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诗歌小评(二十一至二十五)
☆ 读诗之二十一:艾迪斯•希特维尔的《灰水晶铃铛》
灰水晶铃铛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灰水晶铃铛
摇碎在每一根枝条——
天鹅的呼吸朦胧了万物,
寒冷肆虐。
两个行人
仿佛高塔,
拖长的话音
在雪地上回响。
这些孤独的人,
孤独的,我……
云,灰色瓷鹅
滑过天际。
⊙一首诗如果能找到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可以同时调动起读者的五官感受,在读者的意念中做一种自然的延展,如同水面的波纹,或者空谷回音,最终催生读者的意念之花。那么,这首诗就是成功的。
“灰水晶铃铛”,正是这样一个意象。灰色调,水晶的质地,叮当作响的铃铛,一旦摇动,就是一天一地晶莹的灰色碎片,这些碎片在若有若无之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意向更能说明一种冰天雪地的景致呢?
当这个意象在我们的意念中摇响,铺呈出一片干脆晶莹的冰雪之景时,希特维尔为之增添了一些特别的辅助物,天鹅的呼吸,高塔似的行人,拖长的话音,灰色瓷鹅似的云,这是冬天无法停驻的事物,也是一些多余却又唯美的事物,它们为灰水晶的铃铛蒙上一层潮湿、朦胧的雾气,又仿佛为过于凌厉的冰天雪地镶嵌了雪花般柔软的绒边。
这是一首简单的诗,一种纯美的诗境。在英文原诗中,词语、音节亦有一种铃铛般的清脆声响,可惜译成汉语之后,这种音乐感消失殆尽。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专注于这些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本身携带的关于音乐的联想。
☆ 读诗之二十二:艾迪斯•希特维尔的《来自远方的男人》
来自远方的男人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罗丝和爱丽丝,
哦,美丽的姑娘,
她们的唇像圣杯,
头发像金色的宫殿——
她们的呼吸,拂过我的心,
像一阵可爱的风。
虽然我黑,又不帅,
虽然我黑如漆黑的树,
但我有成群的金子
蜜蜂似地飞,
在太阳的河边,
我喂养我的词,
让它们跃过
瀑布和河流,像毛茸茸的
羊羔(长角的公羊),
我黑,我静如
一棵可爱的树——
金色的鸟儿
正在最黑的枝条上歌唱,哦!
⊙这同样是一首简单的歌,有民歌似的质朴与轻快调子,并且不乏幽默。这个来自“远方的”男人与他的黑皮肤,增强了一种原生态。然而,圣杯,金子,长角的公羊,这些意象又为这首诗赋予了一种神话般的华美格调、历史的纵深感与宗教的庄严感。从这首诗中,我们再次可以看到英国英语的成熟性,文化传统、神话传说与专属于诗人的想象完美地融为一体。
最后一个意象使人不禁宛然:“金色的鸟儿\正在最黑的枝条上歌唱”,或许只有一个女诗人才可以这样俏皮地暗示一种身体体征,呈现一种美好的原始爱欲。
☆ 读诗之二十三:艾迪斯•希特维尔的《插曲》
插曲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绿,炽热,渐渐汇聚的阴郁,
一个词落下,带着一滴雨的隆隆声……
仿佛一蓝蓝成熟的水果,
鸟的鸣唱,悬挂在空中,
那些金丝雀——丰盈温暖的光
悄悄啄食它们——转瞬飞走了。
在难以觉察的阴影中,
我的双脚像一只鸟长出了羽毛;
我给你带来沾着露水的绿色枝条,
以及你可以为之命名的水果,
你的金发在丰饶羊角中
沙沙作响——
你温暖的唇上留着残渍,
鸟的血在你的血管中奔流。
⊙依然有神话的华美格调,依然有强烈的音乐性与抒情性,那一缕“丰盈温暖的光”几乎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首明亮的诗。
其实不是的。
水果,鸟鸣,光,暗示了某一特定的时刻,万物生长至成熟、恰到好处,等待着奉献,被收割,被享用。诗人运用一种巧妙的变形,一种顺乎自然的生长,让“我的双脚”长出羽毛,于是“我”也在万物成熟丰满的行列,等待着被奉献。诗中的“你”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神,一个收获者和享用者,享用我所奉献的带着露水的绿色枝条,以及成熟的果实。
那个埋首在丰饶羊角中尽情享用丰收果实的头颅,是否贪婪,是否残忍?希特维尔未做直接的论断,她只是在诗歌的最后一节,指出了一种结果:享用者嘴角的残渍,身体中奔流的鸟血。意义并未到此终结,但诗人结束了言说,此后,留下的是一种巨大的空虚,那是一种客观性的空虚:“我”所奉献的果实在被享用之后留下的空虚。
翻译这首诗时,我沉吟良久。在明亮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后的确隐藏着最深的阴郁吗?反复阅读之后,我确信自己的感觉,因为希特维尔的确在这首诗中透露了她的立场:炽热的绿中渐渐汇聚的阴郁,一个词,带着一滴雨的加速度,如同一段插曲降临,这是季节的描述,也是生命时光的描述,这个未被说出的词,我们几乎可以脱口而出——它就是“爱”。在这首诗歌中,爱成为一种残酷的自我奉献。
也许这样武断地解读一首诗是错误,但是大量的翻译练习告诉我,任何一首好诗都是有解的,虽然它可能不止一个“解”。
☆ 读诗之二十四:p.k.佩吉的《青春期》
青春期
[加] p.k.佩吉\倪志娟译
相爱时,他们让自己沉迷于绿色的拥抱。
光滑的雨穿过春天洒落他们身上。
在公园,她喂食天鹅,而他
用奇怪的手紧张地削着木片。
白色,仿佛是他们从花树上摘来,
又与他们全部的色彩紧紧交融。
夜晚,他的两根手指打响呼哨,引她走下
瀑布的楼梯,抵达他羞涩的笑,
他的笑,像一个漩涡,缓慢,慵懒地
转动她,转动她,直到她的意志
消失——如同梦中,一切变得似是而非。
走在昏暗的马路上,
街灯像一个女高音,用他们无法理解的力,
在他们脑海中吟唱,
他们在一起时,所有的动作
毫无结果。
当他们像海鸥那样野蛮而干脆地分开之后,
他们的动作才成为问题。
质问,质问敌意的虚空,
他们像被雕刻了一半的石头那般锋利,
所有观看并不断遗忘的人们,惊奇地
看着他们在眼前形成又消失。
⊙这首诗所选择的主题是一种冒险。青春期是一个万古长青却又陈旧不堪的主题,它在人群中轮回般的重复,它所特有的懵懂状态,使它对于每一个个体如同宗教体验一样存在言说的困境:身处其中的人体验到它,却难以描述它,不在其中的人与其有着深深的隔膜同样无话可说。这是因为,描述即意味着有距离的观察和反思,意味着打破那种懵懂状态进行自觉的审视,这对于身处青春期的人而言,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一旦脱离青春期之后,对其的追忆和审视又难免隔膜。由此,青春期的体验性高于言说性。
佩吉对于这个主题的描述,所采取的不是心理学家的分析视角,而是画家的描绘技巧,如同写生,记录下他们一连串的外在动作。拥抱,公园约会,夜晚的沉迷,两人在马路上无所事事却被激情所左右的盲目眷念,这些缓慢的行动与舒缓的语调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恍惚。陡峭是在最后一段,当驱使他们的那股盲目的力消散之后,青春期被遗弃,如同未完成的雕像,停留在一种空虚之中。
这首诗,一如佩吉其他的诗,抒情性与鲜明的画面感相结合,抒情性如同光源,且是一种柔和、朦胧的光,打在画面上,使整首诗具有了秋日般的格调。
☆ 读诗之二十五:p.k.佩吉的《鼹鼠》
鼹鼠
[加] p.k.佩吉\倪志娟译
鼹鼠走进平缓、幽深的隐秘过道——
好似服装商潮湿的天鹅绒样品
纤细的脚,穿越
只有园丁和挖土机了解的地球。
鼹鼠是一个专家,熟练地打开
属于他自己的门;必要时,挖掘
他的通道;他全部的土丘
留在身后,成为绵延的山脉。
⊙又一只可爱的鼹鼠从女诗人佩吉的笔下向我们走来。
在我给学生开设的女性诗歌鉴赏课中,我最喜欢的一课,就是在学期末,汇聚女诗人的动物诗,让这些形态各异的动物在学生面前气昂昂地巡演一遍。玛丽•奥利弗的《鼹鼠》,《天鹅》,《野鹅》,朱迪斯•赖特的《喜鹊》,莱维托芙的《致一条蛇》,安妮•塞克斯顿的《蚯蚓》,《蟑螂》,玛丽安•摩尔的《穿山甲》,《彼特》,《黑色泥土》,海伦•邓摩尔的《雪地上的野兔》,以及佩吉的这首《鼹鼠》。从这些动物诗,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女诗人拥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她们观看世界的柔软心境,她们由己及人的感受能力,她们自我主体的游移不定和轻而易举的“物化”,她们与外界交融而非男性似的对立姿态。
佩吉的这只鼹鼠,穿着华美的天鹅绒服饰,像一个圣徒,在地底,孤独地向前探索自己的通道。它的行为并不盲目,在它身后,它挖出的土丘形成了一条绵延的山脉,微小而执著的努力终于汇聚成一种可观的成就——鼹鼠也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创造者。
灰水晶铃铛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灰水晶铃铛
摇碎在每一根枝条——
天鹅的呼吸朦胧了万物,
寒冷肆虐。
两个行人
仿佛高塔,
拖长的话音
在雪地上回响。
这些孤独的人,
孤独的,我……
云,灰色瓷鹅
滑过天际。
⊙一首诗如果能找到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可以同时调动起读者的五官感受,在读者的意念中做一种自然的延展,如同水面的波纹,或者空谷回音,最终催生读者的意念之花。那么,这首诗就是成功的。
“灰水晶铃铛”,正是这样一个意象。灰色调,水晶的质地,叮当作响的铃铛,一旦摇动,就是一天一地晶莹的灰色碎片,这些碎片在若有若无之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意向更能说明一种冰天雪地的景致呢?
当这个意象在我们的意念中摇响,铺呈出一片干脆晶莹的冰雪之景时,希特维尔为之增添了一些特别的辅助物,天鹅的呼吸,高塔似的行人,拖长的话音,灰色瓷鹅似的云,这是冬天无法停驻的事物,也是一些多余却又唯美的事物,它们为灰水晶的铃铛蒙上一层潮湿、朦胧的雾气,又仿佛为过于凌厉的冰天雪地镶嵌了雪花般柔软的绒边。
这是一首简单的诗,一种纯美的诗境。在英文原诗中,词语、音节亦有一种铃铛般的清脆声响,可惜译成汉语之后,这种音乐感消失殆尽。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专注于这些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本身携带的关于音乐的联想。
☆ 读诗之二十二:艾迪斯•希特维尔的《来自远方的男人》
来自远方的男人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罗丝和爱丽丝,
哦,美丽的姑娘,
她们的唇像圣杯,
头发像金色的宫殿——
她们的呼吸,拂过我的心,
像一阵可爱的风。
虽然我黑,又不帅,
虽然我黑如漆黑的树,
但我有成群的金子
蜜蜂似地飞,
在太阳的河边,
我喂养我的词,
让它们跃过
瀑布和河流,像毛茸茸的
羊羔(长角的公羊),
我黑,我静如
一棵可爱的树——
金色的鸟儿
正在最黑的枝条上歌唱,哦!
⊙这同样是一首简单的歌,有民歌似的质朴与轻快调子,并且不乏幽默。这个来自“远方的”男人与他的黑皮肤,增强了一种原生态。然而,圣杯,金子,长角的公羊,这些意象又为这首诗赋予了一种神话般的华美格调、历史的纵深感与宗教的庄严感。从这首诗中,我们再次可以看到英国英语的成熟性,文化传统、神话传说与专属于诗人的想象完美地融为一体。
最后一个意象使人不禁宛然:“金色的鸟儿\正在最黑的枝条上歌唱”,或许只有一个女诗人才可以这样俏皮地暗示一种身体体征,呈现一种美好的原始爱欲。
☆ 读诗之二十三:艾迪斯•希特维尔的《插曲》
插曲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绿,炽热,渐渐汇聚的阴郁,
一个词落下,带着一滴雨的隆隆声……
仿佛一蓝蓝成熟的水果,
鸟的鸣唱,悬挂在空中,
那些金丝雀——丰盈温暖的光
悄悄啄食它们——转瞬飞走了。
在难以觉察的阴影中,
我的双脚像一只鸟长出了羽毛;
我给你带来沾着露水的绿色枝条,
以及你可以为之命名的水果,
你的金发在丰饶羊角中
沙沙作响——
你温暖的唇上留着残渍,
鸟的血在你的血管中奔流。
⊙依然有神话的华美格调,依然有强烈的音乐性与抒情性,那一缕“丰盈温暖的光”几乎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首明亮的诗。
其实不是的。
水果,鸟鸣,光,暗示了某一特定的时刻,万物生长至成熟、恰到好处,等待着奉献,被收割,被享用。诗人运用一种巧妙的变形,一种顺乎自然的生长,让“我的双脚”长出羽毛,于是“我”也在万物成熟丰满的行列,等待着被奉献。诗中的“你”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神,一个收获者和享用者,享用我所奉献的带着露水的绿色枝条,以及成熟的果实。
那个埋首在丰饶羊角中尽情享用丰收果实的头颅,是否贪婪,是否残忍?希特维尔未做直接的论断,她只是在诗歌的最后一节,指出了一种结果:享用者嘴角的残渍,身体中奔流的鸟血。意义并未到此终结,但诗人结束了言说,此后,留下的是一种巨大的空虚,那是一种客观性的空虚:“我”所奉献的果实在被享用之后留下的空虚。
翻译这首诗时,我沉吟良久。在明亮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后的确隐藏着最深的阴郁吗?反复阅读之后,我确信自己的感觉,因为希特维尔的确在这首诗中透露了她的立场:炽热的绿中渐渐汇聚的阴郁,一个词,带着一滴雨的加速度,如同一段插曲降临,这是季节的描述,也是生命时光的描述,这个未被说出的词,我们几乎可以脱口而出——它就是“爱”。在这首诗歌中,爱成为一种残酷的自我奉献。
也许这样武断地解读一首诗是错误,但是大量的翻译练习告诉我,任何一首好诗都是有解的,虽然它可能不止一个“解”。
☆ 读诗之二十四:p.k.佩吉的《青春期》
青春期
[加] p.k.佩吉\倪志娟译
相爱时,他们让自己沉迷于绿色的拥抱。
光滑的雨穿过春天洒落他们身上。
在公园,她喂食天鹅,而他
用奇怪的手紧张地削着木片。
白色,仿佛是他们从花树上摘来,
又与他们全部的色彩紧紧交融。
夜晚,他的两根手指打响呼哨,引她走下
瀑布的楼梯,抵达他羞涩的笑,
他的笑,像一个漩涡,缓慢,慵懒地
转动她,转动她,直到她的意志
消失——如同梦中,一切变得似是而非。
走在昏暗的马路上,
街灯像一个女高音,用他们无法理解的力,
在他们脑海中吟唱,
他们在一起时,所有的动作
毫无结果。
当他们像海鸥那样野蛮而干脆地分开之后,
他们的动作才成为问题。
质问,质问敌意的虚空,
他们像被雕刻了一半的石头那般锋利,
所有观看并不断遗忘的人们,惊奇地
看着他们在眼前形成又消失。
⊙这首诗所选择的主题是一种冒险。青春期是一个万古长青却又陈旧不堪的主题,它在人群中轮回般的重复,它所特有的懵懂状态,使它对于每一个个体如同宗教体验一样存在言说的困境:身处其中的人体验到它,却难以描述它,不在其中的人与其有着深深的隔膜同样无话可说。这是因为,描述即意味着有距离的观察和反思,意味着打破那种懵懂状态进行自觉的审视,这对于身处青春期的人而言,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一旦脱离青春期之后,对其的追忆和审视又难免隔膜。由此,青春期的体验性高于言说性。
佩吉对于这个主题的描述,所采取的不是心理学家的分析视角,而是画家的描绘技巧,如同写生,记录下他们一连串的外在动作。拥抱,公园约会,夜晚的沉迷,两人在马路上无所事事却被激情所左右的盲目眷念,这些缓慢的行动与舒缓的语调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恍惚。陡峭是在最后一段,当驱使他们的那股盲目的力消散之后,青春期被遗弃,如同未完成的雕像,停留在一种空虚之中。
这首诗,一如佩吉其他的诗,抒情性与鲜明的画面感相结合,抒情性如同光源,且是一种柔和、朦胧的光,打在画面上,使整首诗具有了秋日般的格调。
☆ 读诗之二十五:p.k.佩吉的《鼹鼠》
鼹鼠
[加] p.k.佩吉\倪志娟译
鼹鼠走进平缓、幽深的隐秘过道——
好似服装商潮湿的天鹅绒样品
纤细的脚,穿越
只有园丁和挖土机了解的地球。
鼹鼠是一个专家,熟练地打开
属于他自己的门;必要时,挖掘
他的通道;他全部的土丘
留在身后,成为绵延的山脉。
⊙又一只可爱的鼹鼠从女诗人佩吉的笔下向我们走来。
在我给学生开设的女性诗歌鉴赏课中,我最喜欢的一课,就是在学期末,汇聚女诗人的动物诗,让这些形态各异的动物在学生面前气昂昂地巡演一遍。玛丽•奥利弗的《鼹鼠》,《天鹅》,《野鹅》,朱迪斯•赖特的《喜鹊》,莱维托芙的《致一条蛇》,安妮•塞克斯顿的《蚯蚓》,《蟑螂》,玛丽安•摩尔的《穿山甲》,《彼特》,《黑色泥土》,海伦•邓摩尔的《雪地上的野兔》,以及佩吉的这首《鼹鼠》。从这些动物诗,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女诗人拥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她们观看世界的柔软心境,她们由己及人的感受能力,她们自我主体的游移不定和轻而易举的“物化”,她们与外界交融而非男性似的对立姿态。
佩吉的这只鼹鼠,穿着华美的天鹅绒服饰,像一个圣徒,在地底,孤独地向前探索自己的通道。它的行为并不盲目,在它身后,它挖出的土丘形成了一条绵延的山脉,微小而执著的努力终于汇聚成一种可观的成就——鼹鼠也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