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入山村,偶遇的那些人生
上个星期,天气极好。我和另外三位同学(邵星、张慧、周芳)又一次进入到四明山。这次只有我们四个学生,吃饭、住宿和交通等行程上的琐事安排也都经历了一番,幸好有导师之前的联系也帮我们少了许多困难。由于只有我们几个学生,于是凡是大家都随意了许多,反而感觉离山村的距离近了。前后算起来,我去这些个村子也有4次了。但这次的感受却是最贴切,而所谓的贴切,我想是因为在村中所接触到的那些人以及他们身后的故事吧。
东林的王大爷
这次去的村子还是四明山,主要是分布在绍兴。先后包括东林、灵鹅、前冈、梁宅、樟家田、华堂这几个村。其中前冈、梁宅和樟家田都是挂在山上的村子。而另外的则在山脚下是“平”的村子。
东林村是最大的平村子,村民们都姓王,是王羲之的后人。那天中午我们是在村中的一个大院子里面遇到了王大爷。那院子很大却破败的凶狠。虽然已经是春季,却也还是让人感觉如冬天般的萧条。看得出来原来院子没有这么大,因为后来许多老房子塌了,渐渐便腾出来了一个篮球场大小般的场地。景色虽颓败,但太阳还是极好,大爷具体在干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似乎是在院子中享受阳光。
当时为了解村子的历史,我们在院中询问了几位老乡。可当地的方言实在是难懂,询问也大多没有结果。大爷走过来了解我们是从武汉去做考察的学生后,便热情地带我们到旁边的一座小洋房内。虽说方言还是有些不明白,却依稀能听懂些,而听不懂的地方大爷会用笔写在我们的本子上。大爷的字写得很漂亮也很有力,对比我在旁边化的蚯蚓,实在是羞愧。而在那本子上,他讲述那小洋房中的故事,一个画家和一个烈士的故事。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这位大爷的名字——王再立,他说:这个名字很好记,就是哪怕倒下了也要再站起来的意思。
仔细观察王大爷,他头发眉毛已经全白了,双眼极有神。一身蓝色的中山装,腰板硬朗,走路比我们这些耷拉的年轻人矫健的多。看完小洋楼后,热情地大爷把我们带到了他家细细的跟我们讲述村中的风土人情。那屋子极简陋,也很黑。进门是厨房再往里走就是一个不大的房间,我们四人进去后便有些拥挤了。房间中摆设简单,墙上挂了许多静物水粉以及一张很大的肖像素描,虽说房间中光线暗淡但墙上的画还是很明显。大爷说那些画是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孙女画的,说话时自豪的表情挂在脸上。
而我们注意到另一面墙上则贴满了大爷自己摘抄的句子,其中有朱总理的语录,
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现在还是这样,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镕基
也有老人自己的感悟。
要X看快乐去工作,因为能做工作,做好工作是快乐的、幸福的。
要乐观开朗,有一种坚强的意志,遇事不过于忧愁苦悔。要积极投入社会工作,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让人重生X奇有趣的感觉。要及时总结经验,独创的能力。挑开常规的思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读到的材料加以联系、比较、思索。可能是破常规、出新招、有创见出精品的良方。
有感于 二〇〇三年七月八日 晨
等等……
虽说只是寥寥不多的话语,记录着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而这简陋的房子又何尝不似乎陋室铭中的草堂呢?这些抄写的充满力道的文字,何不比那些华丽的装饰更动人。
在小窗下是一张木桌,桌上放着老人整理的文稿。这些文稿都是A4纸打印出来的,装订也很简单。有的是关于村子历史的,有的是关于老人收集的土药方,有一本“自述一生”,还有一本小说文稿“王连长”。旁边是些全各国各地的中医组织的来信,大多是些印刷件其内容我们并不清楚了。
我们得知王大爷因为日本人侵略其实小学二年级就缀学了,却写的一手好字。后来曾是村上的小学老师,退休也有些年头了。这些文稿也许就是现在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吧!也不知这苦心经营的文字最终又能否发表,也许印刷商们还是更喜欢那些“人气写手”们胡乱捏捏出来的爱恨情仇。而那又怎样呢?这些文字也许更多寄存的是老人对自己一生的交代吧!我们坐下后,婆婆从柜子中拿出装满干红薯的铁盒,热情地让我们品尝,还不停的问需要茶水么?我们拍了些文稿后,也不好意思再多麻烦老人家便退了出来。
当问到村中是否有大树。大爷便说道在旁边的山上有一颗几人都围不起来的松柏,又高又直,如年轻人一般。并带我们走到一个开阔地指给我们看。并再次说到,那一定要去看看,又高又直,如年轻人一般。我们远望到大树解释道到行程匆忙可能实在是无法去,下次还有机会的。王大爷脸上满是遗憾,并说道:“你们不会来了的,这么远。不去看一定会遗憾的”。说实话,也许我们真的也不会再去那个村子了,也不会去看那棵又高又直如年轻人一样的古柏树了。
之后,大爷带我们在村中走了一圈,并路过了几座石砌的古桥,老人始终走在我们的前面,步伐稳重,腰杆笔直。而我们很难相信这位老人已经78岁了。在看过了村中的几棵古樟树后,老先生带我们爬到村子对面的一个小山包上俯瞰了整个东林村,给我们讲诉了村口一个古桥的来历和其名字变迁的历史。当我们路过一颗古树因旁修建了新房子而被挖了根系,导致半边枯萎。王大爷口中似乎自言自语的念到:可惜了,可惜了。并回过头来问我们:是可惜了吧?。也批评道那家人的素质实在是不高。犹如那树是自己的孩子般。
再转了一圈后,我们回到村口。和大爷告别后便乘车前往另一个叫灵鹅的村子。那棵高耸如年轻人的古柏始终也没有去成。
东林的王大爷
![]() |
王大爷(张慧拍摄) |
这次去的村子还是四明山,主要是分布在绍兴。先后包括东林、灵鹅、前冈、梁宅、樟家田、华堂这几个村。其中前冈、梁宅和樟家田都是挂在山上的村子。而另外的则在山脚下是“平”的村子。
东林村是最大的平村子,村民们都姓王,是王羲之的后人。那天中午我们是在村中的一个大院子里面遇到了王大爷。那院子很大却破败的凶狠。虽然已经是春季,却也还是让人感觉如冬天般的萧条。看得出来原来院子没有这么大,因为后来许多老房子塌了,渐渐便腾出来了一个篮球场大小般的场地。景色虽颓败,但太阳还是极好,大爷具体在干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似乎是在院子中享受阳光。
![]() |
残破的院子(周芳拍摄) |
当时为了解村子的历史,我们在院中询问了几位老乡。可当地的方言实在是难懂,询问也大多没有结果。大爷走过来了解我们是从武汉去做考察的学生后,便热情地带我们到旁边的一座小洋房内。虽说方言还是有些不明白,却依稀能听懂些,而听不懂的地方大爷会用笔写在我们的本子上。大爷的字写得很漂亮也很有力,对比我在旁边化的蚯蚓,实在是羞愧。而在那本子上,他讲述那小洋房中的故事,一个画家和一个烈士的故事。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这位大爷的名字——王再立,他说:这个名字很好记,就是哪怕倒下了也要再站起来的意思。
![]() |
小洋楼的门 |
![]() |
仔细观察王大爷,他头发眉毛已经全白了,双眼极有神。一身蓝色的中山装,腰板硬朗,走路比我们这些耷拉的年轻人矫健的多。看完小洋楼后,热情地大爷把我们带到了他家细细的跟我们讲述村中的风土人情。那屋子极简陋,也很黑。进门是厨房再往里走就是一个不大的房间,我们四人进去后便有些拥挤了。房间中摆设简单,墙上挂了许多静物水粉以及一张很大的肖像素描,虽说房间中光线暗淡但墙上的画还是很明显。大爷说那些画是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孙女画的,说话时自豪的表情挂在脸上。
![]() |
墙上的画(张慧拍摄) |
而我们注意到另一面墙上则贴满了大爷自己摘抄的句子,其中有朱总理的语录,
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现在还是这样,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镕基
也有老人自己的感悟。
要X看快乐去工作,因为能做工作,做好工作是快乐的、幸福的。
要乐观开朗,有一种坚强的意志,遇事不过于忧愁苦悔。要积极投入社会工作,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让人重生X奇有趣的感觉。要及时总结经验,独创的能力。挑开常规的思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读到的材料加以联系、比较、思索。可能是破常规、出新招、有创见出精品的良方。
有感于 二〇〇三年七月八日 晨
![]() |
墙上的文字(张慧拍摄) |
等等……
虽说只是寥寥不多的话语,记录着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而这简陋的房子又何尝不似乎陋室铭中的草堂呢?这些抄写的充满力道的文字,何不比那些华丽的装饰更动人。
在小窗下是一张木桌,桌上放着老人整理的文稿。这些文稿都是A4纸打印出来的,装订也很简单。有的是关于村子历史的,有的是关于老人收集的土药方,有一本“自述一生”,还有一本小说文稿“王连长”。旁边是些全各国各地的中医组织的来信,大多是些印刷件其内容我们并不清楚了。
我们得知王大爷因为日本人侵略其实小学二年级就缀学了,却写的一手好字。后来曾是村上的小学老师,退休也有些年头了。这些文稿也许就是现在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吧!也不知这苦心经营的文字最终又能否发表,也许印刷商们还是更喜欢那些“人气写手”们胡乱捏捏出来的爱恨情仇。而那又怎样呢?这些文字也许更多寄存的是老人对自己一生的交代吧!我们坐下后,婆婆从柜子中拿出装满干红薯的铁盒,热情地让我们品尝,还不停的问需要茶水么?我们拍了些文稿后,也不好意思再多麻烦老人家便退了出来。
当问到村中是否有大树。大爷便说道在旁边的山上有一颗几人都围不起来的松柏,又高又直,如年轻人一般。并带我们走到一个开阔地指给我们看。并再次说到,那一定要去看看,又高又直,如年轻人一般。我们远望到大树解释道到行程匆忙可能实在是无法去,下次还有机会的。王大爷脸上满是遗憾,并说道:“你们不会来了的,这么远。不去看一定会遗憾的”。说实话,也许我们真的也不会再去那个村子了,也不会去看那棵又高又直如年轻人一样的古柏树了。
![]() |
远眺挺拔如年轻人的古柏 |
之后,大爷带我们在村中走了一圈,并路过了几座石砌的古桥,老人始终走在我们的前面,步伐稳重,腰杆笔直。而我们很难相信这位老人已经78岁了。在看过了村中的几棵古樟树后,老先生带我们爬到村子对面的一个小山包上俯瞰了整个东林村,给我们讲诉了村口一个古桥的来历和其名字变迁的历史。当我们路过一颗古树因旁修建了新房子而被挖了根系,导致半边枯萎。王大爷口中似乎自言自语的念到:可惜了,可惜了。并回过头来问我们:是可惜了吧?。也批评道那家人的素质实在是不高。犹如那树是自己的孩子般。
![]() |
走在村中的王大爷 |
再转了一圈后,我们回到村口。和大爷告别后便乘车前往另一个叫灵鹅的村子。那棵高耸如年轻人的古柏始终也没有去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