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东邪西毒》需要理由吗?——电影《东邪西毒》影评
很多年以前,我看了一本叫《东邪西毒》的电影,喝了一坛叫“醉生梦死”的酒。
十多年后,我还忘不了它。
人最大的快乐,也是因为记忆太好。
对于我这样魔幻性的开始,希望你不会对我说:“对于太古怪的东西,我向来难以接受。”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东邪西毒》?我会像《大话西游》中的菩提老祖那样反问你:“喜欢《东邪西毒》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原台词: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或者,我也会像盲剑客那样对你说:“你知道喜欢和不喜欢的分别吗?”(原台词:你知道喝水和喝酒的分别吗?)
又是很多年以前,“江湖”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是上街随便拉个妓女,翻开她的包一看,三样东西必备:口红、避孕套、《文化苦旅》,问她去干吗,“去看王家卫的电影”。这则段子的功效相当于《东成西就》对《东邪西毒》的策反和颠覆,许多人从中总结出王氏电影是媚俗的,我则认为“墨镜王”绝对是个媚雅和把玩小资的高手,而《东邪西毒》的小资功力堪比很多年前杜拉斯的那句:“我已经老了……”
该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相当复杂,采用非线性的现代叙事结构,时间的顺序被人物的情绪代替。欧阳锋(张国荣饰)因为心爱的女人(张曼玉饰)成了自己的大嫂,离开白驼山来到沙漠隐居,以杀手经纪人的身份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到处留情与纵情的风流剑客黄药师(梁家辉饰)、为情痴缠而人格分裂的独孤求败(林青霞饰)、为情所伤而流落异乡的盲剑客(梁朝伟饰)、简单到要带老婆闯江湖的洪七(张学友饰)、单纯而执着的村姑(杨采妮饰),最后,他听闻大嫂的死讯而毅然离开沙漠,最终成为一方霸主:西毒。
电影中的人物在这片苍茫、寂寥的沙漠中上演着一幕幕现代都市才有的痴男怨女、爱恨情仇的戏码,在这里,对无望爱情的等待、对流逝时间的无奈、对鲜明记忆的追寻、对无边无际的孤独的排解成为主题,传统的武功被降格为一个叙事的标签式的元素,所以很多人说《东邪西毒》虽以武侠为壳,但实质上描述的却是现代人的情感、迷茫、异化和疏离。看了很多遍,发现人物都被“嫉妒”这种情绪所掌控和笼罩,不是吗?欧阳锋嫉妒洪七的洒脱豁达和简单直接,看着洪七带着老婆去闯江湖,他很嫉妒,因为“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不知道为什么,却放弃了”。由于欧阳锋的骄傲自负冷落了他心爱的女人,最终这女人用一辈子做筹码来赌,却输了,所有没有走到一起的情侣不是因为外部现实太强大,而是因为不够爱,欧阳锋最爱的还是自己,所以大嫂也在嫉妒,嫉妒的是欧阳锋心中爱着的欧阳锋。黄药师处处留情与滥情,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最爱的女人”,自然慕容嫣是嫉妒这个女人的,黄药师招惹那个叫“桃花”的女子(刘嘉玲饰),是因为他想起了白驼山的桃花,想起了那个拿着桃花的女子,所以黄药师最爱的女人是欧阳锋的大嫂,他明白大嫂始终对欧阳锋念念不忘,才会每年探望欧阳锋,只为了给心爱的人带去她爱人的消息,但他却从没有告诉欧阳锋大嫂对他的感情,因为黄药师也在嫉妒,嫉妒欧阳锋。还有,盲武士自然也是嫉妒抢了他妻子的黄药师的。所有的人都被困在嫉妒的牢笼里,无法自拔。
在文学创作中,往往会有两个人物合二为一的情况,又或者一个人物分裂成两个形象,如《呼啸山庄》中,有人理解希斯克利夫是凯瑟琳的“本我”,而林顿是凯瑟琳的“超我”。他们都是凯瑟琳性格中的两个部分。在《搏击俱乐部》中,杰克无法理解泰勒的惹是生非、滋事打架、暴力疯狂,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最后,泰勒就是潜藏在杰克性格中的暴力因子,他是杰克的一部分。而在《东邪西毒》中,“慕容燕和慕容嫣是同一个人,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受了伤的人”,所以不断地自我怀疑和自我伤害,最后升华到了阴阳合二为一,成为金庸小说中最神秘的一个人物——独孤求败。这是较明显的人格分裂,但我发现欧阳锋和黄药师其实隐约的也是同一个人,他们爱着同一个人——大嫂,欧阳锋被慕容嫣抚摸时变成了黄药师,面对桃花时也变成了黄药师,两个人看起来都是受过刺激的伤心人,一个用冷漠来克制,一个用放纵来发泄,这不是一个人的两种态度吗?
“时空”是王家卫电影中一抹挥不去的色彩,人们常说电影是时空的艺术,以空间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逝,或以时间的变动来展现空间的起伏。但王家卫电影中多视点和非连贯叙事逻辑的时空运用,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时空关系,可以算是后现代的时空观念的一种反映。《东邪西毒》里面的场景有开放和封闭两种,穿插出现,表达情绪,调节气氛。开放场景如欧阳锋终日面对的沙漠,大嫂的孩子出现的海边,独孤求败练剑的水边,都有一种孤独、荒凉、寂寥的调子。封闭场景如欧阳锋的小屋,大嫂自始至终都出现在封闭的屋子里,顶多靠在窗边望屋外的世界,暗示了其心理压力一直无法排解,直到郁郁而终,这种封闭的环境给人以闭塞、焦虑、不安定之感。而时间呢?可以说是这个是非情仇的江湖中的最大的赢家,什么理想、情欲、道义统统不是它的对手。时间可以逃避一切追问,不可逆转的线性前进与轻易便可修改的个人记忆导致历史模糊的背影。具体在电影中则表现为:不时出现的节气,以及人物总是陷入回忆里,而回忆又是时间所织就的一张网,人物的生活总是在回忆的背后,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回忆是活色生香的。早期存在主义学者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可以理解为语言是有安定感的,可依赖的,可复制的,随时可回去的。而巴赞又说,“影像是存在的家”,同样也是因为影像具有上述特点,现代人通过影像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回忆童年记忆,是否也和《东邪西毒》中的人物一样呢?故又可佐证《东邪西毒》其实就是一部现代都市爱情片,而事实上,人类的这一心理机制源于远古的“木乃伊情结”,这一宗教的期望其实迎合了一个出自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与时间抗衡。而事实是“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现实是无法把握的瞬间,故这一心理需求最终是被落空的,由此《东邪西毒》电影中人物的悲剧性就显得必然,而且带着一种原始的宿命感。
而王家卫电影对时间的高度关注,根源还在于其“九七情结”。面对“九七”大限和世纪之交这种双重“末世”的香港情绪是王家卫电影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和创作主题。
香港的“无根文化”和“九七情结”是港人无根性的重要体现。因此王家卫的作品充斥着一种难以描述的“九七情怀”。这种寻根心理从许多港台导演诸如李安、蔡明亮等作品中都可体现。有人评价张国荣,从《阿飞正传》中的阿飞到《春光乍泄》中的何宝荣都是一副末日的颓唐和享乐的诱惑样,一副糜烂颓废的嬉皮无赖样。
香港的政治多重性,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港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电影中繁华喧闹的都市,人们疏离封闭,每个人都在苦苦追求,但不知何处是归宿。这也是一种追寻香港身份本位的意义。王家卫钟情的边缘角色,无家庭背景,无社会关系,常常独自一人在现实社会四处飘泊,如欧阳锋,这种边缘角色亦暗喻着处于主体与母体文化边缘的香港。
王家卫电影中的台词对白也反映出人物的无根性、漂泊感,个人主义的凸现,在情感上近乎贪婪、偏执的专注和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尽的焦虑。
《东邪西毒》中的欧阳锋曾自言自语道:“当你不能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忘记。”“不想被别人拒绝的最好方法就是先拒绝别人。”
《重庆森林》中的主角曾喃喃道:“不知何时起,每样东西都加了个日期,沙丁鱼罐头有,凤梨罐头有,保鲜袋有,不知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每次失恋,我就去跑步,把体内多余的水分蒸发掉就哭不出了。”
《东邪西毒》中的角色,无论是善妒的欧阳锋,情误的黄药师,逃情的盲武士,心态言行彻头彻尾是现代都市人,是现代痴男怨女的写照,他们困在嫉妒、背叛、冷漠、孤独、遗弃、忘却所组成的牢笼中,旷男怨女、无法释怀。王家卫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沙漠那边有什么,走过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这有种存在主义的生存状态,只是存在着,没有意义,没有答案。陈丹青曾在他的《退步集》里这样说道,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读出两句话:生命是无意义的,从来就是盲目的。“但是,人得活,得了这条性命,就得活下去。但活下去是为什么,不问的。(有时是越问越空。)什么艺术啊,文化啊,都是没有意义的。文化艺术的伟大就是它知道没意义。意义是人弄出来的。人是什么,就是一堆本能:欲望、情感、智力……所以佛教说,先要戒三个东西:贪、嗔、痴。
作家七堇年曾说:个人所有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痛不欲生,哭天抢地,一切只是开始于一枚没有话语权的受精卵,分裂了又分裂,然后一个人就这么莫名其妙来到了世界上,准备接受遭遇。时而否极了,又泰来,乐极了,又生悲。活着就是这么往复,折腾,最后呢,李嘉诚和犀利哥一样都得死,黄泉路上并不是有的人坐空军一号,另外一些人坐春运硬座的;大家都一样的。什么都带不走。 我们无论做什么,惊天动地也好,默默无闻也好,人活着,其实就像是在沙滩上做沙雕;有的人捏了一座泰姬陵,你只划了一条线;你觉得羞愧吗,不会的,浪花一来,沙滩就又都平了。人生无意义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填充无聊的生命时间而已。不然你干嘛呢?想通了,就舒服了。 过一百年我们全都是灰烬。”
我感谢这么公平的生命。这么自由的结局。感谢最终能化为灰烬,又化为风,消失于宇宙。就像是电影的英文名《时间的灰烬》。
十多年后,我还忘不了它。
人最大的快乐,也是因为记忆太好。
对于我这样魔幻性的开始,希望你不会对我说:“对于太古怪的东西,我向来难以接受。”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东邪西毒》?我会像《大话西游》中的菩提老祖那样反问你:“喜欢《东邪西毒》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原台词: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或者,我也会像盲剑客那样对你说:“你知道喜欢和不喜欢的分别吗?”(原台词:你知道喝水和喝酒的分别吗?)
又是很多年以前,“江湖”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是上街随便拉个妓女,翻开她的包一看,三样东西必备:口红、避孕套、《文化苦旅》,问她去干吗,“去看王家卫的电影”。这则段子的功效相当于《东成西就》对《东邪西毒》的策反和颠覆,许多人从中总结出王氏电影是媚俗的,我则认为“墨镜王”绝对是个媚雅和把玩小资的高手,而《东邪西毒》的小资功力堪比很多年前杜拉斯的那句:“我已经老了……”
该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相当复杂,采用非线性的现代叙事结构,时间的顺序被人物的情绪代替。欧阳锋(张国荣饰)因为心爱的女人(张曼玉饰)成了自己的大嫂,离开白驼山来到沙漠隐居,以杀手经纪人的身份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到处留情与纵情的风流剑客黄药师(梁家辉饰)、为情痴缠而人格分裂的独孤求败(林青霞饰)、为情所伤而流落异乡的盲剑客(梁朝伟饰)、简单到要带老婆闯江湖的洪七(张学友饰)、单纯而执着的村姑(杨采妮饰),最后,他听闻大嫂的死讯而毅然离开沙漠,最终成为一方霸主:西毒。
电影中的人物在这片苍茫、寂寥的沙漠中上演着一幕幕现代都市才有的痴男怨女、爱恨情仇的戏码,在这里,对无望爱情的等待、对流逝时间的无奈、对鲜明记忆的追寻、对无边无际的孤独的排解成为主题,传统的武功被降格为一个叙事的标签式的元素,所以很多人说《东邪西毒》虽以武侠为壳,但实质上描述的却是现代人的情感、迷茫、异化和疏离。看了很多遍,发现人物都被“嫉妒”这种情绪所掌控和笼罩,不是吗?欧阳锋嫉妒洪七的洒脱豁达和简单直接,看着洪七带着老婆去闯江湖,他很嫉妒,因为“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不知道为什么,却放弃了”。由于欧阳锋的骄傲自负冷落了他心爱的女人,最终这女人用一辈子做筹码来赌,却输了,所有没有走到一起的情侣不是因为外部现实太强大,而是因为不够爱,欧阳锋最爱的还是自己,所以大嫂也在嫉妒,嫉妒的是欧阳锋心中爱着的欧阳锋。黄药师处处留情与滥情,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最爱的女人”,自然慕容嫣是嫉妒这个女人的,黄药师招惹那个叫“桃花”的女子(刘嘉玲饰),是因为他想起了白驼山的桃花,想起了那个拿着桃花的女子,所以黄药师最爱的女人是欧阳锋的大嫂,他明白大嫂始终对欧阳锋念念不忘,才会每年探望欧阳锋,只为了给心爱的人带去她爱人的消息,但他却从没有告诉欧阳锋大嫂对他的感情,因为黄药师也在嫉妒,嫉妒欧阳锋。还有,盲武士自然也是嫉妒抢了他妻子的黄药师的。所有的人都被困在嫉妒的牢笼里,无法自拔。
在文学创作中,往往会有两个人物合二为一的情况,又或者一个人物分裂成两个形象,如《呼啸山庄》中,有人理解希斯克利夫是凯瑟琳的“本我”,而林顿是凯瑟琳的“超我”。他们都是凯瑟琳性格中的两个部分。在《搏击俱乐部》中,杰克无法理解泰勒的惹是生非、滋事打架、暴力疯狂,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最后,泰勒就是潜藏在杰克性格中的暴力因子,他是杰克的一部分。而在《东邪西毒》中,“慕容燕和慕容嫣是同一个人,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受了伤的人”,所以不断地自我怀疑和自我伤害,最后升华到了阴阳合二为一,成为金庸小说中最神秘的一个人物——独孤求败。这是较明显的人格分裂,但我发现欧阳锋和黄药师其实隐约的也是同一个人,他们爱着同一个人——大嫂,欧阳锋被慕容嫣抚摸时变成了黄药师,面对桃花时也变成了黄药师,两个人看起来都是受过刺激的伤心人,一个用冷漠来克制,一个用放纵来发泄,这不是一个人的两种态度吗?
“时空”是王家卫电影中一抹挥不去的色彩,人们常说电影是时空的艺术,以空间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逝,或以时间的变动来展现空间的起伏。但王家卫电影中多视点和非连贯叙事逻辑的时空运用,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时空关系,可以算是后现代的时空观念的一种反映。《东邪西毒》里面的场景有开放和封闭两种,穿插出现,表达情绪,调节气氛。开放场景如欧阳锋终日面对的沙漠,大嫂的孩子出现的海边,独孤求败练剑的水边,都有一种孤独、荒凉、寂寥的调子。封闭场景如欧阳锋的小屋,大嫂自始至终都出现在封闭的屋子里,顶多靠在窗边望屋外的世界,暗示了其心理压力一直无法排解,直到郁郁而终,这种封闭的环境给人以闭塞、焦虑、不安定之感。而时间呢?可以说是这个是非情仇的江湖中的最大的赢家,什么理想、情欲、道义统统不是它的对手。时间可以逃避一切追问,不可逆转的线性前进与轻易便可修改的个人记忆导致历史模糊的背影。具体在电影中则表现为:不时出现的节气,以及人物总是陷入回忆里,而回忆又是时间所织就的一张网,人物的生活总是在回忆的背后,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回忆是活色生香的。早期存在主义学者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可以理解为语言是有安定感的,可依赖的,可复制的,随时可回去的。而巴赞又说,“影像是存在的家”,同样也是因为影像具有上述特点,现代人通过影像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回忆童年记忆,是否也和《东邪西毒》中的人物一样呢?故又可佐证《东邪西毒》其实就是一部现代都市爱情片,而事实上,人类的这一心理机制源于远古的“木乃伊情结”,这一宗教的期望其实迎合了一个出自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与时间抗衡。而事实是“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现实是无法把握的瞬间,故这一心理需求最终是被落空的,由此《东邪西毒》电影中人物的悲剧性就显得必然,而且带着一种原始的宿命感。
而王家卫电影对时间的高度关注,根源还在于其“九七情结”。面对“九七”大限和世纪之交这种双重“末世”的香港情绪是王家卫电影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和创作主题。
香港的“无根文化”和“九七情结”是港人无根性的重要体现。因此王家卫的作品充斥着一种难以描述的“九七情怀”。这种寻根心理从许多港台导演诸如李安、蔡明亮等作品中都可体现。有人评价张国荣,从《阿飞正传》中的阿飞到《春光乍泄》中的何宝荣都是一副末日的颓唐和享乐的诱惑样,一副糜烂颓废的嬉皮无赖样。
香港的政治多重性,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港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电影中繁华喧闹的都市,人们疏离封闭,每个人都在苦苦追求,但不知何处是归宿。这也是一种追寻香港身份本位的意义。王家卫钟情的边缘角色,无家庭背景,无社会关系,常常独自一人在现实社会四处飘泊,如欧阳锋,这种边缘角色亦暗喻着处于主体与母体文化边缘的香港。
王家卫电影中的台词对白也反映出人物的无根性、漂泊感,个人主义的凸现,在情感上近乎贪婪、偏执的专注和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尽的焦虑。
《东邪西毒》中的欧阳锋曾自言自语道:“当你不能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忘记。”“不想被别人拒绝的最好方法就是先拒绝别人。”
《重庆森林》中的主角曾喃喃道:“不知何时起,每样东西都加了个日期,沙丁鱼罐头有,凤梨罐头有,保鲜袋有,不知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每次失恋,我就去跑步,把体内多余的水分蒸发掉就哭不出了。”
《东邪西毒》中的角色,无论是善妒的欧阳锋,情误的黄药师,逃情的盲武士,心态言行彻头彻尾是现代都市人,是现代痴男怨女的写照,他们困在嫉妒、背叛、冷漠、孤独、遗弃、忘却所组成的牢笼中,旷男怨女、无法释怀。王家卫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沙漠那边有什么,走过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这有种存在主义的生存状态,只是存在着,没有意义,没有答案。陈丹青曾在他的《退步集》里这样说道,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读出两句话:生命是无意义的,从来就是盲目的。“但是,人得活,得了这条性命,就得活下去。但活下去是为什么,不问的。(有时是越问越空。)什么艺术啊,文化啊,都是没有意义的。文化艺术的伟大就是它知道没意义。意义是人弄出来的。人是什么,就是一堆本能:欲望、情感、智力……所以佛教说,先要戒三个东西:贪、嗔、痴。
作家七堇年曾说:个人所有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痛不欲生,哭天抢地,一切只是开始于一枚没有话语权的受精卵,分裂了又分裂,然后一个人就这么莫名其妙来到了世界上,准备接受遭遇。时而否极了,又泰来,乐极了,又生悲。活着就是这么往复,折腾,最后呢,李嘉诚和犀利哥一样都得死,黄泉路上并不是有的人坐空军一号,另外一些人坐春运硬座的;大家都一样的。什么都带不走。 我们无论做什么,惊天动地也好,默默无闻也好,人活着,其实就像是在沙滩上做沙雕;有的人捏了一座泰姬陵,你只划了一条线;你觉得羞愧吗,不会的,浪花一来,沙滩就又都平了。人生无意义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填充无聊的生命时间而已。不然你干嘛呢?想通了,就舒服了。 过一百年我们全都是灰烬。”
我感谢这么公平的生命。这么自由的结局。感谢最终能化为灰烬,又化为风,消失于宇宙。就像是电影的英文名《时间的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