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加斯顿
菲利普·加斯頓(1913年6月27日 - 1980年6月7日),美國藝術家。他早期常畫三K黨社會寫實,1950年代與德庫寧等人成為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60年代晚期,開始嘗試新具象的作品,銜接了波普藝術與新表現主義,表現70年代禾的生活疏離情緒。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美國文化特徵:看到的便是得到的理解。加斯頓70年代的作品,表面充滿粗劣與敵對的情緒,不僅畫面敘述一些具批判性的社會政治議題,尤其是越戰時期的美國處境,更表現對生命的理解。代表作為《床頭一對》。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F%B2%E5%88%A9%E6%99%AE%C2%B7%E5%8A%A0%E6%96%AF%E9%A1%BF
http://collection.eastday.com/c/20121214/u1a7063983.html
理解艺术史
阅读《1940年以来的艺术:存在的策略》
王昶
对于乔纳森·范伯格(JonathanFineberg)来说,1940年以来的
艺术史就是一代代杰出的艺术家们致力于深入地表达“存在”的故事。
艺术是一种“思想方式”,是创造性的个人精确表现视觉隐喻的成果。
这并不是要否定过去60年间美学、艺术风格和哲学的巨大革命。艺术
史家承认艺术史经历了最为狂热的一段转型期,但所有的运动、流派
和风潮无疑都是首先与个别特立独出的艺术家相关。所以,在试图研
究和理解艺术史时,应该深入理解杰出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活动,而不
能仅仅把他们置之于流派、运动的框架之下。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
个人创作又必须与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建立联系才能够被理解。与
流行的观念相左,范伯格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史与其说是一系
列的“革命”运动,不如将之视为伟大艺术家们作品和革新实践的序
列。
范伯格是美国厄巴纳-尚佩恩伊利诺伊大学(U.ofIlli
noisatUrbana-Champaign)艺术史教授,在世的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史
家之一。哈佛博士,当代艺术和艺术的社会心理研究专家。1995年伦
敦LaurenceKing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巨著《1940年以来的艺术:存在
的策略》(ArtSince1940:StrategiesofBeing),此书一出,好评如
潮,被《艺术广角》、《艺术新闻》、《社会科学》等刊物称为“极
其出色、全面和权威,博大精深;一位杰出批评家和艺术史家撰写的
迷人的著作”,并被大多数美国大学选为当代艺术史论研究专业指定
教材。范伯格本人更因此书荣获普利策批评作品奖。除此书外,范伯
格还著有《天真之眼:儿童艺术和现代艺术家》(InnocentEye:
Children’sArtandModernArtist,1999),那也是一部极其富有趣
味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史著作,从独特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现代派画家们
与儿童艺术的亲密关系。
《1940年以来的艺术》的第二版本月问世,在艺术理论圈中又引
发了新一轮喝彩。全书共计十五章:导论(提出将艺术作为一种思想
方式来理解,分析先锋的概念,介绍作者的批评视点);40年代的纽
约艺术;与欧洲的对话(详析亚力山大·考尔德、汉斯·霍夫曼等五
位艺术家的创作);存在主义时代(研究杰克森·波洛克、巴内特·
纽曼等四位艺术家);50年代晚期的新欧洲大师(让·杜布菲和战后
的巴黎、阿尔贝托·贾可曼蒂的存在主义人像、弗朗西斯·培根);
50年代的某些国际潮流(纯抽象派、“新人像”);垮掉的一代;
50年代晚期的欧洲先锋派(新现实主义、约瑟夫·比依斯、英国波普);
符号的风景———1960到1965年的美国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詹
姆斯·罗森奎斯特、西岸波普等等);在物质性中———60年代晚期
(最简艺术、艾娃·海塞、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政治和后现代主
义———70年代的转型(先锋派的再度激进化、克里斯托和让·克罗
德、后现代主义);拯救70年代的共同文化(新多元主义、女性主义、
阿丽斯·艾考克、菲利普·加斯顿);70年代末的绘画(欧洲的新表
现主义绘画、伊里亚·卡巴柯夫、新形象派绘画和雕塑);80年代
(对抽象的新认识、美国的新表现主义、安·汉密尔顿的后现代装置);
90年代的新趋势。在修订版中,作者重写了全书的1/4,专门撰写了
论90年代的最后一章。详论了当下艺术的最新变化和倾向,讨论了一
系列具有现实感和争议性的文化论述和艺术概念:重返身体意识;先
锋派的学院化;文化认同问题;作为争辩的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
的自我重构等。范伯格通过这最后一章,成功地切入到了对当代文化
和重大理论课题的讨论中,艺术史不再是仅仅有关艺术的陈述,而且
关乎存在和现实世界。
这部长达528页,包括598幅插图的当代西方艺术史讲述了60年来
欧洲和美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以一系列艺术家的评传、学术、艺术肖
像贯穿起整个宏观叙事,作者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心路与文化对创作
的影响微妙地结合起来叙述,同时进行了大量的阐发研究和文化批评。
这样一来,他的著作一方面是与那些神秘的、存在主义式内省般的美
学和艺术作品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和妙悟式的契合,一方面又是在从事
着冷静不失反讽精神的社会文化评论。研究几乎涉及了当代艺术活动
的所有方面,但对有影响和有特色的艺术家,如考尔德(
AlexanderCalder)、德·孔宁(WillemdeKooning)、史密斯(
DavidSmith)、马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劳申堡(
RobertRauschenberg)、比依斯(JosephBeuys)、霍克尼(
DavidHockney)、穆莱(ElizabethMuray)等人的工作则不惜笔墨,
深入讨论其意义和相关解读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清楚地
意识到了自身的角色,范伯格明确地表示自己是一位受新批评理论训
练的理论工作者,这些理论构架和方法论必然深刻地影响他对艺术史
的看法和叙述策略。
范伯格在总结他对当代艺术史的理解方式和叙述方法时说:“对
于我们时代的这些热情、特立独行、傲慢甚至有时是暴烈的艺术来说,
我找不到其它更加有效和更加简洁的评论方式,所以我就写作了这样
的一部艺术史。”他对艺术史的基本理解一如他在著作扉页所引用的
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名言:“绘画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
自我发现的状态。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描绘他之所是。”作者承认,
此书只是一种个人化的总结,可以说主要是美国式的艺术史视点,肯
定存在着其它种同样有效的描述艺术史的方法。但是,以何种方式罗
列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是不重要的,因为学者及人们的选择是不断变
化的,重要的是研究和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终身契合关系,这种关系
将大大扩展并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于是,范伯格努力通过自己
的研究展示出他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这种关系,并揭示出艺术能够
给予人们不同的理解现实的视角之途径。
在全书的结语中,范伯格指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往往是难于辨认
和难于被理解的,它们需要严肃的观察者付出艰苦的努力。艺术作品
扰乱观者,使观者不舒服甚至恼怒,它们看起来完全被时代的病态所
淹没,而且艺术作品甚至有可能是“政治上不正确”的。尽管如此,
艺术无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现实,它们是个人斗争的具体化,是个人
内心思想和认同与外在的变化多端的世界的持续斗争。乔纳森·范伯
格,这位终生热爱艺术和真实的艺术史家在他著作中呼吁:如果我们
努力使自己进入到艺术家的经验世界之中,悬搁起我们日常的视点,
使用艺术家们的视点观看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就可能理
解和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真实。
《1940年以来的艺术》第二版封面左起顺时针方向:波洛克在工作;布鲁斯·瑙曼(BruceNauman)自拍像;MarikoMori作品《地铁》;克里斯托(Christo);安娜·汉密尔顿(AnneHamilton)作品《幕》。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F%B2%E5%88%A9%E6%99%AE%C2%B7%E5%8A%A0%E6%96%AF%E9%A1%BF
http://collection.eastday.com/c/20121214/u1a7063983.html
理解艺术史
阅读《1940年以来的艺术:存在的策略》
王昶
对于乔纳森·范伯格(JonathanFineberg)来说,1940年以来的
艺术史就是一代代杰出的艺术家们致力于深入地表达“存在”的故事。
艺术是一种“思想方式”,是创造性的个人精确表现视觉隐喻的成果。
这并不是要否定过去60年间美学、艺术风格和哲学的巨大革命。艺术
史家承认艺术史经历了最为狂热的一段转型期,但所有的运动、流派
和风潮无疑都是首先与个别特立独出的艺术家相关。所以,在试图研
究和理解艺术史时,应该深入理解杰出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活动,而不
能仅仅把他们置之于流派、运动的框架之下。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
个人创作又必须与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建立联系才能够被理解。与
流行的观念相左,范伯格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史与其说是一系
列的“革命”运动,不如将之视为伟大艺术家们作品和革新实践的序
列。
范伯格是美国厄巴纳-尚佩恩伊利诺伊大学(U.ofIlli
noisatUrbana-Champaign)艺术史教授,在世的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史
家之一。哈佛博士,当代艺术和艺术的社会心理研究专家。1995年伦
敦LaurenceKing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巨著《1940年以来的艺术:存在
的策略》(ArtSince1940:StrategiesofBeing),此书一出,好评如
潮,被《艺术广角》、《艺术新闻》、《社会科学》等刊物称为“极
其出色、全面和权威,博大精深;一位杰出批评家和艺术史家撰写的
迷人的著作”,并被大多数美国大学选为当代艺术史论研究专业指定
教材。范伯格本人更因此书荣获普利策批评作品奖。除此书外,范伯
格还著有《天真之眼:儿童艺术和现代艺术家》(InnocentEye:
Children’sArtandModernArtist,1999),那也是一部极其富有趣
味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史著作,从独特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现代派画家们
与儿童艺术的亲密关系。
《1940年以来的艺术》的第二版本月问世,在艺术理论圈中又引
发了新一轮喝彩。全书共计十五章:导论(提出将艺术作为一种思想
方式来理解,分析先锋的概念,介绍作者的批评视点);40年代的纽
约艺术;与欧洲的对话(详析亚力山大·考尔德、汉斯·霍夫曼等五
位艺术家的创作);存在主义时代(研究杰克森·波洛克、巴内特·
纽曼等四位艺术家);50年代晚期的新欧洲大师(让·杜布菲和战后
的巴黎、阿尔贝托·贾可曼蒂的存在主义人像、弗朗西斯·培根);
50年代的某些国际潮流(纯抽象派、“新人像”);垮掉的一代;
50年代晚期的欧洲先锋派(新现实主义、约瑟夫·比依斯、英国波普);
符号的风景———1960到1965年的美国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詹
姆斯·罗森奎斯特、西岸波普等等);在物质性中———60年代晚期
(最简艺术、艾娃·海塞、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政治和后现代主
义———70年代的转型(先锋派的再度激进化、克里斯托和让·克罗
德、后现代主义);拯救70年代的共同文化(新多元主义、女性主义、
阿丽斯·艾考克、菲利普·加斯顿);70年代末的绘画(欧洲的新表
现主义绘画、伊里亚·卡巴柯夫、新形象派绘画和雕塑);80年代
(对抽象的新认识、美国的新表现主义、安·汉密尔顿的后现代装置);
90年代的新趋势。在修订版中,作者重写了全书的1/4,专门撰写了
论90年代的最后一章。详论了当下艺术的最新变化和倾向,讨论了一
系列具有现实感和争议性的文化论述和艺术概念:重返身体意识;先
锋派的学院化;文化认同问题;作为争辩的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
的自我重构等。范伯格通过这最后一章,成功地切入到了对当代文化
和重大理论课题的讨论中,艺术史不再是仅仅有关艺术的陈述,而且
关乎存在和现实世界。
这部长达528页,包括598幅插图的当代西方艺术史讲述了60年来
欧洲和美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以一系列艺术家的评传、学术、艺术肖
像贯穿起整个宏观叙事,作者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心路与文化对创作
的影响微妙地结合起来叙述,同时进行了大量的阐发研究和文化批评。
这样一来,他的著作一方面是与那些神秘的、存在主义式内省般的美
学和艺术作品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和妙悟式的契合,一方面又是在从事
着冷静不失反讽精神的社会文化评论。研究几乎涉及了当代艺术活动
的所有方面,但对有影响和有特色的艺术家,如考尔德(
AlexanderCalder)、德·孔宁(WillemdeKooning)、史密斯(
DavidSmith)、马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劳申堡(
RobertRauschenberg)、比依斯(JosephBeuys)、霍克尼(
DavidHockney)、穆莱(ElizabethMuray)等人的工作则不惜笔墨,
深入讨论其意义和相关解读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清楚地
意识到了自身的角色,范伯格明确地表示自己是一位受新批评理论训
练的理论工作者,这些理论构架和方法论必然深刻地影响他对艺术史
的看法和叙述策略。
范伯格在总结他对当代艺术史的理解方式和叙述方法时说:“对
于我们时代的这些热情、特立独行、傲慢甚至有时是暴烈的艺术来说,
我找不到其它更加有效和更加简洁的评论方式,所以我就写作了这样
的一部艺术史。”他对艺术史的基本理解一如他在著作扉页所引用的
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名言:“绘画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
自我发现的状态。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描绘他之所是。”作者承认,
此书只是一种个人化的总结,可以说主要是美国式的艺术史视点,肯
定存在着其它种同样有效的描述艺术史的方法。但是,以何种方式罗
列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是不重要的,因为学者及人们的选择是不断变
化的,重要的是研究和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终身契合关系,这种关系
将大大扩展并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于是,范伯格努力通过自己
的研究展示出他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这种关系,并揭示出艺术能够
给予人们不同的理解现实的视角之途径。
在全书的结语中,范伯格指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往往是难于辨认
和难于被理解的,它们需要严肃的观察者付出艰苦的努力。艺术作品
扰乱观者,使观者不舒服甚至恼怒,它们看起来完全被时代的病态所
淹没,而且艺术作品甚至有可能是“政治上不正确”的。尽管如此,
艺术无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现实,它们是个人斗争的具体化,是个人
内心思想和认同与外在的变化多端的世界的持续斗争。乔纳森·范伯
格,这位终生热爱艺术和真实的艺术史家在他著作中呼吁:如果我们
努力使自己进入到艺术家的经验世界之中,悬搁起我们日常的视点,
使用艺术家们的视点观看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就可能理
解和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真实。
《1940年以来的艺术》第二版封面左起顺时针方向:波洛克在工作;布鲁斯·瑙曼(BruceNauman)自拍像;MarikoMori作品《地铁》;克里斯托(Christo);安娜·汉密尔顿(AnneHamilton)作品《幕》。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