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讲经(25):劫灰
这是程苓峰2013-08-04发布于微信平台“ 孕峰”的文章,原文照搬,未作修改。
煤炭、石油并非现代人发现并利用的,古人几千年前就发现了,只是存而未用。汉武帝为训练水师开凿昆明池就挖到了煤炭。问到一位西域来的胡僧,回答是“劫灰”。劫灰的典故出在佛经。佛说物质世界跟人的生命一样,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逃避不了。上一次世界毁灭时,火山爆发、天翻地覆,在高温高压下经过长时间化学变化,没烧化还保有原形的是化石。烧成灰块的是煤矿、铁矿之类。熔成浆的是石油。所以说,“此乃前劫之劫灰也。”上一劫的劫灰被用得差不多了,则下一劫也就不远了。这是必然的道理。
古人为什么不用煤炭生火却始终上山打柴?这个思想在道家有体现。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都是有生机的生命。地球也有骨骼、血脉、五脏、六腑、耳目口鼻甚至大小便等等,若毁伤,则对人类生存有大害。因此对“天材地宝”决不肯轻易挖掘,才留到现在。比如石油,道家认为万万不敢多用,那是地球自身营卫的脂肪或犹同人体的骨髓,挖掘过分会加速地球毁灭。这个苦果现代人正在品尝。再顺道说一句,人给地球造病,自己也免不了。人无节制使用地球的脂肪,同时现代人也为了减肥而抽脂,同时各类血液病、骨髓病也日渐多起来。人与天地本为一体。
一个母亲爱看清宫剧,越是恩怨诡诈越迷。老人家的业障表现出来就是惯于操纵别人。一个父亲爱看战争片、时政新闻,一边看一边骂人。老人家的业障表现出来是惯于嗔怒于人。因为迷在其中不自知,对自己孩子也是如此。若孩子看不透,对父母的操纵和嗔怒逆来顺受,虽苦了自己却让老人有一时之喜。这也算孝。若孩子看透了,对操纵和嗔怒都亦柔亦刚的化解掉,或直接说破,虽一时让老人郁闷,却利于破迷开悟。这也算孝。孝无定法,要看发心。
战功赫赫的大将一般都没好下场。但郭子仪算个特例。伺侯了几代皇帝,兵权在握戎马30年,保李氏唐朝于危难。但此人活到八十五而终,八子七婿皆贵显于当代,中国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能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实在难。史说郭子仪立身处世,真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道家风格。
郭子仪带兵素来以宽厚与勇猛兼备著称。朝廷需要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要罢免他,也是不顾一切,马上就回家吃老米饭。当身边兵将对朝廷不满、起愤怒,他就撒个谎,稳住兵将,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回京师关起门过闲生活。所以屡黜屡起,国家离不开他。皇帝为制衡郭子仪,派太监鱼朝思做监军。鱼朝思曾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后来打完胜仗回朝,皇帝特地问这事,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在外面打仗,士兵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照顾到,我父亲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郭子仪晚年在家,忘情于声色以排遣岁月。那时,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天卢杞来访,郭子仪正被一班歌伎包围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歌伎一律回避。等卢杞走了,家眷问:“你平日见客,都不避讳我们在场,为何今天见个书生却要这样慎重。”郭子仪说:“卢杞有才干,但心胸窄,眼瞅必报。半边脸是青的,好像鬼怪。你们女人爱笑,若看见卢杞一笑,他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活不成了。”后来卢杞作宰相,凡过去看不起他的,一律冤报。只对郭子仪全家曲予保全。
性,就是“心生”,內心里自自然然長出來的。有個詞叫“性德”,性即是德,德即是性。這裡的德不是外面強加給你的規則、禮教、品格,而是你內心自自然然想做的。你出于内心需要自然的助人,这个无私就是性德,是从来不需回报的。你出于长辈的教导而去助人,这个无私就是品格,若没人看、没人赞就没动力去做。小孩子成長,要重在性德的“呼喚”,而不是素質的“鍛造”。呼喚是內生的,長久的有生命的。鍛造是外加的,僵硬的會變異的。老子說“大道废,有仁义”,指的就是后者。老子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指的就是前者。
孔子是个医生,他把当时文化的疑难杂症诊断出来,投以对症的药。比如社会不孝不仁不义之举太多,孔子才不得不提倡孝道、仁義這些藥方。老子也是个医生,但他是研究医理的医生,是医生的医生。他认为儒生们开的药方,算对,但药吃多了,副作用就难免。光讲仁义道德,说得天花乱坠,自然會被利用,人就假仁假义、欺世盗名。结果弄巧成拙,照样害人。春秋战国最病態,强调仁义也最积极。老子就从反面对症下药。智慧与奸诈,乃一体两面。聪明与狡猾、老实与笨蛋,是孪生兄弟。诚实虽是好事,若用不得当,会适得其反。佛家禅宗有句话正合老子之意:“不思善,不思恶”,善恶两边皆不沾,清明透彻。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还有第三种讲法。“太上”指大慈大悲,譬如天地生育万物,平等无差,不求回报。所谓“下知有之”,是说有一种下等人,看起來笨,其實是真智慧。鄉村老农,一辈子没读过书,但通透、豁達得很,当遭遇痛苦时,就痛痛快快哭一阵,想想自己“命”苦,老天爷自有老天爷的道理,认了就算了。再下一等人,就要烧香磕头,这是属于宗教仪式,便是“亲而誉之”。這種人一般初一燒香,初二就吃肉喝酒,信得不真切。更有其次的人,也许不信教不信道,但内心无形中有个可畏的东西。最下一等人,根本不管天高地厚,根本不信道,反以为信道对人格是一种侮辱。
老子还有一个分类。“上士闻道,勤能行之”,说的就是“下知有之”的人,不說大道理,但勤恳通透豁达,行不言之教,大智若愚。“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说的就是“亲而誉之”和“畏之”,前一個若有若無,後一個若無若有。“下士闻道,大笑”,说的就是“侮之”了。最后有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道本来就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的人才能信、能行,那些侮之、笑之的人只是条件暫時不具备,且由他去。
我們關注科技前沿和人文傳統,並試圖連通二者。有文分享或投廣告聯繫yunkeji(at)qq.com。在微信加“孕峰”就能关注我们
![]() |
煤炭、石油并非现代人发现并利用的,古人几千年前就发现了,只是存而未用。汉武帝为训练水师开凿昆明池就挖到了煤炭。问到一位西域来的胡僧,回答是“劫灰”。劫灰的典故出在佛经。佛说物质世界跟人的生命一样,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逃避不了。上一次世界毁灭时,火山爆发、天翻地覆,在高温高压下经过长时间化学变化,没烧化还保有原形的是化石。烧成灰块的是煤矿、铁矿之类。熔成浆的是石油。所以说,“此乃前劫之劫灰也。”上一劫的劫灰被用得差不多了,则下一劫也就不远了。这是必然的道理。
古人为什么不用煤炭生火却始终上山打柴?这个思想在道家有体现。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都是有生机的生命。地球也有骨骼、血脉、五脏、六腑、耳目口鼻甚至大小便等等,若毁伤,则对人类生存有大害。因此对“天材地宝”决不肯轻易挖掘,才留到现在。比如石油,道家认为万万不敢多用,那是地球自身营卫的脂肪或犹同人体的骨髓,挖掘过分会加速地球毁灭。这个苦果现代人正在品尝。再顺道说一句,人给地球造病,自己也免不了。人无节制使用地球的脂肪,同时现代人也为了减肥而抽脂,同时各类血液病、骨髓病也日渐多起来。人与天地本为一体。
一个母亲爱看清宫剧,越是恩怨诡诈越迷。老人家的业障表现出来就是惯于操纵别人。一个父亲爱看战争片、时政新闻,一边看一边骂人。老人家的业障表现出来是惯于嗔怒于人。因为迷在其中不自知,对自己孩子也是如此。若孩子看不透,对父母的操纵和嗔怒逆来顺受,虽苦了自己却让老人有一时之喜。这也算孝。若孩子看透了,对操纵和嗔怒都亦柔亦刚的化解掉,或直接说破,虽一时让老人郁闷,却利于破迷开悟。这也算孝。孝无定法,要看发心。
战功赫赫的大将一般都没好下场。但郭子仪算个特例。伺侯了几代皇帝,兵权在握戎马30年,保李氏唐朝于危难。但此人活到八十五而终,八子七婿皆贵显于当代,中国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能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实在难。史说郭子仪立身处世,真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道家风格。
郭子仪带兵素来以宽厚与勇猛兼备著称。朝廷需要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要罢免他,也是不顾一切,马上就回家吃老米饭。当身边兵将对朝廷不满、起愤怒,他就撒个谎,稳住兵将,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回京师关起门过闲生活。所以屡黜屡起,国家离不开他。皇帝为制衡郭子仪,派太监鱼朝思做监军。鱼朝思曾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后来打完胜仗回朝,皇帝特地问这事,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在外面打仗,士兵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照顾到,我父亲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郭子仪晚年在家,忘情于声色以排遣岁月。那时,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天卢杞来访,郭子仪正被一班歌伎包围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歌伎一律回避。等卢杞走了,家眷问:“你平日见客,都不避讳我们在场,为何今天见个书生却要这样慎重。”郭子仪说:“卢杞有才干,但心胸窄,眼瞅必报。半边脸是青的,好像鬼怪。你们女人爱笑,若看见卢杞一笑,他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活不成了。”后来卢杞作宰相,凡过去看不起他的,一律冤报。只对郭子仪全家曲予保全。
性,就是“心生”,內心里自自然然長出來的。有個詞叫“性德”,性即是德,德即是性。這裡的德不是外面強加給你的規則、禮教、品格,而是你內心自自然然想做的。你出于内心需要自然的助人,这个无私就是性德,是从来不需回报的。你出于长辈的教导而去助人,这个无私就是品格,若没人看、没人赞就没动力去做。小孩子成長,要重在性德的“呼喚”,而不是素質的“鍛造”。呼喚是內生的,長久的有生命的。鍛造是外加的,僵硬的會變異的。老子說“大道废,有仁义”,指的就是后者。老子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指的就是前者。
孔子是个医生,他把当时文化的疑难杂症诊断出来,投以对症的药。比如社会不孝不仁不义之举太多,孔子才不得不提倡孝道、仁義這些藥方。老子也是个医生,但他是研究医理的医生,是医生的医生。他认为儒生们开的药方,算对,但药吃多了,副作用就难免。光讲仁义道德,说得天花乱坠,自然會被利用,人就假仁假义、欺世盗名。结果弄巧成拙,照样害人。春秋战国最病態,强调仁义也最积极。老子就从反面对症下药。智慧与奸诈,乃一体两面。聪明与狡猾、老实与笨蛋,是孪生兄弟。诚实虽是好事,若用不得当,会适得其反。佛家禅宗有句话正合老子之意:“不思善,不思恶”,善恶两边皆不沾,清明透彻。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还有第三种讲法。“太上”指大慈大悲,譬如天地生育万物,平等无差,不求回报。所谓“下知有之”,是说有一种下等人,看起來笨,其實是真智慧。鄉村老农,一辈子没读过书,但通透、豁達得很,当遭遇痛苦时,就痛痛快快哭一阵,想想自己“命”苦,老天爷自有老天爷的道理,认了就算了。再下一等人,就要烧香磕头,这是属于宗教仪式,便是“亲而誉之”。這種人一般初一燒香,初二就吃肉喝酒,信得不真切。更有其次的人,也许不信教不信道,但内心无形中有个可畏的东西。最下一等人,根本不管天高地厚,根本不信道,反以为信道对人格是一种侮辱。
老子还有一个分类。“上士闻道,勤能行之”,说的就是“下知有之”的人,不說大道理,但勤恳通透豁达,行不言之教,大智若愚。“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说的就是“亲而誉之”和“畏之”,前一個若有若無,後一個若無若有。“下士闻道,大笑”,说的就是“侮之”了。最后有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道本来就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的人才能信、能行,那些侮之、笑之的人只是条件暫時不具备,且由他去。
我們關注科技前沿和人文傳統,並試圖連通二者。有文分享或投廣告聯繫yunkeji(at)qq.com。在微信加“孕峰”就能关注我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