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疾病》的主题及表达手法漫谈
首先要说的是,《热带疾病》绝对是一部扩充电影语汇,唤醒沉湎内心感觉的影片。他是一部真正诗化的作品。影片的故事是两段式的,但在我的理解中他们讲的是发生在同一时空内的一个故事,以及他们表达的主题也是同一的。因为事实是,在影片的开片出现了第二段落(男孩裸体)的内容,而第一段的结尾也出现了关于虎妖出没的画外声。我们也更不能忽视影片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而机械的认为两段故事中的士兵与男孩分别是两组不同的人物。
导演诉求与导演手法:
诗化的作品:
首先影片并没有刻意追求独特的细节,而是像流水一样,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富于音乐性的浮现在了人的意识当中。每个段落在其情节作用之余,更多的是唤起观众对生活真实感受的记忆,漆黑的山路幽暗灯光的车内,暴雨下的凉亭,喧闹毫无特色的街市,当这些平凡的场景充满着恋人的絮语时,便的那样的动人。这些场景接二连三的唤起我对最贪婪懵懂恋爱的回忆,导演在大部分的场景中几乎没有运用人工光线进行电影照明。而是最自然真实的表现出诗意的场面。影片中大量的使用同期录音的环境声,人声的比例也维持在了最接近现实经验的纬度。并没有为了突出信息推进故事而将其进行夸张的处理。总而言之,诗歌的意蕴是不能言说的,每个人被唤起的是属于他自己的记忆。而观影中这种公共的表达与私人记忆的相遇是那样的奇妙。也许我们只能归结于天才,导演能如此精准的把握恋爱中的情愫,把握住我们心底最私密的诉求。
在这种诗化的叙事中,人物的情绪与状态是弥散在了碎片化的生活场景中。但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不断刺激观众继续观看的张力。这正是我最为被导演倾倒的手法之一,也是导演塑造独特语境之力量的源泉:人物行动的表象与内在逻辑的错位。
外在行动及表象与内在逻辑的错位:
当然这个定语绝对不能概括导演的艺术手法,以及囊括其传达给观众对其观影的感受以思考。因为一切的概括系统化二元论倾向的概念都会武断的切割压缩导演所营造出的那种舒展开放的气质,及其反映出的导演在电影美学上的多元化所带来的美感。但如果不以此做切口的话,我们只能更加蹉跎的遥望导演在烟云中闪烁的背影了。我将会通过影片中的几处有代表性的段落加一分析。这三个段落在其错位的程度上依次递进。
第一个段落:男孩在公共汽车上与对面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有一段非常细腻的交流。女孩觉得男孩对她产生了好感,表露出了一种掩饰自己内心喜悦与得意与其故纵静观其便的神态,而男孩则表现出了一种非常自信略带羞涩的状态。似乎对女孩钟情自己有非常十足的信心与把握。可是当影片进行,观众很快就会发现男孩其实是一个同性恋。那为什么男孩与年轻女子会有那样的交流呢(运用了正反打,实质上已经进入一种常规型一见钟情的人物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只把这一段戏作为导演反观众期待的手腕。那么就让我们继续看下一段。
第二段落:俩个人撞上一只狗,而这只狗恰巧是士兵所养走失的狗。并且狗并没有被撞死,而是安然无恙。这种奇迹的时刻,与之前汽车中俩人四目相对相续出现,留下了一种恋人见证奇迹的微妙感觉。但其内在的逻辑与生活经验的反常,使我们很自然的开始对导演所创造的世界加以思考判断。
第三个段落:当虎灵被对讲机所发出的声音所吸引的时候,士兵再次与男孩相遇了。可是男孩与士兵并没有相认,而是厮打在了一起。而这对恋人为什么会如此呢。显然这不是按照我们常规的日常逻辑所发展的。但导演的从容不迫笃定的叙事,影片所呈现出的顺畅,让我们似乎相信这种人物行动的表象与内在逻辑的错位实则是其中蕴含着一种神秘而不可便宜把握的逻辑。而所有的错位又非常有共同的倾向性。足以相信他有一种强大的世界观来支撑。这些行动一定是按照某些特定的逻辑而运行的。而这种厚重世界观所支持的庄严感瞬间打消了这种颠覆逻辑所造成的疑惑。这些点像久久不散去的波纹一样,不段的在潜意识里推动着观众寻找其根由的动力,而富于感受性的现实生活段落反向的削弱着这种神秘的间离感,并且用以打断留白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张力。这些神秘而奇特的段落,不免让人联想到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同样有破败宁静的人居景象。同样有茂密的丛里不毛之地,以及科技永无法触及的角落。这也是影片所传达出来的神秘感的骨架。
氛围的营造:
消解掉宗教感的不适:
对于不了解的信仰及世界观我们始终都保持一种警惕,这种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的影像我的感官与判断,所以导演很明晰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湖底寺庙那场戏中。对于参拜的肉身舍利,在神龛上有非常世俗的灯加以妆点,并且放着非常低保真的音乐。而他们出洞的时候出现了一尊装严的大理石佛像。经历了恐怖传说的洗礼,似乎导演在此暗示着某种观念上的改变。渐进的让观众走进这种宗教神秘沉思的氛围。
消解掉同性恋的不适:
同性恋并不是导演要说的主题,他没有直指向最敏感的部分,而是强调生命的平等性上,让人感觉这是两个人类的恋爱。影片中并没有向其他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中那样,充满着禁忌压抑冲动的氛围,这对恋人并不忌讳别人的目光。在几处周遭的人物对这对恋人的态度时,作者都用了非常温和的手法。厕所中满脸笑容,露出白牙的男子,舞台上邀男孩一起唱歌的歌手,拿出假阳具的杂货店老板,以及待他们游历湖下的导游,他们的目光中充满的只有对这对恋人的祝福与钦羡,就算是影片中社会对这一问题最激烈的审视的段落中,导演也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法,消解掉了这种艰涩的尴尬。在男孩的家人发现了士兵所的情书那场戏中,男孩的亲戚抱着一只可爱的小狗,使得整体气氛瞬间变的十分轻松。
消解掉对死亡不适:
对生死轻佻的态度,对生死的豁达。这俩者似乎被导演模糊掉了其中的界限,让我们在观影中以及观影后,对电影的思考不断的在这俩者间流动。巡逻的士兵可以满脸笑容的与死尸合影。而死者又能享受到这家人餐桌边凉棚吊床的待遇。主人公会为一只狗去做癌症的检查。这一个个事件中,没有过多痛苦的渲染,而只有目睹死亡者平静与喜悦。在这些情节面前我们会不自觉的对自己审视,我们到底是不是一个风烛残年不合时宜的卫道者?当然,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湖下隧道中的那场戏,主人公表现出了在影片中少有的恐惧,但我觉得那并不是对生的贪恋,而是对喜悦的热爱。开放自然的气氛,让观众更加自然的进入导演所营造出的语境,为导演的表意提供了更加游刃有余的空间。
影片的类型及主题
爱情片:
影片好看的原因是像一部类型片一样满足了广众的期待。看似散漫而无戏剧冲突的编排饱含了整个恋爱的全部过程和情节,相识,出现情敌,俩个人因为互帮互助而亲近,互相赠送礼物,情书表白,在被雨水隔绝世俗之偶互诉衷肠,在公共场合的打闹嬉戏。以及恋人不舍的道别,约会后难以言表的喜悦。包括后半段恋人的突然失踪,发现恋人喜欢自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别人的影子。所以后半段我更愿意看做是这个恋爱故事的继续,他是关于失恋痛苦,追寻的隐喻。在热恋双方一边热情弥散之后,另一方战战栗栗的追寻,而跳跑的一方抛下了昔日为恋爱准备的盛装,赤裸的暴露自己的残忍与自私咬牙切齿。甚至是暴力相加。恋爱种的痛苦与欢愉同样让人沉醉与着迷,导演运用两段结构,故意割裂他们,我想是试图分别强调这两者的感受。当影片结尾时,我们的猜测最终证实,导演运用了非常质朴的元素树立起了一座心灵的器官。男孩便是白虎,痛苦与欢愉不二。
导演诉求与导演手法:
诗化的作品:
首先影片并没有刻意追求独特的细节,而是像流水一样,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富于音乐性的浮现在了人的意识当中。每个段落在其情节作用之余,更多的是唤起观众对生活真实感受的记忆,漆黑的山路幽暗灯光的车内,暴雨下的凉亭,喧闹毫无特色的街市,当这些平凡的场景充满着恋人的絮语时,便的那样的动人。这些场景接二连三的唤起我对最贪婪懵懂恋爱的回忆,导演在大部分的场景中几乎没有运用人工光线进行电影照明。而是最自然真实的表现出诗意的场面。影片中大量的使用同期录音的环境声,人声的比例也维持在了最接近现实经验的纬度。并没有为了突出信息推进故事而将其进行夸张的处理。总而言之,诗歌的意蕴是不能言说的,每个人被唤起的是属于他自己的记忆。而观影中这种公共的表达与私人记忆的相遇是那样的奇妙。也许我们只能归结于天才,导演能如此精准的把握恋爱中的情愫,把握住我们心底最私密的诉求。
在这种诗化的叙事中,人物的情绪与状态是弥散在了碎片化的生活场景中。但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不断刺激观众继续观看的张力。这正是我最为被导演倾倒的手法之一,也是导演塑造独特语境之力量的源泉:人物行动的表象与内在逻辑的错位。
外在行动及表象与内在逻辑的错位:
当然这个定语绝对不能概括导演的艺术手法,以及囊括其传达给观众对其观影的感受以思考。因为一切的概括系统化二元论倾向的概念都会武断的切割压缩导演所营造出的那种舒展开放的气质,及其反映出的导演在电影美学上的多元化所带来的美感。但如果不以此做切口的话,我们只能更加蹉跎的遥望导演在烟云中闪烁的背影了。我将会通过影片中的几处有代表性的段落加一分析。这三个段落在其错位的程度上依次递进。
第一个段落:男孩在公共汽车上与对面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有一段非常细腻的交流。女孩觉得男孩对她产生了好感,表露出了一种掩饰自己内心喜悦与得意与其故纵静观其便的神态,而男孩则表现出了一种非常自信略带羞涩的状态。似乎对女孩钟情自己有非常十足的信心与把握。可是当影片进行,观众很快就会发现男孩其实是一个同性恋。那为什么男孩与年轻女子会有那样的交流呢(运用了正反打,实质上已经进入一种常规型一见钟情的人物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只把这一段戏作为导演反观众期待的手腕。那么就让我们继续看下一段。
第二段落:俩个人撞上一只狗,而这只狗恰巧是士兵所养走失的狗。并且狗并没有被撞死,而是安然无恙。这种奇迹的时刻,与之前汽车中俩人四目相对相续出现,留下了一种恋人见证奇迹的微妙感觉。但其内在的逻辑与生活经验的反常,使我们很自然的开始对导演所创造的世界加以思考判断。
第三个段落:当虎灵被对讲机所发出的声音所吸引的时候,士兵再次与男孩相遇了。可是男孩与士兵并没有相认,而是厮打在了一起。而这对恋人为什么会如此呢。显然这不是按照我们常规的日常逻辑所发展的。但导演的从容不迫笃定的叙事,影片所呈现出的顺畅,让我们似乎相信这种人物行动的表象与内在逻辑的错位实则是其中蕴含着一种神秘而不可便宜把握的逻辑。而所有的错位又非常有共同的倾向性。足以相信他有一种强大的世界观来支撑。这些行动一定是按照某些特定的逻辑而运行的。而这种厚重世界观所支持的庄严感瞬间打消了这种颠覆逻辑所造成的疑惑。这些点像久久不散去的波纹一样,不段的在潜意识里推动着观众寻找其根由的动力,而富于感受性的现实生活段落反向的削弱着这种神秘的间离感,并且用以打断留白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张力。这些神秘而奇特的段落,不免让人联想到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同样有破败宁静的人居景象。同样有茂密的丛里不毛之地,以及科技永无法触及的角落。这也是影片所传达出来的神秘感的骨架。
氛围的营造:
消解掉宗教感的不适:
对于不了解的信仰及世界观我们始终都保持一种警惕,这种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的影像我的感官与判断,所以导演很明晰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湖底寺庙那场戏中。对于参拜的肉身舍利,在神龛上有非常世俗的灯加以妆点,并且放着非常低保真的音乐。而他们出洞的时候出现了一尊装严的大理石佛像。经历了恐怖传说的洗礼,似乎导演在此暗示着某种观念上的改变。渐进的让观众走进这种宗教神秘沉思的氛围。
消解掉同性恋的不适:
同性恋并不是导演要说的主题,他没有直指向最敏感的部分,而是强调生命的平等性上,让人感觉这是两个人类的恋爱。影片中并没有向其他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中那样,充满着禁忌压抑冲动的氛围,这对恋人并不忌讳别人的目光。在几处周遭的人物对这对恋人的态度时,作者都用了非常温和的手法。厕所中满脸笑容,露出白牙的男子,舞台上邀男孩一起唱歌的歌手,拿出假阳具的杂货店老板,以及待他们游历湖下的导游,他们的目光中充满的只有对这对恋人的祝福与钦羡,就算是影片中社会对这一问题最激烈的审视的段落中,导演也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法,消解掉了这种艰涩的尴尬。在男孩的家人发现了士兵所的情书那场戏中,男孩的亲戚抱着一只可爱的小狗,使得整体气氛瞬间变的十分轻松。
消解掉对死亡不适:
对生死轻佻的态度,对生死的豁达。这俩者似乎被导演模糊掉了其中的界限,让我们在观影中以及观影后,对电影的思考不断的在这俩者间流动。巡逻的士兵可以满脸笑容的与死尸合影。而死者又能享受到这家人餐桌边凉棚吊床的待遇。主人公会为一只狗去做癌症的检查。这一个个事件中,没有过多痛苦的渲染,而只有目睹死亡者平静与喜悦。在这些情节面前我们会不自觉的对自己审视,我们到底是不是一个风烛残年不合时宜的卫道者?当然,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湖下隧道中的那场戏,主人公表现出了在影片中少有的恐惧,但我觉得那并不是对生的贪恋,而是对喜悦的热爱。开放自然的气氛,让观众更加自然的进入导演所营造出的语境,为导演的表意提供了更加游刃有余的空间。
影片的类型及主题
爱情片:
影片好看的原因是像一部类型片一样满足了广众的期待。看似散漫而无戏剧冲突的编排饱含了整个恋爱的全部过程和情节,相识,出现情敌,俩个人因为互帮互助而亲近,互相赠送礼物,情书表白,在被雨水隔绝世俗之偶互诉衷肠,在公共场合的打闹嬉戏。以及恋人不舍的道别,约会后难以言表的喜悦。包括后半段恋人的突然失踪,发现恋人喜欢自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别人的影子。所以后半段我更愿意看做是这个恋爱故事的继续,他是关于失恋痛苦,追寻的隐喻。在热恋双方一边热情弥散之后,另一方战战栗栗的追寻,而跳跑的一方抛下了昔日为恋爱准备的盛装,赤裸的暴露自己的残忍与自私咬牙切齿。甚至是暴力相加。恋爱种的痛苦与欢愉同样让人沉醉与着迷,导演运用两段结构,故意割裂他们,我想是试图分别强调这两者的感受。当影片结尾时,我们的猜测最终证实,导演运用了非常质朴的元素树立起了一座心灵的器官。男孩便是白虎,痛苦与欢愉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