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之味
传统徽菜经典菜第一道就是红烧果子狸。冬月捕获的果子狸,肉质紧实细嫩,剥去皮毛,卸掉脏腑,改刀为小块,用淘米水浸泡,漂尽血水,沥干。热锅冷油加姜蒜爆之,烹黄酒,白烟蓝火生异香,调味,上色,而后加水转小火焖炖,十余分钟后,揭盖转大火收汁,添一勺猪油,汤汁渐浓,肉块赤亮,即可起锅装盘。
以上,皆为臆想。早年在山上一招待所工作,接触过不少野味,唯独没料理过果子狸。估计那片山上此物已灭绝。师父传授用野兔后臀替代,做法大抵如上,足可以假乱真。野兔极其常见,餐厅建在山腰上,蔬菜间仅以石棉瓦为顶,数根圆木支撑,四面无墙,几个大木头架子上摆放着各类蔬菜,偶有山上窜下的野兔乘无人之际偷食,倘若我们撞见也都见怪不怪。野兔最好是用来做干锅,重油重酱,花椒辣椒炮制出麻辣香味。成品用锅子盛装,底下燃以小火,保持汤汁一直呈滚烫的暗沸腾状态,夹一块边吹边吃。花椒之麻,辣椒之辣,兔肉之滑嫩,在舌尖次第爆开,仿佛快雨骤晴,烈阳复照,只觉头顶起雾,旋即,大汗淋漓。
野兔偷蔬菜,松鼠却偏好调料,最爱麻油。调料仓库的窗户破损,四肢矫健的松鼠钻窗而进轻而易举。以前的麻油瓶子都是那种透明的塑料盖,外面裹着一圈薄皮纸,松鼠常年以松果磨牙,咬开这种包装简直如同嬉戏。有一次,一伙松鼠群体犯案,碰巧遇上一个身手十分敏捷的师兄,一只落了单的有些呆笨体肥的松鼠被其顺手抄起的一袋盐砸落,盐袋应声爆裂,盐洒一地,松鼠昏厥。我的这一位师兄心狠手辣,对于食物更是百无禁忌,此鼠下场可想而知。据他描述,松鼠肉感类似于猪里脊。我虽心存怀疑,但又不敢亲尝,只好以此为准。
这位狠师兄在我师父的一众徒弟之中资历最老,手艺最精,胆大,敢于尝试。凡杀蛇剥羊之类的活儿多由他操作。本地所食之蛇只两种,乌梢蛇与王蛇。活蛇剁头去皮,狠师兄只需一眨眼的功夫,左手卡住蛇颈,右手持刀,手起刀落,身首两离。放下刀,腾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颈部泛起的蛇皮,稍一施力,吱啦一声,蛇皮犹如薄衫般褪下。白净泛红的蛇肉不停抖动,只见他两指一探,便取出蛇胆,转脸对一旁观战的师弟们得意一笑,继而如吃花生米一样将蛇胆抛进嘴里,仰脖吞下。
蛇的做法,无非红烧,无非椒盐。红烧可以配猪肋排,焖烂入味。椒盐的不好做,我所尝过的椒盐蛇唯广东人所做的最好。将蛇肉斩段成节后,用刀背捶打蛇肉,使圆柱状的肉段扁平成片,佐以香料卤制,而后下热油煎炸,金黄酥脆,口感却又不柴。试做过几次,始终不得要领,引以为憾。新鲜的蛇肉当然还是炖汤,一块姜,两根葱,炖至软烂,汤色发白为宜。如果可以搭配一只野鸡,那这碗汤之鲜妙简直不可方物了。
大兴安岭四大山珍之一飞龙,也就是榛鸡,不知是否属于野鸡的一种。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里的龙肉指的就是榛鸡,其味之鲜美可想而知。我所在的地方属大别山脉,盛产野鸡,学名雉鸡,又叫环颈雉。体型略小于家鸡,毛色华丽,尾羽极长。我们当时最常做雪冬山鸡,用雪菜和冬笋同山鸡一起焖烧,还可以加冬菇。成菜后,辅料的滋味要胜于主料。清人袁牧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有烹饪野鸡的五种方法:披片作卷、浆片滑炒、取胸肉做鸡丁、整只清炖、切薄片直接下火锅涮着吃。文末,他道明野鸡肉的缺点,在于肉嫩而不入味,入味而肉老。
世间安得双全法,既要入味又要嫩。个人认为接近此标准的山味唯有野山羊。野山羊肌肉壮硕,毛色略褐偏黄。有次黄昏登山,遇见过一只,它停在对面的山岗上,夕阳斜照,皮毛泛光,金黄色的身影倏然奔入山林。本地人大多称之为黄羊,公羊头上有角,叫獐子;母羊则没有,叫麂子。麂子的肉质优于獐子。不得不说,野山羊绝对是野味之中的上品,不但鲜嫩,且没有膻腥气。不过野山羊极为机警,很难猎捕。现在很多的土菜馆多以狗肉冒充,其实不难分别,狗的骨头偏粗厚,野羊的骨头较为细薄,狗肉口感粗糙,羊肉则细腻,前者成品发黑,后者则呈现酱红色。
于烹饪界而言,以此代彼,以假替真,古来有之。记得某次,一大领导莅临招待所,点名要吃野猪肉,麻烦的是那时节没有存货。翻遍了所有的冰箱冷柜,前一天一个乡人送来的黑毛家猪肉是唯一的荤菜。师父盯着那堆猪肉沉思了十秒说:“可以了,瘦肉切小块加草果陈皮红烧是五香野猪肉,排骨每根都剖开腌制以后作碳烤野猪排,多放孜然。”我们一听,心领神会,各自忙碌开来。所得效果奇好,大领导吃的很开心,招待所的小领导像太监一样,召唤师父进包厢,接受大领导的表扬。事实证明,那是一次完美的造假。黑毛家猪肉嫩Q兼具,真正的野猪肉老而松散,难以与其媲美。如今,流行吃野猪肚子,说是大补肠胃。市场上的野猪肚子货不应求,价格吓人。如若处理得当,味道也还不错,爽滑之余亦有韧劲。
始终认为食野味大抵出于猎奇心理,或是返祖意识作祟,要知道早期的人类都是猎食野味茹毛饮血。地上的野物吃腻了,就造出投掷武器,射杀飞禽。拔毛去赃,用火烤之,粗野的香味在林中弥漫。直到时过境迁,历代更替,吃法开始讲究。比如麻雀,古徽州地区有一种烹麻雀的方法。麻雀个小,想做来吃,必须要量多,找个树林,拉一张大网,黄昏来收,满满一网垂死挣扎的麻雀。麻雀没办法拔毛,直接剥皮,冲洗干净,加各种香料卤制。时间不要太久,关火之后,任其在卤汁中浸着,直至卤汁凉却,捞起用大竹筛子沥晾,另备新榨麻油一坛,将晾干的卤雀浸泡在麻油坛子里,加盖密封。过半月后,即可随吃随取。香,浓烈而不违和,麻油香里透着卤汁的香,香到小骨头杆子里,越嚼越香,一坛子麻油雀可以吃一整个冬天。
元人倪瓒所著的《云林饮食制度集》载有黄雀馒头法:用黄雀,以脑及翅、葱、椒、盐同剁碎,酿腹中。以发酵面裹之,作小长卷,两头令平圆,上笼蒸之。或蒸后如糟馒法糟过,香油炸之尤妙。很怪异的做法,感觉如同黄雀馅儿的包子,蒸熟了再用热油一炸,就成生煎黄雀包子了。
雀类终归太小,一层薄薄的肉贴着骨头,吃起来不爽利。野禽的那种香嫩要想吃的过瘾,唯有斑鸠。斑鸠喜在田间地头,整日吃小谷草籽,养的两块胸脯肉极为厚实。斑鸠的灰羽毛不能用热水烫,应该干拔,很轻松。一次弄个三四只丢到瓦罐里,加满水,小火慢熬,满罐水剩半罐,大概就好了,放一点点盐,奇鲜。恰到好时的斑鸠汤闻起来有一股稻花香味。
肉类野味一年四季都有,一般秋冬季节的最佳。而素菜类大多盛产于春夏。
初春时节,山林溪涧边,蕨菜肥嫩。蕨菜旨在一个鲜字。清早采摘所得当天务必吃完,过了夜就疲软无劲。无论采用何种做法,蕨菜最好先用开水烫一下,专业说法叫飞水,飞一下,动作要快,继而进凉水透一透,沥干。可以伴肉丝快炒,也可以配香干丝凉拌,脆爽多汁。
有些地方将蕨菜晒干制成干菜,便于保存,但是不管怎么泡发,都难以复原,其口感与稻草相近。我曾经将毛草菇晒干储藏过,等到冬日里泡发后做火锅吃,实乃糟蹋。可见时鲜野菜之傲娇非同一般。
毛草菇长在那种乡野中的草山包上,星星点点,不易察觉。上品毛草菇,色泽黝绿,状如铜钱。摘到手里分量极轻,好似干制品,这正是毛草菇的奇妙之处。其所含水分少,质脆,炒熟之后散发出淡淡的青草香。一大盘吃完,口舌间方才幽幽泛出鲜味来,可谓菇类之中性情最为婉约者。此等妙物甚为难得。如今,不少店家以麦黄菇冒充。
麦黄菇个头大,伞大茎秆粗,淡黄色,喜生虫,没有什么特别的香味,味道比一般的养殖菇子要好一些。山边人家,每年春夏可以吃到各种不同的野菇子。河边老柳树上有平菇,枯死倒地的木桩上有黑木耳,山林草丛中有嫩黄的喇叭菇。
遇见喇叭菇真是一种惊喜,这种菇子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存在,蓬勃兴盛的样子,好像在说“别发呆,快来摘我,我好吃”。喇叭菇滑嫩,水分足,滚烫烫的,冒着热气,用大碗装,吃完菇子,剩下的半碗浓汤是精华,拌饭或者拌面,畅快的直打饱嗝。
夏秋更替之时,各种野果令人垂涎。猕猴桃比较珍贵,多生长于密林之中,藤蔓横生,荆棘满布,不易采摘。野生猕猴桃与养殖的相比,个头要小一圈,但是味道好,糖分足,少酸多甜。野葡萄则比较常见,屋后或路边,成串成串的挂在藤上,青黄色,半颗花生米那么大,滋味酸涩,爱吃酸的人视之为珍宝。桑葚不光山上有,乡野里更多,红色的酸,紫色的甜,紫到发黑的甜度翻倍。
还有一种生长在草地上的野草莓,色泽红艳。小时候,大人们总说毒蛇喜欢舔舐这种野果,小孩不能吃。但它的模样实在诱人,偷偷摘了尝,发现很好吃,诚惶诚恐的等待自己蛇毒发作,却又安然无恙,便无所顾忌了。后来上网查过,与刺莓形似,但又好像不是一个品种。我所说的这种野草莓是长在地上的,几片宽叶贴着土,中间托着一颗果。而刺莓则属蔷薇科。不过,野蔷薇的嫩枝也很好吃,撕掉外皮,中间的茎秆脆嫩微甜,细咬起来,有淡香。
想到野蔷薇的嫩枝就会想起以前,七八岁时,为了一点小事,从家里逃出来。在田野上转来转去,临近中午,饥肠辘辘。起初摘了一种很酸的野菜吃,吃到嘴发麻,又抽了几支嫩芦苇芯,丝丝缕缕的,有些哽喉。后来在溪边发现一丛野蔷薇,很多嫩枝,欣喜的折了一大把,坐在田埂上大嚼特嚼。舌头得到满足,心情也变好。
一个人沮丧的时候,总会想要找些吃的。村上龙在《孤独美食家》里用了三十二个故事,细数了人间情欲,酸辣苦甜,诸味杂陈。吃东西是一种私密体验,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美食菜谱,甚或美食故事集。
现世食材丰富,吃,已不光是为了充饥果腹。通常来讲,叫做品尝;深究起来,其实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而食欲,无疑是人最质朴最基础的欲望,且无穷无尽,欲壑难填。
落雪寒冬,取一些山货腊味,配上刚从屋后竹林里挖出来的冬笋,做一个热气腾腾的锅子,嘬一口烧酒,从白气缭绕的锅里夹一片冬笋,细嚼之下渐渐回甘。这正是食趣之所在。
以上,皆为臆想。早年在山上一招待所工作,接触过不少野味,唯独没料理过果子狸。估计那片山上此物已灭绝。师父传授用野兔后臀替代,做法大抵如上,足可以假乱真。野兔极其常见,餐厅建在山腰上,蔬菜间仅以石棉瓦为顶,数根圆木支撑,四面无墙,几个大木头架子上摆放着各类蔬菜,偶有山上窜下的野兔乘无人之际偷食,倘若我们撞见也都见怪不怪。野兔最好是用来做干锅,重油重酱,花椒辣椒炮制出麻辣香味。成品用锅子盛装,底下燃以小火,保持汤汁一直呈滚烫的暗沸腾状态,夹一块边吹边吃。花椒之麻,辣椒之辣,兔肉之滑嫩,在舌尖次第爆开,仿佛快雨骤晴,烈阳复照,只觉头顶起雾,旋即,大汗淋漓。
野兔偷蔬菜,松鼠却偏好调料,最爱麻油。调料仓库的窗户破损,四肢矫健的松鼠钻窗而进轻而易举。以前的麻油瓶子都是那种透明的塑料盖,外面裹着一圈薄皮纸,松鼠常年以松果磨牙,咬开这种包装简直如同嬉戏。有一次,一伙松鼠群体犯案,碰巧遇上一个身手十分敏捷的师兄,一只落了单的有些呆笨体肥的松鼠被其顺手抄起的一袋盐砸落,盐袋应声爆裂,盐洒一地,松鼠昏厥。我的这一位师兄心狠手辣,对于食物更是百无禁忌,此鼠下场可想而知。据他描述,松鼠肉感类似于猪里脊。我虽心存怀疑,但又不敢亲尝,只好以此为准。
这位狠师兄在我师父的一众徒弟之中资历最老,手艺最精,胆大,敢于尝试。凡杀蛇剥羊之类的活儿多由他操作。本地所食之蛇只两种,乌梢蛇与王蛇。活蛇剁头去皮,狠师兄只需一眨眼的功夫,左手卡住蛇颈,右手持刀,手起刀落,身首两离。放下刀,腾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颈部泛起的蛇皮,稍一施力,吱啦一声,蛇皮犹如薄衫般褪下。白净泛红的蛇肉不停抖动,只见他两指一探,便取出蛇胆,转脸对一旁观战的师弟们得意一笑,继而如吃花生米一样将蛇胆抛进嘴里,仰脖吞下。
蛇的做法,无非红烧,无非椒盐。红烧可以配猪肋排,焖烂入味。椒盐的不好做,我所尝过的椒盐蛇唯广东人所做的最好。将蛇肉斩段成节后,用刀背捶打蛇肉,使圆柱状的肉段扁平成片,佐以香料卤制,而后下热油煎炸,金黄酥脆,口感却又不柴。试做过几次,始终不得要领,引以为憾。新鲜的蛇肉当然还是炖汤,一块姜,两根葱,炖至软烂,汤色发白为宜。如果可以搭配一只野鸡,那这碗汤之鲜妙简直不可方物了。
大兴安岭四大山珍之一飞龙,也就是榛鸡,不知是否属于野鸡的一种。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里的龙肉指的就是榛鸡,其味之鲜美可想而知。我所在的地方属大别山脉,盛产野鸡,学名雉鸡,又叫环颈雉。体型略小于家鸡,毛色华丽,尾羽极长。我们当时最常做雪冬山鸡,用雪菜和冬笋同山鸡一起焖烧,还可以加冬菇。成菜后,辅料的滋味要胜于主料。清人袁牧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有烹饪野鸡的五种方法:披片作卷、浆片滑炒、取胸肉做鸡丁、整只清炖、切薄片直接下火锅涮着吃。文末,他道明野鸡肉的缺点,在于肉嫩而不入味,入味而肉老。
世间安得双全法,既要入味又要嫩。个人认为接近此标准的山味唯有野山羊。野山羊肌肉壮硕,毛色略褐偏黄。有次黄昏登山,遇见过一只,它停在对面的山岗上,夕阳斜照,皮毛泛光,金黄色的身影倏然奔入山林。本地人大多称之为黄羊,公羊头上有角,叫獐子;母羊则没有,叫麂子。麂子的肉质优于獐子。不得不说,野山羊绝对是野味之中的上品,不但鲜嫩,且没有膻腥气。不过野山羊极为机警,很难猎捕。现在很多的土菜馆多以狗肉冒充,其实不难分别,狗的骨头偏粗厚,野羊的骨头较为细薄,狗肉口感粗糙,羊肉则细腻,前者成品发黑,后者则呈现酱红色。
于烹饪界而言,以此代彼,以假替真,古来有之。记得某次,一大领导莅临招待所,点名要吃野猪肉,麻烦的是那时节没有存货。翻遍了所有的冰箱冷柜,前一天一个乡人送来的黑毛家猪肉是唯一的荤菜。师父盯着那堆猪肉沉思了十秒说:“可以了,瘦肉切小块加草果陈皮红烧是五香野猪肉,排骨每根都剖开腌制以后作碳烤野猪排,多放孜然。”我们一听,心领神会,各自忙碌开来。所得效果奇好,大领导吃的很开心,招待所的小领导像太监一样,召唤师父进包厢,接受大领导的表扬。事实证明,那是一次完美的造假。黑毛家猪肉嫩Q兼具,真正的野猪肉老而松散,难以与其媲美。如今,流行吃野猪肚子,说是大补肠胃。市场上的野猪肚子货不应求,价格吓人。如若处理得当,味道也还不错,爽滑之余亦有韧劲。
始终认为食野味大抵出于猎奇心理,或是返祖意识作祟,要知道早期的人类都是猎食野味茹毛饮血。地上的野物吃腻了,就造出投掷武器,射杀飞禽。拔毛去赃,用火烤之,粗野的香味在林中弥漫。直到时过境迁,历代更替,吃法开始讲究。比如麻雀,古徽州地区有一种烹麻雀的方法。麻雀个小,想做来吃,必须要量多,找个树林,拉一张大网,黄昏来收,满满一网垂死挣扎的麻雀。麻雀没办法拔毛,直接剥皮,冲洗干净,加各种香料卤制。时间不要太久,关火之后,任其在卤汁中浸着,直至卤汁凉却,捞起用大竹筛子沥晾,另备新榨麻油一坛,将晾干的卤雀浸泡在麻油坛子里,加盖密封。过半月后,即可随吃随取。香,浓烈而不违和,麻油香里透着卤汁的香,香到小骨头杆子里,越嚼越香,一坛子麻油雀可以吃一整个冬天。
元人倪瓒所著的《云林饮食制度集》载有黄雀馒头法:用黄雀,以脑及翅、葱、椒、盐同剁碎,酿腹中。以发酵面裹之,作小长卷,两头令平圆,上笼蒸之。或蒸后如糟馒法糟过,香油炸之尤妙。很怪异的做法,感觉如同黄雀馅儿的包子,蒸熟了再用热油一炸,就成生煎黄雀包子了。
雀类终归太小,一层薄薄的肉贴着骨头,吃起来不爽利。野禽的那种香嫩要想吃的过瘾,唯有斑鸠。斑鸠喜在田间地头,整日吃小谷草籽,养的两块胸脯肉极为厚实。斑鸠的灰羽毛不能用热水烫,应该干拔,很轻松。一次弄个三四只丢到瓦罐里,加满水,小火慢熬,满罐水剩半罐,大概就好了,放一点点盐,奇鲜。恰到好时的斑鸠汤闻起来有一股稻花香味。
肉类野味一年四季都有,一般秋冬季节的最佳。而素菜类大多盛产于春夏。
初春时节,山林溪涧边,蕨菜肥嫩。蕨菜旨在一个鲜字。清早采摘所得当天务必吃完,过了夜就疲软无劲。无论采用何种做法,蕨菜最好先用开水烫一下,专业说法叫飞水,飞一下,动作要快,继而进凉水透一透,沥干。可以伴肉丝快炒,也可以配香干丝凉拌,脆爽多汁。
有些地方将蕨菜晒干制成干菜,便于保存,但是不管怎么泡发,都难以复原,其口感与稻草相近。我曾经将毛草菇晒干储藏过,等到冬日里泡发后做火锅吃,实乃糟蹋。可见时鲜野菜之傲娇非同一般。
毛草菇长在那种乡野中的草山包上,星星点点,不易察觉。上品毛草菇,色泽黝绿,状如铜钱。摘到手里分量极轻,好似干制品,这正是毛草菇的奇妙之处。其所含水分少,质脆,炒熟之后散发出淡淡的青草香。一大盘吃完,口舌间方才幽幽泛出鲜味来,可谓菇类之中性情最为婉约者。此等妙物甚为难得。如今,不少店家以麦黄菇冒充。
麦黄菇个头大,伞大茎秆粗,淡黄色,喜生虫,没有什么特别的香味,味道比一般的养殖菇子要好一些。山边人家,每年春夏可以吃到各种不同的野菇子。河边老柳树上有平菇,枯死倒地的木桩上有黑木耳,山林草丛中有嫩黄的喇叭菇。
遇见喇叭菇真是一种惊喜,这种菇子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存在,蓬勃兴盛的样子,好像在说“别发呆,快来摘我,我好吃”。喇叭菇滑嫩,水分足,滚烫烫的,冒着热气,用大碗装,吃完菇子,剩下的半碗浓汤是精华,拌饭或者拌面,畅快的直打饱嗝。
夏秋更替之时,各种野果令人垂涎。猕猴桃比较珍贵,多生长于密林之中,藤蔓横生,荆棘满布,不易采摘。野生猕猴桃与养殖的相比,个头要小一圈,但是味道好,糖分足,少酸多甜。野葡萄则比较常见,屋后或路边,成串成串的挂在藤上,青黄色,半颗花生米那么大,滋味酸涩,爱吃酸的人视之为珍宝。桑葚不光山上有,乡野里更多,红色的酸,紫色的甜,紫到发黑的甜度翻倍。
还有一种生长在草地上的野草莓,色泽红艳。小时候,大人们总说毒蛇喜欢舔舐这种野果,小孩不能吃。但它的模样实在诱人,偷偷摘了尝,发现很好吃,诚惶诚恐的等待自己蛇毒发作,却又安然无恙,便无所顾忌了。后来上网查过,与刺莓形似,但又好像不是一个品种。我所说的这种野草莓是长在地上的,几片宽叶贴着土,中间托着一颗果。而刺莓则属蔷薇科。不过,野蔷薇的嫩枝也很好吃,撕掉外皮,中间的茎秆脆嫩微甜,细咬起来,有淡香。
想到野蔷薇的嫩枝就会想起以前,七八岁时,为了一点小事,从家里逃出来。在田野上转来转去,临近中午,饥肠辘辘。起初摘了一种很酸的野菜吃,吃到嘴发麻,又抽了几支嫩芦苇芯,丝丝缕缕的,有些哽喉。后来在溪边发现一丛野蔷薇,很多嫩枝,欣喜的折了一大把,坐在田埂上大嚼特嚼。舌头得到满足,心情也变好。
一个人沮丧的时候,总会想要找些吃的。村上龙在《孤独美食家》里用了三十二个故事,细数了人间情欲,酸辣苦甜,诸味杂陈。吃东西是一种私密体验,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美食菜谱,甚或美食故事集。
现世食材丰富,吃,已不光是为了充饥果腹。通常来讲,叫做品尝;深究起来,其实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而食欲,无疑是人最质朴最基础的欲望,且无穷无尽,欲壑难填。
落雪寒冬,取一些山货腊味,配上刚从屋后竹林里挖出来的冬笋,做一个热气腾腾的锅子,嘬一口烧酒,从白气缭绕的锅里夹一片冬笋,细嚼之下渐渐回甘。这正是食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