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词典:火车
火车
我无法记起自己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情景了,因为尚且身在襁褓之中。但那时起,我便是搭乘火车的常客。根据父母提供的回忆,我的婴儿时期就曾在火车上度过了数千公里的旅途。这些长途旅行的纪录,在我成年之后仍很久未被打破。
童年,少年,青年,我的火车之旅基本上都限于短途,最长也不超过一个日夜。事实上,我的旅行经验虽然密集,但多是在拼音首个字母分别为A和B的两座工业城市之间反复往返,后来增加了同样只有一两小时车程的S市。
侵略者、殖民者同时亦是开发者和建设者,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常有的吊诡。中国东北的铁道建设,基本上应归功于日本人的大力经营,其路网的繁密,设施的齐备,彼时曾接近世界发达水准。在《一亿人的昭和史》的图片中,我看过长春至旅顺的一班特快列车,据说即使在欧美也不遑多让。A城和B城,都以煤炭钢铁之重工业闻名,尤其是日人的建设重点,在交通上倾注了巨大心力。直到我的童蒙时,尚能遇到一些看上去满身沧桑的日据时代的老火车,剥落的油漆,磨亮的硬木,昭示着它们已在岁月的烟尘中奔行了何等漫长的路途。
两地市郊都有开往城区的短途火车,是为了工矿劳动者通勤所建。A城的有着与众不同的内部格局,遥遥相对的座席分列车厢两侧,而非常见的两组座位自成一对的设计(所谓火车座)。概取其当中宽阔,载客能力更强。多年之后,我在它模式所自的日本,习惯了搭乘同样的通勤列车,偶尔会想起过去的经验。在那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早年履历。
值得一提的还有车站的安排。几座城市之间,百余公里的路程,被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站分割成零散片断,火车走走停停,最多要花上三个小时。如此细琐的站际划分,体现的是某种与这片广袤土地并不相符的气质。我要到客居日本之后,才体会到这点:无数条每行驶几分钟便设一站的铁道线路,编织成一个庞大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出行网络。
对一位时间充裕、心态悠闲的旅行者来说,因停驻站台过多而显得拖沓的行程,或许正是他期待的经历。他可以借此拥有了一次大块的阅读时间,抑或延长了和某位同伴共度的机缘……假如他好奇心强烈,那么,频繁出现的一个个小站虽然看上去并无太大分别,但总会令他的目光暂时投向哪怕寒碜简陋的月台,揣测起仿佛近在咫尺的院墙后面的另一种生活。
我用了揣测这个词,一个乘火车途经的旅客,也只能揣测而已。但是,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火车是距离尘世最近的,带着最浓郁的凡俗气息。飞机自然不用说,汽车亦无法和火车相比:一方面是由于封闭式的高速公路在增多,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喜欢在车前冠以“私”字,这个字制造隔阂。
在很多小站,下车的人们走出一两位检票员懒洋洋或站或坐把守的铁栏(甚至可以直接从低矮的月台跳出去),似乎转身便闪入了旁边的宅子。我喜欢这种亲近之感。某一日,我坐在东京的一家图书馆里,翻看一本中国铁道风景摄影集,其中几幅蒸汽列车穿过村镇或城乡接合部的图片令我把玩不已。这样的景象可能更加符合科技与人类生活恰到好处的交汇,过分追求速度快捷和私人的舒适的同时,一种可贵的品质正悄然流失。在照片上,火车的白烟弥漫开来,给铁路两边的人和物笼上梦幻般的色彩,可这色彩是温暖而亲切的,如同一次友人的不期然造访。纳博科夫称之为火车与城市的“熟不拘礼”,而当穿过一个大城市时,火车“把它的步伐改为一种高贵的漫步”,会令他激动不已。他对火车的热爱,使后者在他的小说中频繁登场,特别是流亡欧洲期间的作品,火车几乎不可或缺。这也难怪,那正是火车在欧洲的当红年代。在《说罢,回忆》中,他描写了二十世纪初连接圣彼得堡和巴黎的“伟大而富有魅力的北方快车”,其车厢拥有“擦得锃亮的格板,镶嵌的镜子,郁金香形状的阅读灯,和其他令人发疯的细节”。
纳博科夫这样解释他的激动:“另一部分是把自己放在某个路人的位置上,我想象他被感动了,像我会感动一样。”在少年时,我曾偶尔到伯父家做客小住,那房子就建在铁道旁边,出院门十余步就可爬上路基。久居城市的我不习惯乡间的生活,但那座住宅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午夜驶过窗外的火车。伯母起初担心我会睡不好,而我非但不曾担心惊扰睡眠,甚至在入睡前就期盼着它如期而至。那是子夜二时许经此开往北京的快车。有一个晚上,我被它唤醒了,欠身撩开窗帘,看到灯火通明的一节节车厢在不远的高处掠过,当中好像人影幢幢。我兴奋地睡意全无,重新躺下后仍在黑暗中用感官追随它渐渐远去的声音和震动。我乐于相信,在那列火车上,亦有一个未眠的人,沉默地眺望窗外的暗夜,眼光会捕捉到同样未眠的某扇窗子,在他心头泛起一丝甜蜜的怅然。
在那一夜的数年后,我成了坐在车内的人,并且不止一次。当夜已深,卧铺车厢里只剩下通道照明的微弱光亮,一些鼾声此起彼伏,我独自坐在窗畔,享受这份时速数十公里的宁静与孤独。经过那些毗邻铁道的民居时,我努力让目光穿越黑暗,寻找着那个昨日之我,仿佛我会在某个窗内,与今日之我蓦然相逢。
来到海外后,列车是日复一日的交通工具,但不论是远程的新干线,还是东京都内的环线,统统依靠电力驱动。电车和火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分别不容含糊。
火车,顾名思义,是从火焰燃烧中获取动力。这火焰里,好似活着一个臂力强劲的巨人,你能听到他呼哧呼哧的喘息,也能感到他疾步奔行的节奏。在夏季的旅程中,我时常会在弯道处把头伸出车窗,只为看到他蒸腾成汽的汗水,闻到他带硫化物味道的呼吸,即便脸上落上了碳黑色的细小灰粒。当他驶入一条长长的隧道,旁人会要我放下窗子,我很不情愿地从命,就像失去了一个和火车亲近的机会。
机械牵引下有节奏的律动,是火车的独特之处。虽不至于让乘者过于颠簸,却能清晰地传达出旅行应有的节拍。旅行如歌,怎能没有节拍?和电力机车相比,火车运行的平稳度稍差,尤其是在启动加速和减速停下的过程。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咣当咣当声里的韵味更值得细加捉摸。它非但不会让我失眠,反倒营造出适于入睡的背景。2000年的第一夜,我在B城至 北京的火车上度过。午夜出发时,下着大雪,我睡了一阵醒来,火车正疾速行驶,快得仿佛在铁轨上方滑行,也因之左右摇晃。人在车厢内的上铺,漂浮感油然而生,甚至尝到了失重的味道。而那一瞬间,我杂念全无,只希望它就这么犯雪冲风地开下去……摇晃下去。
在《春雪》里,清显“喜欢马车。特别是他的心忐忑的时候,马车的摇晃可以搅乱他那不安的、独特的、执拗而正确的弦律。”这种摇晃无疑使人想到摇篮,而为何它能带来平静?(在火车的摇晃中睡去的纳博科夫说:“一种瞌睡的平安之感侵入了我的静脉。”)我认为,这是以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动荡来掩盖、篡改心灵的波纹。对敏感的清显来说,此乃必备的招数,就像他习惯用一处新的伤口来冲抵一个旧的痛楚。事实上,在火车的喘息与晃动中,我也常常感到舒坦,因为发现了自我的存在,旅途中的存在。我有时会找不到自己,浑然不晓身在何地今夕何夕,而在火车上,一切都变得清楚确定:我正身处通向旅途终点的路上。
或者,这也是通向一次偶遇的途中。从火车站开始,你就踏入了一个偶然的王国,“一切事物都是颤抖在其他事物的边缘,这就要及时抓住它并且珍爱它。”(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我是否太多次提到了他?可谁让他对火车和我一样有那么强烈的眷恋!)没人知道在火车上将会和什么人坐在一起,这是茫茫人海中的随缘组合,说不定有意想之外的惊喜;当然,也没准儿带来一场灾难,请参阅希区柯克的影片《列车上的陌生人》。对于作者来说,合乎情理的偶然最令人兴奋,比如素不相识的乘客们共同遭遇了一桩谋杀案,又比如准备把站在车顶的匪徒撞飞的隧道口。于是,在很多情节曲折的小说或电影中,火车是悬疑桥段的背景,或惊险场面的道具。它孜孜不倦地提供着一个接近封闭的空间和有限的时段,令故事的密度得以增强。
不过,迄今为止,我的火车之旅中既少奇遇亦无劫难。我记得和一些人的萍水相逢,像一位把自己的著述给我看的工程师,一位带领几十名老妇人去朝香的年轻僧侣,一位自称深谙保健之道的国家级营养专家……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秋天,我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去旅行,在锦州站候车时,有位漂亮姑娘主动走来,问我是否愿意帮助她拿一箱沉重的苹果。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而随后不久,大厅内骚动起来,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呼喊着陈旧的政治口号在人群中狂奔乱撞。姑娘寻求我的怀抱庇护,我自然不便拒绝。当那男子被警察生擒后,惊魂未定的姑娘似乎和我更加熟络了。然而,这次结识在稍后的数小时车程里并为发展成艳遇,因为我当时痴迷于围棋,她则和坐在对面的一家人聊得很投机。我唯一感兴趣的是,在众多候车者中间,她为何选择求助于我,她的答案是:“觉得你看起来是好人。”除了有风度的致谢,我还能如何呢?
我无法记起自己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情景了,因为尚且身在襁褓之中。但那时起,我便是搭乘火车的常客。根据父母提供的回忆,我的婴儿时期就曾在火车上度过了数千公里的旅途。这些长途旅行的纪录,在我成年之后仍很久未被打破。
童年,少年,青年,我的火车之旅基本上都限于短途,最长也不超过一个日夜。事实上,我的旅行经验虽然密集,但多是在拼音首个字母分别为A和B的两座工业城市之间反复往返,后来增加了同样只有一两小时车程的S市。
侵略者、殖民者同时亦是开发者和建设者,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常有的吊诡。中国东北的铁道建设,基本上应归功于日本人的大力经营,其路网的繁密,设施的齐备,彼时曾接近世界发达水准。在《一亿人的昭和史》的图片中,我看过长春至旅顺的一班特快列车,据说即使在欧美也不遑多让。A城和B城,都以煤炭钢铁之重工业闻名,尤其是日人的建设重点,在交通上倾注了巨大心力。直到我的童蒙时,尚能遇到一些看上去满身沧桑的日据时代的老火车,剥落的油漆,磨亮的硬木,昭示着它们已在岁月的烟尘中奔行了何等漫长的路途。
两地市郊都有开往城区的短途火车,是为了工矿劳动者通勤所建。A城的有着与众不同的内部格局,遥遥相对的座席分列车厢两侧,而非常见的两组座位自成一对的设计(所谓火车座)。概取其当中宽阔,载客能力更强。多年之后,我在它模式所自的日本,习惯了搭乘同样的通勤列车,偶尔会想起过去的经验。在那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早年履历。
值得一提的还有车站的安排。几座城市之间,百余公里的路程,被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站分割成零散片断,火车走走停停,最多要花上三个小时。如此细琐的站际划分,体现的是某种与这片广袤土地并不相符的气质。我要到客居日本之后,才体会到这点:无数条每行驶几分钟便设一站的铁道线路,编织成一个庞大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出行网络。
对一位时间充裕、心态悠闲的旅行者来说,因停驻站台过多而显得拖沓的行程,或许正是他期待的经历。他可以借此拥有了一次大块的阅读时间,抑或延长了和某位同伴共度的机缘……假如他好奇心强烈,那么,频繁出现的一个个小站虽然看上去并无太大分别,但总会令他的目光暂时投向哪怕寒碜简陋的月台,揣测起仿佛近在咫尺的院墙后面的另一种生活。
我用了揣测这个词,一个乘火车途经的旅客,也只能揣测而已。但是,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火车是距离尘世最近的,带着最浓郁的凡俗气息。飞机自然不用说,汽车亦无法和火车相比:一方面是由于封闭式的高速公路在增多,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喜欢在车前冠以“私”字,这个字制造隔阂。
在很多小站,下车的人们走出一两位检票员懒洋洋或站或坐把守的铁栏(甚至可以直接从低矮的月台跳出去),似乎转身便闪入了旁边的宅子。我喜欢这种亲近之感。某一日,我坐在东京的一家图书馆里,翻看一本中国铁道风景摄影集,其中几幅蒸汽列车穿过村镇或城乡接合部的图片令我把玩不已。这样的景象可能更加符合科技与人类生活恰到好处的交汇,过分追求速度快捷和私人的舒适的同时,一种可贵的品质正悄然流失。在照片上,火车的白烟弥漫开来,给铁路两边的人和物笼上梦幻般的色彩,可这色彩是温暖而亲切的,如同一次友人的不期然造访。纳博科夫称之为火车与城市的“熟不拘礼”,而当穿过一个大城市时,火车“把它的步伐改为一种高贵的漫步”,会令他激动不已。他对火车的热爱,使后者在他的小说中频繁登场,特别是流亡欧洲期间的作品,火车几乎不可或缺。这也难怪,那正是火车在欧洲的当红年代。在《说罢,回忆》中,他描写了二十世纪初连接圣彼得堡和巴黎的“伟大而富有魅力的北方快车”,其车厢拥有“擦得锃亮的格板,镶嵌的镜子,郁金香形状的阅读灯,和其他令人发疯的细节”。
纳博科夫这样解释他的激动:“另一部分是把自己放在某个路人的位置上,我想象他被感动了,像我会感动一样。”在少年时,我曾偶尔到伯父家做客小住,那房子就建在铁道旁边,出院门十余步就可爬上路基。久居城市的我不习惯乡间的生活,但那座住宅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午夜驶过窗外的火车。伯母起初担心我会睡不好,而我非但不曾担心惊扰睡眠,甚至在入睡前就期盼着它如期而至。那是子夜二时许经此开往北京的快车。有一个晚上,我被它唤醒了,欠身撩开窗帘,看到灯火通明的一节节车厢在不远的高处掠过,当中好像人影幢幢。我兴奋地睡意全无,重新躺下后仍在黑暗中用感官追随它渐渐远去的声音和震动。我乐于相信,在那列火车上,亦有一个未眠的人,沉默地眺望窗外的暗夜,眼光会捕捉到同样未眠的某扇窗子,在他心头泛起一丝甜蜜的怅然。
在那一夜的数年后,我成了坐在车内的人,并且不止一次。当夜已深,卧铺车厢里只剩下通道照明的微弱光亮,一些鼾声此起彼伏,我独自坐在窗畔,享受这份时速数十公里的宁静与孤独。经过那些毗邻铁道的民居时,我努力让目光穿越黑暗,寻找着那个昨日之我,仿佛我会在某个窗内,与今日之我蓦然相逢。
来到海外后,列车是日复一日的交通工具,但不论是远程的新干线,还是东京都内的环线,统统依靠电力驱动。电车和火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分别不容含糊。
火车,顾名思义,是从火焰燃烧中获取动力。这火焰里,好似活着一个臂力强劲的巨人,你能听到他呼哧呼哧的喘息,也能感到他疾步奔行的节奏。在夏季的旅程中,我时常会在弯道处把头伸出车窗,只为看到他蒸腾成汽的汗水,闻到他带硫化物味道的呼吸,即便脸上落上了碳黑色的细小灰粒。当他驶入一条长长的隧道,旁人会要我放下窗子,我很不情愿地从命,就像失去了一个和火车亲近的机会。
机械牵引下有节奏的律动,是火车的独特之处。虽不至于让乘者过于颠簸,却能清晰地传达出旅行应有的节拍。旅行如歌,怎能没有节拍?和电力机车相比,火车运行的平稳度稍差,尤其是在启动加速和减速停下的过程。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咣当咣当声里的韵味更值得细加捉摸。它非但不会让我失眠,反倒营造出适于入睡的背景。2000年的第一夜,我在B城至 北京的火车上度过。午夜出发时,下着大雪,我睡了一阵醒来,火车正疾速行驶,快得仿佛在铁轨上方滑行,也因之左右摇晃。人在车厢内的上铺,漂浮感油然而生,甚至尝到了失重的味道。而那一瞬间,我杂念全无,只希望它就这么犯雪冲风地开下去……摇晃下去。
在《春雪》里,清显“喜欢马车。特别是他的心忐忑的时候,马车的摇晃可以搅乱他那不安的、独特的、执拗而正确的弦律。”这种摇晃无疑使人想到摇篮,而为何它能带来平静?(在火车的摇晃中睡去的纳博科夫说:“一种瞌睡的平安之感侵入了我的静脉。”)我认为,这是以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动荡来掩盖、篡改心灵的波纹。对敏感的清显来说,此乃必备的招数,就像他习惯用一处新的伤口来冲抵一个旧的痛楚。事实上,在火车的喘息与晃动中,我也常常感到舒坦,因为发现了自我的存在,旅途中的存在。我有时会找不到自己,浑然不晓身在何地今夕何夕,而在火车上,一切都变得清楚确定:我正身处通向旅途终点的路上。
或者,这也是通向一次偶遇的途中。从火车站开始,你就踏入了一个偶然的王国,“一切事物都是颤抖在其他事物的边缘,这就要及时抓住它并且珍爱它。”(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我是否太多次提到了他?可谁让他对火车和我一样有那么强烈的眷恋!)没人知道在火车上将会和什么人坐在一起,这是茫茫人海中的随缘组合,说不定有意想之外的惊喜;当然,也没准儿带来一场灾难,请参阅希区柯克的影片《列车上的陌生人》。对于作者来说,合乎情理的偶然最令人兴奋,比如素不相识的乘客们共同遭遇了一桩谋杀案,又比如准备把站在车顶的匪徒撞飞的隧道口。于是,在很多情节曲折的小说或电影中,火车是悬疑桥段的背景,或惊险场面的道具。它孜孜不倦地提供着一个接近封闭的空间和有限的时段,令故事的密度得以增强。
不过,迄今为止,我的火车之旅中既少奇遇亦无劫难。我记得和一些人的萍水相逢,像一位把自己的著述给我看的工程师,一位带领几十名老妇人去朝香的年轻僧侣,一位自称深谙保健之道的国家级营养专家……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秋天,我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去旅行,在锦州站候车时,有位漂亮姑娘主动走来,问我是否愿意帮助她拿一箱沉重的苹果。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而随后不久,大厅内骚动起来,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呼喊着陈旧的政治口号在人群中狂奔乱撞。姑娘寻求我的怀抱庇护,我自然不便拒绝。当那男子被警察生擒后,惊魂未定的姑娘似乎和我更加熟络了。然而,这次结识在稍后的数小时车程里并为发展成艳遇,因为我当时痴迷于围棋,她则和坐在对面的一家人聊得很投机。我唯一感兴趣的是,在众多候车者中间,她为何选择求助于我,她的答案是:“觉得你看起来是好人。”除了有风度的致谢,我还能如何呢?
-
follet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20 12:04:02
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视剧的台词粗糙是一如既往的
- 中国通史清史部分片段 (2人喜欢)
- 封神二的观后 (1人喜欢)
- 短途旅行 (3人喜欢)
- 随便说说旧时曲,如今听来已暮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