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17 记木心的困难——关于《文学回忆录》的对话
嘉宾:
主持人顾文豪:书评人
陈丹青:画家,木心的学生,最不遗余力推荐木心的人
施正东:前南京文化局局长,买了160套《文学回忆录》送人,包括北京的官员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最早在国内介绍木心的人
小宝: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
张德明: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宇辉:上海财经大学文学博士,《文学回忆录》古代文学部分校编
随记一些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仅为大意:
陈丹青:曾经最著名的木心介绍者,随着大众普及版读物的出版,先生逐渐被大众所了解,我终于不用站台,可以听听别人来谈木心了。
陈子善:木心80年代在台湾引起第一波反响,却无法在大陆出版,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木心的作品易读难懂,而好的作品就是应该有回味,而非一览无余。
《文学回忆录》不可当做文学正史读,文学在此只是媒介,书中视野开阔,融会贯通。
哪有人这么写文学史,直截了当说我不喜欢徐志摩,矫揉造作娘娘腔?这就引出偏见与洞见的思考来,对文学的观点是私人化的,偏见体现出某种洞见,可以不同意,但是能引发思考。(小宝后来也有引申谈到)
施正东:木心的作品全面、融合且深刻,我一个60岁的人读木心为他难过,因为他太孤独。
《诗经演》: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写就而成,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诗集曾被认作“天书”。大家读不懂。
陈丹青放在窗台的摄像机记录下了最后一课,由木心纪录片导演整理中,最晚明年会在木心纪念馆和大家见面。
讲耶稣的第一课也发现留下了录音。
张德明:不太恰当的比喻,陈丹青之于木心(讲课)就如门徒之于耶稣,比丘之于佛陀。
木心立足点高得以一览众山小,在于他书中写的:先有宇宙观,再有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大部分人相反,从自我出发的人生观推及世界观是理想化的世界观、宇宙观,畸形不自然。因为人有兽性的前科、罪行代代相传,因为从宇宙观顺流而下的人不会有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
小宝:《文学回忆录》可以看作是私人阅读史,因为里面有个人的偏见和洞见,因而更为珍贵。
提出城市的文学记忆的观点,上海曾经的代表张爱玲,写《上海赋》的木心可以是上海的文学记忆。
木心写的是随笔,像蒙田随笔集那样,布局非常用心,而不是散文,散文是余秋雨这种人写的。(观众大笑)
木心的金句二十世纪无人能及,无一字可增减更改。
木心去纽约前曾在《美化生活》杂志工作,如果他留在上海主编某本杂志,聚集类似的文人,或许上海文学能比肩北京文学(王朔等),或许会有一本《纽约客》这样引导潮流的杂志。
题外话:美国曾对全球各国人做过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类似分析日本的《菊与刀》),弗洛伊德认为人有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如果在其中某个期间没有健康发展,就会造成成年后的心理缺陷。而中国人被认为在各个阶段都发展有问题。这个或许能解释中国人的游子心理,希望回归母体。而木心晚年回到乌镇,也是这种心理。
马宇辉:以前的一位老师说老年人苦、孤独而悲哀。因为年轻人都尊敬之,但不以其年龄的积累把他们当做丰富宝库去探索。木心在这方面还是幸福的。
古人的把自己的困窘落魄也当做一种快活来把玩。
陈丹青回应:木心晚年回到乌镇,没有朋友,身边只有他和另一个画家学生照顾其左右。
木心与读者:
(可能)陈子善补充:朋友是知与见,读者跪倒一片,议论纷纷,却无人敢上台,木心先生是殷切期盼读者上台,平起平坐,觅得知音。
读者发言:
木心难懂,很多人只是很好的文化消费者。
目前读木心的人粉丝状态多,大家都写的是读后感,但鲜有人去分析研究木心的作品。
陈丹青表示推荐木心的困难主要在语言的困难,很多人看不起也看不懂他。新中国以后,人们习惯了整齐划一的语言。而木心的语言对我们而言走不进,他在文学的追求上已然是文体家。
举例木心如何拼死捍卫语言:给丹青打电话,说改了十几年前写的一个句子,改动了二三个字,开心得不得了,各记色一多了(上海话:这下舒服多了)
木心先生另一学生补充:木心作品已纳入哈佛大学中国海外文学的研究教材中。
最后有观众提问:木心是不是太红了,担心这是不是一种捧杀?
主持人反问:红吗?如果今天嘉宾不是陈丹青,会有这么多人来?(报告厅坐满,走廊里站满了人,免费讲座甚至有人买黄牛票进来)
陈丹青回答:我想向大家介绍木心,你告诉我要怎么推荐才不算捧杀?
张德明:木心要是在这里,肯定要说你们这样是不对的。木心最厌恶的是群众,群众没有观点。
主持人结语:
伟大的作品足以抵御百年的误解。释放木心,释放丹青,要懂得过河拆桥。
赞美不是最好的理解。
主持人顾文豪:书评人
陈丹青:画家,木心的学生,最不遗余力推荐木心的人
施正东:前南京文化局局长,买了160套《文学回忆录》送人,包括北京的官员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最早在国内介绍木心的人
小宝: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
张德明: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宇辉:上海财经大学文学博士,《文学回忆录》古代文学部分校编
随记一些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仅为大意:
陈丹青:曾经最著名的木心介绍者,随着大众普及版读物的出版,先生逐渐被大众所了解,我终于不用站台,可以听听别人来谈木心了。
陈子善:木心80年代在台湾引起第一波反响,却无法在大陆出版,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木心的作品易读难懂,而好的作品就是应该有回味,而非一览无余。
《文学回忆录》不可当做文学正史读,文学在此只是媒介,书中视野开阔,融会贯通。
哪有人这么写文学史,直截了当说我不喜欢徐志摩,矫揉造作娘娘腔?这就引出偏见与洞见的思考来,对文学的观点是私人化的,偏见体现出某种洞见,可以不同意,但是能引发思考。(小宝后来也有引申谈到)
施正东:木心的作品全面、融合且深刻,我一个60岁的人读木心为他难过,因为他太孤独。
《诗经演》: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写就而成,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诗集曾被认作“天书”。大家读不懂。
陈丹青放在窗台的摄像机记录下了最后一课,由木心纪录片导演整理中,最晚明年会在木心纪念馆和大家见面。
讲耶稣的第一课也发现留下了录音。
张德明:不太恰当的比喻,陈丹青之于木心(讲课)就如门徒之于耶稣,比丘之于佛陀。
木心立足点高得以一览众山小,在于他书中写的:先有宇宙观,再有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大部分人相反,从自我出发的人生观推及世界观是理想化的世界观、宇宙观,畸形不自然。因为人有兽性的前科、罪行代代相传,因为从宇宙观顺流而下的人不会有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
小宝:《文学回忆录》可以看作是私人阅读史,因为里面有个人的偏见和洞见,因而更为珍贵。
提出城市的文学记忆的观点,上海曾经的代表张爱玲,写《上海赋》的木心可以是上海的文学记忆。
木心写的是随笔,像蒙田随笔集那样,布局非常用心,而不是散文,散文是余秋雨这种人写的。(观众大笑)
木心的金句二十世纪无人能及,无一字可增减更改。
木心去纽约前曾在《美化生活》杂志工作,如果他留在上海主编某本杂志,聚集类似的文人,或许上海文学能比肩北京文学(王朔等),或许会有一本《纽约客》这样引导潮流的杂志。
题外话:美国曾对全球各国人做过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类似分析日本的《菊与刀》),弗洛伊德认为人有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如果在其中某个期间没有健康发展,就会造成成年后的心理缺陷。而中国人被认为在各个阶段都发展有问题。这个或许能解释中国人的游子心理,希望回归母体。而木心晚年回到乌镇,也是这种心理。
马宇辉:以前的一位老师说老年人苦、孤独而悲哀。因为年轻人都尊敬之,但不以其年龄的积累把他们当做丰富宝库去探索。木心在这方面还是幸福的。
古人的把自己的困窘落魄也当做一种快活来把玩。
陈丹青回应:木心晚年回到乌镇,没有朋友,身边只有他和另一个画家学生照顾其左右。
木心与读者:
(可能)陈子善补充:朋友是知与见,读者跪倒一片,议论纷纷,却无人敢上台,木心先生是殷切期盼读者上台,平起平坐,觅得知音。
读者发言:
木心难懂,很多人只是很好的文化消费者。
目前读木心的人粉丝状态多,大家都写的是读后感,但鲜有人去分析研究木心的作品。
陈丹青表示推荐木心的困难主要在语言的困难,很多人看不起也看不懂他。新中国以后,人们习惯了整齐划一的语言。而木心的语言对我们而言走不进,他在文学的追求上已然是文体家。
举例木心如何拼死捍卫语言:给丹青打电话,说改了十几年前写的一个句子,改动了二三个字,开心得不得了,各记色一多了(上海话:这下舒服多了)
木心先生另一学生补充:木心作品已纳入哈佛大学中国海外文学的研究教材中。
最后有观众提问:木心是不是太红了,担心这是不是一种捧杀?
主持人反问:红吗?如果今天嘉宾不是陈丹青,会有这么多人来?(报告厅坐满,走廊里站满了人,免费讲座甚至有人买黄牛票进来)
陈丹青回答:我想向大家介绍木心,你告诉我要怎么推荐才不算捧杀?
张德明:木心要是在这里,肯定要说你们这样是不对的。木心最厌恶的是群众,群众没有观点。
主持人结语:
伟大的作品足以抵御百年的误解。释放木心,释放丹青,要懂得过河拆桥。
赞美不是最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