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的书(五)
《美国的埃及学家:布雷斯特德生平及其东方学院的创建》
(美)杰弗里·阿布特著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运在南方都市报读书周刊的《埃及学家布雷斯特德》一文介绍了这本书,说这本书写的是美国著名埃及学家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Breasted,1865-1935)一生的传奇经历以及早期美国东方学研究的历史。布雷斯特德的意义,用这篇文章最后句话来说就是“雷蒙德·福斯迪克引用爱默生的观察:‘一个机构就是一个人延长的影子。’他又说:‘没有布雷斯特德就没有东方学院。’”此书大有引进出版的必要。
《行脚八方》
郑培凯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大概是继叶灵凤的《香港风物志》之后,另一本走出城市,深入效野的香港风物谈了。在杜琪峰的《盲探》中,城市边缘的村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罪恶渊薮”,而在郑培凯的笔下,“香港的郊野风光”虽不是“鬼斧神工的奇景”,但是,“香港新界湾澳蜿蜒曲折的跌宕,以及山海交错所呈现的光影缤纷,却静静等在你的后院,只要你背起行囊,走上半个小时,就进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这是深圳《晶报》上对此书的介绍。
《高家村:共和国农村生活素描》
高默波著章少泉喻锋平等译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这是今年香港书展上值得推荐一本书,“本书作者以自己的故乡高家村作为研究对象,近距离深描了这个江西的普通农村从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各方面的情况和变迁。作者回归个体经验,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场上,书写底层农民在这数十年间的真正经历和感受。”
《受苦人的讲述:骥村的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郭于华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书展另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主题和上一本书似乎不谋而合,考察的是时代巨变下乡村农民的生活。本书“通过对陕北骥村村民长达15年的田野访谈,结合其它史志数据的记载,重新讲述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等“大历史”下的普通村民的个人、家庭、小区的生活史及其演变。”《晶报》的介绍。
《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
萧军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作家萧军1940-1945年这两卷近百万字日记,提供了第一手未公开过的数据,这些文字后来成了他文革时期被抄家的罪证。这部日记的意义,或许在于第一手披露延安生活的真相,为我们理解整风运动以及日后的反右、文革的源头,理解知识分子和新政权的关系,提供最真实的最初的“现场”感。
《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
(美)范芝芬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4月
城市化、流动、迁移、户籍、城市、乡村。这几个在春运中让人感受最为深切的词语,成为本书的内容。本书“梳理了近二十年来中英文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详细叙述以及分析调查数据和田野访谈资料,为研究流动中国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证经验。”
《哈钦斯的大学》
威廉·H·麦克尼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年4月
本书因为多位书评人的推介,而成为小范围内的一本热门书。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成为译者、作序者和书评人或大力推崇或进行反思的由头,其背后不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识,这种借鉴意识在译者和作序者的文字中表现得更为急切。问题是,中国主管教育的官僚们会读这样的书,会理解体现译者和作序者在这本书背后的呼吁吗?且不说通识教育,且从更小的一点来看,作者认为哈钦斯的成功应该“以他激发和维持各种刺耳的声音的非凡方法来度量”,这在我们的大学中能做得到吗?
(美)杰弗里·阿布特著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运在南方都市报读书周刊的《埃及学家布雷斯特德》一文介绍了这本书,说这本书写的是美国著名埃及学家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Breasted,1865-1935)一生的传奇经历以及早期美国东方学研究的历史。布雷斯特德的意义,用这篇文章最后句话来说就是“雷蒙德·福斯迪克引用爱默生的观察:‘一个机构就是一个人延长的影子。’他又说:‘没有布雷斯特德就没有东方学院。’”此书大有引进出版的必要。
《行脚八方》
郑培凯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大概是继叶灵凤的《香港风物志》之后,另一本走出城市,深入效野的香港风物谈了。在杜琪峰的《盲探》中,城市边缘的村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罪恶渊薮”,而在郑培凯的笔下,“香港的郊野风光”虽不是“鬼斧神工的奇景”,但是,“香港新界湾澳蜿蜒曲折的跌宕,以及山海交错所呈现的光影缤纷,却静静等在你的后院,只要你背起行囊,走上半个小时,就进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这是深圳《晶报》上对此书的介绍。
《高家村:共和国农村生活素描》
高默波著章少泉喻锋平等译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这是今年香港书展上值得推荐一本书,“本书作者以自己的故乡高家村作为研究对象,近距离深描了这个江西的普通农村从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各方面的情况和变迁。作者回归个体经验,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场上,书写底层农民在这数十年间的真正经历和感受。”
《受苦人的讲述:骥村的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郭于华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书展另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主题和上一本书似乎不谋而合,考察的是时代巨变下乡村农民的生活。本书“通过对陕北骥村村民长达15年的田野访谈,结合其它史志数据的记载,重新讲述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等“大历史”下的普通村民的个人、家庭、小区的生活史及其演变。”《晶报》的介绍。
《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
萧军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作家萧军1940-1945年这两卷近百万字日记,提供了第一手未公开过的数据,这些文字后来成了他文革时期被抄家的罪证。这部日记的意义,或许在于第一手披露延安生活的真相,为我们理解整风运动以及日后的反右、文革的源头,理解知识分子和新政权的关系,提供最真实的最初的“现场”感。
《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
(美)范芝芬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4月
城市化、流动、迁移、户籍、城市、乡村。这几个在春运中让人感受最为深切的词语,成为本书的内容。本书“梳理了近二十年来中英文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详细叙述以及分析调查数据和田野访谈资料,为研究流动中国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证经验。”
《哈钦斯的大学》
威廉·H·麦克尼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年4月
本书因为多位书评人的推介,而成为小范围内的一本热门书。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成为译者、作序者和书评人或大力推崇或进行反思的由头,其背后不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识,这种借鉴意识在译者和作序者的文字中表现得更为急切。问题是,中国主管教育的官僚们会读这样的书,会理解体现译者和作序者在这本书背后的呼吁吗?且不说通识教育,且从更小的一点来看,作者认为哈钦斯的成功应该“以他激发和维持各种刺耳的声音的非凡方法来度量”,这在我们的大学中能做得到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