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离开引发的一点随想
(一)
上大学之前,我一股脑将以前的一些散文书、小说寄到了大学里。在那,忙于上课、赶作业、玩乐、复习的我对这些书很少问津。倒是每逢寒暑假,无所事事的我都会在家不停的找书看。在我家乡那个买书不甚方便的小镇里,我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几本没有带走的书,这使得我漫长的寒暑假显得没有那么单调与乏味。
想想那时,用我那个因为长年潮湿而显得有点变调的旧音箱放着些哀怨绵长的曲子,坐在靠窗户的地板上,看着《悲惨世界》、《莎士比亚戏剧集》,也不失为一种惬意。那个时候,我看的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因为那本书很小,拿在手上很方便,当然更多的是因为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故事集,每一篇篇幅都不过十来页,倒是蛮符合我们日益浮躁而无法静下来的心态。从对乌鸦肉炸酱面戏谑调侃到妄想眉间尺与黑色人乃是同一性下的两面,在这丰沛、奇幻、暴烈的文字背后,我仿佛看到了讲梦的人那冷酷的大彻大悟。
读鲁迅,好像是从小学就开始了的,那个时侯我们读节选的《故乡》,因为没有最后面部分的那急转直下,所以读起来感觉到只是一种宁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与人情。后来我们又逐渐读了《朝花夕拾》、《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阿Q正传》、《祝福》、《药》、《孔乙己》、《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等。有时想来,学生时代里所学的课文,除了些必背的古诗古文外,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鲁迅的文章了,其他的怕是早已被岁月冲刷得干干净净了。多年以来我们不断的用着鲁迅式的言语来调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你丫会吗?”“你家阿毛怎么样啦?”等等。
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字是我们学生时代所接触的最难懂也是最奇怪的文字。记得当年曾经反复讲解以及考察的“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当初的那些略显牵强的分析在被我们逐渐淡忘,而这种略显怪异的句式被我们不断的加以调侃和模仿。而今鲁迅的文章已经逐渐从教科书中被剔除出去了,这不免令我们这一代学生感到唏嘘不已。不管是支持者所宣称的鲁迅的偏执早已不符合这个时代,还是反对者所坚持的鲁迅的文章只不过是触痛了当代人内心的阴暗面,总之我个人觉得在中国当代文坛,怕是没有能超过《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的小说了,而让我们的后辈们在语文课本里去读一些什么网络作家甚至是有关小沈阳的作品,确实有些令人叹息。
(二)
曾几何时,我们把鲁迅捧为神,如今我们在逐渐让鲁迅走下神坛。客观说来,没有什么艺术家是绝对神圣的,也没有什么艺术作品是无限完美的。正视他们的缺憾与不足,才是对一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真正的尊重。让鲁迅走下神坛,本身是件好事,只不过这转变来得有些太快,有些矫枉过正,甚至是有些无理取闹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之间的偏见与自私乃是他们共有的本性。鲁迅生前与很多人不和,这其中包括胡适、梁实秋、周作人等大家。胡适与梁实秋正是因为这点的缘故,被大陆文坛贬低与排斥很久,近些年来倒是逐渐得到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定位。上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毛老先生在讲证明题时就提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说这是多么好的思想,鲁迅就不喜欢,鲁迅偏执得有点像疯狗,见到谁就咬谁。不无道理,但是我又想到1944年冯友兰在西南联大估计也是一脸不屑地讲道,胡适那家伙,1927年以后就完蛋了。所以想来,文人相轻,古已有之,但是这些无休止争论、偏见与嘲讽,我们这些一代代的后来者怕是也脱离不了干系的。
至于周作人,鲁迅与他这位胞弟的不和是因为谜一样的家庭纠纷,还是政治立场上的不可调和,现在是无法定论的。周作人后来当了大汉奸,当然一个人人品上的问题,不应该与他的作品直接地挂钩的。毕竟,鲁迅也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至少在私生活上是有比较多的问题的,只能说鲁迅先生太爱憎分明,而爱也略显泛滥了些,从他所爱的马珏、丁玲、萧红、许广平到他一生无视与辜负的朱安再到说不清楚是爱是憎的羽太信子,这些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但却没必要和他的作品那样紧密的捆绑在一起而被后人来评价吧。
与鲁迅同时代的郭沫若,也是和鲁迅不和,此人的人生轨迹与人品被广为诟病,但我觉得,抛开这些不谈,他所作的《屈原》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中文剧本,那种震撼人心的激荡与呐喊感人至深。能打动人,便说明这作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里我不禁想到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坏事做尽,却为我们留下了流传千百年的人生格言,而冯延巳当了一辈子的奸佞,却也能写下那些触及心灵的不朽词篇。不知是不是后来者们实在是已经挖掘不出什么新东西了,才开始像传记作家甚至是八卦记者一样疯狂发掘这些作品之外作者的人生经历,并试图以这些来左右我们对作品本身的看法。曾经跟一个同学聊起近现代作家时,她说她很鄙视张恨水,说他身上有一股从戏园子里带出来的娘娘腔,看着就让人恶心,我说我还瞧不起沈从文呢,张恨水至少知道在抗战期间改换笔风写下《虎贲万岁》来激励民众抗日救国,而沈从文呢,在抗日最艰难,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一个人躲到湘西的古镇去写什么翠翠。现在想来,这都未免有些幼稚与偏颇了。
(三)
鲁迅先生的笔风,老实说确实有些生硬晦涩,有些不照顾读者,这也不奇怪,从翻译风格上看,鲁迅先生在《域外小说集》的序言中就表达出了他直译的观点——“词致朴讷”“迻译亦期弗失文情”,这还好听点,梁实秋先生就直接指责鲁迅的翻译风格完全就是“硬译”。当然,想想鲁迅先生穿件长衣,表情冷峻地在窗前抽着烟的形象,这样的文字风格倒是蛮符合他的个性。多年来读《故事新编》,即便照着已经十分详细的注释,还是有很多地方完全看不懂,而年少时为学写议论文所买的《鲁迅杂文集》,看来看去也都是冷冰冰的攻讦之语。其实后来看的书多了,也就觉得鲁迅先生在这点上还算客气。王小波的艰深与博辩,是完全建立在他满纸的疯言疯语上的,冯唐对人性做了深刻而尖锐的剖析,当然也是通过他那第一眼看上去是绝对正宗的黄色小说来完成的。至于国外的作品,那就更多了,自从近代思潮以来,那些作家们写出来的东西就越来越深奥与奇怪,虽说这多少可能是翻译无法规避语言上的隔阂的的缘故,但比如昆德拉的作品,故事与意境确实好,但读起来也却实够费点劲。
然而我们越来越来不习惯这样的文风了,能简单说明白的事干嘛要绕这么多弯子。于是鲁迅的离开也是难免的事了,我们更习惯于看看些通俗易懂的东西,比如电视电影啦。当然,这些方面,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比如电视剧,前些年我们还能看到像《大明宫词》这样试图像莎士比亚戏剧学习的舞台剧风格的优秀作品,能欣赏到那样虽不够完美,却足够用心的台词,而现在,能让我们看过后还有印象的作品,不太多了。至于电影方面,陈凯歌在93年还能拍出《霸王别姬》这样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而今出品的作品,哎,是一部不如一部,不知是否真像陈大导演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观众已经跟不上他的思想了。
其实,这些变化不完全是艺术家们的责任,毕竟他们多少还是在一定程度为了迎合或者说是照顾我们的需求来创作的。今天的我们审美观念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会依然感叹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电影是多么的隽永足以涤荡我们的心灵,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愿意看看像《变形金刚》这样简单点、华丽点的作品。
(四)
鲁迅的时代的逐渐离去,是与电视文化的兴起相伴随的。曾经几乎沦落到要被下马的《百家讲坛》,如今已是无限风光。但即使是《百家讲坛》的风格与品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记得当年尚不太火热时,还曾多次请周汝昌、叶嘉莹等大师来讲座,但说实在的,周先生不知是文本派还是考据派的引经据典,未免有点不太照顾听众们的理解速度,而叶老太太所讲的唐诗本就偏隐喻与意象,她又偏偏选晦涩至极的李商隐来讲,所以难怪像我辈俗人,在听她反复分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时不禁打瞌睡了。《百家讲坛》的全面兴盛大约是从易中天先生开始的,他的风格,怎么说呢,好歹算是雅俗共赏吧,而且所选的题材也是广大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从易中天先生我们还能看到一种古典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脾气与痞气,而后来的通俗浅显的大众哲学老师于丹、把《红楼梦》讲成悬疑小说的刘心武、口无遮拦敢于放炮的袁腾飞还有说话总是慢半拍的阎崇年,让我们不经意看到了一条与初衷并不太相符的发展轨迹。现在的《百家讲坛》越来越像一个历史课堂,毕竟大家都发现了,历史故事远比历史文化要吸引人的多。于是我们看到《百家讲坛》还有各类电视剧电影,几乎要朝着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挖掘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去了。当然,有些年代,比如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是没什么讲头的。但说实话,我还偏偏对那些年代感些兴趣,那种民族大融合、社会动荡与癫狂的年代,更能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感受与共鸣,那些乱世之下的慷慨悲歌,远比所谓盛世下的靡靡之音(就更不提后人所意淫的恶俗宫廷剧)来得更精彩与动人。
然而这些毕竟是不合时宜了,时代的变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氛围。我们无法长久固守一种认知格调,当然也不存在真的普世价值,毕竟,所谓永恒,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但是无论留恋它们的经典也好,还是批判它们的与时代脱节也罢,本来就无需相互指摘,这本身也是源于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
所以作为一个读了鲁迅很多年还算忠实却依然浅薄的读者,对于鲁迅等一批经典文人和他们所代表文化的远去,也经历了从不解到伤感到淡然的过程。对于鲁迅身后的争议,之前所说的不管是觉得他的尖酸刻薄和强烈的攻击性有点不符合现代人的成长需要和社会需求,还是他古今通用的深刻批判吓怕了某些人而试图抹掉其存在,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总之,从主流文化中的淡出是一种必然。但是,我还是希望什么时候书本上、《百家讲坛》里以及生活中的高人朋友们能给我讲讲《故事新编》,因为有些地方难以理解但确实好看。
上大学之前,我一股脑将以前的一些散文书、小说寄到了大学里。在那,忙于上课、赶作业、玩乐、复习的我对这些书很少问津。倒是每逢寒暑假,无所事事的我都会在家不停的找书看。在我家乡那个买书不甚方便的小镇里,我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几本没有带走的书,这使得我漫长的寒暑假显得没有那么单调与乏味。
想想那时,用我那个因为长年潮湿而显得有点变调的旧音箱放着些哀怨绵长的曲子,坐在靠窗户的地板上,看着《悲惨世界》、《莎士比亚戏剧集》,也不失为一种惬意。那个时候,我看的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因为那本书很小,拿在手上很方便,当然更多的是因为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故事集,每一篇篇幅都不过十来页,倒是蛮符合我们日益浮躁而无法静下来的心态。从对乌鸦肉炸酱面戏谑调侃到妄想眉间尺与黑色人乃是同一性下的两面,在这丰沛、奇幻、暴烈的文字背后,我仿佛看到了讲梦的人那冷酷的大彻大悟。
读鲁迅,好像是从小学就开始了的,那个时侯我们读节选的《故乡》,因为没有最后面部分的那急转直下,所以读起来感觉到只是一种宁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与人情。后来我们又逐渐读了《朝花夕拾》、《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阿Q正传》、《祝福》、《药》、《孔乙己》、《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等。有时想来,学生时代里所学的课文,除了些必背的古诗古文外,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鲁迅的文章了,其他的怕是早已被岁月冲刷得干干净净了。多年以来我们不断的用着鲁迅式的言语来调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你丫会吗?”“你家阿毛怎么样啦?”等等。
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字是我们学生时代所接触的最难懂也是最奇怪的文字。记得当年曾经反复讲解以及考察的“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当初的那些略显牵强的分析在被我们逐渐淡忘,而这种略显怪异的句式被我们不断的加以调侃和模仿。而今鲁迅的文章已经逐渐从教科书中被剔除出去了,这不免令我们这一代学生感到唏嘘不已。不管是支持者所宣称的鲁迅的偏执早已不符合这个时代,还是反对者所坚持的鲁迅的文章只不过是触痛了当代人内心的阴暗面,总之我个人觉得在中国当代文坛,怕是没有能超过《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的小说了,而让我们的后辈们在语文课本里去读一些什么网络作家甚至是有关小沈阳的作品,确实有些令人叹息。
(二)
曾几何时,我们把鲁迅捧为神,如今我们在逐渐让鲁迅走下神坛。客观说来,没有什么艺术家是绝对神圣的,也没有什么艺术作品是无限完美的。正视他们的缺憾与不足,才是对一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真正的尊重。让鲁迅走下神坛,本身是件好事,只不过这转变来得有些太快,有些矫枉过正,甚至是有些无理取闹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之间的偏见与自私乃是他们共有的本性。鲁迅生前与很多人不和,这其中包括胡适、梁实秋、周作人等大家。胡适与梁实秋正是因为这点的缘故,被大陆文坛贬低与排斥很久,近些年来倒是逐渐得到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定位。上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毛老先生在讲证明题时就提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说这是多么好的思想,鲁迅就不喜欢,鲁迅偏执得有点像疯狗,见到谁就咬谁。不无道理,但是我又想到1944年冯友兰在西南联大估计也是一脸不屑地讲道,胡适那家伙,1927年以后就完蛋了。所以想来,文人相轻,古已有之,但是这些无休止争论、偏见与嘲讽,我们这些一代代的后来者怕是也脱离不了干系的。
至于周作人,鲁迅与他这位胞弟的不和是因为谜一样的家庭纠纷,还是政治立场上的不可调和,现在是无法定论的。周作人后来当了大汉奸,当然一个人人品上的问题,不应该与他的作品直接地挂钩的。毕竟,鲁迅也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至少在私生活上是有比较多的问题的,只能说鲁迅先生太爱憎分明,而爱也略显泛滥了些,从他所爱的马珏、丁玲、萧红、许广平到他一生无视与辜负的朱安再到说不清楚是爱是憎的羽太信子,这些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但却没必要和他的作品那样紧密的捆绑在一起而被后人来评价吧。
与鲁迅同时代的郭沫若,也是和鲁迅不和,此人的人生轨迹与人品被广为诟病,但我觉得,抛开这些不谈,他所作的《屈原》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中文剧本,那种震撼人心的激荡与呐喊感人至深。能打动人,便说明这作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里我不禁想到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坏事做尽,却为我们留下了流传千百年的人生格言,而冯延巳当了一辈子的奸佞,却也能写下那些触及心灵的不朽词篇。不知是不是后来者们实在是已经挖掘不出什么新东西了,才开始像传记作家甚至是八卦记者一样疯狂发掘这些作品之外作者的人生经历,并试图以这些来左右我们对作品本身的看法。曾经跟一个同学聊起近现代作家时,她说她很鄙视张恨水,说他身上有一股从戏园子里带出来的娘娘腔,看着就让人恶心,我说我还瞧不起沈从文呢,张恨水至少知道在抗战期间改换笔风写下《虎贲万岁》来激励民众抗日救国,而沈从文呢,在抗日最艰难,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一个人躲到湘西的古镇去写什么翠翠。现在想来,这都未免有些幼稚与偏颇了。
(三)
鲁迅先生的笔风,老实说确实有些生硬晦涩,有些不照顾读者,这也不奇怪,从翻译风格上看,鲁迅先生在《域外小说集》的序言中就表达出了他直译的观点——“词致朴讷”“迻译亦期弗失文情”,这还好听点,梁实秋先生就直接指责鲁迅的翻译风格完全就是“硬译”。当然,想想鲁迅先生穿件长衣,表情冷峻地在窗前抽着烟的形象,这样的文字风格倒是蛮符合他的个性。多年来读《故事新编》,即便照着已经十分详细的注释,还是有很多地方完全看不懂,而年少时为学写议论文所买的《鲁迅杂文集》,看来看去也都是冷冰冰的攻讦之语。其实后来看的书多了,也就觉得鲁迅先生在这点上还算客气。王小波的艰深与博辩,是完全建立在他满纸的疯言疯语上的,冯唐对人性做了深刻而尖锐的剖析,当然也是通过他那第一眼看上去是绝对正宗的黄色小说来完成的。至于国外的作品,那就更多了,自从近代思潮以来,那些作家们写出来的东西就越来越深奥与奇怪,虽说这多少可能是翻译无法规避语言上的隔阂的的缘故,但比如昆德拉的作品,故事与意境确实好,但读起来也却实够费点劲。
然而我们越来越来不习惯这样的文风了,能简单说明白的事干嘛要绕这么多弯子。于是鲁迅的离开也是难免的事了,我们更习惯于看看些通俗易懂的东西,比如电视电影啦。当然,这些方面,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比如电视剧,前些年我们还能看到像《大明宫词》这样试图像莎士比亚戏剧学习的舞台剧风格的优秀作品,能欣赏到那样虽不够完美,却足够用心的台词,而现在,能让我们看过后还有印象的作品,不太多了。至于电影方面,陈凯歌在93年还能拍出《霸王别姬》这样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而今出品的作品,哎,是一部不如一部,不知是否真像陈大导演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观众已经跟不上他的思想了。
其实,这些变化不完全是艺术家们的责任,毕竟他们多少还是在一定程度为了迎合或者说是照顾我们的需求来创作的。今天的我们审美观念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会依然感叹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电影是多么的隽永足以涤荡我们的心灵,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愿意看看像《变形金刚》这样简单点、华丽点的作品。
(四)
鲁迅的时代的逐渐离去,是与电视文化的兴起相伴随的。曾经几乎沦落到要被下马的《百家讲坛》,如今已是无限风光。但即使是《百家讲坛》的风格与品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记得当年尚不太火热时,还曾多次请周汝昌、叶嘉莹等大师来讲座,但说实在的,周先生不知是文本派还是考据派的引经据典,未免有点不太照顾听众们的理解速度,而叶老太太所讲的唐诗本就偏隐喻与意象,她又偏偏选晦涩至极的李商隐来讲,所以难怪像我辈俗人,在听她反复分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时不禁打瞌睡了。《百家讲坛》的全面兴盛大约是从易中天先生开始的,他的风格,怎么说呢,好歹算是雅俗共赏吧,而且所选的题材也是广大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从易中天先生我们还能看到一种古典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脾气与痞气,而后来的通俗浅显的大众哲学老师于丹、把《红楼梦》讲成悬疑小说的刘心武、口无遮拦敢于放炮的袁腾飞还有说话总是慢半拍的阎崇年,让我们不经意看到了一条与初衷并不太相符的发展轨迹。现在的《百家讲坛》越来越像一个历史课堂,毕竟大家都发现了,历史故事远比历史文化要吸引人的多。于是我们看到《百家讲坛》还有各类电视剧电影,几乎要朝着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挖掘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去了。当然,有些年代,比如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是没什么讲头的。但说实话,我还偏偏对那些年代感些兴趣,那种民族大融合、社会动荡与癫狂的年代,更能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感受与共鸣,那些乱世之下的慷慨悲歌,远比所谓盛世下的靡靡之音(就更不提后人所意淫的恶俗宫廷剧)来得更精彩与动人。
然而这些毕竟是不合时宜了,时代的变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氛围。我们无法长久固守一种认知格调,当然也不存在真的普世价值,毕竟,所谓永恒,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但是无论留恋它们的经典也好,还是批判它们的与时代脱节也罢,本来就无需相互指摘,这本身也是源于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
所以作为一个读了鲁迅很多年还算忠实却依然浅薄的读者,对于鲁迅等一批经典文人和他们所代表文化的远去,也经历了从不解到伤感到淡然的过程。对于鲁迅身后的争议,之前所说的不管是觉得他的尖酸刻薄和强烈的攻击性有点不符合现代人的成长需要和社会需求,还是他古今通用的深刻批判吓怕了某些人而试图抹掉其存在,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总之,从主流文化中的淡出是一种必然。但是,我还是希望什么时候书本上、《百家讲坛》里以及生活中的高人朋友们能给我讲讲《故事新编》,因为有些地方难以理解但确实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