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用书:《儿女英雄传》
近读《儿女英雄传》,作者固文章老手,于结扣、埋伏、呼应等处,颇有功底,尤其描摹满人对白,并乡人举止等处,亦见巧思,如安氏见张氏亲家一节,如安学海见邓九公一节,都有可观。唯其为照顾“无巧不成书”之情节,营造虽巧,稍嫌穿凿,不及《红楼梦》之营运自然多矣。
前半部述十三妹侠女行径,其豪杰英风,痛快爽利令人可爱,及至安如海用计赚之,打得金笼安玉凤,用一套名理陈言将玉凤的义烈天性“降伏”,后半部十三妹竟成了个相夫治家的全人能人,言必三从四德,礼教纲常,面目模糊性情全无,又实在令人可厌。
胡适之道此书意境陈腐而语言精妙,窃以为此学人而非诗人之见。我意此书唯几处对白极有风采,此“八旗子弟”之出色当行,如子弟书、鼓书岔曲等类。小时听《黛玉焚稿》,极赞其铺排得灵活贴切,如“耐不过脸儿去外面光”,“他们都是些个瓦上霜”,以口语入文,不拘泥于格律,偏又杂错于韵律之中,颇有三分元北曲之鲜活。然则到底还是岔曲小令的格调--多年前我也曾撰文赞过《挂枝儿》,似《焚稿》这些鼓曲书,也未曾好过明末的青楼小唱,更不要说上比柳词。这且不言,于其词句之外,我亦常憾其格调远逊原作。以《黛玉焚稿》观之,黛玉本为一cynical之孱弱洛丽塔,到了鼓曲里,竟成了个掰饬姐妹义气的北地大姑娘,话里话外都透着股子八大胡同儿的脂粉味儿,哪里找”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高蹈去?故其文虽然熨贴入微,究竟比不了曹雪芹的笔下诗意,若再苛求一些,倒是亵渎了黛玉。这也是我的一点”求全之毁“--谨慎推荐阎秋霞的”笑场版“《黛玉焚稿》,气力虽衰,人书俱老,不可不听。
《儿女英雄传》之缺点也尽在于此,故此,虽然”舅太太“、”长姐儿“、“褚大娘子”、“张老太太”等人物都有极精彩之对白,甚至如胡适先生所言,是雪芹先生所不能写也不敢写,写不到之处,我倒以为不可做如是观。语言之精妙,有两三层意蕴,其一者,谓之状物叙事;其二者,于此事、物之外,能达其情;其三者,则于“人间世”之外,有“逍遥游”之想象,之自由,之诗意。状物叙事之极者,如工细楼台,如汉赋,此文章好手所能,亦《儿女》一书所到之境。而论其达情处,除“悦来店”、“能仁寺”、“青云峰”并“洞房"等几处外,全书寥寥。至于想象之自由,并诗意之深厚,则不及《石头记》多矣。吾论语言之精妙与否,不可剥离来看,总要有真诗人之情性,才入能品以至神品,否则,至多不过是一”至宝丹体“罢了。此我与胡适之先生所见不同处。
周作人颇推崇《儿女英雄传》,想来是赞许其描绘之细,如后十几回之”闲话家常“,及活用”四书”的“谑而不虐”,顾随亦赞燕北闲人笔下”雅驯“,这些当然都是其优点。从俗文学史这个角度看,我倒是很看重这部书对晚清、民国甚至近几十年来北地文学的影响。说来我是幼时读武侠,如萧逸、王度庐,还珠楼主,渐长后读张恨水,最后才读到《儿女英雄传》来。从对旧京风物的描绘、旧白话、北地方言的运用等来看,这些作者应是有一脉相承的影响。文康每每自许其《儿女英雄传》一书用“龙门笔法”写成,依我看,他这龙门笔法倒未见得有什么高明,倒是这家常细节的碎嘴唠叨,足可让我等”鸳鸯蝴蝶派“的爱好者们一赞。
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论《红楼梦》时引文曰“俞樾(《小浮梅闲话》)云,“《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按俞樾云“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此与《儿女英雄传》中安骥赴考一段文意相近。燕北闲人曾备述科场情境,《儿女》一书为雍正朝故事,故文康于书中令安公子赴考时,只做六韵诗,并云八韵非康雍朝科考体例,正可与俞樾所撰一节同看也。
前半部述十三妹侠女行径,其豪杰英风,痛快爽利令人可爱,及至安如海用计赚之,打得金笼安玉凤,用一套名理陈言将玉凤的义烈天性“降伏”,后半部十三妹竟成了个相夫治家的全人能人,言必三从四德,礼教纲常,面目模糊性情全无,又实在令人可厌。
胡适之道此书意境陈腐而语言精妙,窃以为此学人而非诗人之见。我意此书唯几处对白极有风采,此“八旗子弟”之出色当行,如子弟书、鼓书岔曲等类。小时听《黛玉焚稿》,极赞其铺排得灵活贴切,如“耐不过脸儿去外面光”,“他们都是些个瓦上霜”,以口语入文,不拘泥于格律,偏又杂错于韵律之中,颇有三分元北曲之鲜活。然则到底还是岔曲小令的格调--多年前我也曾撰文赞过《挂枝儿》,似《焚稿》这些鼓曲书,也未曾好过明末的青楼小唱,更不要说上比柳词。这且不言,于其词句之外,我亦常憾其格调远逊原作。以《黛玉焚稿》观之,黛玉本为一cynical之孱弱洛丽塔,到了鼓曲里,竟成了个掰饬姐妹义气的北地大姑娘,话里话外都透着股子八大胡同儿的脂粉味儿,哪里找”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高蹈去?故其文虽然熨贴入微,究竟比不了曹雪芹的笔下诗意,若再苛求一些,倒是亵渎了黛玉。这也是我的一点”求全之毁“--谨慎推荐阎秋霞的”笑场版“《黛玉焚稿》,气力虽衰,人书俱老,不可不听。
《儿女英雄传》之缺点也尽在于此,故此,虽然”舅太太“、”长姐儿“、“褚大娘子”、“张老太太”等人物都有极精彩之对白,甚至如胡适先生所言,是雪芹先生所不能写也不敢写,写不到之处,我倒以为不可做如是观。语言之精妙,有两三层意蕴,其一者,谓之状物叙事;其二者,于此事、物之外,能达其情;其三者,则于“人间世”之外,有“逍遥游”之想象,之自由,之诗意。状物叙事之极者,如工细楼台,如汉赋,此文章好手所能,亦《儿女》一书所到之境。而论其达情处,除“悦来店”、“能仁寺”、“青云峰”并“洞房"等几处外,全书寥寥。至于想象之自由,并诗意之深厚,则不及《石头记》多矣。吾论语言之精妙与否,不可剥离来看,总要有真诗人之情性,才入能品以至神品,否则,至多不过是一”至宝丹体“罢了。此我与胡适之先生所见不同处。
周作人颇推崇《儿女英雄传》,想来是赞许其描绘之细,如后十几回之”闲话家常“,及活用”四书”的“谑而不虐”,顾随亦赞燕北闲人笔下”雅驯“,这些当然都是其优点。从俗文学史这个角度看,我倒是很看重这部书对晚清、民国甚至近几十年来北地文学的影响。说来我是幼时读武侠,如萧逸、王度庐,还珠楼主,渐长后读张恨水,最后才读到《儿女英雄传》来。从对旧京风物的描绘、旧白话、北地方言的运用等来看,这些作者应是有一脉相承的影响。文康每每自许其《儿女英雄传》一书用“龙门笔法”写成,依我看,他这龙门笔法倒未见得有什么高明,倒是这家常细节的碎嘴唠叨,足可让我等”鸳鸯蝴蝶派“的爱好者们一赞。
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论《红楼梦》时引文曰“俞樾(《小浮梅闲话》)云,“《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按俞樾云“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此与《儿女英雄传》中安骥赴考一段文意相近。燕北闲人曾备述科场情境,《儿女》一书为雍正朝故事,故文康于书中令安公子赴考时,只做六韵诗,并云八韵非康雍朝科考体例,正可与俞樾所撰一节同看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