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与科学
Ignorance: How It Drives Science by Stuart Firestein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无知与科学
文/ 无机客
去年夏季的《环球科学》杂志上刊登过斯图亚特•费尔斯坦的一篇小文《知识是一种累赘》,笔者读过之后吁叹不已,后来见到费尔斯坦先生的这本著作《无知:无知如何驱动科学》,便有了阅读愿望。费尔斯坦先生身为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勇于打破科学界的固有迷思,种种所述,真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费尔斯坦抛出的问题大概很多人都想到过:在如今科学知识这座大山越来越庞大的今天,即便是某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又能掌握多少?牛顿在17世纪提出微积分时,他可以说是通晓了那个年代所能知道的所有科学知识,而费尔斯坦教授“拥有博士头衔,但是却无法理解免疫学方面的许多知识,而有趣的是大多数免疫学家也无法全都知道”。
那么,科学家应该怎么办?费尔斯坦提出的看法是:“真正能使你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东西是无知。这种无知不是那种与缺乏好奇心或教育有关的无知,而是一种受过培养的、高素质的无知。”也就是面对科学这座高不可攀的信息大山,科学家不得不求助于另一种方法来尝试攀越:无视于它的存在。
费尔斯坦生于1949年,拥有着科学界里堪称奇葩的经历,年少时钟情于戏剧,在戏剧行业摸爬滚打将近二十年后,在而立之年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四十岁时拿到博士学位。起步虽晚,成就却不小,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当他被问及为何要写作《无知》这本书时,费尔斯坦说:“好几年前,我逐渐领悟到,我的那些学生一定是真的以为我们了解神经科学存在的所有知识。事实可不一样。我们在实验室里想着的是,我们一无所知。于是,我想,我们应该谈谈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而非我们知道的知识。”基于这个出发点,费尔斯坦给学生们开了一门讲座,每周邀请一位其他学科的教授来做两个小时的演讲,讲那些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门编号为“SNC3429 无知”的讲座很受学生欢迎,卓有名望的教授与学生均能参与对话讨论。
于是,费尔斯坦基于这些年的思考,写出了这本不足两百页的《无知》。正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受到无知的驱动。然而,费尔斯坦口中的“无知”,并不等于愚蠢,而是一种特别情况下的“知识”;科学家因为不知道某些真相,无法清晰地洞察某些事,才去探究发现,并开拓知识的新领域。萧伯纳就曾说过,“科学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又会产生十多个疑问。”当然,并非所有的“无知”都有价值。“它必须是真正好的无知,那种能导向更加深层次问题的无知,”费尔斯坦博士说道,“这也许会让科学界以外的人士对科学家从事的工作更感兴趣——我们大家其实都无知。”
费尔斯坦把科研比作是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寻找一只黑猫,而且不保证黑猫一定在房间内。他还说道,“科学,并非惯常使用的比拟中那样像个洋葱,一层层剥开,触及内核的某种基本而中心的真相。相反,科学像是一口魔法水井;无论取出多少桶水,总是还能再取出一桶。或者更进一步,科学就像池塘水面上扩散开来的涟漪,圆周不断扩大,接触到越来越多圈外的东西,也就是未知领域。这种扩大中的最前线就是科学出现的地方……”
美国社会有着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激烈争论,例如气候变化、堕胎、进化学等命题,然而科学家的声音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普罗大众。而在中国,“专家”一词带上了一丝嘲讽的意味,也凸显出相似的困境。费尔斯坦便遗憾地指出,当今的科学常常“为大众无法理解,仿佛它是用古典拉丁文写成的”,他也提出要让科学更加容易明白的话,必须将对科学的解释聚焦于未知的事情上,以此作为切入点。在笔者的理解中,作者大概是主张在科学写作上,要运用提问手段,激发读者的兴趣与好奇心,以此激励他们主动探究下去吧。
那么,下回如果你有机会碰到一位科学家的话,你该怎么去交流呢?费尔斯坦博士给出了建议:不要让对方解释他们完成了什么研究,问问他们想要弄明白什么谜题。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 |
无知与科学
文/ 无机客
去年夏季的《环球科学》杂志上刊登过斯图亚特•费尔斯坦的一篇小文《知识是一种累赘》,笔者读过之后吁叹不已,后来见到费尔斯坦先生的这本著作《无知:无知如何驱动科学》,便有了阅读愿望。费尔斯坦先生身为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勇于打破科学界的固有迷思,种种所述,真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费尔斯坦抛出的问题大概很多人都想到过:在如今科学知识这座大山越来越庞大的今天,即便是某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又能掌握多少?牛顿在17世纪提出微积分时,他可以说是通晓了那个年代所能知道的所有科学知识,而费尔斯坦教授“拥有博士头衔,但是却无法理解免疫学方面的许多知识,而有趣的是大多数免疫学家也无法全都知道”。
那么,科学家应该怎么办?费尔斯坦提出的看法是:“真正能使你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东西是无知。这种无知不是那种与缺乏好奇心或教育有关的无知,而是一种受过培养的、高素质的无知。”也就是面对科学这座高不可攀的信息大山,科学家不得不求助于另一种方法来尝试攀越:无视于它的存在。
费尔斯坦生于1949年,拥有着科学界里堪称奇葩的经历,年少时钟情于戏剧,在戏剧行业摸爬滚打将近二十年后,在而立之年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四十岁时拿到博士学位。起步虽晚,成就却不小,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当他被问及为何要写作《无知》这本书时,费尔斯坦说:“好几年前,我逐渐领悟到,我的那些学生一定是真的以为我们了解神经科学存在的所有知识。事实可不一样。我们在实验室里想着的是,我们一无所知。于是,我想,我们应该谈谈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而非我们知道的知识。”基于这个出发点,费尔斯坦给学生们开了一门讲座,每周邀请一位其他学科的教授来做两个小时的演讲,讲那些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门编号为“SNC3429 无知”的讲座很受学生欢迎,卓有名望的教授与学生均能参与对话讨论。
于是,费尔斯坦基于这些年的思考,写出了这本不足两百页的《无知》。正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受到无知的驱动。然而,费尔斯坦口中的“无知”,并不等于愚蠢,而是一种特别情况下的“知识”;科学家因为不知道某些真相,无法清晰地洞察某些事,才去探究发现,并开拓知识的新领域。萧伯纳就曾说过,“科学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又会产生十多个疑问。”当然,并非所有的“无知”都有价值。“它必须是真正好的无知,那种能导向更加深层次问题的无知,”费尔斯坦博士说道,“这也许会让科学界以外的人士对科学家从事的工作更感兴趣——我们大家其实都无知。”
费尔斯坦把科研比作是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寻找一只黑猫,而且不保证黑猫一定在房间内。他还说道,“科学,并非惯常使用的比拟中那样像个洋葱,一层层剥开,触及内核的某种基本而中心的真相。相反,科学像是一口魔法水井;无论取出多少桶水,总是还能再取出一桶。或者更进一步,科学就像池塘水面上扩散开来的涟漪,圆周不断扩大,接触到越来越多圈外的东西,也就是未知领域。这种扩大中的最前线就是科学出现的地方……”
美国社会有着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激烈争论,例如气候变化、堕胎、进化学等命题,然而科学家的声音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普罗大众。而在中国,“专家”一词带上了一丝嘲讽的意味,也凸显出相似的困境。费尔斯坦便遗憾地指出,当今的科学常常“为大众无法理解,仿佛它是用古典拉丁文写成的”,他也提出要让科学更加容易明白的话,必须将对科学的解释聚焦于未知的事情上,以此作为切入点。在笔者的理解中,作者大概是主张在科学写作上,要运用提问手段,激发读者的兴趣与好奇心,以此激励他们主动探究下去吧。
那么,下回如果你有机会碰到一位科学家的话,你该怎么去交流呢?费尔斯坦博士给出了建议:不要让对方解释他们完成了什么研究,问问他们想要弄明白什么谜题。
![]() |
-
英伦才韵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1 18:47:13
无机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疑心的丈夫》 (11人喜欢)
- 《击败时钟》 (10人喜欢)
- 彼得·拉佛西:《苦涩的真相》 (6人喜欢)
- 微科幻:《记忆造就了我们》 (7人喜欢)
- 近视一代:为何现在有这么多小孩需要戴眼镜?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