辜负(decevoire)阿齐雅黛这个名字(的用意),而且,通过使名字——就一本已经过时的小说中描写的悲惨影象而言,这个名字是极其矫揉造作的——发生滑动,追溯某种文本的观念:无数的语言碎片,什么也没有讲述,然而,那里,确有“某种奇特而神秘之物”经过。
2. 洛蒂
洛蒂,是小说的男主人翁(即使他有另外的名字,即使这小说为了叙述的是真实,而非虚构):洛蒂,在小说中(dans)(那虚构的女人,阿齐雅黛,不断呼唤她的爱人洛蒂:“看着我,洛蒂,对我说……”);但他也在小说外,因为写书的洛蒂与男主角洛蒂本就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并不没有同一的身份(identité):前面提到的洛蒂,是英国人,年轻时就已经死了;后一个洛蒂,叫皮埃尔的那个洛蒂,则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在他那些极具东方色彩的爱情故事之外,他还写了许多别的著作。身份的游戏并不止于此:这第二个洛蒂,因此书而名利双收的洛蒂,并非《阿齐雅黛》真正、具名(civil,公民的,大概指此洛蒂不是公民,不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登记过的公民——译注)的作者:真正的作者,是于里安•维欧;这是个小先生(似乎在雨果的文本里也有petit mosieur这个说法,指称拿破仑三世,如果没记错的话……在雨果那里似是译作“小人”——译注),在他生命的尽头,这位小先生,在他位处昂达伊的屋子里,给自己照相,套上东方人的装束,并终日为用别致器物过度装饰的“集市”所环绕(至少,他与其小说中的人物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爱好:易装癖)。这不是个有意义(文学中很常见)的笔名,这是另一个洛蒂,这个洛蒂,既是又不是他(笔下)的人物,他,既是又不是书的作者:我想说的,不是文学中不存在与此类似的情况,或者他(第三个人,维欧)的创造还不够大胆:因为,毕竟,如果说为我们经历的故事签名,或就这样把你的名字给予你创作的人物(无论在谁的私人日记中,这种事情都会发生)还很常见的话,那么,反转专名的赠予,就不一样了;而维欧就是这么做的:他自我给予,给他自己,给作家,以他人物的名字。这样,通过导向三极的网络羁绊(pris dans un réseau à trois termes),书的签名就带上了双重的伪装:确证(garantit)《阿齐雅黛》的皮埃尔•洛蒂并非书中的主人翁洛蒂;而这个担保人(garant)(诠释者[auctor],aucteur)自己就带有东方色彩,作者不是洛蒂,而是维欧:这一切,都在同名与化名间游戏;那缺席、缄默、空白的,是专名,名的本义(le propre de nom)(特有,被占有之名)。书写者(scripteur)在哪里?
维欧先生在他昂达伊的屋子里,为摩洛哥和日本的陈年旧货所围绕;皮埃尔•洛蒂在法兰西学院;大不列颠的军官洛蒂1877年就死在了土耳其(另一个洛蒂当时27岁,他比这个洛蒂多活了66年)。故事属于谁?这是谁的故事?是哪个主体(sujet)(的故事)?就在书的签名中,通过第二个洛蒂和第三个书写者的添油加醋,出现了一个洞穴(trou),一种人物的匮乏,这比简单的化名,要复杂的多。
3. 发生了什么?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这正是海涅一首诗的开头);他必须离开她;离别后,两人都死了。《阿齐雅黛》,真是这样的?即便我们在这则小故事中加入形势和环境(故事在土耳其发生,时逢俄土战争;男人女人都不自由,他们因种种差异而分离,被国籍、宗教和风俗的差异分开,等等),这本书,仍然,什么也没说,因为,反常地,它只是在与平淡的历史简单地擦肩而过中耗尽自身。被讲述的不是一次奇遇(aventure),而是那偶发事件(incidents):必须用这个意义尽可能微薄、尽可能腼腆的词(来形容)。偶发事件,语气并不如意外(l’accident)那么强烈(也许,却更加令人挂念),它只是那轻落之物,像片叶子,在生命之毯上徐徐飘落;是褶皱,在岁月的织物上,轻微,渐逝;是难以标记之物:某种记号(notation)的零度,只是为能够描写某事物而不得不有之物。洛蒂——或皮埃尔•洛蒂——长于描绘此类琐事(他与书的伦理规划、与过时的,超越时间性的实体的嵌入,颇为一致):散步、等候、远足、谈话、皮影戏、宗教仪式、夏夜、可疑的计划(partie douteuse)、战火、猫,等等:这意料内的丰富(ce plain don’t l’attente)使人觉得空洞无味;而正是这外在(外在性)的空无(vide),令人欣喜(faire le bonheur)。
4. 什么也没有
因此,发生了什么:不得不说,什么也没有(rien)。怎么说:什么也没有?人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写作之矛盾:除空无(rien)外,再没什么可以被言说;什么也没有(rien),也许,是语言中唯一一个不容迂回表述,不容隐喻,不容同义词和替补存在的词语;因此,别样地言说空无——通过([用]“空无”一词)对它进行直接的指称——,也就是填充空无,辟除(démentir)空无:如俄耳甫斯在回顾的同时失去他眷顾的____那样,每一次,在我们陈述空无(我们使空无去-蔽[dé-noncer,揭示])的时候,它也就失去部分的意义。因此,必须(对空无加以)掩饰。迂回(biais)的话语并不使用空无一词,相反,这个词常用于某种欺骗性的暗示(allusion déceptive):正是在洛蒂那里,为物体作出的、数以千计的微小记号,它们既非观念,亦非情感,更不是事件(fait)——在此术语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经历的时间(le temps qu’il fait)。“主体”,这个在全世界每天发生的谈话中,当然地居于首位的主体,值得研究:尽管表面上它毫无意义,但我们难道就不能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le rapport humain),正是通过话语的(意义)空虚,才得以建立?言说事件的历时(le temps qu’il fait),首先就是种富足的交流,(它承载的)信息,是农民的实际需要,对于后者来说,收获取决于时间(temps,时间,天气);然而,在城市的联系中,这个主体,却是空虚的,而空虚,正是谈话的意义本身:我们谈论天气(temps),为的是什么也不说,也就是说,我们谈论天气为的是与交谈的对象——他者——说话,为的,是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说:我对你说话,你为我存在,我愿意为你存在(这也是一种极度矫揉造作的态度,它嘲弄它经历的时间);况且,主体是如此空虚,以至于,时间,也退回某种(它存在的)世界的复杂存在,或者说,时间,也混入了地点、布景(décor)、光、温度和机体的感觉(cénesthésie),以及那种我身体据之在场的基本模式,那(不言说时间的悲喜内涵,依敦促我们对日子的规划而)自觉存在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其(萨洛尼卡、司汤布勒、艾月布的)历时,洛蒂坚持不懈地标记的时间,有写作上的多种功能:它允许话语(在什么也不说的同时)得以持续而不用说出什么,它欺瞒意义并铸造(monnayé)意义的邻近记号(“燕麦在漆黑的卵石小径间生长……我们呼吸着微暖的空气和五月的芬芳气味”),它允许对世界的那个存在(être-là)进行指称,后者,是首要、自然、不容置疑、无-意义(in-signifiant)的(意义始于此,阐释,也就是说,斗争也是在那里开始的)。因此,我们才能理解那种建立于记号之间的共谋关系,以及私人日记这种文体(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阿米埃勒[Amiel(Henri Frédéric),原名昂利•弗雷德里克]在日内瓦湖畔他的日记,其中也充满了时间):日记,并无(避开命运安排而)言说我生命的空无之计划,日记使用的,是这一个特殊的身体,在那里,“主体”不过是(对)我身体及其外壳的接触(contact),这种接触,我们称之为事件的历时。
-----------------------------------------------------
(原文共15节,车老师课上提及,准备试着把它译出来,不过只能一段一段抽空慢慢译,
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译文依据的原文,出自瑟依出版社版的巴特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