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的形成
一个人的味觉形成,和他的生活环境、父母的习惯和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爸祖籍河北,但直到文*革前期都生长在重庆的一个叫九龙坡的地方。据说家里有竹子制成的地板,夏天热极了的时候可以擦干地板睡在上面,而半夜饿醒常常把原本当作第二天早饭的绿豆稀饭喝个精光,以至于饿着肚子上学是常有的事。说到稀饭,还有个盘踞我家多年的误会,河北这边稀饭和粥几乎是一样东西,土生土长的妈妈经常按老爸旨意做出一锅让他老人家脑火的“稀饭”——其实是粥。搞得我妈莫明其妙。多年之后,我跟妈妈解释,稀饭就是比干饭稀的饭,但终究还是饭,可以看作主食的饭。(我想,这大概是应了毛的那句“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吧?)
14岁的时候,老爸离开了重庆来到西宁当建筑工人。也就是那段单身宿舍的时光,让老爸学会了用高压锅蒸馒头,至今都忘不了老爸在讲述高压锅蒸馒头时,一开锅能看到馒头从剂子瞬间变大开花的神奇时刻。可能是因为家里在类似厂院的环境而爷爷又是地道的河北人,所以其实家里吃的并不十分重庆。像豆花饭、锅盔凉粉这类的东西我反而是在成年后在别处吃到的,从父亲的口中并没有听到过,当然也许是他真的忘了吧。
老爸其实手艺不精,但拍黄瓜和红烧肉这两样做的极好。只取两个普通的黄瓜,震断筋骨,下盐杀水,调入蒜泥、盐、糖、酱油、醋、香油、辣椒油即成,下酒拌面都是上成。但其中比例微妙,至今也只学会了8~9成。红烧肉更是如此,不过是普通的焦糖酱油的路子,但味道自然是早已根植在心里,如果那天心情好又炸了几只鸡蛋炖在一起做成虎皮鸡蛋,多添两碗干饭自是不必多说的事情。
后来,爷爷一家从重庆搬到了成都,由两个姑姑作陪,叔叔先是在西宁随后又跟着厂子搬到了合肥,而老爸则被打发回了原籍的省会石家庄。
去过几次成都,呆的时间最久的两次,一次在初中毕业,一次在爷爷过世的时候,一夏一冬。一个在市里一个在埤县的两个姑姑,似乎都盼着用一手好菜来拉近多年未见的那份亲情。掰着指头数一数,大小菜式无数,最让人念想的,反而是那一坛子泡菜和鸡汤烫过的豌豆尖儿。泡菜离开了那个地方的水似乎就总也泡不出那种柔和中带着辛辣的刺激,至今还忘不了第一次看到表哥从坛子里捞出长着白毛的豇豆时的喃喃自语“遭喽,又坏起了~”然后就又抹光洗静,切碎丢到锅里,转眼又变成了一碗豇豆炒饭,这酸爽才够味;而第一次吃到豌豆尖儿的时候更是鲜掉了下巴,边吃边暗暗感叹,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便宜又鲜美的食材。于是单就吃这点上来说,算是对“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有了最初的认识。
老妈呢,则是土生土长的庄里人,吃到的学来的也都是地道的家常菜式,她老人家手艺不错,而我常在心里想念的却不是大馅饺子、烧牛肉、炖大排之类的硬菜,而是一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扁豆焖面”。
现在看来,老妈做的焖面,跟河南的卤面不同,更接近于内蒙古的焖面,只是我不那么馋肉,排骨这一项经常换成肉丝,甚至直接省去。省去归省去,有肉汤自然最好,菜借肉味,面借菜味,最后拌上蒜泥调味,只吃到被老妈拦住再盛一碗的手。
再说说堂叔,堂叔一家先是在西宁之后又搬到合肥,以至于我们为数不多的两次探望,就分别留在了西北的高原和华东的腹地。4岁时在西宁,能够记起来的,除了望山跑死马的草原、清凉的溪水,就是塔尔寺的酥油味道和寺外浓浓的羊肉泡馍;而15~6岁时在合肥,印象最深的却是用洗脸盆一般的家伙装着满满的麻小儿,那是第一次白口吃肉吃到饱的体验。
再后来,我的东北朋友们,让我认识了从烀茄子到锅包肉的精髓;我的福建同学让我知道的闽西和闽东的差别与特色;我从湖南同学哪里见识了槟榔的厉害;从湖北朋友哪里认识了热干面和藕的美妙;从云南朋友哪里领略了鲜花在时间作用下的转化和盐与时间较量后的结果;从上海朋友哪里体会到了浓油赤酱背后的生存法则……
你看,单单是我们这块土地上就有着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体验;你当然可以不接受、不认同,你也当然可以觉得“还是我们家的最正宗最好吃”,但“菜有百味,适口为真”,如果可能的话,试着去了解一下你接触到的本地吃食背后的原由和来历,相信万物皆有逻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就成了打开你味觉的一把钥匙,也许你就能收获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到那个时候,你还会觉得甜咸之争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么?
(另,今天凌晨发现在豆瓣已经8年了,过的真快啊。)
老爸祖籍河北,但直到文*革前期都生长在重庆的一个叫九龙坡的地方。据说家里有竹子制成的地板,夏天热极了的时候可以擦干地板睡在上面,而半夜饿醒常常把原本当作第二天早饭的绿豆稀饭喝个精光,以至于饿着肚子上学是常有的事。说到稀饭,还有个盘踞我家多年的误会,河北这边稀饭和粥几乎是一样东西,土生土长的妈妈经常按老爸旨意做出一锅让他老人家脑火的“稀饭”——其实是粥。搞得我妈莫明其妙。多年之后,我跟妈妈解释,稀饭就是比干饭稀的饭,但终究还是饭,可以看作主食的饭。(我想,这大概是应了毛的那句“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吧?)
14岁的时候,老爸离开了重庆来到西宁当建筑工人。也就是那段单身宿舍的时光,让老爸学会了用高压锅蒸馒头,至今都忘不了老爸在讲述高压锅蒸馒头时,一开锅能看到馒头从剂子瞬间变大开花的神奇时刻。可能是因为家里在类似厂院的环境而爷爷又是地道的河北人,所以其实家里吃的并不十分重庆。像豆花饭、锅盔凉粉这类的东西我反而是在成年后在别处吃到的,从父亲的口中并没有听到过,当然也许是他真的忘了吧。
老爸其实手艺不精,但拍黄瓜和红烧肉这两样做的极好。只取两个普通的黄瓜,震断筋骨,下盐杀水,调入蒜泥、盐、糖、酱油、醋、香油、辣椒油即成,下酒拌面都是上成。但其中比例微妙,至今也只学会了8~9成。红烧肉更是如此,不过是普通的焦糖酱油的路子,但味道自然是早已根植在心里,如果那天心情好又炸了几只鸡蛋炖在一起做成虎皮鸡蛋,多添两碗干饭自是不必多说的事情。
后来,爷爷一家从重庆搬到了成都,由两个姑姑作陪,叔叔先是在西宁随后又跟着厂子搬到了合肥,而老爸则被打发回了原籍的省会石家庄。
去过几次成都,呆的时间最久的两次,一次在初中毕业,一次在爷爷过世的时候,一夏一冬。一个在市里一个在埤县的两个姑姑,似乎都盼着用一手好菜来拉近多年未见的那份亲情。掰着指头数一数,大小菜式无数,最让人念想的,反而是那一坛子泡菜和鸡汤烫过的豌豆尖儿。泡菜离开了那个地方的水似乎就总也泡不出那种柔和中带着辛辣的刺激,至今还忘不了第一次看到表哥从坛子里捞出长着白毛的豇豆时的喃喃自语“遭喽,又坏起了~”然后就又抹光洗静,切碎丢到锅里,转眼又变成了一碗豇豆炒饭,这酸爽才够味;而第一次吃到豌豆尖儿的时候更是鲜掉了下巴,边吃边暗暗感叹,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便宜又鲜美的食材。于是单就吃这点上来说,算是对“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有了最初的认识。
老妈呢,则是土生土长的庄里人,吃到的学来的也都是地道的家常菜式,她老人家手艺不错,而我常在心里想念的却不是大馅饺子、烧牛肉、炖大排之类的硬菜,而是一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扁豆焖面”。
现在看来,老妈做的焖面,跟河南的卤面不同,更接近于内蒙古的焖面,只是我不那么馋肉,排骨这一项经常换成肉丝,甚至直接省去。省去归省去,有肉汤自然最好,菜借肉味,面借菜味,最后拌上蒜泥调味,只吃到被老妈拦住再盛一碗的手。
再说说堂叔,堂叔一家先是在西宁之后又搬到合肥,以至于我们为数不多的两次探望,就分别留在了西北的高原和华东的腹地。4岁时在西宁,能够记起来的,除了望山跑死马的草原、清凉的溪水,就是塔尔寺的酥油味道和寺外浓浓的羊肉泡馍;而15~6岁时在合肥,印象最深的却是用洗脸盆一般的家伙装着满满的麻小儿,那是第一次白口吃肉吃到饱的体验。
再后来,我的东北朋友们,让我认识了从烀茄子到锅包肉的精髓;我的福建同学让我知道的闽西和闽东的差别与特色;我从湖南同学哪里见识了槟榔的厉害;从湖北朋友哪里认识了热干面和藕的美妙;从云南朋友哪里领略了鲜花在时间作用下的转化和盐与时间较量后的结果;从上海朋友哪里体会到了浓油赤酱背后的生存法则……
你看,单单是我们这块土地上就有着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体验;你当然可以不接受、不认同,你也当然可以觉得“还是我们家的最正宗最好吃”,但“菜有百味,适口为真”,如果可能的话,试着去了解一下你接触到的本地吃食背后的原由和来历,相信万物皆有逻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就成了打开你味觉的一把钥匙,也许你就能收获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到那个时候,你还会觉得甜咸之争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么?
(另,今天凌晨发现在豆瓣已经8年了,过的真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