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B(一)
在半梦半醒间的时候,我总是会梦到家乡和异乡,以及它们之间的路。
在梦里,异乡的隐喻总是以一座灯塔的形式出现,我自己,和我来自四面八方的女孩朋友们游向不断放射着洁白柔和灯光的灯塔,我们在漆黑的深海里游着,游着。
那是一片怎样的黑,黑得都没有参照物,好像是为了证明“绝对的黑”而存在着的黑色深海。除了眼前遥远的灯塔,我们没有第二个去处。
我们依附着,然后挣脱了藤蔓,攀爬上悬崖,到达灯塔,我们以为着这就是自己最好的彼岸。可是,爬上灯塔以后,发现悬崖上不过也是一片荒芜,灯塔只负责放出光芒,仅此而已,它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天堂,和游乐场。可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回不去的了。
接着说曾经和我一起在深海里游泳的朋友,女孩B。
第一次见她,也是在工作场合。我对她的第一个判断是,她一定是属于和我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那种人”,也没动过任何会和她成为好朋友的念头。(后来,她跟我也说,如果不是后来我对她主动示好,她应该也不会和我成为朋友的)
当时的她,在做很基础的媒介公关,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公关。职业化的笑容,面对琐碎工作的条理性,都很“合格”。
或许是心里酸酸的学生气作祟,我总是对这种过分职场化的人不会太有想亲近的念头。那时候,我觉得那些把自己完全代入流水线上的人又可悲又可怜,但后来,我才对另一种人有所理解。
那种对流水线和“手头份内的工作”这件事充满了谦卑的敬意,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那部分事情,出发点只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或是“不想让自己辜负了这份工作”。
她后来跟我说,她上学的时候一直学习不好,整个青春期一直为此所苦。我挺惊讶,因为以她的作风,她该是有条有理,善于规划的一个人,一般来说,这种人上学时的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
她解释说:“我当时就潜在地觉得,反正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好也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就一直没什么动力去学习了。”
我听的时候,简直被这种神逻辑折服了:难道自己的事不该是最有动力去完成的吗?后来,再与她相交的这几年间,我渐渐明白了她,以及这种逻辑的可贵。
让我想想我为什么会和她成为朋友。
大概是一次阴差阳错的对话?还是一次闲暇的几分钟偶尔谈起了共同喜欢的话题?还是看到了对方msn的签名有自己熟悉的东西的蛛丝马迹?
要知道,在每个人都很快速判断另一个人的职场环境里,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走的“流程”,都是另一个人眼中或大或小的螺丝钉和链条。在这里,能和一个人去真正相识,真的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那么我和她相交,好像是因为我们对老日剧的爱?
不知道现在在看我写故事的,比我年轻的姑娘们,有谁在信息略闭塞,自己却早熟的年代,经历过那一阵日剧的黄金时期,并被那些浅淡的色调和浓烈却含蓄的爱深深打动和影响?
d从《101次求婚》、《东京灰姑娘》开始的,十多年的黄金时期。最经典的《东京爱情故事》和《悠长假期》那是自不必说了,然而我的最爱永远是木村拓哉最有魅力,且带些黑暗和文学气质的的两部作品《沉睡的森林》和《从天而降的一亿颗星星》,她的爱,则是酒井法子、松岛菜菜子、竹野内丰那一系的,《星之金币》、《冰之世界》此类。
嗯,像我们这类的人,今年最爱的日剧绝对是《最完美的离婚》,而不是新版的《一吻定情》。
我们俩甚至一起去追过木村拓哉本人。我当时是借工作之便,而她是找借口逃班。这个场景实在太重要,我一定要放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去写。
我和她,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集中到一个细节,就是她对各种收纳和清理物品的,在我看来近乎变态的,爱。
她隔一段时间就会集中购置大量的,诸如绕线器、垃圾桶夹子、弯头马桶梳、便携鞋袋这些我觉得特别让人头大的小物,并相当热衷于和朋友分享和讨论,以及推荐这些东西。
不巧的是,作为她的朋友,我唯一的强迫症和饱受家人诟病的谬论就是“屋子必须有一点乱才会住的舒服”,所以,她买的这些东西,永远和我绝缘。她屡次向我推荐,并企图和我讨论,未果,她眼睛里明明白白写着“没办法和你沟通啦”的失落与失望。
而她的衣柜也是她悉心经营的一部分。在那里,连衣裙、t恤、衬衫、裤子、内衣、围巾、帽子、稍正式的套装、半休闲的休闲装、完全的休闲装、这几类,都有专门的挂置工具和收纳工具。整齐到让我紧张。
每次我和她一起逛宜家,我的节目单是,坐在沙发上歇一会儿——看看样板间——随手买点小东西——进入最重要的节目即去餐厅吃饭;而她的节目单则是,沉迷于各种钩子架子撑子板子里,充满感情地抚摸着那些在我看来是流水线上的商品,反复取舍,比价,买回家。
她看了《两个女孩》以后,向我纠正说:
“其实我也不是那么有目标的人,你把我写的太理性了。其实有时候我比xxx(女孩A)还迷糊。”
我反驳:“是以你为原型,不是你的传记,好吗!”
然后我俩对于一个把她比作《白夜行》里雪穗的回复,开了小半天的玩笑。
嗯,我好像确实是把她写得太容易有”步步为营“的联想了,工资接连翻倍,好像是会有一种那种心机女上位的联想。
然而,大部分的时候,世界给我们的回报,是在付出了努力以后,自然而然地来的。而付出努力这件事,有一些人是基于某种外在的目的,另一些人则是有一种其他的原动力,这很难确切分类的。
我知道,看到这儿,会有星座爱好者认为,她一定是处女座和巨蟹座吧。可是我也觉得很奇怪,她居然不是这两个琐碎细腻的星座,而是一个年轻的、单纯的、向前冲的星座。
(嘿嘿,待续一下吧)
另外,如果我接着写女孩C、女孩D、女孩E。。。。。一直写到女孩Z,还有男孩ABC作为番外篇,你们还会看咩?
女孩B(二):http://www.douban.com/note/295743523/
在梦里,异乡的隐喻总是以一座灯塔的形式出现,我自己,和我来自四面八方的女孩朋友们游向不断放射着洁白柔和灯光的灯塔,我们在漆黑的深海里游着,游着。
那是一片怎样的黑,黑得都没有参照物,好像是为了证明“绝对的黑”而存在着的黑色深海。除了眼前遥远的灯塔,我们没有第二个去处。
我们依附着,然后挣脱了藤蔓,攀爬上悬崖,到达灯塔,我们以为着这就是自己最好的彼岸。可是,爬上灯塔以后,发现悬崖上不过也是一片荒芜,灯塔只负责放出光芒,仅此而已,它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天堂,和游乐场。可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回不去的了。
接着说曾经和我一起在深海里游泳的朋友,女孩B。
第一次见她,也是在工作场合。我对她的第一个判断是,她一定是属于和我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那种人”,也没动过任何会和她成为好朋友的念头。(后来,她跟我也说,如果不是后来我对她主动示好,她应该也不会和我成为朋友的)
当时的她,在做很基础的媒介公关,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公关。职业化的笑容,面对琐碎工作的条理性,都很“合格”。
或许是心里酸酸的学生气作祟,我总是对这种过分职场化的人不会太有想亲近的念头。那时候,我觉得那些把自己完全代入流水线上的人又可悲又可怜,但后来,我才对另一种人有所理解。
那种对流水线和“手头份内的工作”这件事充满了谦卑的敬意,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那部分事情,出发点只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或是“不想让自己辜负了这份工作”。
她后来跟我说,她上学的时候一直学习不好,整个青春期一直为此所苦。我挺惊讶,因为以她的作风,她该是有条有理,善于规划的一个人,一般来说,这种人上学时的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
她解释说:“我当时就潜在地觉得,反正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好也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就一直没什么动力去学习了。”
我听的时候,简直被这种神逻辑折服了:难道自己的事不该是最有动力去完成的吗?后来,再与她相交的这几年间,我渐渐明白了她,以及这种逻辑的可贵。
让我想想我为什么会和她成为朋友。
大概是一次阴差阳错的对话?还是一次闲暇的几分钟偶尔谈起了共同喜欢的话题?还是看到了对方msn的签名有自己熟悉的东西的蛛丝马迹?
要知道,在每个人都很快速判断另一个人的职场环境里,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走的“流程”,都是另一个人眼中或大或小的螺丝钉和链条。在这里,能和一个人去真正相识,真的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那么我和她相交,好像是因为我们对老日剧的爱?
不知道现在在看我写故事的,比我年轻的姑娘们,有谁在信息略闭塞,自己却早熟的年代,经历过那一阵日剧的黄金时期,并被那些浅淡的色调和浓烈却含蓄的爱深深打动和影响?
d从《101次求婚》、《东京灰姑娘》开始的,十多年的黄金时期。最经典的《东京爱情故事》和《悠长假期》那是自不必说了,然而我的最爱永远是木村拓哉最有魅力,且带些黑暗和文学气质的的两部作品《沉睡的森林》和《从天而降的一亿颗星星》,她的爱,则是酒井法子、松岛菜菜子、竹野内丰那一系的,《星之金币》、《冰之世界》此类。
嗯,像我们这类的人,今年最爱的日剧绝对是《最完美的离婚》,而不是新版的《一吻定情》。
我们俩甚至一起去追过木村拓哉本人。我当时是借工作之便,而她是找借口逃班。这个场景实在太重要,我一定要放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去写。
我和她,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集中到一个细节,就是她对各种收纳和清理物品的,在我看来近乎变态的,爱。
她隔一段时间就会集中购置大量的,诸如绕线器、垃圾桶夹子、弯头马桶梳、便携鞋袋这些我觉得特别让人头大的小物,并相当热衷于和朋友分享和讨论,以及推荐这些东西。
不巧的是,作为她的朋友,我唯一的强迫症和饱受家人诟病的谬论就是“屋子必须有一点乱才会住的舒服”,所以,她买的这些东西,永远和我绝缘。她屡次向我推荐,并企图和我讨论,未果,她眼睛里明明白白写着“没办法和你沟通啦”的失落与失望。
而她的衣柜也是她悉心经营的一部分。在那里,连衣裙、t恤、衬衫、裤子、内衣、围巾、帽子、稍正式的套装、半休闲的休闲装、完全的休闲装、这几类,都有专门的挂置工具和收纳工具。整齐到让我紧张。
每次我和她一起逛宜家,我的节目单是,坐在沙发上歇一会儿——看看样板间——随手买点小东西——进入最重要的节目即去餐厅吃饭;而她的节目单则是,沉迷于各种钩子架子撑子板子里,充满感情地抚摸着那些在我看来是流水线上的商品,反复取舍,比价,买回家。
她看了《两个女孩》以后,向我纠正说:
“其实我也不是那么有目标的人,你把我写的太理性了。其实有时候我比xxx(女孩A)还迷糊。”
我反驳:“是以你为原型,不是你的传记,好吗!”
然后我俩对于一个把她比作《白夜行》里雪穗的回复,开了小半天的玩笑。
嗯,我好像确实是把她写得太容易有”步步为营“的联想了,工资接连翻倍,好像是会有一种那种心机女上位的联想。
然而,大部分的时候,世界给我们的回报,是在付出了努力以后,自然而然地来的。而付出努力这件事,有一些人是基于某种外在的目的,另一些人则是有一种其他的原动力,这很难确切分类的。
我知道,看到这儿,会有星座爱好者认为,她一定是处女座和巨蟹座吧。可是我也觉得很奇怪,她居然不是这两个琐碎细腻的星座,而是一个年轻的、单纯的、向前冲的星座。
(嘿嘿,待续一下吧)
另外,如果我接着写女孩C、女孩D、女孩E。。。。。一直写到女孩Z,还有男孩ABC作为番外篇,你们还会看咩?
女孩B(二):http://www.douban.com/note/29574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