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哲不解辩一言
这两天黑哲不解的人非常之多,给我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她闯了弥天大祸或玷污了哲学,一时间凡是“学哲学用哲学”的,人人得而诛之。有些批评甚至早已离开了这个现代汉语词汇的所指,变成了辱骂或人身攻击,最后来连人肉搜索都用上了。其用语之毒辣、手段之恶劣、声势之浩大,连许多犯罪嫌疑人都未能得到如此“殊荣”,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正在经历豆瓣的文化revolution。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对她的种种攻击绝大多数都很不公平,让我来一一反驳。(虽然,我和她有互相关注,但我们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无聊的人就不用八我和她的关系了。)
第一种算是最好的,指出了她新书里头关于马克思和燕妮生活的用典问题,并拿出了证据。这种批评似乎比较有力。但是,仅仅凭借这一个硬伤也不至于证明作者的学术水平低啊,也不至于打一星啊。后来才明白,原来作者是对哲不解那不谦虚的“态度”很不满意。因此,这种攻击带有太多的情绪,本身就不客观,因此对哲不解很不公平。
第二种是看都不看直接打一星的,并且干脆反对这种所谓的哲学通俗书。我本人也比较反感某些哲学通俗书,还专门写过“通俗哲学的悖论”来表达这种看法,但我主要反对的是把通俗解读或哲人八卦就等同于系统的哲学,从而放弃进一步攀爬理论书籍的做法。可是,客观地讲,哲学通俗书籍像《苏菲的世界》、《哲学的慰藉》等等也有其普及、引导的价值,关键看怎么写、怎么读。哲不解的这本新书我没看过,但网上的帖子我看过几个,虽然八卦内容有点多,但对于哲学的介绍与理论的梳理也还是有那么一些的,再加上作者文采飞扬,写得绘声绘色,读上去也蛮好玩的,我相信很多90后大学生都会喜欢她胜过喜欢公共课老师的。因此,当哲不解说这本书不算是“学术书”的时候,这些人再以“学术批评”的角度去看的话,似乎就有点“文不对题”或小题大做了。
令人困惑的是,豆瓣上突然冒出许多高贵冷艳的哲学人,他们不论是在博士屯、海德堡、伦敦、纽约还是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似乎都被哲不解激怒了。仿佛她真的抹黑了哲学,仿佛她的哲学随笔真的是对哲学的大大不敬。可惜,这些伪学院派不见得水平就比她高,如若真要比,还是要拿著作和论文的质量来看,只凭哲不解文章炙手便狠狠打压,似乎欠妥。我只能对她说,许多“哲人”写一篇论文最多三五个人看,他们当然对你这种一篇文章就有几万人追捧的“写手”心生不满咯。他们觉得是哲不解抢走了他们的专业话语权,一个个恨得咬牙切齿。这样看来,这些人的哲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将哲人的义理真正吸收进自己的心性、灵魂。我在这里劝哲不解一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问心无愧即可,不必介怀。
至于这本书的宣传语说“让你十分钟之内谈哲学”的噱头,我想可能并不是哲不解本人的意思,恐怕还是拜出版社编辑所赐,目的是引起关注,多卖几本,这其实也很自然。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在看了这本书之后的十分钟内就谈一谈哲学呢?那首先就要定义什么叫“谈”哲学,其实可分为两类:talk about philosophy 和 talk in philosophical terms。前一种我想没看过哲学书的很多路人也能做到,比如他们常说“哲学好高深哦”、“哲学!?不就是把常识钻进牛角尖吗?”等等。至于后一种,在今天这个专业高度分工的社会,似乎则需要一定的训练。所以,没必要在这个噱头上大做文章。
另外,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哲学通俗书,这些人偏偏要攻击哲不解?恐怕还是因为作者就在他们“身边”,离他们如此之近的缘故。如果,你身边的一个朋友有一天突然红了、火了,你势必心里不是滋味,这种peer pressure所导致的嫉妒、忿恨、怨念似乎才是引起他们疯狂攻击的理由。“她凭什么这么红啊?怎么这么会媚俗和迎合啊?”俗话说,树大招风。就连胡适先生也是“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人人网和豆瓣网的红人又算得了什么,被黑一黑也是你应得的。只不过,好玩的是,我也有幸被一起黑了。有个网友看我推荐Camus的文章,然后说:刚走了哲不解和狗剩,又来了一个Camus,豆瓣怎么这么多学术知音体。我很荣幸能和这两位优秀的作者齐名。更好玩的是,这些学院派伪哲人,还非常喜欢站队。我昨晚碰巧看到我非常尊敬的江绪林老师也关注了哲不解,有个小姑娘站在下面质问:“你居然关注那个婆娘,我对你无话可说了。”江老师答:“为什么不呢,人家好声好气问候?”“就一句问候就把你收买了···哲阿宅是多缺驴音”。搞哲学搞到这一步,好像只学会了施密特的区分敌友,这的确挺悲哀的。
最后一种,其实是最下作的。就是因为哲不解是马哲出身,就疯狂攻击,欲除之而后快。他们首先把她定义为左派,然后再把她同万恶的体制勾连起来,认为凡是学马哲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了,在哲学系情况似乎是这样的:学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人互相看不起,但他们同时看不起学哲学史的,学哲学史的看不上学政治哲学的,学政治哲学的看不起学中国哲学的,学中国哲学的看不起学伦理学的,学伦理学的人看不起学马哲的,学马哲的无人能看得起,最后只能看不起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自称右派的人,可一点不比极左的红·卫兵势弱呢。他们在现实中根本未同与作者谋面过,作者也没有与他们存在任何利益上的纠葛,以这样的野蛮的方式,怎么能追求到他们所看重的右派价值呢?这真是匪夷所思。还有些人扬言要扒她的本科学校或学历,似乎清华博士生的本科都是很不堪的。这种行为的前提是只要你有一个烂本科,你就是在混学位,而没有真才实学。可是,为何不把你们的逻辑更进一步呢?为什么不攻击中国的高考制度呢?如果高考是公平的,那么烂本科的确只能证明她考得很差。可惜,往往是那些很会考试的人才上了名校,而有思想的学生不一定就能考得好。
最后,我还是应该鼓励哲不解几句。其实你根本不用对这些人太客气,有些人虽然似乎是有证据地在批评你,但他们言辞相当不友善,没必要毕恭毕敬。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哲学畅销书作者,那么,大可“闷声发你的大财”去。畅销书自有畅销书的难度和艺术,能写好畅销书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因中国现在的文化市场还不规范,才会出现这种伪学院派站出来骂畅销书派的荒唐事情。怎么没见哪个英国教授去骂阿兰·德波顿呢?当然,德波顿写得挺好的,我看你只要坚持写,也能写得像他那么好。
至于我本人会不会被网络水军喷死,我已经无所谓了。反正,我已经被亲爱的友邻称呼为“声东击西者”、“自打耳光者”、“人民日报体”了,我还有什么好在乎的。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对她的种种攻击绝大多数都很不公平,让我来一一反驳。(虽然,我和她有互相关注,但我们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无聊的人就不用八我和她的关系了。)
第一种算是最好的,指出了她新书里头关于马克思和燕妮生活的用典问题,并拿出了证据。这种批评似乎比较有力。但是,仅仅凭借这一个硬伤也不至于证明作者的学术水平低啊,也不至于打一星啊。后来才明白,原来作者是对哲不解那不谦虚的“态度”很不满意。因此,这种攻击带有太多的情绪,本身就不客观,因此对哲不解很不公平。
第二种是看都不看直接打一星的,并且干脆反对这种所谓的哲学通俗书。我本人也比较反感某些哲学通俗书,还专门写过“通俗哲学的悖论”来表达这种看法,但我主要反对的是把通俗解读或哲人八卦就等同于系统的哲学,从而放弃进一步攀爬理论书籍的做法。可是,客观地讲,哲学通俗书籍像《苏菲的世界》、《哲学的慰藉》等等也有其普及、引导的价值,关键看怎么写、怎么读。哲不解的这本新书我没看过,但网上的帖子我看过几个,虽然八卦内容有点多,但对于哲学的介绍与理论的梳理也还是有那么一些的,再加上作者文采飞扬,写得绘声绘色,读上去也蛮好玩的,我相信很多90后大学生都会喜欢她胜过喜欢公共课老师的。因此,当哲不解说这本书不算是“学术书”的时候,这些人再以“学术批评”的角度去看的话,似乎就有点“文不对题”或小题大做了。
令人困惑的是,豆瓣上突然冒出许多高贵冷艳的哲学人,他们不论是在博士屯、海德堡、伦敦、纽约还是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似乎都被哲不解激怒了。仿佛她真的抹黑了哲学,仿佛她的哲学随笔真的是对哲学的大大不敬。可惜,这些伪学院派不见得水平就比她高,如若真要比,还是要拿著作和论文的质量来看,只凭哲不解文章炙手便狠狠打压,似乎欠妥。我只能对她说,许多“哲人”写一篇论文最多三五个人看,他们当然对你这种一篇文章就有几万人追捧的“写手”心生不满咯。他们觉得是哲不解抢走了他们的专业话语权,一个个恨得咬牙切齿。这样看来,这些人的哲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将哲人的义理真正吸收进自己的心性、灵魂。我在这里劝哲不解一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问心无愧即可,不必介怀。
至于这本书的宣传语说“让你十分钟之内谈哲学”的噱头,我想可能并不是哲不解本人的意思,恐怕还是拜出版社编辑所赐,目的是引起关注,多卖几本,这其实也很自然。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在看了这本书之后的十分钟内就谈一谈哲学呢?那首先就要定义什么叫“谈”哲学,其实可分为两类:talk about philosophy 和 talk in philosophical terms。前一种我想没看过哲学书的很多路人也能做到,比如他们常说“哲学好高深哦”、“哲学!?不就是把常识钻进牛角尖吗?”等等。至于后一种,在今天这个专业高度分工的社会,似乎则需要一定的训练。所以,没必要在这个噱头上大做文章。
另外,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哲学通俗书,这些人偏偏要攻击哲不解?恐怕还是因为作者就在他们“身边”,离他们如此之近的缘故。如果,你身边的一个朋友有一天突然红了、火了,你势必心里不是滋味,这种peer pressure所导致的嫉妒、忿恨、怨念似乎才是引起他们疯狂攻击的理由。“她凭什么这么红啊?怎么这么会媚俗和迎合啊?”俗话说,树大招风。就连胡适先生也是“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人人网和豆瓣网的红人又算得了什么,被黑一黑也是你应得的。只不过,好玩的是,我也有幸被一起黑了。有个网友看我推荐Camus的文章,然后说:刚走了哲不解和狗剩,又来了一个Camus,豆瓣怎么这么多学术知音体。我很荣幸能和这两位优秀的作者齐名。更好玩的是,这些学院派伪哲人,还非常喜欢站队。我昨晚碰巧看到我非常尊敬的江绪林老师也关注了哲不解,有个小姑娘站在下面质问:“你居然关注那个婆娘,我对你无话可说了。”江老师答:“为什么不呢,人家好声好气问候?”“就一句问候就把你收买了···哲阿宅是多缺驴音”。搞哲学搞到这一步,好像只学会了施密特的区分敌友,这的确挺悲哀的。
最后一种,其实是最下作的。就是因为哲不解是马哲出身,就疯狂攻击,欲除之而后快。他们首先把她定义为左派,然后再把她同万恶的体制勾连起来,认为凡是学马哲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了,在哲学系情况似乎是这样的:学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人互相看不起,但他们同时看不起学哲学史的,学哲学史的看不上学政治哲学的,学政治哲学的看不起学中国哲学的,学中国哲学的看不起学伦理学的,学伦理学的人看不起学马哲的,学马哲的无人能看得起,最后只能看不起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自称右派的人,可一点不比极左的红·卫兵势弱呢。他们在现实中根本未同与作者谋面过,作者也没有与他们存在任何利益上的纠葛,以这样的野蛮的方式,怎么能追求到他们所看重的右派价值呢?这真是匪夷所思。还有些人扬言要扒她的本科学校或学历,似乎清华博士生的本科都是很不堪的。这种行为的前提是只要你有一个烂本科,你就是在混学位,而没有真才实学。可是,为何不把你们的逻辑更进一步呢?为什么不攻击中国的高考制度呢?如果高考是公平的,那么烂本科的确只能证明她考得很差。可惜,往往是那些很会考试的人才上了名校,而有思想的学生不一定就能考得好。
最后,我还是应该鼓励哲不解几句。其实你根本不用对这些人太客气,有些人虽然似乎是有证据地在批评你,但他们言辞相当不友善,没必要毕恭毕敬。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哲学畅销书作者,那么,大可“闷声发你的大财”去。畅销书自有畅销书的难度和艺术,能写好畅销书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因中国现在的文化市场还不规范,才会出现这种伪学院派站出来骂畅销书派的荒唐事情。怎么没见哪个英国教授去骂阿兰·德波顿呢?当然,德波顿写得挺好的,我看你只要坚持写,也能写得像他那么好。
至于我本人会不会被网络水军喷死,我已经无所谓了。反正,我已经被亲爱的友邻称呼为“声东击西者”、“自打耳光者”、“人民日报体”了,我还有什么好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