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傳】 淺讀
按:淺讀几遍【伯夷列传】,一点很浅陋的心得。请有识者赐教。
【伯夷列傳】 淺讀
【太史公自述】——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
【史記索隐】——列傳者,謂序列人臣事迹,令可傳於後世,故曰列傳。
【史記正義】——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傳。
【挺經】——子長尚黄老,故數稱脫屐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華夏歷史,由三代之上的上古時期,而至春秋間,除《國語》外,唯有孔子所著《春秋》(含三傳),及删定參贊之《詩》、《書》、《禮》、《樂》、《易》等六經所記載的史料,能稱為正史。孔子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此著述選材嚴謹,損益慎重,殊堪徵信。孔子及孔門弟子刪裁《詩》《書》,自有其合理理由。而周秦之際諸子百家所傳述,以及民間保存的遠古及上古史料,也有相當旁通價值,不可以全然棄置不顧。
太史公於六藝外,曾潛心於“極博”的古籍傳說。觀其述史,首先以黃帝為始為五帝作本紀,隱然便有稍感遺憾的用意。所憾者,是孔子為求確然可信,不得以而將華夏史下移,斷自堯舜禹三代肇始。
【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非常敬仰孔子刪定六藝的功績。
【五帝本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對六經不載之民間學說也非常重視。所謂長老之言,便指民間前輩相傳之言。見於他說而不見之於詩書所傳的史蹟。存疑或存信,惟在智慧揀擇取捨。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嶽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三代禪讓之事,數見於《書經》之《堯典》、《舜典》、《大禹謨》。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天下為公”——士將有利於天下,施於有政者,一定是效法三代政治“公天下”禮讓之德。荷天下為己任者,在允持厥中,至誠至敬,恭謙禮讓,功成弗居。天下屬公位,非敢雜一己一家,乃至一黨一族的私意。而王者大統相傳,必待四方有德者咸薦而後試,功興而後授,其間數十年考察立德,戛戛其難矣!儒家所謂“君道”的精神或在於此。涵括了“民主”的意義,也涵括了歷史文化的真精神。於此可知中國文化精義所在。
【論語 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窮,天禄永終。——傳者戒慎,受者任重。公位相傳是順天應命,大勢所趨,並非個人意志。
【論語 堯曰】: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謹慎惕勵,荷天下重任,替生民承擔。潔淨肅穆近似宗教獻身精神。
【論語 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不以尊位為貴,才能見為公之心。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何以稱焉?
由、隨、光輩,能得堯、湯禮敬景仰,其卓爾學識品格堪比類泰伯、伯夷。而求徵於正史,畢竟語焉不詳。在野之士與民間風氣卻極其重視,故事蹟多見於“極博”的諸子傳說。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云。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這些隱逸的傳言雖於史無徵,卻於事有據。首提孔子,孔子雖然心存淑世之志,卻也極稱隱逸逃名的泰伯、伯夷等人高尚其志。這些都是於史有徵,明白而顯著的。太史公撰寫此篇為以下諸列傳作點題,志在發揚正史不傳的禮讓高風於後世乎?
【論語 泰伯】:泰伯三以天下讓,可謂至德。——孔子推崇泰伯的人格至極點,對中國文化中謙退禮讓的一面大加讚賞。
【遊俠列傳】:至如閭巷之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與恨由、光等輩於正史名聲不稱,文辭不少概見,其恨一也。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再提孔子。或有二可異。一者,孔子說伯夷叔齊無怨,而讀軼詩似有所怨;二者,《采薇》之詩為何不入《詩三百》?
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伯夷、叔齊之事,詳见於《吕氏春秋》等百家傳述,即太史公作本傳的依據。商周之際,禮讓為國之風已經不復存在。春秋以降,爭奪的風氣愈演愈烈。湯武鼎革,固然是順乎天應乎人,但步涉湯武後塵,假借革命之名行個人或團體之私意,滔滔者皆是也。處處趨功利而假手段,厚帝王位而欲圖謀之,以暴易暴,則爭天下若斯之易乎?神農虞夏遠逝,三代以上無爭的德性,已湮滅無存。所以武王以仁義為名,得天下卻不以禮讓,以伯夷叔齊所持操守來看,一定是感到恥辱的吧?
以太史公極稱三代禮讓傳國,隱約便是說商周以後所有靠爭奪而來的政權,均缺乏合禮合法性。
【論語 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上古謙讓就位,如今哪裡可得而見?爭奪權位,何談文化精神?
【論語 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守死善道者,雖個人德性無虧,也許在無道之世,本就當處於貧賤之位。
【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傳為漢商山四皓作,言辭頗似《采薇》。引用《采薇》之歌,一則以徵信,一則以存疑。然而《采薇》的体裁不類《詩經》,或是春秋戰國間托古諷時之作。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無所怨者,在個人求仁全德;有所怨者,或在時風頹墮不振乎?
【孟子 公孫丑】: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伯夷自好其身,至剛不柔,擇時進退,高潔不污,屬於求仁者的志向。
【屈原賈生列傳】:小雅怨誹而不亂。——有先王文化遺民之聲。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中國文化人倫道德的基本理念,不離因果論。善惡有報,是儒道兩家所認可。但現實中往往施報相悖,太史公於此處特別提出質疑,將同類的顏淵並列一起討論。雖有質疑,並不遽然作答。
【孟子 萬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濵,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不阿附時勢,論清則過之。雖非至聖,卻是非常可貴。這種人格的典範性,對社會風氣轉變有積極影響。
【易 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在中國文化觀念裡,善惡之報是在同一個血統宗族的後代身上兌現。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行惡而不遭天譴,反而能得善終。一句“是遵何德哉?”語氣足夠悲憤。天道雖然一時隱沒不彰,而人道光明,或可由太史公之類賢人君子發明乎?
【易 系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由是觀之,行善為惡,或許要等到積累滿盈才有感應。
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文字低沉近鬱結。對天道公平論持很大懷疑。但從其它列傳,如【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的表述來看,卻非常認可“天道福善禍淫”確有其事,贊同天人之際,因果昭昭。故不置可否,復以疑問作結。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獨,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三提孔子。用孔子語,來回答前面幾處設問。道出各人觀念有異,而自成選擇,也是各得其所。天道即使不可知其是非,各人志向行為端在自己掌握。孔子明知現實利益會受損,卻仍然走正道。違反“所好”而求富,是夫子不為,從自己志向而捨棄富貴。
【老子】: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所以成就士之清名的,往往是他們所處的混濁世道。
【易 系傳】: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知乎天命,而以“正命”自處的,能稱為聖賢。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四提孔子。處處引用孔子的話,意在尊崇孔子不假威權而能成師表,隱見孔子是本傳真正主角。七十列傳,以伯夷始,自述終,不為一己際遇而悲憤,但長抒歷史哲學褒貶。列傳的撰述主旨,隱然是繼承孔子思想,自比於青雲之士,悲於巖穴之士聲明不彰,欲傳砥行立名者。
【報任安書】:“所以隐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君子所疾的名不稱,不在一時的有聞無聞,當是千秋之名。
賈子所言,是解釋上段所謂“輕”、“重”者。將社會上人物分成四類,貪夫重財而輕身命;烈士重名而輕身命;誇者重權而輕身命,庶人重身命而輕其它。徇財者,不屑立名;徇名者,不顧利害;誇張自負者,死於權勢;普通庶人,僅作衣食之求,別無他志。芸芸中或薄尊位而不就,或爭高位而不厭,也是各從其類。遍觀正反兩面,或可從中自尋立身處世的準則。
【易 文言】:九三曰‘飛龍在天,利见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音聲相同者,此響彼應。志向相同者,氣類不孤。雲龍風虎,世間物類各自相從。自先聖開創人文文化,萬物之理逐漸明朗化。所利見的,是發明萬物的“大人”,或者即是太史公所言“青雲之士”,也是為各從其類之“大人”。
【太史公自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生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能見太史公著史,非唯“述故事”而已。三代王治,是為明世;易通變;春秋辨是非;詩書禮樂,各以達意、道事、節人、發和。
本篇文章佈局精妙,發幽顯微,奇正兼出,別有安排。以個人簡見解,在全部【史記】中,也是神乎其文。雖然言內處處存疑,言外卻隱隱自設答案,足資啟發慧思。
太史公的文章,逐字逐句都須要細究,文本中包含有豐廣的文化觀、哲學觀。大量信息,有俟後世君子細加體會。
【論語 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昌興湮沒的國家傳統,承繼斷絕的文化精神,舉揚軼失的逸人高風,是賢者的責任,也是人文文化的價值所在。其目的在於端正民心,使民德歸於敦厚。
【素書】: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後代。——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者。
【伯夷列傳】 淺讀
【太史公自述】——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
【史記索隐】——列傳者,謂序列人臣事迹,令可傳於後世,故曰列傳。
【史記正義】——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傳。
【挺經】——子長尚黄老,故數稱脫屐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華夏歷史,由三代之上的上古時期,而至春秋間,除《國語》外,唯有孔子所著《春秋》(含三傳),及删定參贊之《詩》、《書》、《禮》、《樂》、《易》等六經所記載的史料,能稱為正史。孔子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此著述選材嚴謹,損益慎重,殊堪徵信。孔子及孔門弟子刪裁《詩》《書》,自有其合理理由。而周秦之際諸子百家所傳述,以及民間保存的遠古及上古史料,也有相當旁通價值,不可以全然棄置不顧。
太史公於六藝外,曾潛心於“極博”的古籍傳說。觀其述史,首先以黃帝為始為五帝作本紀,隱然便有稍感遺憾的用意。所憾者,是孔子為求確然可信,不得以而將華夏史下移,斷自堯舜禹三代肇始。
【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非常敬仰孔子刪定六藝的功績。
【五帝本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對六經不載之民間學說也非常重視。所謂長老之言,便指民間前輩相傳之言。見於他說而不見之於詩書所傳的史蹟。存疑或存信,惟在智慧揀擇取捨。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嶽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三代禪讓之事,數見於《書經》之《堯典》、《舜典》、《大禹謨》。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天下為公”——士將有利於天下,施於有政者,一定是效法三代政治“公天下”禮讓之德。荷天下為己任者,在允持厥中,至誠至敬,恭謙禮讓,功成弗居。天下屬公位,非敢雜一己一家,乃至一黨一族的私意。而王者大統相傳,必待四方有德者咸薦而後試,功興而後授,其間數十年考察立德,戛戛其難矣!儒家所謂“君道”的精神或在於此。涵括了“民主”的意義,也涵括了歷史文化的真精神。於此可知中國文化精義所在。
【論語 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窮,天禄永終。——傳者戒慎,受者任重。公位相傳是順天應命,大勢所趨,並非個人意志。
【論語 堯曰】: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謹慎惕勵,荷天下重任,替生民承擔。潔淨肅穆近似宗教獻身精神。
【論語 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不以尊位為貴,才能見為公之心。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何以稱焉?
由、隨、光輩,能得堯、湯禮敬景仰,其卓爾學識品格堪比類泰伯、伯夷。而求徵於正史,畢竟語焉不詳。在野之士與民間風氣卻極其重視,故事蹟多見於“極博”的諸子傳說。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云。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這些隱逸的傳言雖於史無徵,卻於事有據。首提孔子,孔子雖然心存淑世之志,卻也極稱隱逸逃名的泰伯、伯夷等人高尚其志。這些都是於史有徵,明白而顯著的。太史公撰寫此篇為以下諸列傳作點題,志在發揚正史不傳的禮讓高風於後世乎?
【論語 泰伯】:泰伯三以天下讓,可謂至德。——孔子推崇泰伯的人格至極點,對中國文化中謙退禮讓的一面大加讚賞。
【遊俠列傳】:至如閭巷之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與恨由、光等輩於正史名聲不稱,文辭不少概見,其恨一也。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再提孔子。或有二可異。一者,孔子說伯夷叔齊無怨,而讀軼詩似有所怨;二者,《采薇》之詩為何不入《詩三百》?
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伯夷、叔齊之事,詳见於《吕氏春秋》等百家傳述,即太史公作本傳的依據。商周之際,禮讓為國之風已經不復存在。春秋以降,爭奪的風氣愈演愈烈。湯武鼎革,固然是順乎天應乎人,但步涉湯武後塵,假借革命之名行個人或團體之私意,滔滔者皆是也。處處趨功利而假手段,厚帝王位而欲圖謀之,以暴易暴,則爭天下若斯之易乎?神農虞夏遠逝,三代以上無爭的德性,已湮滅無存。所以武王以仁義為名,得天下卻不以禮讓,以伯夷叔齊所持操守來看,一定是感到恥辱的吧?
以太史公極稱三代禮讓傳國,隱約便是說商周以後所有靠爭奪而來的政權,均缺乏合禮合法性。
【論語 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上古謙讓就位,如今哪裡可得而見?爭奪權位,何談文化精神?
【論語 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守死善道者,雖個人德性無虧,也許在無道之世,本就當處於貧賤之位。
【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傳為漢商山四皓作,言辭頗似《采薇》。引用《采薇》之歌,一則以徵信,一則以存疑。然而《采薇》的体裁不類《詩經》,或是春秋戰國間托古諷時之作。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無所怨者,在個人求仁全德;有所怨者,或在時風頹墮不振乎?
【孟子 公孫丑】: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伯夷自好其身,至剛不柔,擇時進退,高潔不污,屬於求仁者的志向。
【屈原賈生列傳】:小雅怨誹而不亂。——有先王文化遺民之聲。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中國文化人倫道德的基本理念,不離因果論。善惡有報,是儒道兩家所認可。但現實中往往施報相悖,太史公於此處特別提出質疑,將同類的顏淵並列一起討論。雖有質疑,並不遽然作答。
【孟子 萬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濵,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不阿附時勢,論清則過之。雖非至聖,卻是非常可貴。這種人格的典範性,對社會風氣轉變有積極影響。
【易 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在中國文化觀念裡,善惡之報是在同一個血統宗族的後代身上兌現。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行惡而不遭天譴,反而能得善終。一句“是遵何德哉?”語氣足夠悲憤。天道雖然一時隱沒不彰,而人道光明,或可由太史公之類賢人君子發明乎?
【易 系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由是觀之,行善為惡,或許要等到積累滿盈才有感應。
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文字低沉近鬱結。對天道公平論持很大懷疑。但從其它列傳,如【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的表述來看,卻非常認可“天道福善禍淫”確有其事,贊同天人之際,因果昭昭。故不置可否,復以疑問作結。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獨,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三提孔子。用孔子語,來回答前面幾處設問。道出各人觀念有異,而自成選擇,也是各得其所。天道即使不可知其是非,各人志向行為端在自己掌握。孔子明知現實利益會受損,卻仍然走正道。違反“所好”而求富,是夫子不為,從自己志向而捨棄富貴。
【老子】: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所以成就士之清名的,往往是他們所處的混濁世道。
【易 系傳】: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知乎天命,而以“正命”自處的,能稱為聖賢。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四提孔子。處處引用孔子的話,意在尊崇孔子不假威權而能成師表,隱見孔子是本傳真正主角。七十列傳,以伯夷始,自述終,不為一己際遇而悲憤,但長抒歷史哲學褒貶。列傳的撰述主旨,隱然是繼承孔子思想,自比於青雲之士,悲於巖穴之士聲明不彰,欲傳砥行立名者。
【報任安書】:“所以隐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君子所疾的名不稱,不在一時的有聞無聞,當是千秋之名。
賈子所言,是解釋上段所謂“輕”、“重”者。將社會上人物分成四類,貪夫重財而輕身命;烈士重名而輕身命;誇者重權而輕身命,庶人重身命而輕其它。徇財者,不屑立名;徇名者,不顧利害;誇張自負者,死於權勢;普通庶人,僅作衣食之求,別無他志。芸芸中或薄尊位而不就,或爭高位而不厭,也是各從其類。遍觀正反兩面,或可從中自尋立身處世的準則。
【易 文言】:九三曰‘飛龍在天,利见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音聲相同者,此響彼應。志向相同者,氣類不孤。雲龍風虎,世間物類各自相從。自先聖開創人文文化,萬物之理逐漸明朗化。所利見的,是發明萬物的“大人”,或者即是太史公所言“青雲之士”,也是為各從其類之“大人”。
【太史公自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生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能見太史公著史,非唯“述故事”而已。三代王治,是為明世;易通變;春秋辨是非;詩書禮樂,各以達意、道事、節人、發和。
本篇文章佈局精妙,發幽顯微,奇正兼出,別有安排。以個人簡見解,在全部【史記】中,也是神乎其文。雖然言內處處存疑,言外卻隱隱自設答案,足資啟發慧思。
太史公的文章,逐字逐句都須要細究,文本中包含有豐廣的文化觀、哲學觀。大量信息,有俟後世君子細加體會。
【論語 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昌興湮沒的國家傳統,承繼斷絕的文化精神,舉揚軼失的逸人高風,是賢者的責任,也是人文文化的價值所在。其目的在於端正民心,使民德歸於敦厚。
【素書】: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後代。——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