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在约瑟夫·康拉德的一本书里发现的手稿》(兼论一点儿翻译)
在约瑟夫·康拉德的一本书里发现的手稿
在飘散出夏季的颤抖的田野里
纯粹的白光将日子隐没。日子
是百叶窗上一道流血的裂口
海岸上一片光辉,平原的一场热病。
但古老的夜深邃,如一口罐子
装满了凹面的水。水呈现出无限的纹理,
而在徘徊的独木舟上,仰望着星星
人用一支烟量出了闲散的时间。
灰色的烟雾弥漫,模糊了辽远的
星群。现在流出史前与名字。
而世界仅仅是一些温柔的朦胧。
河还是原来的河。人,也是原来的人。
(陈东飚 译)
————————————————————
下面贴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似乎是网友译的,别处应该还有一个王永年的译本?)以说明该译者对翻译博尔赫斯诗作的重要贡献。
一
在渗出夏天的闪闪发光的国度,
日子在白光中变得苍白。日子
是百叶窗上的一道粗糙的裂缝,
沿海的炫目,和平原上的灼热。
但古老的夜深不可测,像一只
注满水的罐。水流出无限清醒,
在飘动的轻舟中,脸倾向群星,
一个人用雪茄标记跛行的时间。
烟模糊了远处星座之间的灰白。
当下流出过去,名字,和计划。
世界是模糊的不冷不热的观察。
河是原来的河。人是最初的人。
二(只有部分)
旧时的夜晚仍像一罐水那么深沉。
微凹的水面展现出无数痕迹,
悠闲地驾着独木舟面对星辰,
那个人抽着烟计算模糊的时间。
灰色的烟雾模糊了遥远的星座。
眼前的一切失去了历史和名字。
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
河还是原来的河。人还是原来的人。
——————————————————————
第一段以惨烈的语言让人猛然陷入夏日“阳”到极致的情境之中,“在飘散出夏季的颤抖的田野里”,“颤抖”非常妙,既准确描绘了自然现象又突出了紧张感。“在渗出夏天的闪闪发光的国度”相比之下显得涣散。
第二段紧张感又突然消失,对象变为夏夜之“阴”。“但古老的夜深邃,如一口罐子/装满了凹面的水”写(以及翻译)得太棒了,“凹面”既有深沉之意,也代表隐忍的力量和弹性,“水”则超越了单纯的空间上的深,为其注入了神秘而富有美感的内涵;但我觉得最妙的地方在于这几句的音乐性,斜线的停顿应该比逗号短一些,加上字数7-5-7这种顺序,读起来第二句是出其不意的蓄势(深邃-罐子,已经是一种可以成立的比喻了),而第三句才将最精彩的谜底和盘托出。此外一、三句还做到了押韵,这也非常重要。对比一下其它两个版本,单独看起来好像也能接受,但有了比较就差得多了。
第三段没什么要说的。
关于这个译者陈东飚,好像也是个诗人,不过自己的诗作不太出名,反而翻译博尔赫斯得到了认可。后来博尔赫斯的全集交给王永年先生翻译甚是可惜,王先生翻译小说水平如何我没看过无法评论(据说很好),但至少诗歌翻译比陈还是差很多,这也直接导致陈翻译的薄薄一本《博尔赫斯诗选》绝版后在网上炒到了200以上的价格。
陈东飚的翻译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我认为一个好诗人必须具备的特点——节奏感。诗歌太精密,所以每个词句的长短都要非常讲究,普通的译者及很多当代诗人都不注重这一点,把句子写得很散,让人觉得少了支撑全诗的一股“气”,缺少美感。陈很少用成语,我暗自揣测,这可能是因为四个字的词是很容易毁掉节奏的。
至于其它两个版本,与陈译差距比较大。一方面用词重复太多,一段里使用相同的词通常效果是不好的,一句话里使用同一个词更是不可饶恕:“日子在白光中变得苍白”,用词“苍白”得很。此外有些词略显做作,“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好像这句话很多人喜欢,但我觉得“影影绰绰”在这里还是有些奇怪。
PS 我不懂原文,所以如果有些地方是原文如此导致翻译的问题,以原文为准当然没错。我也不懂诗歌理论,一切的评论出发点只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而已。
在飘散出夏季的颤抖的田野里
纯粹的白光将日子隐没。日子
是百叶窗上一道流血的裂口
海岸上一片光辉,平原的一场热病。
但古老的夜深邃,如一口罐子
装满了凹面的水。水呈现出无限的纹理,
而在徘徊的独木舟上,仰望着星星
人用一支烟量出了闲散的时间。
灰色的烟雾弥漫,模糊了辽远的
星群。现在流出史前与名字。
而世界仅仅是一些温柔的朦胧。
河还是原来的河。人,也是原来的人。
(陈东飚 译)
————————————————————
下面贴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似乎是网友译的,别处应该还有一个王永年的译本?)以说明该译者对翻译博尔赫斯诗作的重要贡献。
一
在渗出夏天的闪闪发光的国度,
日子在白光中变得苍白。日子
是百叶窗上的一道粗糙的裂缝,
沿海的炫目,和平原上的灼热。
但古老的夜深不可测,像一只
注满水的罐。水流出无限清醒,
在飘动的轻舟中,脸倾向群星,
一个人用雪茄标记跛行的时间。
烟模糊了远处星座之间的灰白。
当下流出过去,名字,和计划。
世界是模糊的不冷不热的观察。
河是原来的河。人是最初的人。
二(只有部分)
旧时的夜晚仍像一罐水那么深沉。
微凹的水面展现出无数痕迹,
悠闲地驾着独木舟面对星辰,
那个人抽着烟计算模糊的时间。
灰色的烟雾模糊了遥远的星座。
眼前的一切失去了历史和名字。
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
河还是原来的河。人还是原来的人。
——————————————————————
第一段以惨烈的语言让人猛然陷入夏日“阳”到极致的情境之中,“在飘散出夏季的颤抖的田野里”,“颤抖”非常妙,既准确描绘了自然现象又突出了紧张感。“在渗出夏天的闪闪发光的国度”相比之下显得涣散。
第二段紧张感又突然消失,对象变为夏夜之“阴”。“但古老的夜深邃,如一口罐子/装满了凹面的水”写(以及翻译)得太棒了,“凹面”既有深沉之意,也代表隐忍的力量和弹性,“水”则超越了单纯的空间上的深,为其注入了神秘而富有美感的内涵;但我觉得最妙的地方在于这几句的音乐性,斜线的停顿应该比逗号短一些,加上字数7-5-7这种顺序,读起来第二句是出其不意的蓄势(深邃-罐子,已经是一种可以成立的比喻了),而第三句才将最精彩的谜底和盘托出。此外一、三句还做到了押韵,这也非常重要。对比一下其它两个版本,单独看起来好像也能接受,但有了比较就差得多了。
第三段没什么要说的。
关于这个译者陈东飚,好像也是个诗人,不过自己的诗作不太出名,反而翻译博尔赫斯得到了认可。后来博尔赫斯的全集交给王永年先生翻译甚是可惜,王先生翻译小说水平如何我没看过无法评论(据说很好),但至少诗歌翻译比陈还是差很多,这也直接导致陈翻译的薄薄一本《博尔赫斯诗选》绝版后在网上炒到了200以上的价格。
陈东飚的翻译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我认为一个好诗人必须具备的特点——节奏感。诗歌太精密,所以每个词句的长短都要非常讲究,普通的译者及很多当代诗人都不注重这一点,把句子写得很散,让人觉得少了支撑全诗的一股“气”,缺少美感。陈很少用成语,我暗自揣测,这可能是因为四个字的词是很容易毁掉节奏的。
至于其它两个版本,与陈译差距比较大。一方面用词重复太多,一段里使用相同的词通常效果是不好的,一句话里使用同一个词更是不可饶恕:“日子在白光中变得苍白”,用词“苍白”得很。此外有些词略显做作,“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好像这句话很多人喜欢,但我觉得“影影绰绰”在这里还是有些奇怪。
PS 我不懂原文,所以如果有些地方是原文如此导致翻译的问题,以原文为准当然没错。我也不懂诗歌理论,一切的评论出发点只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