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
连续的高温终于到了尾声。可是对于我这个不怕热的人来说,只是感慨,再如火如荼的事情终究还是有结束的时候,就像每一个期盼的周末都会在周日的傍晚让人惆怅一样。
其实,几百米的范围内有两个游泳池,回母校似乎没什么理由。但是,这个夏天,我还是多次理所当然地带上装备回去。
回华师,似乎必经交大。于是交大拖鞋门就成了来回进出的一个“驿站”。而每次站在拖鞋门对面的公交车站,看着十字路口不变的风景,都会想起几年前第一次来上海在这儿落地的情形。一个地方,你之所以不愿意远离,总是因为这儿纠缠着太多的好奇、等待、苦闷、失落和期待。
那一年的4月初,乍暖还寒,来沪复试。夜晚的飞机,只能坐上枢纽4路(这趟公交不经过华师的学生宿舍)到闵大荒。坐了将近两个小时后,终于在深夜23点走下公交车。当时拖着行李箱,站在空无一人的站台,看着空旷冷清的马路,昏黄的灯光下寒气朦朦胧胧的。拖鞋门门口剩下的一两家买烧烤和红薯的摊贩也快要打烊了,一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子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进入校门……那时候以为对面黑森森的,就是华师的校园,十分钟的时间,等啊等,陌生、夜晚、寒气逼人,周围安静得远处一丁点儿的人声都可以听得到,最重要的是我不认识这里的任何一个人,连将要接我的学姐也素未谋面。直到看见路口对面,一个女生朝我挥手,然后坐在一个高大男生的自行车后穿过马路来,心里才踏实了点。学姐很娇小,寒暄后,简单介绍了男朋友——交大的学长,帅气而腼腆。在交大门口的一家小旅馆安顿下来后,已经是12点多,学长把学姐送回不远的华师。两年后,学姐毕业,我问起学长,她说早分了。然后毕业不久,学姐和一个相亲的男人结婚了,看上去很幸福,而我总感觉有点莫名的惆怅。
读书的时光,或许只有在记忆中才那么青春而美丽。那时候,和几个女孩儿(我们学校就是女生多)骑着单车,从华师的西门,穿过莲花路,穿过庙门,一路在交大宽敞的道路上狂奔,试着放开车把大叫,一路边笑边唱。傍晚金色的秋阳把两边的梧桐染上漂亮的色彩,天空上不时有飞机划过的痕迹,草坪上有父子在放着风筝,日子无忧无虑,单纯而快乐。一路穿过两个学校,只为了到附近的超市买好吃的。回来的时候,换道儿,先在思源湖追赶鸽子,然后假装交大的学生混进自习室和学生活动中心,再在球场假装不经意地看男生踢足球。那时候,两个学校已经有“相约丽娃”,但我们一直不屑参加,因为听学姐说对面学校的男生都木讷得很,木得想踹一脚。于是我们也没什么特别的心思,反倒觉得交大的女生都精心打扮,赛过我们学校的。
后来,日子似乎特别忙,忙着论文,忙着实习,很少有闲的功夫去对面学校了。倒是实习的时候,因为地点在交大对面,加之实习特别累,临近毕业特别心烦。每次在拖鞋门等公交车回学校的时候,都会想起刚来上海的第一个晚上,迷茫而恍惚:或许会离开这里,像第一次来这里一样。哪年冬天,还下了小雪,临近春节,经过那个路口,看见拖着行李箱放假的学生,就更加惆怅。而这个路口,似乎成了我人生中的某一个标签。
再后来,工作落实下来,离母校不远。今年4月,樱花开得灿烂的时候,回母校走走并一路到了交大,于是在樱花下坐着晒太阳,看着人们忙着拍照。在温热的阳光下回想起念书的朋友,有的虽在同一个城市,却难得见面,这里似乎已物是人非。思源湖肥了,又瘦了,湖边柳树秃了又绿了,坐在湖边的学生来了又走了,在草坪上追赶白鸽的小屁孩也长大了,然后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变老了。尤其是某日看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心情压抑就坐在思源湖边,想象当年她青春飞扬的学生时代,想象某年她怀着未出世的孩子静静地坐在这湖边,想着我曾经和她一样的学术梦,想着她正要展翅飞翔而终被命运压下的人生,望着湖水只能唏嘘,然后沉默。还想起,有一次,扶着一位86岁的中科院院士——交大校友,重温他的大学岁月,在闵行校区稍作停留,看着镜头里一墙跟他一样年纪且成绩斐然的老人照片,觉得将要配的背景音乐该有浓浓的“岁月”的味道吧。
春夏之交的某日,夜,和闺蜜在交大散步,一路聊着毕业后的种种。聊着聊着,拐进了跑道,看着跟我们一样年轻或者比我们年轻的跑步身影,感慨不已,似乎只有刚毕业一年的人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那晚,在校园,我们聊着校园外的内容,聊了很多,直到跑道上的人渐少,直到天下起了小雨,直到最后一班公交车,我在拖鞋门的公交车站送她上车。而后,转身,这个路口,街灯依旧。
其实,几百米的范围内有两个游泳池,回母校似乎没什么理由。但是,这个夏天,我还是多次理所当然地带上装备回去。
回华师,似乎必经交大。于是交大拖鞋门就成了来回进出的一个“驿站”。而每次站在拖鞋门对面的公交车站,看着十字路口不变的风景,都会想起几年前第一次来上海在这儿落地的情形。一个地方,你之所以不愿意远离,总是因为这儿纠缠着太多的好奇、等待、苦闷、失落和期待。
那一年的4月初,乍暖还寒,来沪复试。夜晚的飞机,只能坐上枢纽4路(这趟公交不经过华师的学生宿舍)到闵大荒。坐了将近两个小时后,终于在深夜23点走下公交车。当时拖着行李箱,站在空无一人的站台,看着空旷冷清的马路,昏黄的灯光下寒气朦朦胧胧的。拖鞋门门口剩下的一两家买烧烤和红薯的摊贩也快要打烊了,一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子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进入校门……那时候以为对面黑森森的,就是华师的校园,十分钟的时间,等啊等,陌生、夜晚、寒气逼人,周围安静得远处一丁点儿的人声都可以听得到,最重要的是我不认识这里的任何一个人,连将要接我的学姐也素未谋面。直到看见路口对面,一个女生朝我挥手,然后坐在一个高大男生的自行车后穿过马路来,心里才踏实了点。学姐很娇小,寒暄后,简单介绍了男朋友——交大的学长,帅气而腼腆。在交大门口的一家小旅馆安顿下来后,已经是12点多,学长把学姐送回不远的华师。两年后,学姐毕业,我问起学长,她说早分了。然后毕业不久,学姐和一个相亲的男人结婚了,看上去很幸福,而我总感觉有点莫名的惆怅。
读书的时光,或许只有在记忆中才那么青春而美丽。那时候,和几个女孩儿(我们学校就是女生多)骑着单车,从华师的西门,穿过莲花路,穿过庙门,一路在交大宽敞的道路上狂奔,试着放开车把大叫,一路边笑边唱。傍晚金色的秋阳把两边的梧桐染上漂亮的色彩,天空上不时有飞机划过的痕迹,草坪上有父子在放着风筝,日子无忧无虑,单纯而快乐。一路穿过两个学校,只为了到附近的超市买好吃的。回来的时候,换道儿,先在思源湖追赶鸽子,然后假装交大的学生混进自习室和学生活动中心,再在球场假装不经意地看男生踢足球。那时候,两个学校已经有“相约丽娃”,但我们一直不屑参加,因为听学姐说对面学校的男生都木讷得很,木得想踹一脚。于是我们也没什么特别的心思,反倒觉得交大的女生都精心打扮,赛过我们学校的。
后来,日子似乎特别忙,忙着论文,忙着实习,很少有闲的功夫去对面学校了。倒是实习的时候,因为地点在交大对面,加之实习特别累,临近毕业特别心烦。每次在拖鞋门等公交车回学校的时候,都会想起刚来上海的第一个晚上,迷茫而恍惚:或许会离开这里,像第一次来这里一样。哪年冬天,还下了小雪,临近春节,经过那个路口,看见拖着行李箱放假的学生,就更加惆怅。而这个路口,似乎成了我人生中的某一个标签。
再后来,工作落实下来,离母校不远。今年4月,樱花开得灿烂的时候,回母校走走并一路到了交大,于是在樱花下坐着晒太阳,看着人们忙着拍照。在温热的阳光下回想起念书的朋友,有的虽在同一个城市,却难得见面,这里似乎已物是人非。思源湖肥了,又瘦了,湖边柳树秃了又绿了,坐在湖边的学生来了又走了,在草坪上追赶白鸽的小屁孩也长大了,然后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变老了。尤其是某日看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心情压抑就坐在思源湖边,想象当年她青春飞扬的学生时代,想象某年她怀着未出世的孩子静静地坐在这湖边,想着我曾经和她一样的学术梦,想着她正要展翅飞翔而终被命运压下的人生,望着湖水只能唏嘘,然后沉默。还想起,有一次,扶着一位86岁的中科院院士——交大校友,重温他的大学岁月,在闵行校区稍作停留,看着镜头里一墙跟他一样年纪且成绩斐然的老人照片,觉得将要配的背景音乐该有浓浓的“岁月”的味道吧。
春夏之交的某日,夜,和闺蜜在交大散步,一路聊着毕业后的种种。聊着聊着,拐进了跑道,看着跟我们一样年轻或者比我们年轻的跑步身影,感慨不已,似乎只有刚毕业一年的人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那晚,在校园,我们聊着校园外的内容,聊了很多,直到跑道上的人渐少,直到天下起了小雨,直到最后一班公交车,我在拖鞋门的公交车站送她上车。而后,转身,这个路口,街灯依旧。
![]() |
8月10日 傍晚,一弯新月,一颗星星。拖鞋门对面的公交车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