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他们又吵架了
坐在沙发里,边泡脚边玩“天天爱消除”,突然从楼下传来摔碗砸盆的声音,“又开始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淡定又自然。接着便是一男一女的争吵声,与之前许多次完全一样的程序。
本想打开豆瓣FM,充斥掉那些恼人的争吵声,却听到一个小男孩急促的叫喊声:“打架啦,打架啦!”语气里满满的惊恐。然后便是两个人疾风骤雨般的撕扯声,和旁人“别打了,别打了!”的劝架声,楼下乱作一团。从泡脚盆里抽出脚,光脚走到窗边,虽然看不到那个混乱的场面,但已经无意识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副混乱不堪的画面。其中最触动我心的,是混乱中小男孩忽高忽低的哭喊声:“别打了,别打了!”既有恐惧,又有些许愤怒,或者是一丝无奈。我猜想,他只有八、九岁的样子。
是的,楼下这对男人和女人吵架、打架是常事,所以作为旁观者的我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声音和画面。但这是第一次,我听到了他们孩子的声响。我无法想象男孩在这一刻真正的心情,或许他早已习以为常,但叫喊声中分明藏满了恐惧,甚至近乎喷发而出的愤怒。
这一刻,窗外又恢复了平静。或许邻居正在为男人和女人做思想工作,男人和女人也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或许再过一、两个小时,男人和女人心平气和的互相道“对不起”,两人恢复原来和亲和睦的模样。
但,男孩呢?
或许他的内心还没彻底安静下来,只好躲在角落里小声啜泣; 或许他心底正被愤怒填满,恨他们为什么总是这样反复地、无休无止地争吵,甚至互相厮打;或许他将自己关进房间,坐在黑暗里,计划着自己逃到哪里去才可以躲过这些纷扰。
我一直都坚信,每个人成年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决定的。在一个充满争吵和打闹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脑海中会极早的建立起对暴力的初步印象。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如果他能够认清这种暴力的实质并有意识地扭转自己对暴力的印象和看法,那么他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他无法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偏差,一味跟随小时候脑海里形成的最初印象去认识和面对这个世界,那么多半他会做出一些有损于他人甚至社会的事情。
所以,既然把小孩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每个父母都应该对他们温柔相待。即使无法为他们提供充盈的物质条件,但务必为他们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成长氛围和精神世界。与物质满足的短暂性相比,精神上的满足可以伴随他们一整个人生。
……………………………………分割线………………………………………………
昨天,和许久未联系的阿姨在微信上侃了一下午,聊各自现在的生活,聊最近的困惑,各种对家人、朋友的吐槽,还聊起我们最爱的瑞氏大盘鸡和四川火锅。最后的总结便是,她对现在的生活基本满意,静待新生命的降临;而我仍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漂着,单着,工作熬着,纠结着,边缘着。
聊完,出去吃了一天唯一一顿饭,然后沿着两旁布满大树的小路边听歌边散步。有时候会突然恍惚,这样一个人的状态到底持续了多久?是从大学毕业以后?还是从大一开始?或者一整个高中,甚至初中都是这样自我封闭的状态?想想好像是这样,但又不完全是。
那种感觉好像是,你原本有万语千言想要和人说,胸口无限澎湃着呼之欲出时,嗓子却好像突然被什么东西堵死了。任凭你怎样努力,仍旧发不出一丁点声音。于是,你只能将那些话语化作眼泪,在突然清醒的某一些瞬间滴几滴出来,就这样你便已经满足到以为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一早在公车上接到胖子的电话,也是很久没联系,再加上他已为人夫,所以在电话接通的一刹那,双方都有点不知该说什么。但也仅仅是几分钟而已,便迅速恢复到很早以前的状态。聊了将近四十分钟,意犹未尽(我的感觉)。好像找回一些原本丢失的久违的东西。
挂掉电话,恢复到一个人的状态,一直到上班,下班,回家,一直到此刻。它还会持续多久?我想,可能是一辈子。即便那个人在明天一早坐公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我的面前。
如果“家”已然无法提供给自己以安全感和归属感,那我就真的只剩下流浪了。流浪,流浪远方……
本想打开豆瓣FM,充斥掉那些恼人的争吵声,却听到一个小男孩急促的叫喊声:“打架啦,打架啦!”语气里满满的惊恐。然后便是两个人疾风骤雨般的撕扯声,和旁人“别打了,别打了!”的劝架声,楼下乱作一团。从泡脚盆里抽出脚,光脚走到窗边,虽然看不到那个混乱的场面,但已经无意识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副混乱不堪的画面。其中最触动我心的,是混乱中小男孩忽高忽低的哭喊声:“别打了,别打了!”既有恐惧,又有些许愤怒,或者是一丝无奈。我猜想,他只有八、九岁的样子。
是的,楼下这对男人和女人吵架、打架是常事,所以作为旁观者的我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声音和画面。但这是第一次,我听到了他们孩子的声响。我无法想象男孩在这一刻真正的心情,或许他早已习以为常,但叫喊声中分明藏满了恐惧,甚至近乎喷发而出的愤怒。
这一刻,窗外又恢复了平静。或许邻居正在为男人和女人做思想工作,男人和女人也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或许再过一、两个小时,男人和女人心平气和的互相道“对不起”,两人恢复原来和亲和睦的模样。
但,男孩呢?
或许他的内心还没彻底安静下来,只好躲在角落里小声啜泣; 或许他心底正被愤怒填满,恨他们为什么总是这样反复地、无休无止地争吵,甚至互相厮打;或许他将自己关进房间,坐在黑暗里,计划着自己逃到哪里去才可以躲过这些纷扰。
我一直都坚信,每个人成年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决定的。在一个充满争吵和打闹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脑海中会极早的建立起对暴力的初步印象。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如果他能够认清这种暴力的实质并有意识地扭转自己对暴力的印象和看法,那么他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他无法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偏差,一味跟随小时候脑海里形成的最初印象去认识和面对这个世界,那么多半他会做出一些有损于他人甚至社会的事情。
所以,既然把小孩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每个父母都应该对他们温柔相待。即使无法为他们提供充盈的物质条件,但务必为他们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成长氛围和精神世界。与物质满足的短暂性相比,精神上的满足可以伴随他们一整个人生。
……………………………………分割线………………………………………………
昨天,和许久未联系的阿姨在微信上侃了一下午,聊各自现在的生活,聊最近的困惑,各种对家人、朋友的吐槽,还聊起我们最爱的瑞氏大盘鸡和四川火锅。最后的总结便是,她对现在的生活基本满意,静待新生命的降临;而我仍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漂着,单着,工作熬着,纠结着,边缘着。
聊完,出去吃了一天唯一一顿饭,然后沿着两旁布满大树的小路边听歌边散步。有时候会突然恍惚,这样一个人的状态到底持续了多久?是从大学毕业以后?还是从大一开始?或者一整个高中,甚至初中都是这样自我封闭的状态?想想好像是这样,但又不完全是。
那种感觉好像是,你原本有万语千言想要和人说,胸口无限澎湃着呼之欲出时,嗓子却好像突然被什么东西堵死了。任凭你怎样努力,仍旧发不出一丁点声音。于是,你只能将那些话语化作眼泪,在突然清醒的某一些瞬间滴几滴出来,就这样你便已经满足到以为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一早在公车上接到胖子的电话,也是很久没联系,再加上他已为人夫,所以在电话接通的一刹那,双方都有点不知该说什么。但也仅仅是几分钟而已,便迅速恢复到很早以前的状态。聊了将近四十分钟,意犹未尽(我的感觉)。好像找回一些原本丢失的久违的东西。
挂掉电话,恢复到一个人的状态,一直到上班,下班,回家,一直到此刻。它还会持续多久?我想,可能是一辈子。即便那个人在明天一早坐公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我的面前。
如果“家”已然无法提供给自己以安全感和归属感,那我就真的只剩下流浪了。流浪,流浪远方……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