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间管理出现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要开电脑?开电脑最习惯的动作,为什么是点开微博首页?为什么会持续不断地更新微博首页和豆瓣首页的好友信息?
事实上,我并不是那么需要了解那么多的话题和大事,也不是那么需要去关注某一个人的微博和豆瓣信息。
问题2:对于万事万物充满浅尝辄止的好奇心,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知道大量的表面信息,却无法形成自身的能力并对其有独到的见解。最后发现我那些知识仅仅停留在大脑表层,难以说服自己和别人。
我似乎对这个世界有无穷的好奇心,看到人家介绍的网站、书籍或者什么乱七八糟的总是想去了解和尝试一下。对许多火热的话题和应用总是了解一点点,但,仅仅一点点。无法用强有力的事实和建议去说服自己和别人,也没有坚持去了解内在的许多。仅仅是跟风,MOOC热我也去凑热闹,但获得的收获似乎没有那么多?
问题3: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错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乏钻研到底的精神,有时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
其实这些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只是在很多看起来很忙的时候,被静悄悄的淹没了。但浪潮退去,坚硬的棱角还是刺痛了脆弱的神经。在2013年7月底的这段时间里,在我已经毕业一年的时间里,我似乎仍然过着5年前的生活,行动上能力上看不出多大的改变,改变的只有增加的年龄和青春尾巴带来的恐慌。关于就业的恐慌,关于感情的空白,关于父亲逐渐老去的事实,总是带来若隐若现的不安。在这个传说中的移动互联时代,这个金融至上时代,这个碎片化时代,我在学校过着所谓的没有学术含量的研究生生活,这个没有竞争力的专业加上没有竞争力的我,可能很容易会被淘汰。五年前我可以有年少无知的理由,现在没有了。
李开复说,才华可能随着时间增长,但时间一直在流逝。如果能力跟不上时间,跟不上欲望,那可能会造成一个自暴自弃的我,一个空有幻想而无行动的我。
只是,我想做改变自己的我。
针对问题说方案吧。
问题3是一个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其实尴尬的不是你的专业出来能做什么,而是读了这个专业的你出来能做什么?你的能力在哪里?你的优势在哪里?你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优势,扬长补短?
我想了五年,我没有想出来。但是可以逐渐缩小范围并提高能力来实现。
比如说,读书的话,要有主题性,比如说,最近专门读电影、美术、经济、社会化营销的书,多关注多了解,多做总结和反馈。(这其实跟研究的方法有点类似,做专题,切入点要小,但要深。)
问题2:在许多人的文章的励志下,我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表现了。那句话说得好啊,这个已经专门化得可怕的世界,专业显得敬业。我并不需要什么都懂,但懂的东西最好能精。这个就是考一个人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方面,说实话,萧秋水老师和孙小小老师对我的启发很大。
比如说,关于这次旅行。能告诉我,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最有趣的景点是什么?有什么缺陷?如果下次有人要去,你会提什么建议?
比如说,跟这么多同学在一起,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开心?
我觉得江西线不好玩,为什么?江西的博物馆、郁孤台、浮桥等古迹,为什么没有广州的好?为什么游客不多?为什么用户体验度不高?有什么办法吗?
比如说,如何在10天的旅程中找到一个好朋友,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能保持联系?(说实话,这点我做得很差)观察了别人,有什么方法吗?或者,别人有什么魅力呢?
问题1:我的时间管理问题。
我也觉得我很忙,忙实习、忙研会、忙论文,还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每天大量的时间消失在更新微博和豆瓣。我其实不那么需要了解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不需要那么的娱乐话题。
我应该对自己的所感兴趣的话题有所甄别,只看一部分,避免刷屏。限定时间刷,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看相关的微博整理即可。
碎片化学习要有专门化方向,并向系统化转变。如一周一个方面的学习,看同一话题的书等。
做好日程表计划。
开电脑之前写下要做的事情,可能会打开的文件、网页。避免无谓刷微博。
每天争取时间写日记、画画。
争取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事实上,我并不是那么需要了解那么多的话题和大事,也不是那么需要去关注某一个人的微博和豆瓣信息。
问题2:对于万事万物充满浅尝辄止的好奇心,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知道大量的表面信息,却无法形成自身的能力并对其有独到的见解。最后发现我那些知识仅仅停留在大脑表层,难以说服自己和别人。
我似乎对这个世界有无穷的好奇心,看到人家介绍的网站、书籍或者什么乱七八糟的总是想去了解和尝试一下。对许多火热的话题和应用总是了解一点点,但,仅仅一点点。无法用强有力的事实和建议去说服自己和别人,也没有坚持去了解内在的许多。仅仅是跟风,MOOC热我也去凑热闹,但获得的收获似乎没有那么多?
问题3: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错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乏钻研到底的精神,有时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
其实这些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只是在很多看起来很忙的时候,被静悄悄的淹没了。但浪潮退去,坚硬的棱角还是刺痛了脆弱的神经。在2013年7月底的这段时间里,在我已经毕业一年的时间里,我似乎仍然过着5年前的生活,行动上能力上看不出多大的改变,改变的只有增加的年龄和青春尾巴带来的恐慌。关于就业的恐慌,关于感情的空白,关于父亲逐渐老去的事实,总是带来若隐若现的不安。在这个传说中的移动互联时代,这个金融至上时代,这个碎片化时代,我在学校过着所谓的没有学术含量的研究生生活,这个没有竞争力的专业加上没有竞争力的我,可能很容易会被淘汰。五年前我可以有年少无知的理由,现在没有了。
李开复说,才华可能随着时间增长,但时间一直在流逝。如果能力跟不上时间,跟不上欲望,那可能会造成一个自暴自弃的我,一个空有幻想而无行动的我。
只是,我想做改变自己的我。
针对问题说方案吧。
问题3是一个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其实尴尬的不是你的专业出来能做什么,而是读了这个专业的你出来能做什么?你的能力在哪里?你的优势在哪里?你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优势,扬长补短?
我想了五年,我没有想出来。但是可以逐渐缩小范围并提高能力来实现。
比如说,读书的话,要有主题性,比如说,最近专门读电影、美术、经济、社会化营销的书,多关注多了解,多做总结和反馈。(这其实跟研究的方法有点类似,做专题,切入点要小,但要深。)
问题2:在许多人的文章的励志下,我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表现了。那句话说得好啊,这个已经专门化得可怕的世界,专业显得敬业。我并不需要什么都懂,但懂的东西最好能精。这个就是考一个人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方面,说实话,萧秋水老师和孙小小老师对我的启发很大。
比如说,关于这次旅行。能告诉我,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最有趣的景点是什么?有什么缺陷?如果下次有人要去,你会提什么建议?
比如说,跟这么多同学在一起,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开心?
我觉得江西线不好玩,为什么?江西的博物馆、郁孤台、浮桥等古迹,为什么没有广州的好?为什么游客不多?为什么用户体验度不高?有什么办法吗?
比如说,如何在10天的旅程中找到一个好朋友,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能保持联系?(说实话,这点我做得很差)观察了别人,有什么方法吗?或者,别人有什么魅力呢?
问题1:我的时间管理问题。
我也觉得我很忙,忙实习、忙研会、忙论文,还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每天大量的时间消失在更新微博和豆瓣。我其实不那么需要了解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不需要那么的娱乐话题。
我应该对自己的所感兴趣的话题有所甄别,只看一部分,避免刷屏。限定时间刷,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看相关的微博整理即可。
碎片化学习要有专门化方向,并向系统化转变。如一周一个方面的学习,看同一话题的书等。
做好日程表计划。
开电脑之前写下要做的事情,可能会打开的文件、网页。避免无谓刷微博。
每天争取时间写日记、画画。
争取做一个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