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旅人 :《那时·西藏》编辑手记
藏地旅人
——《那时·西藏》编辑手记
文/李林寒
二〇一〇年从甘南回来后,我写过一句话,“人有时候需要的东西很少,满眼青山即可”。那是坐在沿着夏河谷峪疾行的大巴车上想到的。窗外即是清澈而奔腾的夏河,河两边是青黄相接的青稞地、油菜地,再远处是绵延的青山。青山之上白云悠然,天穹苍蓝……第一次去藏区,内心便被震动,久久不能抚平。
后来的某一天,搜寻关于甘南的文章,找到了一篇游记。写道:
“街上已空无一人,暮色渐浓,凉风习习,银白色的月亮,也已升起在高原暗蓝色的夜空中。月光如水,混合着暗淡的黄色街灯,照亮了高低不平的碎石街道……
极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低沉的声音,好像是天际轰轰的雷鸣,又好像是在夜空中巡视的天神轻轻地相互召唤,细听之下,却是诵经声。我缓缓西行,独自一人步入已成黑色剪影的庙群之中。灰紫色的暮色衬着暗蓝色的苍穹,大群乌鸦在高大的白色佛塔、红褐色的石块和黑白相间的大小殿堂上空盘旋。诵经声一点点近了、清晰了。它们从大经堂的高高围墙中传出,如海潮汹涌,一阵又一阵,低沉而有力,永无穷尽。
我孤独一人,站在暗蓝的苍穹下,沐浴在银白的月光中,沉浸在虔诚的诵经声里。我的内心,突然之间如灵光一闪,同时出现一种无可名状的平静和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同时出现,如灵光一闪!”
读完几段,立时被吸引,同时我脑海深处某种关于藏地的记忆被牵扯出来,然后看到了作者关于藏地的摄影作品,年迈而肃穆戴着水晶石眼镜手持转经轮的老者,低眉含笑走在晨光里的红袍喇嘛,拜倒在雪野里的磕头人……
那个夜晚我难以入睡。因为内心某些巨大的震动。
一个移居海外二十余年,年近七十的华裔摄影家。也是因为某种机缘,从三十年前就开始深入藏区,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那片让他毕生难以忘怀的净土尘缘。通过网络我结识了这位远在南半球澳洲的摄影家徐家树先生。
于是在后来长达一年的时间中,我们来回有无数次的邮件、电话沟通出版的细节。直到,二〇一三年七月在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见到徐先生本人及还在散发着墨香的书《那时·西藏》。
一切仿佛就应该是这样,我们一见如故,他还是照片上的样子,神情矍铄,言辞谦逊。
谷仓当代影像馆的朋友正在忙着《那时·西藏》首发仪式及徐先生的摄影展《云水木石之道》的准备工作。我们于是在摄影棚聊天,聊那个遥远的年代。他和朋友李兆民先生跟我讲起去西藏的故事,第一次去藏区灵魂的震动,在高原突遭昏天黑地的暴雨,车深陷在距离拉木措湖几百米的地方而无法抵达,以及那些路上遇到的善良的藏民朋友……
三十年过去,镜头中那回眸含笑的红袍少年,那在雪山脚下戴着红头巾站在花海中挤牛奶的姑娘,那匍匐在尘埃中面目慈祥磕头的老妪,那马背上呼喊奔驰的长发汉子,那一缕缕随风飞扬的经幡,那一盏盏酥油灯,一声声晨光里的祈祷……
这些记忆,如今都像时光的碎片落入这本书里,它们有时像高原上回旋的风,像低垂的厚实的积雨云,像地平线上绵延的雪山,像清澈见底的河流,像静置的倒映着苍穹的海子,像一只孤独飞过的鹰,像一枚尼玛石。三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近半生的年华。可他却一直坚持往返信仰之地。从北半球,到南北球,纵然踏遍千山万水,他依旧会远渡重洋,往返藏地。
摄影评论家王瑞说:“徐家树将其过客人生的斑斑行迹,凝结为图文符码,镌刻成一部情感心经,以超脱世俗的态度,丰富了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于是藏地便化作了徐家树人生时空中的那方心灵原乡,在那里,他获得了生命的满足。”
或许就是这样,在藏地,徐先生跟许多人一样,找到了心灵原乡。于是再难以割舍,即使当他举家迁徙海外,即使他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依然无法阻挡重返藏地。后来在《那时·西藏》的摄影讲座上,徐先生说,无论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无论什么样的镜头和技术设备,好的摄影都是用“心”的摄影,摄影不是用镜头去看世界,而是用“心”。如果上苍能给他更多机会,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首发仪式和摄影展开幕现场,集聚了当年去藏地的一帮老朋友。谷仓艺术馆的创办者王西野先生回忆起上次在谷仓举办徐先生《视境》(二〇〇六年)摄影展的场景,一切恍如昨日,大家不禁慨叹。不过他们正打算活动结束后,继续新的藏地之旅。此时,他们已然在路上。
多年过去,他们依然相聚,依然踏上西藏朝圣之途。他们,才是真正的旅人。
草于二〇一三年七月底
徐家树简介:
澳籍华人,摄影家,翻译家,旅行家。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第130届国际摄影展银奖(曾在CCTV《新闻联播》中报道)、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协会全国摄影展览银奖(1991年)、美国“Communication Arts”杰出摄影奖(1992年)等。作品曾登上《经济学家》杂志2003年1月封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机缘巧合,有幸前往西藏,并为此着迷。三十年间,不惜远渡重洋,多次往返信仰之地,用无数张影像和随行记录,向藏地虔诚朝圣。
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63307/
——《那时·西藏》编辑手记
文/李林寒
二〇一〇年从甘南回来后,我写过一句话,“人有时候需要的东西很少,满眼青山即可”。那是坐在沿着夏河谷峪疾行的大巴车上想到的。窗外即是清澈而奔腾的夏河,河两边是青黄相接的青稞地、油菜地,再远处是绵延的青山。青山之上白云悠然,天穹苍蓝……第一次去藏区,内心便被震动,久久不能抚平。
后来的某一天,搜寻关于甘南的文章,找到了一篇游记。写道:
“街上已空无一人,暮色渐浓,凉风习习,银白色的月亮,也已升起在高原暗蓝色的夜空中。月光如水,混合着暗淡的黄色街灯,照亮了高低不平的碎石街道……
极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低沉的声音,好像是天际轰轰的雷鸣,又好像是在夜空中巡视的天神轻轻地相互召唤,细听之下,却是诵经声。我缓缓西行,独自一人步入已成黑色剪影的庙群之中。灰紫色的暮色衬着暗蓝色的苍穹,大群乌鸦在高大的白色佛塔、红褐色的石块和黑白相间的大小殿堂上空盘旋。诵经声一点点近了、清晰了。它们从大经堂的高高围墙中传出,如海潮汹涌,一阵又一阵,低沉而有力,永无穷尽。
我孤独一人,站在暗蓝的苍穹下,沐浴在银白的月光中,沉浸在虔诚的诵经声里。我的内心,突然之间如灵光一闪,同时出现一种无可名状的平静和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同时出现,如灵光一闪!”
读完几段,立时被吸引,同时我脑海深处某种关于藏地的记忆被牵扯出来,然后看到了作者关于藏地的摄影作品,年迈而肃穆戴着水晶石眼镜手持转经轮的老者,低眉含笑走在晨光里的红袍喇嘛,拜倒在雪野里的磕头人……
那个夜晚我难以入睡。因为内心某些巨大的震动。
一个移居海外二十余年,年近七十的华裔摄影家。也是因为某种机缘,从三十年前就开始深入藏区,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那片让他毕生难以忘怀的净土尘缘。通过网络我结识了这位远在南半球澳洲的摄影家徐家树先生。
于是在后来长达一年的时间中,我们来回有无数次的邮件、电话沟通出版的细节。直到,二〇一三年七月在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见到徐先生本人及还在散发着墨香的书《那时·西藏》。
一切仿佛就应该是这样,我们一见如故,他还是照片上的样子,神情矍铄,言辞谦逊。
谷仓当代影像馆的朋友正在忙着《那时·西藏》首发仪式及徐先生的摄影展《云水木石之道》的准备工作。我们于是在摄影棚聊天,聊那个遥远的年代。他和朋友李兆民先生跟我讲起去西藏的故事,第一次去藏区灵魂的震动,在高原突遭昏天黑地的暴雨,车深陷在距离拉木措湖几百米的地方而无法抵达,以及那些路上遇到的善良的藏民朋友……
三十年过去,镜头中那回眸含笑的红袍少年,那在雪山脚下戴着红头巾站在花海中挤牛奶的姑娘,那匍匐在尘埃中面目慈祥磕头的老妪,那马背上呼喊奔驰的长发汉子,那一缕缕随风飞扬的经幡,那一盏盏酥油灯,一声声晨光里的祈祷……
这些记忆,如今都像时光的碎片落入这本书里,它们有时像高原上回旋的风,像低垂的厚实的积雨云,像地平线上绵延的雪山,像清澈见底的河流,像静置的倒映着苍穹的海子,像一只孤独飞过的鹰,像一枚尼玛石。三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近半生的年华。可他却一直坚持往返信仰之地。从北半球,到南北球,纵然踏遍千山万水,他依旧会远渡重洋,往返藏地。
摄影评论家王瑞说:“徐家树将其过客人生的斑斑行迹,凝结为图文符码,镌刻成一部情感心经,以超脱世俗的态度,丰富了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于是藏地便化作了徐家树人生时空中的那方心灵原乡,在那里,他获得了生命的满足。”
或许就是这样,在藏地,徐先生跟许多人一样,找到了心灵原乡。于是再难以割舍,即使当他举家迁徙海外,即使他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依然无法阻挡重返藏地。后来在《那时·西藏》的摄影讲座上,徐先生说,无论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无论什么样的镜头和技术设备,好的摄影都是用“心”的摄影,摄影不是用镜头去看世界,而是用“心”。如果上苍能给他更多机会,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首发仪式和摄影展开幕现场,集聚了当年去藏地的一帮老朋友。谷仓艺术馆的创办者王西野先生回忆起上次在谷仓举办徐先生《视境》(二〇〇六年)摄影展的场景,一切恍如昨日,大家不禁慨叹。不过他们正打算活动结束后,继续新的藏地之旅。此时,他们已然在路上。
多年过去,他们依然相聚,依然踏上西藏朝圣之途。他们,才是真正的旅人。
草于二〇一三年七月底
徐家树简介:
澳籍华人,摄影家,翻译家,旅行家。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第130届国际摄影展银奖(曾在CCTV《新闻联播》中报道)、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协会全国摄影展览银奖(1991年)、美国“Communication Arts”杰出摄影奖(1992年)等。作品曾登上《经济学家》杂志2003年1月封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机缘巧合,有幸前往西藏,并为此着迷。三十年间,不惜远渡重洋,多次往返信仰之地,用无数张影像和随行记录,向藏地虔诚朝圣。
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633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