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孵的蛋:《小时代2》 —— 《小时代2》折射出什么
郭敬明无疑是当代文坛的奇葩。
不管身上背负多少非议甚至诟病,似乎谁也无法否认他在商业上巨大的成功。这个时代的宠儿现在向着影视业狂飙突进。
《小时代1》这部投资仅2000多万的电影,至今已收获近5亿的票房。如今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小时代2》整戈待旦,预计将在娱乐江湖再掀波澜。
(资料图:电影《小时代2》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以版税和票房说话的文化市场,伴随着精英们痛不欲生的哀叹和愤懑,郭敬明获得了投资人和年轻受众的青睐,而后者往往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终极命运。
即使争议和谩骂从未停止,郭敬明有了市场的深度认同,是有底气以宽容的态度面对这些波涛汹涌的批评的。他说:“前辈们不管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都当作是鼓励。”
虚荣、物质、情色、浮华。这八个字是郭敬明作品的主基调。不管他用多么华丽的画面和戏剧性的男欢女爱包装,都难掩价值的缺失和艺术的沦丧。
这是一场波及广大当代年轻人的流行感冒,和空气中弥漫的超标PM2.5遥相呼应。
萨特说:“存在即合理。”
《小时代2》的风行其实是一面镜子。与其声嘶力竭地谴责,不如冷静地思索其背后的缘起。
许多90后对郭敬明描绘的生活充满真诚膜拜,当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光芒逐渐暗淡,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风潮,青春必然踏着崇尚消费、迷恋名牌、向往奢靡的舞步登场。有责任感的大叔们念着世风日下的咒语,将脑残、拜金的标签贴在孩子们身上,却忘了这些令人忧虑的中国制造正是自己的杰作。
因此,谴责便有了黑色幽默的成分:当成人世界迷恋着日本成人女优,却指责孩子们情欲泛滥;当成人世界迷恋功利至上,却指责孩子们超前消费;当成人世界对成功学推崇备至,却指责孩子们趋炎附势。
所有被贴上标签的90后们都是这个时代下的蛋。
从人文的角度,郭敬明的小时代是一个冷峻的寓言。他通过巨大的商业成功提醒人们:如果放弃道德、伦理等价值考量,按照商业社会的丛林法则确立的成王败寇铁律,毫无疑问,小四是真正的王者。毕竟,郭敬明名气再大,再有影响力,也还没有牛到为整个文化市场制定规则。说白了,他无非是无比锐利地抓住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内在需求,并完成了商业化码洋的兑现。
甚至可以肯定,他不是最后一个。
或许,在任何一个国家大众文化滥觞的初期,都会出现过度商业乃至物欲横流的风潮。美国也不例外。最初的电影电视也充斥着下半身主导的暴力色情,并成为最终推出电影分级制的一个主要动因。而且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看,没有大众的参与,商业的推动,也不可能持久繁荣。
但中国电影市场的麻烦在于被商业严重绑架,急功近利,烂片如云。毕竟,美国除了烂片频现,也有热卖全球商业大片,更有永载电影史册的《公民凯恩》《阿甘正传》。
当然,任何一个文化市场的繁荣都离不开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以及价值多元的社会基础。但文化产业繁荣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的格调,推动文明的成长,而不是简单地为泛娱乐张目,为物欲情欲大唱赞歌。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被世界广泛认同,进而全面提升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之软实力。想想创造内地电影票房奇迹的《泰囧》和《致青春》在北美市场的惨败,其中究竟耐人寻味。
因此,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言,捍卫市场的自由和加强市场的自律同样重要。唯票房论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如果不能借助商业的繁荣不断推出福至心灵、助力时代价值观成长的艺术精品大量涌现,《小时代2》的胜利只会加速时代价值进一步矮化,令人扼腕。
最后奉劝那些集中炮火对准郭敬明的文化精英们:与其气得撞墙,不如反躬自省,自己为啥没有在这个文化产业繁荣、价值多元的年代,推出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艺术电影?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小时代2》是一个警钟:让人清晰地看到大众文化初期的真实市场状态,更让人深切地感知未来努力的方向。毕竟,这个时代不缺乏追逐享乐的物质青年,却急需肩负责任的现代公民。(/石述思)
转载请注明:ITOTII » 自动草稿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3234.html
不管身上背负多少非议甚至诟病,似乎谁也无法否认他在商业上巨大的成功。这个时代的宠儿现在向着影视业狂飙突进。
《小时代1》这部投资仅2000多万的电影,至今已收获近5亿的票房。如今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小时代2》整戈待旦,预计将在娱乐江湖再掀波澜。
(资料图:电影《小时代2》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以版税和票房说话的文化市场,伴随着精英们痛不欲生的哀叹和愤懑,郭敬明获得了投资人和年轻受众的青睐,而后者往往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终极命运。
即使争议和谩骂从未停止,郭敬明有了市场的深度认同,是有底气以宽容的态度面对这些波涛汹涌的批评的。他说:“前辈们不管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都当作是鼓励。”
虚荣、物质、情色、浮华。这八个字是郭敬明作品的主基调。不管他用多么华丽的画面和戏剧性的男欢女爱包装,都难掩价值的缺失和艺术的沦丧。
这是一场波及广大当代年轻人的流行感冒,和空气中弥漫的超标PM2.5遥相呼应。
萨特说:“存在即合理。”
《小时代2》的风行其实是一面镜子。与其声嘶力竭地谴责,不如冷静地思索其背后的缘起。
许多90后对郭敬明描绘的生活充满真诚膜拜,当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光芒逐渐暗淡,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风潮,青春必然踏着崇尚消费、迷恋名牌、向往奢靡的舞步登场。有责任感的大叔们念着世风日下的咒语,将脑残、拜金的标签贴在孩子们身上,却忘了这些令人忧虑的中国制造正是自己的杰作。
因此,谴责便有了黑色幽默的成分:当成人世界迷恋着日本成人女优,却指责孩子们情欲泛滥;当成人世界迷恋功利至上,却指责孩子们超前消费;当成人世界对成功学推崇备至,却指责孩子们趋炎附势。
所有被贴上标签的90后们都是这个时代下的蛋。
从人文的角度,郭敬明的小时代是一个冷峻的寓言。他通过巨大的商业成功提醒人们:如果放弃道德、伦理等价值考量,按照商业社会的丛林法则确立的成王败寇铁律,毫无疑问,小四是真正的王者。毕竟,郭敬明名气再大,再有影响力,也还没有牛到为整个文化市场制定规则。说白了,他无非是无比锐利地抓住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内在需求,并完成了商业化码洋的兑现。
甚至可以肯定,他不是最后一个。
或许,在任何一个国家大众文化滥觞的初期,都会出现过度商业乃至物欲横流的风潮。美国也不例外。最初的电影电视也充斥着下半身主导的暴力色情,并成为最终推出电影分级制的一个主要动因。而且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看,没有大众的参与,商业的推动,也不可能持久繁荣。
但中国电影市场的麻烦在于被商业严重绑架,急功近利,烂片如云。毕竟,美国除了烂片频现,也有热卖全球商业大片,更有永载电影史册的《公民凯恩》《阿甘正传》。
当然,任何一个文化市场的繁荣都离不开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以及价值多元的社会基础。但文化产业繁荣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的格调,推动文明的成长,而不是简单地为泛娱乐张目,为物欲情欲大唱赞歌。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被世界广泛认同,进而全面提升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之软实力。想想创造内地电影票房奇迹的《泰囧》和《致青春》在北美市场的惨败,其中究竟耐人寻味。
因此,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言,捍卫市场的自由和加强市场的自律同样重要。唯票房论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如果不能借助商业的繁荣不断推出福至心灵、助力时代价值观成长的艺术精品大量涌现,《小时代2》的胜利只会加速时代价值进一步矮化,令人扼腕。
最后奉劝那些集中炮火对准郭敬明的文化精英们:与其气得撞墙,不如反躬自省,自己为啥没有在这个文化产业繁荣、价值多元的年代,推出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艺术电影?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小时代2》是一个警钟:让人清晰地看到大众文化初期的真实市场状态,更让人深切地感知未来努力的方向。毕竟,这个时代不缺乏追逐享乐的物质青年,却急需肩负责任的现代公民。(/石述思)
转载请注明:ITOTII » 自动草稿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3234.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