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街书店·许知远·刘震云
周六晚上大风,周日风小了点,不过阳光很好,天也很蓝,北京的天空也只有在风雨之后才展露出他的明媚。
上午骑车去圆明园边上的单向街,听说许知远出了本新书,我想去买一本。许知远是我几个月前在FT中文网上发现的一个作者,他在开了一个专栏叫《中国纪事》。其实在关注他的文章前已经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FT中文网,不过从没有点击过他的专栏,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在专栏上的头像。那是一张并不漂亮而且严肃的脸,皱着眉,似乎在忧虑着什么。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还是读到了他的文章,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不光把《中国纪事》专栏里的所有文章全部读了一遍,而且还在网络上到处搜寻他的其它文字,又阅读了他博客里几乎的所有文章和他早期的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的文字深沉细腻,有激情也有理性,有对社会的批评也有人文式的关怀和智慧的启迪。他曾经说,如果他写的文字能够影响到别人,那就达到了他写作的目的。就我而言,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到了书店,我沿着书架寻找着那本书,走到书店中央一抬头,看到书店尽头的沙发上坐着一个人抱着一本书正在读,那人有一张不漂亮的脸,和FT中文网上的头像差不多。没错,这个人就是许知远。看他的文章里曾说过,他常常会到单向街书店里坐坐、看看书,特别是在阳光好的时候。
没找到那本新书,后来才知道书还没有到店。我随便找了两本书,靠在能晒到阳光的沙发上闲读起来。中午的时候,书店里热闹起来,才知道原来稍晚一点的时候刘震云在书店里有个交流会。刘震云,曾将看过他做嘉宾的锵锵三人行,话语间并不觉得有什么吸引之处,不过既然能亲眼见到,我当然也很乐意。下午两点中,交流会开始,来的读者和听众还挺多,把书店外大半个院子都坐满了。刘震云开始介绍他的新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他把这本书归纳为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本书。他用了一个说法,说在国外由于人有宗教信仰,所以交流发生在你、我和神之间;而在中国,由于国人没有信仰,所以交流发生在你、我之间。他还说书中写了一个传教士,千里迢迢从意大利来到中国传教,在中国呆了几十年,最后尽然变得跟中国的普通老农一个样,一直到临死之前总共发展了八名信徒。这么个故事无非能表达两点:一是意大利传教士的执着和对神真诚的信仰;二是中国人不易改变。传教士的行为固然让人钦佩,不过他低估了中国两千年连贯历史形成的惯性。
上午骑车去圆明园边上的单向街,听说许知远出了本新书,我想去买一本。许知远是我几个月前在FT中文网上发现的一个作者,他在开了一个专栏叫《中国纪事》。其实在关注他的文章前已经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FT中文网,不过从没有点击过他的专栏,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在专栏上的头像。那是一张并不漂亮而且严肃的脸,皱着眉,似乎在忧虑着什么。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还是读到了他的文章,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不光把《中国纪事》专栏里的所有文章全部读了一遍,而且还在网络上到处搜寻他的其它文字,又阅读了他博客里几乎的所有文章和他早期的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的文字深沉细腻,有激情也有理性,有对社会的批评也有人文式的关怀和智慧的启迪。他曾经说,如果他写的文字能够影响到别人,那就达到了他写作的目的。就我而言,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到了书店,我沿着书架寻找着那本书,走到书店中央一抬头,看到书店尽头的沙发上坐着一个人抱着一本书正在读,那人有一张不漂亮的脸,和FT中文网上的头像差不多。没错,这个人就是许知远。看他的文章里曾说过,他常常会到单向街书店里坐坐、看看书,特别是在阳光好的时候。
没找到那本新书,后来才知道书还没有到店。我随便找了两本书,靠在能晒到阳光的沙发上闲读起来。中午的时候,书店里热闹起来,才知道原来稍晚一点的时候刘震云在书店里有个交流会。刘震云,曾将看过他做嘉宾的锵锵三人行,话语间并不觉得有什么吸引之处,不过既然能亲眼见到,我当然也很乐意。下午两点中,交流会开始,来的读者和听众还挺多,把书店外大半个院子都坐满了。刘震云开始介绍他的新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他把这本书归纳为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本书。他用了一个说法,说在国外由于人有宗教信仰,所以交流发生在你、我和神之间;而在中国,由于国人没有信仰,所以交流发生在你、我之间。他还说书中写了一个传教士,千里迢迢从意大利来到中国传教,在中国呆了几十年,最后尽然变得跟中国的普通老农一个样,一直到临死之前总共发展了八名信徒。这么个故事无非能表达两点:一是意大利传教士的执着和对神真诚的信仰;二是中国人不易改变。传教士的行为固然让人钦佩,不过他低估了中国两千年连贯历史形成的惯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